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与各临床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eal-timePCR方法检测105例单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组织中Ki-67、ER、PR、HER-2及P53的表达情况;了解Ki-67的表达与年龄、区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及与ER、PR、HER-2及P53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结果在10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组织中,Ki-67高表达比率为62.8%(66/105);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与癌旁组织及乳腺良性肿瘤中的表达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O.05);Ki-67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成正相关(P(0.05),与区域淋巴结转移、组织细胞学分级和HER-2的表达成正相关(P(O.01);与ER、PR的表达及分化程度成负相关(P(0.01);与患者年龄、P53的表达及TNM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Ki-67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ER、PR、HER-2及P53的表达能更深入地了解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展及预后,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大玲  周怀琪  冯帆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6):5209-5211
目的:通过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表现,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雌激素受体(ER,estrogen receptor)、孕激素受体(PR,progesterone receptor)、人类上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human epithelium growth receptor 2)的表达。方法:选择30例资料完整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术后对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判断这些免疫因子的表达情况;将X线表现中的肿块伴有的恶性钙化、肿块边缘的毛刺和有无合并乳腺腺体增生症与ER、PR及C-erbB-2表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毛刺组的ER阳性率较无毛刺组高(P<0.05);伴有腺体增生症组ER阳性率较无腺体增生症者高(P<0.05);钙化组的C-erbB-2阳性率较无钙化组高(P<0.05)结论:通过对乳腺癌钼靶X线征像的分析可以反映ER、PR及C-erbB-2的表达情况,指导临床治疗和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不同分型乳腺癌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的差异进行研究。方法:以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乳腺导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53例,浸润性导管癌(IDS)198例,术后收集所有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ER、PR及HER-2的表达,并对两种导管癌激素受体及HER-2的表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乳腺导管原位癌ER阳性者28例,阳性率为52.83%,明显低于乳腺导管浸润癌ER阳性率66.6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导管原位癌与乳腺导管浸润癌PR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乳腺导管原位癌为37例,阳性率为69.81%,明显高于乳腺导管浸润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中HER-2阳性型最多,有24例,占45.28%,其次为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分别占24.53%和20.75%,占比例最低的是三阴乳腺癌;198例乳腺导管浸润癌中有87例为Luminal A型,占43.94%,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Luminal B型和HER-2阳性型,分别占25.76%和19.69%,最后是三阴乳腺癌,两组患者Luminal A型及HER-2阳性型分子类型所占比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和HER-2在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存在差异,检测ER及HER-2对于早期发现乳腺导管原位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1例IM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观察分析,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这组病例ER、PR、Her-2、EMA、E-Cadherin、CD31、p53、Ki-67的表达。结果:11例IMPC患者无特殊临床症状和体征。特征性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呈微乳头状或腺样排列,细胞呈里面朝外(inside-out)的排列方式;肿瘤细胞团由纤细的纤维组织分隔,形成主间质分离。印片细胞特征性形态学表现为桑葚体样细胞球表面细胞质呈微绒毛样改变。11例中7例有血管淋巴管癌栓,淋巴结转移率63.64%。免疫组化EMA线状表达于微乳头和腺样结构的外侧缘;E-Cadherin肿瘤细胞间连接面的细胞膜强表达,而间质面的细胞膜表达减弱。Ki-67表达率平均30.3%。ER阳性率81.81%,PR阳性率72.73%。Her-2阳性率(+++)18.18%。结论:IMPC为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高增殖、高转移潜能的乳腺癌。特征性组织形态学结合免疫组化E-Cadherin、EMA等检测有助于IMP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颗粒细胞瘤(GC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本院2016年收治的1例乳腺颗粒细胞瘤进行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组织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由实性巢团或条索状排列的圆形或多角形细胞组成,胞浆丰富、嗜酸性。免疫组化:S-100和CD68(+),CK、ER、PR(-),Ki-67(1%+)。结论乳腺颗粒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肿瘤,需与乳腺大汗腺癌、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浸润性脂质分泌性癌等恶性肿瘤进行鉴别。临床、细胞学及冰冻快速病理检查均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应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细胞P16及Ki-67诊断不能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的价值。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156例液基细胞学诊断为ASCUS患者的液基细胞学剩余标本P16及Ki-67的表达情况,并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结果:P16和Ki-67表达阳性率与病变程度均呈正相关(rs=0.685和rs=0.713,均P〈0.05)。高危型HPV阳性率(59.62%)高于P16、Ki-67蛋白高表达率(32.05%和3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0.31和25.81,P〈0.01)。P16、Ki-67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Ⅱ及以上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0%、93.75%和82.26%、81.45%,特异度均明显高于HPV检测的48.39%(P〈0.01)。结论: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P16和Ki-67,较高危型HPV检测能更好地提高高级别CIN的检出率,剔除ASCUS中的良性病变,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细胞P16 及Ki-67 诊断不能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的 价值。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156 例液基细胞学诊断为ASCUS 患者的液基细胞学剩余标本 P16 及Ki-67 的表达情况,并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结果:P16 和Ki-67 表达阳性率与病变程度均呈正相关(rs=0.685 和rs=0.713,均P<0.05)。高危型HPV 阳性率 (59.62%)高于P16、Ki-67 蛋白高表达率(32.05%和3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 分别为30.31 和 25.81,P<0.01)。P16、Ki-67 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Ⅱ及以上病变的敏感度 和特异度分别为87.50%、93.75%和82.26%、81.45%,特异度均明显高于HPV 检测的48.39%(P<0.01)。 结论: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P16 和Ki-67,较高危型HPV检测能更好地提高高级别CIN的检出率, 剔除ASCUS 中的良性病变,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乳腺分泌型癌的临床病理切片的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该院收治的乳腺分泌型癌患者26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观察分泌型乳腺癌的病理特征(肿瘤直径、生长方式、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患者中有16例位于外上象限,5例位于内下象限,5例位于乳晕区。乳腺肿块直径介于1.2~3.5cm,平均(2.34±0.53)cm,肿瘤边界清楚,质硬;免疫组化分析发现,CEA(+)、S-100(+)、CK(+)、ER(-)、PR(+)、P53(+/-)、cyclin D1(+);P53(+)有4例患者出现,4例标本存在5%~10%的阳性细胞;特殊染色分析发现,淀粉酶消化后PAS染色可见,标本细胞内外分泌物呈现强(+);其病理特点呈现出质硬、推挤性生长,存在管状、巢状、微囊性的特点,在实体巢状中可见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的腺样及囊泡状结构。管腔形状无规则相互交通,内部可见红染均质的类甲状腺胶质样的分泌物和吸收空泡。本实验的标本瘤细胞基本一致,细胞核呈卵圆形,位于中央或基底部;核仁较小,未见核分裂现象;结论:乳腺分泌型癌作为临床罕见的预后较好的癌症之一,通过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可以与印戒细胞瘤相鉴别,差异明显利于确诊。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135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璇 《现代医院》2007,7(1):45-47
目的为了加强对乳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13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以及组织学分型,大部分病例进行PR、ER及CerbB-2染色。结果135例乳腺癌中,单纯癌28例,浸润性导管癌51例,髓样癌13例,粘液腺癌6例,导管癌早期浸润7例,导管内癌8例,浸润性小叶癌6例,乳头派杰氏病、小管癌和硬癌各2例。125例浸润性癌中,神经组织内或神经周围癌浸润18例,淋巴管浸润38例,血管浸润27例。ER阳性率55.8%(62/111),PR阳性率44.1%(49/111),CerbB-2阳性率67.6%(75/111)。CerbB-2随临床分期的递增和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多,其阳性率随之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ER和PR阳性表达率与CerbB-2呈负相关,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与年龄、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理分型和免疫组化等有密切关系,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超声声像图表现与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指标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22例患者共23个乳腺黏液癌肿块的超声图像特征及免疫组化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全部病灶中单纯型15个(65.22%),其中富细胞型7个(46.67%),少细胞型8个(53.33%),混合型8个(34.78%).全部病灶ER、HER-2、P53阳性率分别为86.96%(20/23)、17.39% (4/23)、17.39% (4/23).单纯型病灶的ER、HER-2、P53阳性率分别为80.00% (12/15)、13.33% (2/15)、20.00% (3/15),其中富细胞型的ER、HER-2、P53阳性率分别为100.00% (7/7)、14.28% (1/7)、28.57% (2/7),少细胞型ER、HER-2、P53阳性率分别为62.50% (5/8)、12.50% (1/8)、12.50% (1/8),混合型病灶的ER、HER-2、P53阳性率分别为100.00% (8/8)、25.00% (2/8)、12.50% (1/8).全部病例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为肿块,肿块边缘不规整者9个(39.13%);内部回声为等回声者13个(56.52%),低回声者10个(43.48%);内部回声不均匀者9个(39.13%);后方回声增强者15个(65.22%);BI-RADS分级为Ⅲ级的9个(39.13%)、ⅣV~V级的14个(60.87%).所有肿块中,等回声肿块比低回声肿块有较高的ER阳性率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型肿块中,等回声肿块比低回声肿块有较高的ER阳性率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肿块中,内部回声不均匀肿块比内部回声均匀肿块有较高的HER-2阳性率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型肿块中,内部回声不均匀肿块比内部回声均匀肿块有较高的HER-2阳性率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黏液癌超声表现与ER及HER-2的表达存在一定相关性,通过超声检查,可提示黏液癌的生物学行为,从而对乳腺黏液癌患者及高危妇女在早期诊断、治疗及预测预后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转录因子E2F-1和Ki-67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癌和32名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2F-1和Ki-67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3%(35/60)和85.00%(51/60),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0和12.5%(4/32)(X^2=27.71,X^2=42.63;P〈0.05)。两者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有关(x^2=5.79,X^2=8.28,X^2=11.77,X^2=4.04I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2F-1和Ki-67两者之间比较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E2F-1和Ki-67在子宫内膜癌呈高表达,且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明确超声诊断此病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提高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对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乳腺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50例患者的声像图特征可以分为三类:29例为团块型,20例患者为结节型,1例患者为囊实型:26例患者肿块形态不规则,其中18例患者为圆形,8例患者为卵圆形。伴有钙化及丰富的血流信号为浸润性导管癌的特征性表现。内部回声:49例患者有低回声,1例患者有等回声;钙化表现:39例患者有钙化表征出现,11例患者无钙化征象;后方伴回声衰减19例。不变11例;20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40例患者肿块内有血流信号。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超声声像图上具有较明显的特征,超声可以成为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有效的影像学方法,能够提高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符合率,对临床医师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咽癌的误诊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减少误诊,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对19例鼻咽癌误诊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讨论其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结果19例中,男13例,女6例,年龄20~51岁,平均40.3岁。误诊时间:1~11个月,确诊前就诊次数2~5次,误诊疾病主要有:颈部淋巴结炎及淋巴结核9例(47.4%),分泌性中耳炎6例(31.6%),鼻咽纤维血管瘤2例(10.5%),腺样体残留1例(5.3%),血管神经性头痛1例(5.3%)。误诊病例病理诊断主要为低分化癌15例(78.9%),未分化癌3例(15.8%),腺样囊性癌1例(5.3%)。结论该病误诊的主要原因为医源性误诊,占84.2%,其次为患者自误,占15.8%。因此,临床各科医师都应提高对鼻咽癌的认识,特别是耳鼻咽喉科医师,更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减少误诊,提高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亚型ERα、ERp和cyclinDl在人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癌组织中ERα、ERp和cyclinDl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正常甲状腺组织和甲状腺腺瘤中ERα表达显著低于甲状腺癌(x2=1.59,P〈0.05);正常甲状腺组织ERD的表达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x2=2.69,P〈0.05);甲状腺癌组织中cyclinDl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和正常甲状腺组织(X2=3.05,P〈0.05)。三者的表达与甲状腺癌的临床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并且对检查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论:ERα高表达和ERD低表达均可促进cyclinDl过度表达,从而使甲状腺上皮细胞增殖失控,进而导致甲状腺癌发生、发展和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VEGF、Ki-67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大肠癌组织中VEGF、Ki-67的表达和MVD,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相关性。结果:大肠癌VEGF、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7%、73.2%,明显高于癌旁肠组织的35.0%、20.1%。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阳性率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中差异显著(P〈0.05);VEGF阳性表达组MVD值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VEGF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提示阻断VEGF通路将对大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Ki-67是肿瘤良恶性鉴别、提示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伴有软骨基质分泌的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特点及其组织起源。方法收集5例伴软骨基质分泌的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观察组织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5例患者年龄37~48岁,组织标本切面灰黄或灰褐色,结节状,界限尚清。镜下见肿瘤细胞围绕软骨粘液样或透明软骨样基质呈巢状,条索状排列,密集的瘤细胞可聚集于周边,中央区细胞稀疏,周边肿瘤细胞向基质移行中无梭形细胞肉瘤样成份。免疫组化结果显示,5例均同时表达CK、Vim及S-100,但不表达ER、PR、Her-2。结论伴有软骨基质分化的乳腺化生性癌是一种罕见肿瘤,具有特征性的病理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临床过程与普通非特异性浸润性乳腺癌无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ER、PR及AR在内异症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和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阐述性激素及其受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机制的关系,探究治疗EMs的新途径。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50例EMs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20例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及AR的表达情况。结果:ER在EMs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异位内膜及正常对照子宫内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在EMs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在位内膜及正常对照子宫内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在EMs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在位内膜及正常对照子宫内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s患者异位内膜PR及AR表达的相对增高可能在内异症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噬基因Beclin1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7例喉鳞癌组织和22例正常组织中Beclin1的表达,分析Beclin1的表达与喉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Beclin1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浆,与正常组织比较,喉鳞癌组织中Beclin1的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降低(P〈0.05);Beclin1表达与喉癌的临床分型无关(P〉0.05),与喉癌的T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Beclin1表达缺失可能是喉鳞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机制之一,可能成为探讨肿瘤发生和抑制肿瘤浸润转移研究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冯浩  姜萍  陈国平 《现代保健》2010,(24):118-120
目的 评价CT增强扫描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的CT增强扫描征象.结果 40例甲状腺癌的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或类圆形的低密度区,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瘤壁不规则和不光整,通常伴有坏死(15/40)、囊性变(5/40)、钙化(25/40)、淋巴结肿大(18/40)和浸润到周围组织.CT 能正确地显示肿瘤的侵犯程度,比如:气管受压(10/40),气管食管沟浸润和向纵隔内延伸(8/40),局部皮肤浸润(20/40),颈动脉鞘受侵犯(12/40),颈部淋巴结和颈部肌肉融合不清(12/40).结论 CT增强扫描对甲状腺癌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术前应用CT扫描可以明确病变的范围及进行术前评价和分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