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0年剖宫产率及相关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秦鲜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0):4260-4262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和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措施。方法:回顾10年间剖宫产病例2 706例,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各相关数据和围生儿病死率的关系。结果:①剖宫产率逐年上升;②在剖宫产指征变化中,难产因素、胎儿窘迫持续在第1、2位,社会因素占第3位,并显示逐年升高;③围生儿病死率逐年趋于稳定。结论:只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剖宫产率是可以控制的,围生儿死亡率也可以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对围生儿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了12年间剖宫产病例1958例。分析了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变化相关数据与围生儿病死率的关系。结果:(1)剖宫产率逐年上升;(2)在剖宫产指征变化中,前6年(1990年至1995年),难产占1位;其他因素2位;臂部3位;妊娠并发症(合并症)4位;社会因素5位;胎儿窘迫6位。而后6年中剖宫产指征顺序发生了显著变化,难产1位;臂部2位;胎儿窘迫3位;社会因素4位;妊娠并发症(合并症)5位;其他因素6位;(3)围生儿病死率并未逐年下降,只停留在一定范围内。结论:剖宫产率升高,并没有降低围生儿病死率。故研究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特别需要提高医务人员对剖宫产的认识,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加强孕产期保健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近5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观察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和对围生儿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该院近5年来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剖宫产率逐年上升;②在剖宫产指征中,难产因素始终处于第1位,胎儿宫内窘迫、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处在第2、3位,社会因素呈逐年上升趋势;③围生儿病死率趋于稳定。结论:剖宫产率逐年升高,围生儿病死率并未随之呈一直下降趋势,必须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0年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和对围生儿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600例剖宫产病例资料。结果:①剖宫产率逐年上升。②剖宫产指征变化中社会因素显著上升。③围生儿病死率逐年略有下降。结论:随着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范围内可降低围生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浅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梅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4):3370-3371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和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选择1996~2005年间剖宫产病例800例,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结果:①剖宫产率逐年上升;②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胎儿窘迫逐年上升;③围生儿病死率及产后出血率趋于稳定。结论:适宜的剖宫产率能有效地改善母儿预后;围生儿病死率及产后出血率并不随剖宫产率的升高而继续下降,提高产科综合服务质量,可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6.
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5年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 回顾旅顺口区2004年10月1日-2008年10月31日剖宫产分娩病历3 759例,分析5年间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的变化,以及和围生儿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①各年度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远远高于WHO规定的15%[1]以下;②剖宫产指征的变化中,难产因素、胎儿窘迫持续在第1、2位,社会因素由2004年的第7位上升至第3位,是剖宫产率上升的关键原因;③5年来围生儿病死率趋于稳定,并未因剖产率的上升而下降.结论 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减少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导致的剖宫产,科学合理选择分娩方式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剖宫产指征的变化与剖宫产率上升的相关性,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剖宫产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人民医院2010-2014年住院足月分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近5年来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结果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0年为34.63%,2014年为51.68%;同期剖宫产占难产分娩比例逐年增高,而阴道助产率呈逐年下降;剖宫产指征前3位依次为胎儿窘迫、瘢痕子宫、社会因素;围生儿死亡率2010年(25.02/万)与2014年(25.06/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率升高是综合因素所致,尤其社会因素上升明显,过高剖宫产率并不能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应合理掌握手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10年内剖宫产率、指征变化与围生儿病死率间的联系。方法选取花都区妇幼保健院胡忠医院2003年4月-2012年4月41 477例分娩产妇,接受剖宫产分娩的15 659例,回顾性分析其分娩方式、手术指征、围生儿病死率等数据。结果 2003-2012年剖宫产率逐年上升,新生儿窒息导致疾病的发生率显著下降并逐步稳定,围生儿病死率没有显著变化;妊娠并发症与社会因素是剖宫产指征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由于妊娠并发症与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剖宫产发生率明显提高,围生儿的病死率显著下降,达到一定水平后,围生儿病死率不会随剖宫产率的上升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及其对围生儿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该院1991、1995、2000、2005年住院分娩的2 265例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剖宫产率及择期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社会因素是近年来剖宫产率尤其是择期剖宫产率增高的主要原因;②围生儿病死率趋于稳定。结论:剖宫产率逐年上升而围生儿病死率并未随之下降,其根源是人们对剖宫产的错误认识,因此必须加强产前、产时宣教保健工作,纠正人们对剖宫产的错误认识,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情况,为降低剖宫产率寻找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剖宫产产妇住院病历资料,统计各年度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围生儿死亡率,同时对剖宫产手术指征的变化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剖宫产率为30.11%,2011年上升至58.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社会因素剖宫产率由2005年的15.13%上升至2011年的2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5—2009年剖宫产指征以头位难产为第一位,2010—2011年剖宫产指征以社会因素占首位。结论剖宫产率升高与非医学指征的社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涂燕妮 《现代保健》2011,(33):157-159
目的总结本院近6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6年来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对剖宫产术指征及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2006年,剖宫产指征以难产占第1位,而2008—2010年以社会因素占第1位、第2位。剖宫产术指征主要以胎儿窘迫、臀位、头盆不称较多。结论严格掌握剖官产指征,正确指导和良好的助产技术帮助孕妇顺利生产,尽量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剖宫产术,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对围生儿死亡率的影响,分析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方法对1995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分娩11 837例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宫产率指征中主要以难产、胎儿宫内窘迫为主,社会因素呈上升趋势。剖宫产技术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围生儿的死亡率,但逐年升高的剖宫产率对围生儿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谷玉凤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0):3064-3066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和可能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途径。方法:对沈阳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围产期门诊2005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间分娩产妇的分娩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剖宫产指征及其原因。分析剖宫产率的变化趋势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结果:4年间该院分娩产妇1 496例,其中剖宫产618例,剖宫产率为41.31%,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其中初产妇占89.20%,年龄25~30岁产妇占87.54%。剖宫产指征依次为胎儿因素、母儿因素、社会因素、母亲因素。在选择剖宫产产妇中,城市产妇占85.60%,农村产妇占14.40%。剖宫产指征的变化中,相对性头盆不称、社会因素造成的剖宫产率逐年升高,居第1、2位;胎儿窘迫居第3位。结论:剖宫产率的上升是诊疗技术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柳淑香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5):3544-3546
目的:通过分析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以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选择10年间剖宫产病例600例,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及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结果: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围产儿死亡率并不随剖宫产率的升高而有明显的改变;在剖宫产指征中,前8年难产及胎儿窘迫持续在第1、2位,近两年社会因素跃居第一或第二位。结论:剖宫产率升高,围产儿死亡率并不随之下降。做好孕期保健和宣教,提高产科医生的综合水平,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5.
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10年变化及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对围产儿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对1995~2004年间剖宫产病例共759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2000~2004年剖宫产率平均为45.60%,显著高于1995~1999年的32.33%,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②在剖宫产指征变化中妊娠并发(合并)症与难产、胎儿窘迫持续在前3位,而社会因素上升为第4位;③围产儿死亡率逐年趋于稳定,1995~1999年为16.59‰,2000~2004年为15.63‰,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率的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围产儿死亡率,但随着剖宫产率的进一步升高,围产儿死亡率并不随之下降,因此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正确全面分析诊断,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6.
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与围生儿病死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与围生儿病死率的关系.方法 将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剖宫产率与围生儿病死率进行比较,截取1990、1999、2008年三年剖宫产指征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990、1999、2008年剖宫产率分别为21.87%(565/2583)、54.68%(1011/1849)、54.17%(3962/7314),其中1990年与1999年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999年与2008年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90、1999、2008年三年剖宫产指征中巨大儿、胎儿窘迫、妊娠合并症、社会因素及瘢痕子宫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990年与2008年的围生儿病死率分别为14.32‰(37/2583)、3.69‰(27/7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社会因素及巨大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剖宫产率的增加,但围生儿病死率的下降主要依靠产科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李新  李惠芹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1):1444-1445
目的:总结观察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趋势。方法:对1993~2004年的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在1993~2002年逐年上升,2003~2004年有所下降;在剖宫产指征中,难产因素始终位于第1位,社会因素自1998年逐年升高,近2年上升至第2位。结论:剖宫产率的升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社会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Doula分娩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8.
5年间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变化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秀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9):2445-2446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变化的关系。方法:5年间剖宫产594例,对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变化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剖宫产率逐年上升;(2)剖宫产指征变化中,胎儿因素、社会因素呈上升趋势,头盆因素虽然明显下降,但仍居剖宫产指征的第2位。结论:社会因素、胎儿因素是剖宫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胡桂松 《职业与健康》2007,23(24):2341-2342
近年来,剖宫产率上升已引起产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剖宫产率的上升是否带来围生儿病死率的降低值得研究。本研究从我院10年间剖宫产率变化及剖宫产指征变化中,探讨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与围生儿病死率的关系,以找出可以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选择我院产科1996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住院产妇中,所有剖宫产的产妇,病历资料。1.2方法均由笔者对全部病例进行归纳总结,将其剖宫产指征,剖宫产率及围生儿死亡率进行回顾性分析。1.3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2结果10年间,我院产科分娩总数21 895例,剖宫产8016例,平均剖宫产率36.61…  相似文献   

20.
剖宫产指征变迁和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化梅  孙悦  成清奇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5):2062-2064
目的:分析剖宫产指征的变迁,探讨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及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与对策。方法:统计2000~2006年在妇产科住院分娩的孕妇总数、剖宫产数及剖宫产指征构成比,对7年来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年来剖宫产率逐年持续上升,2002年前头位性难产占居剖宫产指征第1位,2003年以后社会因素上升为第1位;二次剖宫产率上升较为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率增加的主要因素,由此引发的高二次剖宫产率成为剖宫产率持续增高的又一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