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诠释中药药性理论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及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中医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选择.对于中药学而言,现有中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用药禁忌等,内容十分丰富.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四性理论.中药四性包括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中医学理论认为,寒为凉之甚,热为温之极,认为寒与凉或温与热之间只有程度的差异而无本质上的区别,故从四性本质属性而言,只有寒热两性之分.我们认为,以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为突破口,建立科学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在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采用当今先进的科技手段与方法展开研究,创新中药药性理论,实现对传统理论的超越,才能使中药药性理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从而不断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中药临床药理学的研究,是在原有的药理学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中药原有的功效进行再次验证,同样挖掘出中药潜在未知的某些性能,以一定的微观及定性指标表现出来,发展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应用临床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从临床、药理学等多角度阐明中药药性的本质,使临床药理学的微观性、科学性与中药药性的宏观性、整体性相互渗透又相互融合,从多维角度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以"中药-中药药效-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为主线研究,将药性研究回归于临床研究,挖掘中药未知药性,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为老药新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建立新的中药药性科学研究体系,科学客观地阐述中药药性理论,促进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临床应用及药理学多学科融合,实现中药现代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当前,科学诠释中药药性理论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及其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中医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选择。中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用药禁忌等,内容十分丰富。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直接经验,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整理、总结、升华,使之上升为一般理论,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不断对其进行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本文分析了中药的药性理论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4.
认为中药四性理论构建模式存在如下特点:①个药定性是基于证-功效-药性模式基础上的分类归纳;②自体理论形成是基于无序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总体认知模式;③归属于中医理论体系过程属逻辑贯穿与同一化改造模式。因此,中药四性理论的构建模式是群体性构建模式而不是个体性构建模式,是同质性构建模式而不是异质性构建模式,是关联性构建模式而不是排他性构建模式。认为中药四性理论构建模式对现代研究有两点启示:保持特色,发挥优势,努力开创自主发展新道路;正视不足,重点突破,在求是的基础上攻关创新。  相似文献   

5.
对中药药性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开展中医药性理论研究的正确思维和合理方法,从中开拓有价值的研究思路。方法:在分析中药药性理论形成思路及中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符合中医药理论及思维、融合现代技术和方法的见解和思路。结果:提出"性效同源"、药性的物质属性等观点;认为药性是物质的,是可以采用现代化学方法来认识的。提出"病证—效应—血清药物化学分析"的系统研究思路以及开展中药药性研究的切入点;认为在符合中医证候的动物模型上,采取药效与血清药化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同源异用"中药为切入点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科学的。结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应该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具体中药为研究对象,采用"病证—效应—血清药物化学分析"系统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药功效分类的药性表达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明清本草文献为主体,结合现代认识与研究,探索中药分类中药性(性能)与功效之间的相关信息特征,分析其相关规律性,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提供思路。认为中药功效是基于性能与病证相关性的高度概括。中药功效分类具有一级三层次规律,常以五味-四性-归经为主线,结合"证-效"概括,表现为以"性能-病证-药效"方式综合表达的分类特点。因此,主张按功效分类研究中药药性理论,尤其应重视各性能之间、性能与病证以及药效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7.
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建国以来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回顾。指出了当前研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重视微观研究,轻视宏观研究;重视局部研究,轻视整体研究;忽视文献研究;缺乏对中药四性理论及其性效发生机制的深层次探讨等。认为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不应满足于找出并认识药物四性定性的某些内在规律,在研究思路上应坚持"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的观点,注重药性、药效、物质基础的相关性,通过深入研究,逐步建立基于中医药经典理论,同时又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四性理论表征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性与功能靶点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靶点是中药直接作用的对象,它与药性的关系研究有助于在整体层面揭示药性理论的内涵。本文在对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性与功能靶点数据整理的基础上,经过统计分析,明确了四气、归经与功能靶点的关系和四气、五味与作用方式的关系。结合单味药及方剂对药性-功能靶点关系进行的分析表明,研究结果与各药性功能的经典认识大致相符,基本明晰了药性在整体层面的作用机制。这为利用药性理论指导中药的组方和现代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药母八法的具体含义和理论来源。药母八法通过“体、色、气、味、形、性、能、力”八个维度对药品进行解析,试图寻找中药药性的根本组成规律与解构方法,认为药母八法在传统中医理论层面上建立了对中药药性评价的综合体系,在解释中药“性-效-用”关系,搭建多元药性理论研究体系上,有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者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中药四性理论形成发展源流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中药四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受相应历史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思想的影响,在认识上很大程度地采用"援物比类"方法,将寒热温凉四季气候的变化与药性相结合,形成"四气"学说。并且受"一分为二"的先秦哲学思想影响,以阴阳为纲,将四性属性分为寒凉、温热两大类,以与八纲辨证之寒热辨证相对应。这种药物四性认识思想,在中医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均占主导地位,并沿习使用至今。认为秦汉时期是中药四性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药四性理论的平稳发展阶段,宋金元时期是中药四性理论的全面发展阶段,明清时期是中药四性理论的完善确立阶段。  相似文献   

11.
中药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可谓历史悠久,运动员有服用草药提高运动成绩的习惯,但是把中药进行临床对照试验研究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事,其目的是为了科学地考察这些中药的作用。本文旨在探索作为运动补剂的中药及其提取物应用于运动医学的科学依据和前景。1中药的地位中药的发明与应用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受地域、历史、文化、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亚洲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对中药的认知程度较高。中药在西方国家的地位远远不及亚洲国家。在美国,中药被定义为药物、食物或食品添加剂。1997年的食品添加剂健康教育法案(The Dietary Supplement HealthE…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各种调味品、抗蠕虫药物及中药对异尖线虫幼虫的影响。[方法]观察异尖线虫幼虫在各种调味品、抗蠕虫药物及中药中的存活时间。[结果和结论]异尖线虫幼虫在60mL/L米醋和酱油中分别平均存活105h和11h,在380mL/L和500mL/L白酒中分别存活30min和24min;蒜原汁、姜原汁和150g/L紫兰液的杀虫效果分别优于150g/L的大料、花椒、茴香、辣椒液、韭菜汁和混合液;50g/L的延胡索液杀虫效果分别优于50g/L的双花、蛇床子、槟榔、茜草、麻黄、黄柏、细辛和黄连液;6.25g/L的复方甲苯咪唑杀虫效果优于12.50g/L,18.75g/L的复方甲苯咪唑的杀虫效果,这可能与低浓度复方甲苯咪唑中盐酸左旋咪唑的中和并水解甲苯唑的作用在较高浓度时明显减弱、进入虫体的药物反而增多有关,6.25g/L的复方甲苯咪唑杀虫效果也优于5g/L甲苯咪唑和20g/L丙硫咪唑。同样含5g/L甲苯咪唑的复方剂优于单方剂,这可能与药物的晶型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80例,在手术基础上加中药辅助治疗;手术对照组80例,单用手术治疗。进行2组疗效对照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75.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比单纯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治愈率高,无并发症发生,且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4.
15.
16.
五种养心安神中药的抗惊厥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远志、酸枣仁、合欢皮、柏子仁和罗布麻叶等五种养心安神药的抗惊厥活性。方法:采用95%乙醇分别对远志、酸枣仁、合欢皮、柏子仁和罗布麻叶进行提取,制备其醇提物;然后采用戊四唑(PTZ)致小鼠惊厥模型对所得5种醇提物的抗惊厥活性进行考察。结果:远志醇提物8g/kg能降低小鼠惊厥发生率,并显著延长小鼠发生惊厥的潜伏期和死亡时间,降低死亡率;酸枣仁醇提物和合欢皮醇提物在8g/kg时都明显延长惊厥小鼠的死亡时间,同时降低小鼠死亡率;柏子仁醇提物和罗布麻叶醇提物对P1Z致小鼠惊厥无影响。结论:远志醇提物、酸枣仁醇提物和合欢皮醇提物均有抗惊厥作用.其中远志醇提物作用最强:柏子仁醇提物和罗布麻叶醇提物无抗惊厥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CurrentResearchesonChineseAntioxidativeHerbsWANGYong-jun(王拥军);HEShi-da(何士大)(XuanwuHospital,CapitalUniversityofMedicalSciences...  相似文献   

19.
20.
扶正固本法对青少年哮喘患者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复方中药敏康片治疗青少年哮喘的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 选择20例青少年哮喘患者进行治疗,另设青少年特应性皮炎患者组(20例)和青少年正常组(19例)为对照。哮喘组和皮炎组口服敏康片,疗程为6个月,观察疗效、血清总IgE及FcεRIβ、IL-4Rα基因表达改变情况。结果 哮喘组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皮炎组显效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哮喘组IgE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皮炎组IgE治疗前后有差异(P〈0.05);用Northern blot法检测FctRlt3、IL-4Rα基因,IL-4Rα吸光度值两组治疗前均较正常组高,哮喘组治疗后降低。FcεRIβ吸光度值两组治疗前均较正常组高,治疗后均降低。结论 复方中药可以调整青少年哮喘患者相关基因表达,改善患者过敏状态,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