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经皮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明显降低肿瘤的复发率.但这种治疗能够对照射部位的皮肤产生一系列的早期和后期影响.放疗除引起放射性皮炎以外,国外也有报道可引发大疱性类天疱疮(BP),寻常型天疱疮.SLE或者表皮松解[1-6].我们诊治1例放射性皮炎继发BP,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报告放射性皮炎继发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与放射性皮炎的相关发病机制。病例内容 患者女,82岁,左乳腺癌切除术后10年,术后放疗处出现放射性皮炎。半月前于放射性皮炎位置开始出现浮肿性红斑,水疱,大疱,尼氏征阴性,并伴有瘙痒,随后于背部,下肢出现二处水疱。组织病理为表皮下疱,免疫病理显示基底膜带IgG和C3沉积,血清中存在针对基底膜带成分的自身抗体。予米诺环素加烟酰胺治疗两周后病情控制满意。结论 放射性皮炎继发大疱性类天疱疮国际上偶见报道,有学者认为局部放疗能改变基底膜的性质,使自身抗原暴露,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并能影响金属基质蛋白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故认为大疱性类天疱疮有可能是放疗的一个潜在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射线引起的皮肤反应是肿瘤放疗后的常见副作用,而颈胸椎CT检查引起急性放射性皮炎少见报道,笔者诊治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放疗过程中,急性放射性皮炎是肿瘤放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其表现为早期照射野出现瘙痒、红斑、色素沉着、干性脱皮、水疱、糜烂,继之湿性皮炎等,严重的可继发溃疡和感染坏死.常使病人十分痛苦,心理压力大,甚至放弃治疗,影响肿瘤的治疗效果和病人的生活质量.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放疗所致Ⅰ度或Ⅱ度放射性皮炎的乳腺癌患者应用龙珠软膏和磺胺嘧啶银乳膏联合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大疱病是一组重症皮肤病,可分为先夭性及后天性两类.前者的代表性病种是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后者的代表性病种是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BP)及疮疹样皮炎(DH),大疱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患者预后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氨苯砜(DDS)治疗疱疹样皮炎有效,而对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疗效则不肯定。作者对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2例非普通临床表现的成人线状IgA大疱性皮病(LABD),1例在躯干及四肢有靶形损害,类似于多形性红斑(EM),另1例类似于疱疹样皮炎(DH).例1.46岁,女性.发生瘙痒性水疱1个月.初发于手背,以后蔓延至躯干及四肢.入院前1周曾在院外诊断EM,当时活检符合DH及大疱性类天疱疮(BP).检查见面  相似文献   

8.
儿童慢性非遗传性大疱性疾病包括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BP),疱疹样皮炎(DH),以及儿童慢性大疱性皮病(CBDC).CBDC一词是由Jordon等提出.他们指出CBDC不同于儿童BP,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基底膜带(BMZ)呈线形IgA沉积,而不是IgG沉积.也不同于儿童DH,后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商品名喜辽妥)联合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放射性皮炎的有效性。方法:乳腺癌术后放疗致放射性皮炎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5例,联合应用外涂喜辽妥乳膏及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对照组33例,仅局部外涂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有效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3%,对照组有效率72.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喜辽妥联合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乳腺癌术后放射性皮炎效果良好,应用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1例类天疱疮性扁平苔藓(LPP),并与大疱性类天疱疮(BP)及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作了相应的比较.患者女,85岁,因面部、四肢等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及水疱8个月就诊.右手背红色斑块活检示典型扁平苔藓(LP)病理改变,前胸外观正常皮肤上水疱活检符合BP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分析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BP)合并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6—2021年在武汉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天疱疮/BP合并HSV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 8例天疱疮/BP合并HSV感染患者中, 男2例, 女6例, 年龄(50.6 ± 8.3)岁, 包括5例寻常型天疱疮, 1例落叶型天疱疮, 2例BP。7例合并HSV-1感染, 1例合并HSV-2感染。8例均因天疱疮或BP接受系统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 并对治疗抵抗入院, 其中7例表现为原发病灶加重或复发, 1例表现为全身皮损增加。HSV感染位于躯干4例, 口腔4例, 头皮3例, 面部2例。皮疹表现为不规则的糜烂面, 伴血痂, 部分为中央有脐凹的脓疱, 7例伴有皮疹处明显疼痛。发生HSV感染时, 6例天疱疮患者抗Dsg1抗体均下降, 5例寻常型天疱疮中4例抗Dsg3抗体下降;2例BP患者中1例抗BP180抗体降低, 1例升高。予足量足疗程抗病毒治疗(伐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治疗7 ~ 14 d), 所有患者HSV感染均被控制, 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严重程度评分较抗病毒治疗前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疗法治疗天疱疮及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疗效及其对抗体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血浆置换疗法的4例天疱疮和4例B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血浆置换前、后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8例患者治疗后皮损均不同程度地减轻,最终临床痊愈出院;4例天疱疮患者中3例天疱疮抗体下降,1例轻微升高;4例BP患者抗BP180抗体水平均下降。结论:血浆置换疗法辅助治疗天疱疮及BP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副肿瘤性天疱疮二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副肿瘤性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严重疼痛性粘膜糜烂和多形性皮损,组织病理学显示棘层松解、苔藓样皮炎或角质形成细胞坏死,存在对各种上皮蛋白的自身抗体,同时伴随潜在肿瘤。本文首次报道 2例临床、组织学和免疫病理学均符合副肿瘤性天疱疮病例,伴随 Castleman肿瘤。  相似文献   

14.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是最早被识别的细胞因子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F涉及败血症、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肿瘤的发病机制.近年来,已有MIF与系统性红斑狼疮[1]、系统性硬皮病[2]、特应性皮炎[3]、银屑病[4]等多种皮肤疾病的相关研究报道.但是,针对病情较重、顽固难治的大疱性疾病的MIF相关研究很少.本实验旨在通过分别检测天疱疮患者、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和正常人群的血清MIF浓度,探讨MIF在天疱疮发病机制中的临床意义,以及不同亚型、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天疱疮患者血清MIF的差异性,并为天疱疮发病机制的探讨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临床疾病严重程度和BP180抗体滴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BP180NC16a-ELISA分别测定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治疗前,病情缓解、糖皮质激素开始减量时和糖皮质激素减量至相当于泼尼松0.5 mg·kg-1·d-1时,体内BP180抗体滴度,观察其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致性.结果 在治疗前,19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BP180 ELISA平均A值为0.520(0.832~0.372);在病情得到控制、糖皮质激素准备减量时,其BP180 ELISA平均A值为0.405(O.723~0.204);在病情缓解、糖皮质激素减至相当于泼尼松0.5 mg·kg-1·d-1时,其BP180 ELISA平均A值为0.215(0.412~0.093).结论 BP180抗体的滴度与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是一种评估疾病病情的有用手段,也可对治疗的有效性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6.
应用各种技术检测类天疱疮(BP)患者血清中抗基底膜带(BMZ)IgG自身抗体及抗BP180和BP230两种BP抗原的抗体已有报道[1-3].本研究仅对BP患者的疱液与血清中的自身抗体检测进行比较,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 0 4 10 2 2 寻常型天疱疮与大疱性类天疱疮皮损原位细胞凋亡研究/林有坤(广西医大一院皮肤科)…∥实用医学杂志.- 2 0 0 3,19(9) .- 96 2~96 3采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TU N EL )方法研究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与寻常型天疱疮(PV)、大疱性类天疱疮(BP)病情严重性、病程、治疗转归之间关系。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后评分、住院天数、激素总量对PV和BP的凋亡指数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PV的治疗前评分高者凋亡指数较高(P <0 .0 1) ,PV与BP凋亡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 .0 1)。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发生部位:PV在疱内…  相似文献   

18.
报道1例口服阿维A治疗慢性放射性皮炎继发的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  相似文献   

19.
正放射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部分患者放疗后或放疗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皮损,严重时需中断放疗,影响病人的疗效,所以放射性皮损的治疗尤其重要。我院自2010年1月~2014年3月应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商品名喜疗妥,德国三共制药)联合地奈德乳膏,治疗因放疗导致的Ⅱ级以上放射性皮损的肿瘤患者6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10年1月~2014年3月  相似文献   

20.
磺胺吡啶或砜类药对疱疹样皮炎(DH)有显效,而对大疱性类天疱疮(BP)无效,常有助于鉴别这二种疾病。然而既往也曾报告个别BP病例用磺胺吡啶或氨苯砜有暂时的疗效。本文报告3例经组织学及免疫荧光检查确诊为BP的病例,用氨苯砜治疗有效。病例1:女,30岁。住院第二天,开始用氨苯砜100毫克/日。在一周内出现迅速的疗效。由于患者在治疗第13天发生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因此,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