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使用抗凝联合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的13例重症CVST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均先抗凝治疗,症状无改善,再行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术后3 d,1例因脑水肿加重致脑疝死亡。术后7 d,12例临床症状改善,未见再出血及脑梗死情况;术后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10例,预后不良(mRS评分3~5分)2例;术后90 d,复查CTA、MRA、MRV或DSA示静脉窦通畅11例。结论 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重症CVST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影像学诊断为CVST的患者,行抗凝及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结果9例患者均有颅内压增高表现;3例癫痫发作;2例颅内出血;2例出现意识障碍;1例偏瘫。头部CT、MRI、MRV、DSA为诊断提供依据。8例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1例进行血管内介入尿激酶溶栓治疗,同时进行肝素抗凝治疗。治疗后9例患者中7例症状完全缓解,2例症状明显好转。随访6例患者半年至2年,疗效稳定,无1例复发。结论CVST患者多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及时行MRI、MRV及DSA检查,以明确诊断。抗凝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协同抗凝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为表现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CVST病例资料。CT平扫显示额顶叶、侧裂池、纵裂池、基底池、颞叶脑沟回高密度影,考虑SAH,经MRV、DSA等血管检查确诊为CVST。确诊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7~10 d后,改为华法令或利伐沙班抗凝并维持1年。结果经治疗后静脉窦完全再通6例,部分通畅、皮质侧支循环明显改善4例。结论颅内CVST较少表现为SAH,因此需结合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综合鉴别诊断。早期提供合理化综合治疗方案可改善CVST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01—2014-07我院就诊的高血压脑出血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31例,采用常规脱水、营养脑神经、保护胃黏膜等治疗,并配合相应的辅助康复训练,研究组42例,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余治疗措施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患肢水肿消退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下肢症状性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起效时间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病人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8例重症CVST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例保守治疗好转;1例保守治疗无改善,行去骨瓣减压术,但术中急性脑膨出合并严重静脉性出血,术后脑干功能迅速衰竭而死亡;6例抗凝治疗未见明显缓解,行介入治疗,术后1例病情仍无改善、GCS评分3分、家属放弃治疗而要求出院,5例症状明显改善,闭塞静脉窦再通,出院时GCS评分15分。术后随访1年,存活6例无血栓再形成及新发神经系统症状。结论 重症CVST病人常存在严重静脉窦堵塞或多个静脉窦血栓及脑实质损害,若应用抗凝治疗效果不理想,应及时实施血管介入取栓、接触性溶栓治疗,以更好地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影像学诊断为CVST的患者,行抗凝及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结果 18例患者均有颅内压增高表现;6例癫发作, 4例颅内出血, 4例出现意识障碍,2例偏瘫,2例高热.头部CT、MRI、MRV、DSA为诊断提供依据.16例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2例进行血管内介入尿激酶溶栓治疗,同时进行肝素抗凝治疗.治疗后18例患者中14例症状完全缓解,4例症状明显好转.随访12例患者0.5~2年,疗效稳定,无1例复发.结论 CVST患者多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及时行MRI、MRV及DSA检查,以明确诊断.抗凝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协同抗凝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单纯抗凝和机械取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伴颅内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8例CVST伴颅内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单纯抗凝组(12例)和机械取栓组(机械取栓+局部溶栓+抗凝组16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再通情况及预后。结果 机械取栓组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情况及预后均优于单纯抗凝组(P均<0.05),单纯抗凝组治疗后均未发现新发出血灶,机械取栓组仅有1例术后出现阴道出血。结论 对于合并有颅内出血的CVST患者,机械取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能有效促进静脉血流的恢复,缓解临床症状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正肝素抗凝治疗对于CVST的患者是首选治疗,全身系统抗凝可以有效预防新鲜血栓的形成。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也越来越多应用于难治性CVST的患者,血管内治疗可以实现血管的快速再通,挽救缺血的脑组织。现报道1例确诊为CVST的患者,经肝素抗凝治疗后病情恶化,采用球囊静脉成形术治疗右侧乙状窦静脉血栓。术后患者病情好转。经过数月随访,患者未出现复发。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效果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 1999年 6月~ 2 0 0 1年 3月住院的 1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三组 ,治疗前及治疗后 7天、10天分别作血凝监测。同时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进行评分 ,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大剂量低分子肝素组总有效率 89.1%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组总有效率 83.7% ,对照组总有效率 5 7.8%。大、小剂量低分子肝素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低分子肝素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三组用药前后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指标无明显变化 ,大剂量低分子肝素组凝血酶原时间治疗后轻度延长 ,但无显著性差异。抗凝治疗早期出血率较高 ,较小强度的抗凝治疗出血率低于较大强度的抗凝治疗 ,未出现颅内出血这一并发症。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 ,特别是大剂量低分子肝素起效快 ,疗效好 ,远期疗效需做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合并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9例CVST合并脑出血病人病例资料,血管内介入治疗(抗凝+Solitaire AB支架取栓+局部溶栓) 14例,单纯抗凝治疗15例,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介入治疗组病人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情况、预后良好情况均优于单纯抗凝治疗组,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 0.05)。结论应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CVST合并脑出血能有效缓解病人临床症状,改善预后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比伐卢定联合低分子肝素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巢式病例研究法,以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急性脑梗死病例作为单纯肝素组(60例),接受比伐卢定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作为比伐肝素组(60例)。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康复性评估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在停药即刻、停药1、8、24及48 h两组活化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高于用药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及12个月,比伐肝素组的Barthel评分、Fugl-Meyer评分高于单纯肝素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低于单纯肝素组(P0.05)。比伐肝素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1.67%)与单纯肝素组(1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伐卢定联合低分子肝素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抗凝效果好,且更利于术后康复。[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2):167-170]  相似文献   

12.
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57例急性脑梗死病例随机分为降纤酶组、低分子肝素组、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组及对照组,4组均采用血栓通和胞二磷胆碱作为基础治疗。降纤酶10 U静脉滴注1次/日,连用3 d,低分子肝素腹壁皮下注射2次/日,连用10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时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降纤酶组与低分子肝素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而联合治疗组疗效又优于前两组,且无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且安全。  相似文献   

13.
低分子肝素加华法令对TIA患者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 TIA用低分子肝素加华法令的抗凝治疗价值。方法 :低分子肝素 5 0 0 0 AXa IU ,每 12小时一次皮下注射 ,同时服用华法令 ,其剂量最初为 4~ 6毫克 ,合用三天 ,停用低分子肝素。以后用华法令维持抗凝治疗 ,根据凝血酶原时间 ,活动度 ,INR调整华法令用量 ,至抗凝状态稳定后 ,用华法令维持 2~ 3个月以稳定抗凝治疗。结果 :治疗组 35例 ,经低分子肝素加华令抗凝治疗 ,32例 TIA停止发作 ,2例继续发作 ,1例发生脑梗死。对照组 :35例 11例 TIA停止发作 ,10例继续发作 ,14例发生脑梗死。二组在疗效上有显著性差异 ,在脑、消化道出血方面 ,无差异 ,在局部皮肤及牙龈出血方面 ,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但临床不影响疗效。结论 :对 TIA患者用低分子肝素加华法令的抗凝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症状轻微的进展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案.方法 对我院2009-01-2013-01符合症状轻微的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20例,入院后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加普通肝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另外60例作为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比较.结果 治疗组第14天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 对于症状轻微的进展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选择普通肝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为主的治疗方案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福辛普利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 9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7例,在糖尿病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对照组服用福辛普利10mg/d,实验组联用福辛普利10mg/d及低分子肝素4000 IU,皮下注射,1次/d,观察4周,比较福辛普利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福辛普利对24h尿蛋白、BUN、Scr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2组24h尿蛋白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尿β2-MG及血尿酸明显改善(P<0.05),无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福辛普利可明显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24h尿蛋白,具有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血液透析中的抗凝剂进行观察比较,探讨透析中护理工作的侧重点。方法 分别对30例患者用低分子肝素(LMWH)和普通肝素(UFH)进行抗凝,观察两种肝素能否顺利完成每次血液透析,透析器和血路管道凝血情况,透析中及透析后出血情况和穿刺点压迫时间。结果 低分子肝素组在透析器和血路管道凝血情况低于普通肝素组,穿刺点压迫时间LMWH组为6min,UFH组为9min,且UFH组出血并发症高于IMWH组。结论 使用LMWH安全、可靠、抗凝效果好,对患者使用不同抗凝剂在透析中及透析后的护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男8例,女13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形式、临床表现、影象学特征、脑脊液(CSF)检查结果 及治疗与预后的情况.结果 CVST好发于中青年患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85%),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体征(55%)及癫NFDCC发作(35%),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影象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伴脑实质损害.21例患者,17例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治疗,13例好转;4例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3例好转.结论 对急性起病的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的中青年患者,头颅CT示出血性脑梗死,而患者无卒中危险因素时,应高度怀疑CVST,及早行MRI+MRV检查,必要时行DSA检查,一旦确诊CVST,及早进行抗凝或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CT表现的CVST,总结其临床表现、起病形式、影像学表现及溶栓和抗凝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13~30d,CT复查蛛网膜下腔出血均完全吸收。DSA复查示静脉窦完全再通5例,部分通畅3例。症状消除6例,明显改善2例,无新增神经功能缺失。随访1~16个月,无颅内再出血发生。结论提高对CVST的认识,并正确采用多手段影像学检查,是正确诊断和及早治疗的关键。适当强度的抗凝、溶栓治疗对于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VST病人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静脉肝素抗凝与脑介入治疗脑静脉窦血栓(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介入组(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和抗凝组(静脉肝素抗凝),每组7例,比较2组平均住院时间、血管完全再通率、mRS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脑静脉窦介入组住院时间较抗凝组短,血管完全再通率高于抗凝组,mRS平均评分低于抗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可改善CVST患者的转归,疗效优于静脉肝素溶栓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7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7例CVST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4.4岁,≤45岁的中青年患者12例(70.6%)。常见的临床症状:头痛15例(88.2%),癫痫发作5例(29.4%);体征:颈抵抗(+)8例(47.1%),视盘水肿4例(23.5%)。16例患者行腰穿CSF检查示压力增高15例,CSF细胞数和蛋白含量轻度增高分别为3例、4例。头颅CT检查显示CVST的直接征象3例(17.6%),间接征象10例(58.8%)。MRI检查显示CVST的表现15例(88.2%);MR静脉造影(MRV)检查有16例患者(94.1%)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流缺失或降低。经低分子肝素抗凝或合并肠溶阿司匹林、巴曲酶,以及脱水降颅压、抗感染等治疗后,基本痊愈+显著进步11例(64.7%),无变化4例(23.5%),死亡2例(11.8%)。结论 CVST大多为中青年发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头颅CT对CVST的诊断价值较低;而MRI和MRV诊断CVST的准确性高,能显示颅内静脉窦闭塞的表现。本病抗凝治疗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