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hTRT和C-myc的表达在食管上皮增生和癌变过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食管粘膜上皮癌变过程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RT)和C-myc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其与食管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70例食管癌切除新鲜标本的上切缘正常粘膜,癌旁食管粘膜上皮和食管原位癌组织中hTRT和C-my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hTRT和C-myc在增生和恶变的食管粘膜上皮细胞表达,两者在食管癌变过程显示相同的分布模式。结论:端粒酶hTRT和C-myc蛋白的表达与食管粘膜上皮的恶性转化密切相关,端粒酶hTRT的重新激活和C-myc的上调表达可能在食管癌的组织发生中起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和c myc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运用端粒重复扩增 (TRAP)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30例大肠癌、癌旁组织及正常粘膜和 2 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和c myc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大肠癌端粒酶活性和c myc蛋白表达率分别为 83 33% (2 5 / 30 )和 80 0 0 % (2 4 / 30 ) ,显著高于癌旁、正常大肠粘膜及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 (P <0 0 5 ) ;端粒酶活性及c 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在伴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5 ) ;在 2 5例端粒酶活性阳性的大肠癌组织中有 2 3例 (92 0 0 % )表达c myc蛋白 ,端粒酶活性与c myc蛋白表达密切相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激活及c myc的异常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联合检测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在大肠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c myc过度表达对端粒酶的激活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p53及PCNA的异常表达在食管上皮增生和癌变过程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食管上皮增生、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中p53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异常表达,探讨其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方法检测189例食管鳞癌癌旁上皮及原位癌中p53及PCNA的表达.结果:癌旁上皮中存在p53蛋白积聚,从上皮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其阳性率依次为55 %、79 %和98 %(P<0.01).PCNA的阳性强度也是依次递增.结论:p53蛋白的积聚在食管鳞癌癌前病变中既已存在,说明它是一个早期事件,在食管癌的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p53及PCNA的异常表达可能成为判断食管上皮发生癌变或癌前病变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胃癌,大肠癌中c—myc癌基因的扩增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例胃癌、22例大肠癌及癌旁组织经PCR扩增及电泳带激光扫描测定c-myc基因改变。其中,胃癌癌组织c-myc扩增29.14%,癌旁组织组织扩增30.77%;大肠癌癌组织c-myc扩增45.45%,癌旁组织为37.5%。c-myc扩增多发生在低分化癌中。提示肿瘤分化和c-myc基因扩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组织分化愈差,c-myc扩增比率愈高。因此,c-myc扩增情况可以作为判断预后又指导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c—myc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及癌旁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生物素Bio-11-duTP标记c-myc基因作探针,与16例子宫内膜腺癌、2例子宫内膜腺鳞癌与其癌旁组织以及6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细胞原位杂交,定性、半定量测定c-myc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myc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呈过表达,过表达率为100%,过表达平均倍数为9.86(P<0.01),并显示与癌组织恶性程度呈正相关趋势,提示c-myc基因的过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探讨慢性食管炎增生的粘膜上皮与食管癌旁粘膜上皮3种癌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对47例慢性食管炎及85例食管癌和癌旁粘膜组织进行P53、P27和MDM2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P53蛋白在正常食管粘膜不表达,在食管炎、癌旁非典型增生,食管癌3组阳性率相似,高于正常食管上皮的阳性率;对于P27蛋白阳性反应,4组阳性率相似;MDM2在正常上皮、食管炎、癌旁非典型增生3组阳性率相似,低于食管癌的阳性率.慢性食管炎粘膜上皮P53、P27、和MDM2 3种蛋白表达与癌旁轻、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粘膜上皮相似.结论:慢性食管炎食管粘膜上皮P53、P27和MDM2 3种蛋白表达与癌旁粘膜上皮轻、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相似,提示慢性食管炎可能是一种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宫颈上皮内瘤(CIN)和浸润性宫颈鳞癌相关癌基因蛋白表达状态,探讨宫颈鳞状上皮恶性转化及鳞癌演进机制。方法:采用SP法检测20例正常宫颈,43例CIN,38例浸润癌PCNA、p53、p21、ER、PR、nm23、c—myc、E—Cadherin、VEGF蛋白表达状态。结果:CINⅢ级ER、PR表达下调甚至缺失,PCNA、p53、p2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CINI、Ⅱ级,PCNA、p53、p21和ER,PR同时2种与同时3种以上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CINI、Ⅱ级:浸润癌nm23、c—myc、E—Cadherin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结论:相关癌基因蛋白表达异常与宫颈鳞状上皮恶性转化及鳞癌演进密切相关;同时检测PCNA、p53、p21和ER/PR表达状态有助于准确判断CIN恶变潜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梳基因家族成员环指蛋白2(RNF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4例食管癌患者癌组织、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RNF2和PCNA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随访并分析RNF2阳性表达与食管癌患者术后5年存活率的关系。结果:RNF2和PCNA蛋白在肿瘤组织中均高表达,RNF2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69%(35/64)和30.0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P < 0.05);PCNA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94%(39/64)和46.67%(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7,P < 0.05);2种蛋白的阳性表达均与食管癌的肿瘤大小、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 < 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无关(P > 0.05);食管癌组织中PCNA蛋白表达与RNF2蛋白表达具有正相关关系(r=0.494,P < 0.01)。5年总生存期分析结果显示RNF2阳性表达者的生存时间更短(P < 0.01)。结论:RNF2和PCNA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二者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myc单克隆抗体,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膀胱组织和膀胱癌组织中Cmyc蛋白和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未发现C-myc和PCNA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的C-myc和PCNA均定位于肿瘤的细胞核内。58例膀胱癌中C-myc和PCNA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43.1%和62.1%,并且C-myc和PCNA阳性表达率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患者术后生存率相关。提示C-myc和PCNA阳性表达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相关,并有可能成为评价膀胱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nm23H1蛋白、DNA倍体状态与食管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荧光免疫技术检测食管癌新鲜手术标本食管癌组织(癌)、食管癌旁1 cm粘膜(癌旁)、食管正常粘膜(切缘)及食管癌区域淋巴结(淋巴结)组织中nm23H1蛋白表达及DNA倍体状态.结果nm23H1蛋白表达阳性率在食管癌旁、切缘、癌及淋巴结组织中依次降低,在有转移组分别为16.65%、9.44%、4.99%和8.30%,在无转移组分别为24.77%、14.49%、7.09%和3.81%.在无转移组内,切缘与癌及淋巴结组织间差异显著(P<0.05).在有转移组内差异无显著性(P>0.05);食管癌组织中异倍体发生率为89.58%(43/48),异倍体发生与淋巴结转移及nm23H1蛋白表达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nm23H1蛋白表达与食管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之间呈负相关;DNA倍体状态与食管癌组织nm23H1蛋白表达及区域淋巴结转移之间无相关性.nm23H1蛋白检测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诊断方面可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Wnt2、β-catenin及其下游的靶基因c-myc、cyclinD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以期探讨其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食管鳞癌患者石蜡包埋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Wnt2、β-catenin、c-myc、cyclinD1表达情况,分析Wnt2、β-catenin和c-myc、cyclinD1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Wnt2、β-catenin和c-myc、cyclinD1在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及食管正常组织中表达阳性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β-catenin和c-myc与肿瘤浸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Wnt2β-catenin Tcf4通路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该通路有可能成为基因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PML)和P5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及癌前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ML和P53在241例ESCC及癌前病变中的差异表达,分析蛋白不同表达模式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在ESCC及癌前病变中,PML和P53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而在正常食管鳞...  相似文献   

13.
食管鳞癌中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及其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ESCC)p16基因甲基化的状况及其表达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MSP)分别检测75例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和切缘组织p16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食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p16蛋白的表达。结果75例标本中,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和切缘细织p16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41.3%(31/75)、13.3%(10/75)和6.67%(5/75)。癌组织和癌旁组织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3%(22/75)和56.7%0(17/30)。31例癌组织p16基因甲基化阳性标本中有2例(6.4%)检测到P16蛋白的表达,而44例癌组织p16基因甲基化阴性标本中有20例(45.5%)检测到P16蛋白的表达。食管癌组织p16基因甲基化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切缘组织(P〈0.01),P16蛋白表达与p16基因甲基化呈负相关。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食管癌的组织学分级、肿瘤部位无明显相关,与临床分期、淋巴转移密切相关。结论p16基因甲基化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食管鳞癌的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与p16基因甲基化之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组织、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RhoC mRNA和Kiss-1 mRNA 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手术切除食管癌标本62例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62例;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每例食管组织中RhoC mRNA、Kiss-1 mRNA 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3.0 软件行χ2检验及Spearman 相关分析进行相关统计。结果:RhoCmRNA 在正常食管黏膜、食管鳞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0% 、80.6%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73,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组、不同浸润深度组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食管鳞癌组织中RhoC mRNA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
为9.520、4.478、3.898,P 均<0.05);食管鳞癌组织中Kiss-1 mRNA 的阳性表达显著低于正常食管黏膜Kiss-1 mRNA 的阳性表达,表达率分别为51.6% 95.2%(χ2=30.102,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及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食管鳞癌组织中Kiss-1 mRNA 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 、61.9% ,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2,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组、不同浸润深度组食管鳞癌组织的Kiss-1 mRNA 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758、1.241,P 均>0.05);食管鳞癌组织中RhoC与Kiss-1 mRNA 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γ =-0.311,P<0.05)。 结论:RhoC mRNA高表达和Kiss-1 mRNA 表达的降低或缺失可能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二者可望作为判断食管鳞癌侵袭转移能力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urvivin、Cox-2和PCNA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临床病理因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Survivin、Cox-2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51例食管鳞癌和30例切缘正常食管黏膜中的表达。结果Survivin和Cox-2在食管鳞癌的表达均高于切缘正常食管黏膜,P〈0.01。Survivin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Cox-2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与食管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PCNA的表达阳性率与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例食管鳞癌组织中Survivin与Cox-2、PCNA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Survivin与PCNALI(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指标)具有正相关性,P〈0.05;Cox-2与PCNA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Survivin与COX-2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均有较高的阳性表达,两者表达具有相关性,两者可能存在共同的激活机制,构成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凋亡的多种途径。Survivin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恶性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16.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KiSS-1和MMP-2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KiSS-1和MMP-2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二者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31例癌旁不典型增生及62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KiSS-1及MMP-2蛋白的表达.结果 食管鳞状细胞癌、癌旁不典型增生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KiSS-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5%、67.7%和90.3%(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KiSS-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而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癌旁不典型增生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MMP-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0%、54.8%和22.6%(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MP-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KiSS-1及MMP-2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s=-0.418).结论 KiSS-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浸润及转移有抑制作用;MMP-2则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转移有促进作用,联合检测KiSS-1和MMP-2蛋白的表达有望成为判定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及转移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Ang)-1及Ang-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60份ESCC、20份食管癌旁组织及10份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组织中VEGF、Ang-1及Ang-2的表达,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ESCC与食管癌旁组织及食管正常鳞状上皮组织比较,Ang-1表达率显著降低,而VEGF及Ang-2表达率则显著升高(P<0.05).MVD在Ang-1阴性表达组显著高于阳性表达组(P=0.000);MVD在VEGF、Ang-2阳性表达组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5).Ang-1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13).T3、T4期VEGF和Ang-2表达率显著高于T1、T2期(P<0.05);VEGF及Ang-2在有淋巴结转移者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01).VEGF及Ang-2表达阳性组术后3年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组(P<0.05),Ang-1表达阳性和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9).结论 Ang-1表达的降低及Ang-2、VEGF表达的增高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VEGF及Ang-2在食管癌中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We have examined the c-myc gene expression and the gene organization in resected huma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and in the adjacent normal esophageal mucosa from 20 patients undergoing radical surgery. Immunohistochemistry of p62c-myc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biologic significance of p62c-myc. Relative c-myc expression detected by Northern blot analysis ranged from 0.41 to 2.8, but the degree of c-myc expression did not correlate with other clinicopathological prognostic parameters. In sity hybridization localized the elevated c-myc mRNA expression to tumor cells and basal and parabasal cells of the adjacent normal mucosa. Immunohistochemistry showed altered localization of p62c-myc, i.e., both cytoplasmic and nuclear immunostaining in advanced carcinomas. c-myc immunoreactivity exhibited wider distribution compared with that of PCNA, a cell cycle related antigen, which may indicate induc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 by p62c-myc. DNA hybridization showed mild amplification in one out of 17 tumors and no evidence of gene rearrangement. There was no distinc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sults of Northern or Southern blot analysis and the results of in situ hybridization or immunohistochemistry. Gene alteration of the c-myc locus, as well as overexpression of the c-myc oncogene, appeared to be limited, and analysis of the c-myc gene yielded limited prognostic value in human esophageal carcinoma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蛋白激酶B(PKB)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62例食管鳞癌、31例癌旁不典型增生及62例正常食管黏膜中PKB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黏膜、不典型增生黏膜及鳞癌组织中PKB的阳性表达率依次升高,分别为29.03%、54.83%和59.68%,正常黏膜与不典型增生或鳞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B阳性高表达与食管鳞癌的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组间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B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α2(COL1A2)和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TIMER 2.0和GEPIA数据库分析COL1A2在肿瘤及食管癌中的表达,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SCCAg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食管鳞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COL1A2蛋白的表达。生存分析采用GEPIA数据库,基因集富集分析采用GSEA数据库。结果GEPIA数据库分析显示,食管鳞癌中COL1A2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5),食管鳞癌TNM分期及与COL1A2的表达相关(P<0.05)。SCCAg在食管鳞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为48.6%,其在高分化食管鳞癌患中表达增高(P<0.05)。COL1A2蛋白在食管鳞癌中强阳性率为73.5%,显著高于癌旁组织5.6%(P<0.05)。COL1A2过表达与食管鳞癌分化程度及其临床分期相关(P<0.05)。GEPIA数据库分析显示高表达COL1A2的患者无瘤生存率显著降低(P<0.05)。GSEA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粘着斑通路、细胞外基质结构组分、内质网内腔、细胞外结构组织。结论血清SCCAg的高表达对食管鳞癌诊断及其分化程度预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而食管鳞癌组织COL1A2的高表达与食管鳞癌的进展及预后不良有关,对食管鳞癌的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有望成为食管鳞癌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