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主题词按首字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第 1~ 6 4页见第 1期 ,第 6 5~ 1 2 8页见第 2期 ,第 1 2 9~ 1 92页见第 3期 ,第 1 93~ 2 5 6页见第 4期。A阿尔茨海默病   97B暴力   1 0 4C磁力学   8磁共振波谱分析 (MRS)   1 1迟发性运动障碍   4 8  1 1 6  2 34创伤后应激障碍   71  1 91催眠药   78催乳素   1 6 0癫痫   5 9E儿童精神病学   2 8  6 2  2 0 5F肥胖   1 5 7分子遗传学   4 4  92  1 1 6  2 34  2 5 4G孤独症   6 2  2 5 2  2 5 4骨质疏松   95冠心病   1 9  2 2 6H幻觉   2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出血脑患者血清MMP-2、ICAM-1与IL-6、TNF-α及脑组织周围水肿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01—2018-06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1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检测患者脑出血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血清基础金属蛋白酶2(MMP-2)、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行头颅CT扫描,测量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结果脑出血后第3天、第7天患者血清MMP-2、ICAM-1水平明显高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第7天患者血清MMP-2、ICAM-1水平明显高于第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第14天患者血清MMP-2、ICAM-1水平明显低于第1天、第3天、第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第14天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第1天、第3天、第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时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明显大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第7天时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明显大于第3天,脑出血后第14天时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明显大于第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显示,脑出血后血清MMP-2与ICAM-1呈正相关;脑出血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血清MMP-2、ICAM-1与IL-6、TNF-α、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呈正相关;脑出血后第14天血清MMP-2、ICAM-1与IL-6、TNF-α呈正相关,与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无相关性。结论脑出血发病后前7 d血清MMP-2、ICAM-1水平逐渐升高,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逐渐增大,且血清MMP-2、ICAM-1水平与L-6、TNF-α、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日期会议名称地点9月 1 0~ 1 3日美国大脑性瘫痪和发育医学学会第 57届年会加拿大 ,蒙特利尔9月 1 1~ 1 4日第 2 8届欧洲神经放射学会大会及第 1 2届高级课程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9月 1 4~ 1 8日国际儿童神经外科学会第 31届年会摩纳哥 ,蒙地卡罗9月 1 4~ 1 8日第 1 5届国际神经病理学研讨会意大利 ,都灵9月 1 7~ 1 9日第 1届国际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研讨会日本 ,京都9月 1 6~ 2 0日第 2 7届国际临床神经生理学大会美国 ,三潘市9月 2 0~ 2 4日第 1 6届欧洲神经精神药理学会大会捷克 ,布拉格1 0月 1 8~ 2 3日神经外科协会第 53届…  相似文献   

4.
叶松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46):9109-9112
背景:具体研究慢跑时足与地面相互作用力对于深入了解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检测68名大学生慢跑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设计,于2009-03在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完成。 对象:68名男性大学生,无足部畸形和足部创伤史,足踝关节活动正常。 方法:采用比利时Footscan USB2平板式足底压测试系统对6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每位受试者以正常步态5 m/s的速度慢跑,测试3次。足底压力分布解析系统可获得完整步态周期的足底压力分布图,数据采集与分析采用配套软件footscan SOFTWARE7.0,分析过程将足底分为10个区域:第1趾骨、第2~5趾骨、第1跖骨、第2跖骨、第3跖骨、第4跖骨、第5跖骨、足弓、足跟内侧和足跟外侧。 主要观察指标:受试者慢跑过程中足底压力、压强、时相、冲量。 结果:受试者足底应力-时间曲线呈明显的单峰型;足部最大压强部位在第2跖骨,各部位冲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第3跖骨、第1跖骨、足跟、第1趾骨、第4跖骨、第5跖骨、第2~5趾骨、足弓;左右双足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受试者慢跑时右足第2跖骨、第1跖骨、第1趾骨的压强大于左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整足接触阶段、离地阶段占支撑时期的90%,压力中心在足前掌中部较为密集,脚掌处的受力时间较长;右足整足接触阶段大于左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足部最大冲量部位在第2跖骨,各部位冲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第1跖骨、第3跖骨、第1趾骨、足跟、第4跖骨、足弓、第2~5趾骨、第5跖骨;左右双足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右足冲量值大于左足,同时第2跖骨、第1跖骨、第1趾骨的冲量值大于左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大学生慢跑时,足部最大压强部位在第2跖骨,压力中心在足前掌中部较为密集,足部最大冲量部位在第2跖骨,前掌第1,2,3跖骨前端承担了大部分的冲量。提示慢跑时足掌中部易发生运动损伤,应注意锻炼时鞋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1996年3月~2003年9月我科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CSH)病人中5例于术后远期出现对侧CSH形成,经再次手术治愈,现总结分析如下:1对象与方法本组男4例,女1例;年龄53~75岁。4例有明确的轻微头部外伤史。第1次发病时间为头部外伤后1~6个月,血肿量50~150ml;第2次发病时间为第1次术后3个月~1年。第2次出血部位均在第1次出血部位的对侧,且出血量与第1次大致相对应。2结果均采用钻孔生理盐水冲洗加闭式引流,持续引流2~5d,术后3个月~1年复发。病人再次行钻孔冲洗引流术,仍于2次术后3个月~1年复查,未再发现血肿。3讨论本组再出血病人第1次术后1…  相似文献   

6.
1 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几点疑问1 1 症状标准的第 4条指出 :“至少有下列 1项局灶性脑损伤的证据 :脑卒中史、单侧肢体痉挛性瘫痪、伸跖反射阳性 ,或假性球麻痹”。但临床上有部分无症状性 (静止性 )脑梗死能够引起精神障碍如抑郁障碍[1] ,并与认知障碍有关[2 ] 。1 2 症状标准从逻辑上讲第 5条包含了第 4、6条的内容 ,后者只是前者的具体化。如第 4条可为第5条所表述的“病史、检查……有脑血管病证据”所包含 ,第 6条可被第 5条所表述的“……检查 ,或化验有脑血管病证据”所包含 ,不应如此重复1 3 “0 1.1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精神…  相似文献   

7.
更正启事     
正《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21年第29卷第1期1~8页刊出的"Gab1通过调控MAPK信号通路促进脑膜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制研究"文章,因第一作者个人原因导致提供的第3作者张海清误为张海青,第4作者邱贵锋误为邱贵峰。特此更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血红素氧合酶-1(HO-1)浓度的动态变化,探讨HO-1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脑梗死组发病第1、3、6 d及对照组的空腹血清HO-1浓度.结果发病第1 d HO-1浓度最高,第3 d和第6 d迅速下降.发病第1d脑梗死体积越大,HO-1浓度越高,3组间HO-1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O-1浓度的升高可能是机体对脑缺血损伤的防御反应,并可能在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 (SAD)与早老素 1(PS 1)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分析技术对 6 8例SAD患者的PS 1基因第 5号和第 8号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所有病例PS 1基因第 5号和第 8号外显子的PCR SSCP分析结果均显示两条单链和一条双链 ,未发现异常泳动 ,推断没有存在突变。结论 SAD和家族性AD(FAD)的致病原因存在差异 ,在SAD中PS 1基因第 5号和第 8号外显子不存在突变或突变率极低 ,并非SAD致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主题词按首字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其后所附页次 ,第 1~ 6 4页见第 1期 ,第 6 5~ 12 8页见第 2期 ,第 12 9~ 192页见第 3期 ,第 193~ 2 5 6页见第 4期。A阿尔茨海默病  5 6  173癌  170安慰剂  4 8氨基酸  2 33  2 4 1B暴力  12 2哺乳  2 0  2 11C产褥期  12 9痴呆  12 4D代谢病  177电子计算机  190多巴胺  10 1  183E儿童精神病学  37  87  16 2  16 4F肥胖  4 5分子生物学  5  5 6  5 9  99  15 8  2 35伏膈核  12 7氟西汀  2 8G孤独症  87  2 2 5骨质疏松  10 4冠心病  5 1J基因  5 6…  相似文献   

11.
临 床 资 料本组三叉神经痛 (TN)中男性 37例 ,女性 48例 ,年龄 2 0~ 82岁 ,平均年龄 6 2岁 ,5 0岁以上占 6 1% ,病程为 2月至 30余年平均 5 .6年 ,疼痛性质各异 ,刀割样疼痛 2 6例 ,钻刺样疼痛 33例 ,烧灼样疼痛 10例 ,诉说不清 16例。发作每日数次或数十次不等 ,每次发作数秒至数分钟。所有病人均经神经系统检查及头颅 CT或 MRI检查 ,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疼痛部位见表 1,药物治疗见表 2 ,手术治疗见表 3。表 1 三叉神经痛部位分布 (例 )例数第 1支第 2支第 3支第 1 ,2支第 2 ,3支第 1 ,2 ,3支左侧 47 7 81 0 3 1 81右侧 385 6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散发性 Alzheimer病 (SAD)与早老素 - 1(PS- 1)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分析技术对 6 8例 SAD患者的 PS- 1基因第 8号和第 10号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所有病例 PS- 1基因第 8号外显子的 PCR- SSCP分析结果均两条单链和一条双链 ,第 10号外显子的 PCR- SSCP分析结果均显示三条单链和一条双链 ,未发现异常泳动 ,推断没有存在突变。结论 :SAD的致病原因与 FAD不同 ,PS- 1基因第 8号和第 10号外显子突变并非 SAD致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主题词按首字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其后所附页次 ,第 1~ 6 4页见第 1期 ,第 6 5~ 12 8页见第 2期 ,第 12 9~ 192页见第 3期 ,第 193~ 2 5 6页见第 4期。A阿尔茨海默病 4 1  15 8  186B暴力  2 2  5 4  10 0  14 7  197  2 0 9  2 2 6半胱氨酸  189丙戊酸盐  18C磁共振波谱 (MRS)  35创伤后应激障碍 32  112  193D电子病历  10 9多巴胺  4  91动物模型  79  83E儿童精神病学  12 1  12 9  132F肥胖  13  135分子遗传学  5 4 12 3135 14 71792 36 2 392 5 1G共病  2 9  2 2 3谷氨酸  6 9  91  2 5 …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释放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视神经不完全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含有NGF生物蛋白胶放入培养基,于不同时间检测培养基中NGF的活性。将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第1组),空白对照组(第2组),NGF肌注组(第3组)和实验组(第4组);每组6只。用手术造成左侧视神经不完全性损伤。第3组术后肌注NGF450U/d,共10d;第4组术中于损伤视神经局部注入生物蛋白胶0.2m(l含NGF450U),分别于术后第14、28天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和视网膜节细胞(RGC)计数。结果 NGF在10h内逐渐从生物蛋白胶中释放至培养基。与第1组相比,第2、3、4组在术后第14天受损视神经的F-VEPP1潜伏期分别延长100%、45.5%和13.6%,波幅分别下降58.6%、44.6%和21.4%。术后第28天第2组受损视神经无电活动;与第1组相比,第3、4组P1潜伏期分别延长95.9%和34.9%,波幅分别下降60.9%和38.2%。各组不同时间F-VEPP1潜伏期和波幅均有明显差异(P0.05)。与第1组相比,第2、3、4组术后第14天受损侧RGC计数分别减少50.5%、34.4%和21.3%,第28天分别减少64.7%、47.6%和29.6%。各组之间受损侧RGC计数差异显著(P0.01)。结论医用生物蛋白胶可释放NGF。局部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释放NGF对大鼠视神经不完全损伤疗效优于NGF肌肉注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血红素氧合酶-1(HO-1)和非结合胆红素(UCB)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及钒酸盐氧化法测定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发病第1d、3d、6d及正常对照组的空腹血清HO-1及UCB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CI组发病第1d、3d、6d血清HO-1及UCB浓度依序下降。发病第1d ACI患者血清HO-1浓度和同期血清UCB浓度呈正相关(r=0·645,P<0·05);脑梗死体积和发病第1d血清HO-1浓度呈正相关(r=0·358,P<0·05),脑梗死体积和发病第3d、第6d血清UCB浓度呈负相关(r=-0·335,r=-0·267,均P<0·05)。结论HO-1的升高可能是机体对脑缺血损伤的防御反应,UCB可能在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氟伐他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 60例临床确诊的SAH患者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氟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40 mg,每晚一次口服;对照组仅给予同样的常规治疗。于起病24 h、第3天、第7天、第14天分别检测两组患者s ICAM-1、hs-CRP的含量。两组以SAH病程第14天末或者死亡为本研究终点。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进行卡方或秩和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指标。结果氟伐他汀组患者s ICAM-1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而对照组第3天、第7天的s ICAM-1水平均呈较前次升高,直至第14天出现降低。氟伐他汀组第3天、第7天、第14天测得的s ICAM-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氟伐他汀组血清hs-CRP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第7天和第14天测得的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有效降低SAH患者血清ICAM-1和hs-CRP的含量水平。  相似文献   

17.
7月 7~ 1 2日 第 1 0届国际神经肌肉病会议 加拿大 ,Vanconver7月 1 4~ 1 7日 第 7届欧洲神经病理学会议 芬兰 ,赫尔辛基7月 1 9~ 2 1日 “2 0 0 2脊柱”第 2届国际脊柱外科会议 印度 ,TamilNadu7月 2 9日~ 8月 3日  1 1届国际心理生理学会议 加  相似文献   

18.
由马廉亭、杨铭教授主编的《脑脊髓血管病血管内治疗学》(第2版),已于2010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第1版原名《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学》,出版已16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第1版已经不能满足广大临床医师的实际工作需要。因此,作者在保持第1版内容丰富、实用这  相似文献   

19.
由马廉亭、杨铭教授主编的《脑脊髓血管病血管内治疗学》(第2版),已于2010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第1版原名《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学》,出版已16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第1版已经不能满足广大临床医师的实际工作需要。因此,作者在保持第1版内容丰富、实用这  相似文献   

20.
正孤立性第四脑室(trapped fourth ventricle,TFV)又称第四脑室积水,本病临床少见,少数为先天性,多数为后天性,后天性孤立性第四脑室多继发于侧脑室腹腔分流术、脑室炎、脑室出血等。2016年我科收治了1例继发性孤立性第四脑室患者,现报道如下。患者,女,40岁,以"延髓肿瘤切除及脑室-腹腔分流术后1个月,行走不稳、头晕1周"为主诉于2016年9月入院。1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