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形成性评价在诊断学教学中的策划构建和应用实施效果。方法 在诊断学本科教学中策划和制定形成性评价方案,并应用实施于教学实践。分析形成性评价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相关性;并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分析。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期末考试成绩与形成性评价成绩比较采用线性相关分析,调查问卷项目评分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在诊断学教学中形成性评价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呈显著正相关(r=0.559,P<0.001)。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方式明显优于终结性评价(Z=-8.632,P<0.001);同时学生普遍赞同形成性评价能够促进自主学习和自我监督,认为它能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带来帮助。结论 在诊断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进行学业评估考核具备可行性,能够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对学习评价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学习,结合教学实践,构建基于形成性评价的《医学信息分析》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和学生互为评价对象,形成以学生学习评价和反馈为核心的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学习态度、互动参与和行为结果3个一级指标,及其对应的6个二级指标。将形成性评价引入课程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对于多内容、少学时的课程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促进课程目标有效达成。为其他相关课程实施形成性评价提供评价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将传统的“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具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提升等优点。在此,介绍了《医学免疫学》课程中翻转课堂的应用实践,包括课程内容选择、课前建立QQ 群学习平台、自主学习资源制作与发布、任务单与学习要求制定、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等环节;并开展形成性评价及回顾。通过对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反思,以期为翻转课堂的推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形成性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儿科学院外科教研室在儿科医学系七年制本硕连读学生的《小儿外科学》理论课教学中,连续两学年开展形成性评价考核工作。通过对考核结果和教学效果进行详细分析,结果显示,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能引导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有效改进教学方法。与单纯的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其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性评价能较全面地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形成性评价在临床技能模拟训练课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内蒙古医科大学卓越医生临床技能模拟训练课程中,针对2014级学生(38人)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作为对照组,采用多站式考试进行考核;针对2015级学生(72人)在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引入形成性评价,作为实验组,建立包括学生组内互评、教师抽查评价、分阶段录制操作视频反馈及学生课后意见实时反馈4种方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组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比较采用SPSS 15.0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实验组学生成绩[(91.88±3.27)分]高于对照组[(86.05±4.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及学生对形成性评价反馈“较好”的比例明显高于“一般”和“较差”,认为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水平,有助于提高教师临床实践技能教学水平。结论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构建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临床技能训练课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医用生物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于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和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内容包括课堂表现、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及提高、网络互动等;实施中把形成性评价与期末终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该评价方式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形成性评价在妇产科护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 将2011级护理本科学生设为实验组(556人),2010级护理本科学生为对照组(339人)。教授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时,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理论课采用传统讲授或双语教学,实验课采用PBL或PBL结合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束后,实验组引入形成性评价,建立学生学习小组,对课堂活动、书面作业、操作考试、出勤、随堂测试情况进行评价,占期末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对照组采用单一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法,期末考试成绩即为期末总成绩。采用SAS 9.2软件进行统计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字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期末护理学院评优活动中,本课程荣获教学质量一等奖;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妇产科护理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24名(86%)实验组学生对应用形成性评价持肯定态度。结论 形成性评价应用于妇产科护理学本科教学,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形成性评价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动态评价和及时反馈,这种评价形式能引导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有效改进教学.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与终结性评价相比,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提高,形成性评价能较全面地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课程整合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如何真实、有效地反映教师和学生在整合课程中的教学和学习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是整合课程需要改革的难点之一。针对目前形成性考核评价的形式单一、课堂教学评价与课外教学评价脱离、评价系统网络化和智能化程度低,电子教学资源利用率低下等具体问题,本研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对现行的形成性教学评价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改革。以形成性考核评价为目的,初步建设了课程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系统”,确立课堂教学评价和课外教学评价指标。同时,采取多元化形式丰富和完善形成性考核评价指标,初步探索适应整合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应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手机应用程序(APP),改进麻醉学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的方法。方法 将麻醉学系本科专业学生(195人)先实行常规课堂内形成性评价(对照组),再应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手机APP进行课堂内形成性评价(实验组)。对照组采用纸质卡片进行随堂测试,点名计算出勤率;实验组采用手机APP扫描二维码进行随堂测试并计算出勤率。比较两组课堂内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效果。结果 实验组随堂测试耗时及随堂测试评分耗时均低于对照组(1.2 min/学时vs. 18 min/学时,6 min/学时vs. 56 min/学时)。两组出勤率及随堂测试成绩(98.3% vs. 100%,17.2分vs. 17.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学生更喜欢新的教学评价方法(98.5%),认为将手机APP用于实施课堂内形成性评价更为快捷(100%)、客观(97.4%)、可靠(98.5%),减少了师生工作量(100%),促进了上课积极性(97.4%),效果更佳(100%)。结论 借助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手机APP,可更好地实施课堂内形成性评价活动,促进了师生的教学积极性,极大节省了评价耗时。是一种科学的、零成本投入的新教学手段,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7):151-154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本科教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医学教育要求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学方式,它具有引导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向主动,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提高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医学免疫学部分教学内容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课堂指导学生,结合多样化评价方式,构建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重视学习过程为导向,设计了“三位一体”综合考评体系(量化临床见习考核、随堂病案分析考核、分阶段综合笔试)作为该课程的形成性评价。通过本考核体系激发了学生的自学潜力,强化了其临床技能的实践,实现了“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在教改实践中发现,与常规教学班相比,教改班学生临床见习的参与度更高、更满意于“三位一体”综合考评体系的过程性考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深入归纳和分析我国医学教学评价改革中形成性评价研究和实践的现状、热点、相关问题和发展趋势,为形成性评价研究的深入提供量化参考依据。方法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567篇形成性评价主题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关键词共现分析技术,采用Bicomb共词分析软件和SPSS软件统计分析,绘制形成性评价研究热点知识图谱。结果 形成性评价研究知识图谱可划分为7个领域:领域1表示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实践,研究效果的评价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最为关注,中医药院校研究比重提高,临床教学占有重要地位,护理专业教育愈发重视;领域2和领域4展现教学评价改革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改革同步;领域3呈现高职高专教学评价研究的概况;领域5表明探索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的主题;领域6说明考试与评价的异与同;领域7为医学英语类课程的研究概况。结论 未来需要积极开展符合我国国情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探索与构建,重视共享平台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重视评价理论内涵的学习和理解;加强培训和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4.
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及时反馈能够起到促进学习的目的。积极开发和利用科学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可极大提高医学教育效果。扬州大学医学院尝试利用雨课堂软件,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并覆盖教学活动全过程,收到了初步成效。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雨课堂这种教学方式作为形成性评价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教师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帮助教师和学生及时调整教学和学习进程,是一种简便、高效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可为信息化时代高校培养医学人才和改革教学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它能够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的弊端,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形成性评价结果的反馈,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修改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对医用化学的学科特点及其目前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带来的弊端进行了概述,详细阐述形成性评价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讨论了形成性评价对医用学科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滨州医学院自2016年开始,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organ-systems based curriculum,OSBC)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班,实行混合式教学改革。OSBC模式下的内分泌系统整合课程混合式教学利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采用案例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专业双语教学、科研化教学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评价教学效果。OSBC模式下的内分泌系统整合课程混合式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尚存在师资素质要求较高、教学准备时间较长、网络学习监管难度较大等局限性,但已进行的教学改革实践显示该模式具有较好的成效、较强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临床免疫学检验作为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由前沿的免疫学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检验技术等内容构成,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内容联系密切。本研究在临床免疫学检验课堂中引入了案例教学,选用具有典型性、启发性、趣味性的临床案例,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角度提出几个难度适宜的问题,通过课前讨论、课堂解惑的方式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推动学生自主性学习。在实际应用中证明这是提高医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