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水分离双钩套扎针辅助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2月,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均采用水分离双钩套扎针辅助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结扎术进行治疗,记录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5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者。单侧疝手术时间(14.9±2.2)min,双侧疝手术时间(19.9±2.6)min,术中出血量(6.2±1.1)ml,术后住院时间(3.1±0.7)d。随访12个月,2例患儿出现阴囊肿胀,无输精管/睾丸血管损伤、无皮下积液、肠梗阻、肠粘连及切口感染发生,均未发生睾丸萎缩或医源性隐睾并发症,无复发病例。 结论应用水分离双钩套扎针辅助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结扎术对腹股沟斜疝患儿进行治疗,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值得选择的一种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钩疝针辅助单孔腹腔镜内环结扎术在治疗复发疝患儿中的诊疗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 056例腹股沟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复发疝在单孔腹腔镜监视下,采用双钩疝针钩挂结扎线经腹横纹内环体表投影处穿刺至内环前壁腹膜外,借助水分离技术于腹膜外套扎内环。针对巨大疝行脐内侧襞遮盖术加强,套扎内环后疝针带线再次进针入腹,穿过同侧脐内侧襞后预置结扎线,疝针再返回内环外侧间隙至精索血管前穿透后腹膜、进入腹腔钩挂预置线牵出体外结扎,使脐内侧襞遮盖已经结扎内环区域加强修补。 结果32例复发疝38侧疝成功实施内环结扎,其中6例发现对侧隐性疝同时给予单纯内环结扎。6例巨大疝行脐内侧襞遮盖术。单侧和双侧腹股沟疝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2.2±2.3)min和(15.2±2.5)min,无相关手术并发症发生。全部患儿术后随访2个月至3年,无再复发。 结论应用双钩疝针腹膜外注水分离技术辅助单孔腹腔镜内环结扎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快捷的操作,是治疗小儿腹股沟复发疝优先选择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疝针法在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陕西省铜川市人民医院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307例资料,依手术方法分为双疝针组及常规组。双疝针组患儿行双疝针法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158例;常规组行常规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149例。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内复发率。 结果2组术中出血量均较少(<1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双疝针组(8.07±2.51)min明显短于常规组(18.12±7.9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双疝针组1.89%(3/158)较常规组2.68%(4/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疝复发率:双疝针组0.63%(1/158)较常规组1.34%(2/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 结论双疝针手术相对于常规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疝钩针的改进在单孔腹腔镜经皮腹膜外内环结扎术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8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采用单钩疝针、双钩疝针、注水分离疝针完成3 739例经皮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手术记录及术后随访资料,统计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复发情况等参数并予以分析。 结果双钩疝针及注水分离疝针较单钩疝针,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率均有明显优势。双钩疝针组中,较大疝因内环腹膜褶皱需插入辅助钳操作延长手术时间。注水分离疝针组针对巨大疝借助水分离技术可单独完成操作。 结论经过不断改进,注水分离疝针单独穿刺腹壁即可完成经皮腹膜外内环结扎,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可灵活应对各种内环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辅助腹膜外双钩疝针内环关闭并脐内侧襞遮盖术治疗儿童巨大(内环口直径≥1.5 cm)腹股沟斜疝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长春市儿童医院2015年1月~2017年5月单孔腹腔镜辅助腹膜外水分离双钩套扎针内环口闭合并脐内侧襞遮盖修补术治疗的63例巨大疝资料。均为男性,年龄5个月~6岁,中位年龄36个月,疝内环口直径≥1.5 cm,实施单孔腹腔镜辅助腹膜外双钩疝针疝内环关闭并脐内侧襞遮盖。结果 63例(77侧)巨大腹股沟疝均成功实施手术。49例单侧巨大疝术中发现32例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予以同时单纯腹膜外内环结扎。手术时间单侧49例为(9.5±3.5)min,双侧14例为(20.8±4.2)min。术中未出现血管损伤、疝环腹膜撕裂及腹膜结扎不全等。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22个月。2例鞘膜积液,2例线结反应,无伤口感染、复发疝以及医源性隐睾或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单孔腹腔镜辅助腹膜外双钩疝针内环关闭并脐内侧襞遮盖术治疗儿童巨大腹股沟斜疝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一种使用双钩疝针辅助单孔腹腔镜内环结扎并脐内侧襞遮盖加强修补术。 方法59例小儿腹股沟巨大疝在脐单孔腹腔镜监视下,将双钩疝针钩挂结扎线经腹横纹内环体表投影处穿刺至内环前壁腹膜外,借助水分离技术于腹膜外套扎内环;疝针带线再次进针入腹,穿过同侧脐内侧襞后预置结扎线,疝针再返回内环外侧间隙至精索血管前穿透后腹膜、进入腹腔钩挂预置线牵出体外结扎,使脐内侧襞遮盖已结扎内环区域加强修补。 结果59例患儿的65侧巨大疝成功实施内环结扎并脐内侧襞遮盖术(包括3例复发疝和1例复合疝),其中16例对侧隐性疝给予同时单纯内环结扎。单侧和双侧腹股沟疝的手术时间分别为 (11.2 ± 2.2)min和 (15.8 ± 2.7)min。其中术后1例鞘膜积液和2例线结反应,无复发疝、医源性隐睾或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双钩疝针腹膜外注水分离技术辅助单孔腹腔镜内环结扎并脐内侧襞加强修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简便方法。瘢痕隐蔽、美观,是治疗小儿巨大腹股沟疝的可靠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价值。方法建立气腹(压力8~10 mmHg),脐上5 mm trocar作为观察孔放置30°腹腔镜,于脐水平线对侧腹直肌外缘3 mm trocar作为操作孔。疝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做一约2 mm微小切口,经此切口刺入带7号丝线的GraNee针(卡钩针),沿内环口的外半周用缝荷包法缝合腹膜,至内环口下方,打开卡钩针,取下缝合线,闭合卡钩针,取出,再次刺入,沿内环口内半周缝合,至与第1针汇合时再次打开卡钩针,将腹腔内留置的缝线置于卡钩针的针孔内,闭合卡钩针并退出,将缝线带出腹腔,体外打结。结果 553例在腹腔镜下完成疝囊高位结扎术,每侧手术时间2~5 min,平均3 min。3例因肠管胀气明显,手术操作空间狭小而中转开放手术。97例患儿对侧存在隐匿性疝,一并行疝囊高位结扎术。426例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3例术后7~16 d复发,分别于术后3~6个月再次行腹腔镜下疝内环口高位结扎术,未再复发;1例术后3个月出现线结异物反应,给予换药处理,6个月后拆除缝线,斜疝未复发;无阴囊红肿及阴囊积气病例。结论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腹腔镜小儿疝高位结扎术的疝内环口修补器械多为雪橇钩针,使用时容易损伤腹腔组织及血管,且针头较直,不易变换方向,给操作造成一定困难。2013年3月至2013年9月我科采用静脉留置针针芯行单孔腹腔镜小儿斜疝内环口高位结扎术16例,均获成功,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6例均为腹股沟斜疝患儿,男13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单孔腹腔镜疝钩针法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与经脐单切口腹腔镜内环缝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7年7月我院小儿外科341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213例采用疝钩针法经脐单孔腹腔镜监视下完成腹膜外内环结扎术(腹膜外结扎组),128例在腹腔镜监视下采用经脐单切口多通道套管(Triport)内环缝扎术(腹内缝扎组),对比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4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并发症发生。腹膜外结扎术组术后随访24~42个月,线结异物反应3例,鞘膜积液形成1例,对侧异时疝1例;腹内缝扎术组术后随访28~60个月,腹股沟局部血肿2例,鞘膜积液形成2例,疝复出1例;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245,P=0.621)。所有男性患儿术后无一例出现医源性隐睾或睾丸萎缩。结论单孔腹腔镜疝钩针法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与经脐单切口腹腔镜内环缝扎术均安全可行,疗效可靠,2种方法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使用筋膜闭合器辅助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囊结扎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20年9月~2021年12月我科对381例517侧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筋膜闭合器辅助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囊结扎术,单孔腹腔镜监视下,将筋膜闭合器挂线经腹股沟内环体表穿刺,一次穿刺腹壁保持进出线在同一路径,完全在腹膜外间隙内实现置线和带线出体外,采用或不采用水分离技术环绕疝缺损腹膜外双重结扎内环。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诊断单侧腹股沟斜疝245例,双侧腹股沟斜疝136例;104例术前诊断单侧腹股沟斜疝,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疝,均予以同期处理。手术时间单侧(8.9±1.3)min,双侧(14.6±1.8)min,术中无输精管、精索血管损伤。358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无疝复发,无切口感染、医源性隐睾、睾丸萎缩、鞘膜积液及皮肤肉芽肿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筋膜闭合器辅助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囊结扎术除保留原本双钩套扎针的优势外,内芯的微型抓钳设计可以避免双钩套扎针挂钩肠壁或腹膜的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应用硬膜外穿刺针联合行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7月,安徽阜阳疝病专科医院利用硬膜外穿刺针在单孔腹腔镜下治疗腹股沟疝682例患儿的临床疗效。 结果682例患儿手术均在单孔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无精索血管或输精管损伤。手术时间:单侧5~12 min,平均8.5 min;双侧10~24 min,平均17 min。术中发现并同时处理对侧隐匿性斜疝75例(13.09%)。术中出血量为0.5~2 ml,平均1 ml。患儿麻醉完全清醒后恢复饮食,并可下床活动。所有患儿均在术后次日上午办理出院。术后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并发症及复发病例。 结论应用硬膜外穿刺针行单孔法腹腔镜高位结扎疝囊治疗小儿斜疝初步结果显示安全有效,操作简便,而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不留瘢痕等优点,值得临床开展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钳式针辅助单孔腹腔镜治疗儿童腹股沟疝的微创效果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采用钳式针辅助单孔腹腔镜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106例。结果本组患儿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疝囊高位结扎术,单侧手术时间为5~11min,平均7.8min,双侧手术时间为9~15min,平均11.3min,麻醉清醒后即可离床活动,术后当日出院。随访1~4个月,无阴囊水肿、戳孔疝、线结异物瘘等并发症发生,无复发。结论钳式针辅助单孔腹腔镜治疗儿童腹股沟疝,操作简单,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无瘢痕,更符合微创手术理念,可作为儿童腹股沟疝的首选术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硬膜外穿刺针外套管在腹腔镜小儿斜疝疝囊高位结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4月-2006年5月,我院对230例小儿斜疝手术应用硬膜外穿刺针外套管代替雪橇钩针实施腹腔镜疝内环口荷包高位结扎术。结果23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单侧161例8-10 min,嵌顿疝39例15-20 min,双侧30例16-20 min;术后未见有阴囊水肿及睾血疼痛及缺血坏死。术后随访2-6个月111例,6-12个月52例,12-24个月37例,24-36个月30例,无复发。结论硬膜外刺针外套管可替代小儿疝囊结扎专用的雪橇钩针,简便,经济,适合在所有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自制缝合针在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治疗中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01年3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应用自制缝合针为93例患儿行微型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12.5±5.8)min,切口不需缝合。除2例有皮下异物感外,无明显并发症。平均住院(3.4±1.7)d。随诊患儿症状均消失,术后无疤痕。结论:应用自制缝合针行微型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切口小,损伤轻,疼痛轻,康复快,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可同时发现及处理隐性内环口未闭,复发率低,并发症少,且可有效防治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采用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12月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154例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资料,评估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腹股沟斜疝临床疗效。 结果所有患儿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单侧腹股沟斜疝71例(46.1%),双侧腹股沟斜疝6例(3.8%),术中发现对侧隐匿疝77例(50%),单侧腹股沟斜疝平均手术时间(32.7±10.1)min,双侧腹股沟斜疝平均手术时间(33.4±10.9)min。术后随访6个月,未发现复发、阴囊血肿、睾丸萎缩及脐疝等相关并发症。 结论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确切,术后瘢痕小,术后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硬膜外穿刺针在单切口双通道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3-06间应用硬膜外穿刺针在单切口双通道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143例的临床资料,对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有无复发等资料进行研究。结果 14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单侧(8±3)min,双侧(14±3)min,术中发现对侧隐匿疝32例,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2年,未见复发。结论利用硬膜外穿刺针经脐单切口双通道腹腔镜下治疗小儿斜疝,无需使用特殊器械,操作简单,效果确切,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单孔腹腔镜下大圆针体外二次缝合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 方法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何贤纪念医院收治且由同一手术团队治疗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共400例,均采用腹腔镜手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应用大圆针体外二次缝合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08例,对照组应用大圆针及Endoclose腹壁缝合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92例。回顾分析2组不同方法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是否需要增加辅助钳、术中血管损伤、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等。 结果2组患儿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住院费用[单侧:(6.29±0.32)千元比(7.40±0.53)千元,双侧(8.85±0.65)千元比(9.60±0.38)千元]、是否需要增加辅助钳(106/208比48/192)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血管损伤、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单孔腹腔镜下大圆针体外二次缝合法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单、方便;无需"疝针"或腹壁缝合器即能完成手术,费用更低;而且该技术微创、安全,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