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游离脂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种寒性中药和20种热性中药,提取总游离脂,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总游离脂含量与寒热药性的相关性。结果:热性中药的总脂含量明显高于寒性中药,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总脂含量与中药药性存在相关性,脂类是中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5,(6):1303-1305
目的: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所含脂类相关性。方法:取寒性、热性中药各30种,提取粗脂并按1 m L/0.1g加入2%硫酸-甲醇在70℃下甲酯化,GC-MS联用测定脂类图谱,并利用5种判别分析方法进行药性判别建模。结果:SVM方法优于其它判别方法,组内判别一致率为100%,5折交叉验证正确率53.2%,测试集预测率58.3%。结论:中药寒热药性与脂类成分存在一定相关性,脂类是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之一;SVM可以作为判别中药寒热药性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水溶性糖的相关性,进一步阐明中药四性与物质基础的关系。方法:选取10种寒性中药和10种热性中药,提取水溶性糖,分别加入盐酸羟胺、吡啶和乙酸酐进行乙酰化反应,测定水溶性糖的GC/MS指纹图谱,利用Fisher方法建立判别函数,分析实验结果。结果:Fisher判别函数实现了对20种中药寒热药性的准确识别,组内回代一致率为100%。结论:Fisher可以作为判别中药寒热药性与水溶性糖关系的统计学工具,水溶性糖是中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20种中药中糖的含量与中药寒热药性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费林氏容量法测定20味中药总糖的含量,硫酸-蒽酮比色法测定总多糖的含量,碱式硫酸铜法测定单糖的含量,并利用Fisher统计方法分析实验数据。结果:10种热性中药的总糖和单糖含量都明显高于10种寒性中药,统计分析显示:P<0.05;总多糖含量测定的统计结果显示:P>0.05;Fisher法建立判别函数,判别正确率为85%。结论:Fisher统计分析方法可以从糖含量方面对20味中药的寒热药性进行判别,20种中药中糖的含量与寒热药性具有相关性,提示糖类物质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支持向量机用于中药药性判别中的可行性,探索中药基原性状影响药性的共性特征及其规律性。方法:收集《中华本草》中收录的药性明确、基原性状详尽且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药1 728种,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筛选与药性有关的性状指标,再以支持向量机对中药药性判别分类。结果:构建了含有24个基原性状指标与药性相关性分析的判别模型;测试组864种中药中,热性药的判别正确率为67.99%,寒性药的判别正确率为77.05%,整体正确率为73.61%。结论:24个基原性状指标与中药药性有关,支持向量机能够进行药性快速识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中药药性与功效进行归纳分析,寻求药性与功效之间的规律性。方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中药功效与药性的关系出发,建立肝经归经的预测模型。基于生物热动力学探讨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以热动力学参数反映中药复方的寒热药性。用电子得失理论研究中药四性的物质基础,用红外成像扫描技术研究中药的寒热属性,用斑点免疫印迹技术探讨中药药性物质基础,以支持向量机用于中药药性识别的可行性考察,以微量元素含量水平探讨与中药四性的关系,并以食用菌总糖含量测定方法(费林氏容量法)探讨总糖含量与寒热药性关系。结论:多学科的渗透用于中药药性研究,为科学阐释中药药性的内涵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脂类成分气-质(GC-MS)联用图谱数据的中药寒热药性识别模型,建立药性特征标记统计模式识别方法。方法:以60种寒或热性中药脂类成分的GC-MS图谱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比较5种建模策略,筛选识别脂类成分GC-MS指纹图谱药性特征标记的最优模型。结果:支持向量机(SVM)为筛选60味中药的寒热药性特征标记的最佳模型,能够有效标记中药寒热药性特征区域。趋于寒性最强的标记在保留时间61.550 min处,趋于热性最强的标记在保留时间31.395 min处。结论:中药寒热药性与脂类成分密切相关,脂类成分是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之一,基于物质成分与药性建立的数理统计模型可识别和预测中药的寒热药性。  相似文献   

8.
氨基酸含量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的研究与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初步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18种氨基酸含量的相关性,建立寒热药性的Fisher判别函数。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30味中药中的18种氨基酸含量。以18种氨基酸含量为指标,利用Fisher方法建立判别函数,研究中药药性与氨基酸含量的相关性。结果:热性中药的18种氨基酸平均含量是寒性中药的1.32倍,建立寒热药性的Fisher判别函数,组内回代一致率为90%。结论:Fisher判别函数对30种中药的寒热药性实现了较为准确的判别。18种氨基酸含量与中药寒热药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寻化学成分与中药寒热属性的相关性。方法:利用现有文献提供的信息资料,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植物药化学成分信息,利用化学信息学对资料进行整理,运用多种数据统计分析与挖掘方法分析化学信息数据,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对中药寒热属性进行判别。结果:以有机成分单一化合物建立的Logistic回归方程,可以对中药的寒热属性进行判别。结论:植物类中药寒热药性与有机成分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寻植物类中药中有机成分化合物次级基团与植物类中药寒热属性的相关性。方法:利用现有文献提供的信息资料,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植物类中药化学成分信息,利用化学信息学对资料进行整理,运用多种数据统计分析与挖掘方法分析化学信息数据,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对植物类中药寒热属性进行判别。结果:以有机成分化合物次级基团建立的Logistic回归方程,可以对植物类中药的寒热属性进行判别。结论:植物类中药寒热药性与有机成分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张仲景。肾系疾病的用药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方法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条文,按照肾系所涉及到的疾病依次归类,统计肾系用药的功效、四气、五味、归经、频数前15位药物。结果功效用药依次为补虚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泻下药、收涩药等;四气用药依次为:温、寒、平、热、凉;五味用药依次为甘、辛、苦、咸、酸;归经用药依次为心经、脾经、肺经、肝经、肾经、膀胱经;前15位药物依次为甘草、茯苓、桂枝、生姜、芍药、大枣、白术、附子、干姜、泽泻、半夏、柴胡、人参、大黄、瓜蒌根。结论张仲景用药灵活严谨,就肾系用药规律概括为“调节开阖,扶正祛邪,寒温并用,尤重气化,培土治水,兼及整体,去宛陈荃,扶阳祛湿,发汗利尿,因证而施”40字。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严峻复杂,探讨中医药防治COVID-19处方的用药规律及特点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7个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管理局发布的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收录的中医药防治COVID-19诊疗方案以及3位国医大师、4位知名中医药专家所拟的方药,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应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处方库""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用中药库",共收集有效中药处方93首,组成药物共计157味。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①药性寒、温居多,其中性寒69味,占43.95%;性温57味,占36.31%;性热较少,仅占1.27%;②味苦、辛、甘药物较多,不同时期药味有异,初期以辛味居多,中期、重症期以苦味为主,恢复期多用甘味药;③归经以入肺、胃、心者多,入肺经最多,占24.55%;初、中期多入肺胃,重症期则入心肾;④口服药物多无毒,仅6味药物具有毒性,分别是苦杏仁、绵马贯众、重楼、细辛、半夏、炮附片;⑤以具有解表、化湿、清热、补虚、化痰止咳平喘5类功效的药物居多,初期解表与清热并重,各占18.81%;中期化痰止咳平喘药物使用多,占29.61%;重症期清热使用最多,占33.33%;恢复期补虚使用最多,占36.47%。中药防治COVID-19的药性特点和功效分布与中医对其病因、病位、病机的认识紧密相关,临证辨治尤需注重分期用药及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找补肾壮筋汤的有效成分群,探讨补肾壮筋汤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治疗骨性关节炎及中药的现代开发提供依据.方法:以补肾壮筋汤的药物成分为研究对象,从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手册和北京大学中草药数据库中收集该方所含化合物,共收集到250个分子式.选择白细胞介素-1B、肿瘤坏死因子-α、环氧化酶-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为靶点,应用Discovery Studio 2.0软件进行分子对接计算,以DOCKSCORE参数值为评价指标,观察补肾壮筋汤的药物成分与靶点蛋白的匹配程度.结果:补肾壮筋汤中有25种化合物,每种能同时对2或3种靶点有抑制效应;还有10种化合物,每种仅对1种靶点有抑制效应.结论:补肾壮筋汤治疗骨性关节炎的药效物质基础是有效成分群,补肾壮筋汤治疗骨性关节炎具有多靶点效应.  相似文献   

14.
冯帅  李峰  王心 《辽宁中医杂志》2010,(8):1412-1414
目的:初步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50味中药的蛋白质含量,以蛋白质含量为指标,采用SPSS16.0软件对寒热药性与蛋白质含量之间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中药药性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方法学考察的所有RSD值均小于2%,实验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热性中药的总蛋白含量是寒性中药的2.37倍,统计结果显示,P=0.033<0.05,以α=0.05为水准,说明热性中药与寒性中药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蛋白质含量与中药寒热药性有一定的相关性,蛋白质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了近10年中医外治法治疗KOA的中药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近10年外用中药治疗KOA的临床文献,整理、归纳和分析KOA的外用中药的用药规律。结果:从有效文献中总结出使用频率前10位的中药依次是:川乌、当归、草乌、威灵仙、牛膝、伸筋草、川芎、独活、透骨草、桂枝。使用频率前10位的药对依次是:川乌和草乌、牛膝和当归、伸筋草和透骨草、桃仁和红花、独活和桑寄生、桑寄生和续断、羌活和独活、乳香和没药、三棱和莪术、麻黄和桂枝。结论:近10年外用中药治疗KOA主要是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几个方面来论治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组方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提供参考。方法: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构建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证型分布、组方规律、新方分析。结果:通过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158首方剂分析,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及组合,演化得到新处方11首。结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方剂以清热解毒、清心凉血、补益气血、温补脾肾、疏肝解郁为主,药性多偏于寒或温,药味甘苦,中医证型可分为脾胃热盛证、阴虚火旺证、心火上炎证、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困证、肝郁蕴热证、气血瘀滞证等。  相似文献   

17.
从机体TRP寒热感受环节挖掘中药四气的现代科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隋峰  姜廷良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6):2501-2504
中药药性理论是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临床遣方用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在这一理论体系中,中药的四性理论又处于核心和主导位置,是中药性质和作用完整表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文结合自身的研究体会,在对TRP通道蛋白与机体寒热感受和温度调节相关性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从现代生物学的最新发现———机体寒热感受环节诠释寒热药性的现代科学内涵,应是中药四气理论体系现代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殷佳  潘晔  王朔  梁如  蔡雪朦  李琳  于春泉 《天津中医药》2017,34(10):659-663
收集中国知网中近30年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中药治疗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用药规律,对筛选所得的178个处方进行分析,根据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分布,分析药物间的关联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得到24个核心组合和12个新处方,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有效指导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分析文献报道的中药挥发油的促渗作用与来源中药药性的相关性。通过文献调研,收集了34种具有透皮促渗作用报道的中药挥发油,采用频数分析法、变量交叉表法进行直观分析和关联分析,并通过变量压缩法建立一般线性模型分析来源中药药性(四气、五味、归经)与透皮促渗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具有透皮促渗效果的挥发油均来自辛味药材,阳性药性有利于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五味对于渗透效果影响不大(P=0.698 2),而四气和归经对于渗透效果影响很显著(P=0.011,0.077),四气的影响尤其大。提示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作用与来源中药药性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