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底及近颅底肿瘤切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颅底及近颅底肿瘤患者126例,手术采用上,下颌外旋入路分别为13、17例:耳后C型切口、经颈、颅面联合入路分别为16、48、6例;上颌骨截除术5例;鼻侧切开术5例;经腮、口、颞额、额星期五入路分别为5、6、4、1例。结果:89例良性肿瘤,2例复发经再次手术治愈;37例恶性肿瘤中,术后存活不足1年者4例。1年、2年、3年、5年以上者分别为6、12、10、5例。结论:上颌外旋适用于切除前、中、颅底肿瘤;下颌外旋适用于切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耳后C型切口入路适用于颞骨肿瘤;额眶入路适用于切除眶顶,蝶骨肿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底及近颅底肿瘤切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颅底及近颅底肿瘤患者126例,手术采用上、下颌外旋入路分别为13、17例耳后C型切口、经颈、颅面联合入路分别为16、48、6例;上颌骨截除术5例;鼻侧切开术5例;经腮、口、颈额、额眶入路分别为5、6、4、1例.结果89例良性肿瘤,2例复发经再次手术治愈;37例恶性肿瘤中,术后存活不足1年者4例,1年、2年、3年、5年以上者分别为6、12、10、5例.结论上颌外旋适用于切除前、中颅底肿瘤;下颌外旋适用于切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耳后C型切口入路适用于颞骨肿瘤;额眶入路适用于切除眶顶、蝶骨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的理想手术入路。方法 :采用不同部位的上颌外旋入路切除 16例前、中颅底肿瘤 ,此 16例肿瘤均累及多区 ,范围广泛 ;采用下颌外旋入路治疗 2 6例鼻咽、口咽、咽旁及颅底肿瘤。结果 :16例上颌外旋术后随访 2~ 5年 ,生存 4年以上 3例 ,3年以上 6例 ,2年以上 6例 ,术后 1.5月死亡 1例。 2 6例下颌外旋术后随访 18个月~ 6年 ,4例良性肿瘤情况良好 ,无复发 ,2 2例恶性肿瘤中 ,2例 0 .5年内死亡 ,2例 1年余复发 ,1例术后 2年死于肺部转移 ,4例存活 5年以上 ,6例存活 4年以上 ,3例存活 3年以上 ,3例存活 2年以上 ,1例存活 1年以上。大部分病例仍在继续随访中。结论 :上颌外旋及下颌外旋入路是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理想、可靠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4.
颅面拆装入路广泛性颅底肿瘤手术(附1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面拆装入路在颅底广泛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10例范围广泛的颅底区肿瘤分别采用了额鼻拆装,颅面联合入路;上颌窦壁拆装.上颌窦鼻腔入路;颞颧下颌骨拆装.颞面联合入路等3种手术方式切除。结果 2例良性肿癌术后随访1~3年无复发。8例恶性肿瘤术后.5例已存活3年以上.其中3例已存活5年以上;另3例均在术后3年内死亡失访,结论 采用颅面拆装入路施行颅底肿瘤切除术.术野暴露较充分.有利于病灶的完全切除.颅底的重要结构可得到保护,并能较好地恢复面部的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5.
前、中颅底、咽及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的理想手术入路。方法:采用上颌外旋入路切除累及多区的前、中颅底肿瘤16例;采用下颌外旋入路切除鼻咽、口咽及颅底肿瘤26例。结果:16例上颌外旋术后随访2—5年,生存4年以上者3例、3年以上者6例、2年以上者6例,术后1个半月死亡1例。26例下颌外旋随访8个月-6年,4例良性肿瘤无复发,存活5年以上4例、4年以上6例、3年以上3例、2年以上3例、1年以上1例。现大部分病例仍在随访中。结论:上颌外旋及下颌外旋入路是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的的理想、可靠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的理想手术入路。方法:采用不同部位的上颌外旋入路切除16例前、中颅底肿瘤,此16例肿瘤均累及多区,范围广泛;采用下颌外旋入路治疗26例鼻咽、口咽、咽旁及颅底肿瘤。结果:16例上颌外旋术后随访2-5年,生存4年以上3例,3年以上6例,2年以上6例,术后1.5月死亡1例。26例下颌外旋术后随访18个月-6年,4例良性肿瘤情况良好,无复发,22例恶性肿瘤中,2例0.5年内死亡,2例1年余复发,1例术后2年死于肺部转移,4例存活5年以上,6例存活4年以上,3例存活3年以上,3例存活2年以上,1例存活1年以上。大部分病例仍在继续随访中。结论:上颌外旋及下颌外旋入路是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理想、可靠的手术手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颞下窝咽旁区肿瘤的手术途径。方法:5例采用颌下入路,11例采用下颌骨外旋入路,6例采用颧弓入路。结果:11例良性肿瘤术后无复发;11例恶性肿瘤中,术后生存<1年2例,~2年3例,~3年2例,>5年以上4例。结论:颌下入路、下颌骨外旋入路和颧弓入路均是彻底切除颞下窝咽旁区肿瘤理想、可靠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颅底与近颅底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前颅底区肿瘤58例(良性8倒,恶性50倒)采用鼻骨移位进路前颅底大块切除和附加前额开窗,颅面联合切除;侧颅底区肿瘤27例(良性12例,恶性15例),良性肿瘤采用乳突切除和颈侧切开进路切除,恶性肿瘤分别采用颞骨次全切除一高位颈侧切开进路、颅中窝进路和颢下窝-颈侧切开一下颌骨外旋联合进路等三种进路切除;鼻咽部3例巨大良性肿瘤,采用鼻腔上颁窦与软腭切开进路切除。结果:23例良性肿瘤经1—3年随访,除1例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切除外,其余均无复发。65例恶性肿瘤经5年以上随访。前颅底区恶性肿瘤三年生存率为64%。五年生存率为46.8%;侧颅底区恶性肿瘤三年生存率为46.7%,五年生存率为26.6%。远期疗效较低与本组多为晚期病倒有关。结论:本组病倒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侵犯范围和病理类型所采用的手术方式,能充分暴露病变,有利于肿瘤的切除,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前颅底沟通性肿瘤的手术入路以及修复重建。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100例前颅底沟通性肿瘤患者,采用资料回顾性分析方法针对此100例患者进行入路选取、并发症、优越性等进行分析。结果:经本院资料回顾分析,行肿瘤全切术占82例,占总数的82%,近全切术占18例,占总数的18%;手术之后出现颅内感染占2例,脑膨出占1例,其他并发症占3例,则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为6%,全部患者经2年随访之后,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占52.63%,良性肿瘤患者切除之后均无瘤生存。结论:针对前颅底沟通性肿瘤进行手术入路选择,要针对其优势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并且联合不同的手术入路的优势选取手术方法,术后针对颅底缺损进行修复和重建可有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从而提升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面拆装入路在颅底区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根据肿瘤侵犯范围分别采用额鼻拆装、上颌窦壁拆装、全上颌骨拆装、下颌骨拆装、颞颧拆装、颞颧-下颌骨拆装等技术,共施行颅底肿瘤摘除62例。其中良性肿瘤15例。恶性肿瘤47例。结果:良性肿瘤术后无复发。恶性肿瘤术后3年生存率为62%,5年生存率为38.3%。结论:应用颅面拆装方法摘除颅底区肿瘤,术野暴露较充分,有利于病灶的完全切除,颅底重要结构可得到保护,并能较好地恢复面部的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11.
前中颅底沟通瘤的手术入路和显微切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前中颅底沟通瘤的手术入路和颅底重建的方法。方法:采用经额鼻筛眶入路、经额颞眶颧入和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暴露肿瘤,予于显微手术切除。结果:17例该部位肿瘤施一微手术治疗,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3例。手术结果良好,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前中颅底内外沟通瘤应根据肿瘤位置、侵犯范围选择适当手术入路,充分暴露病灶,有利于广泛切除肿瘤。颅底重建是避免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对前颅底肿瘤实施显微手术时,手术入路的选择和颅底重建的原则.方法 回顾性总结前颅底肿瘤患者85例的临床资料.借助术前影像学(CT和MR)资料,准确评估肿瘤的部位、大小、性质和周边组织受累情况等,从而选择合理且熟悉的手术入路.术中尽可能在显微镜辅助下对肿瘤进行微创切除,降低术后致残率和病死率.并根据肿瘤切除后颅底结构的缺损程度决定相关的修复方案.结果 85例患者中经冠状开颅(包括半冠)入路的26例.经改良翼点入路的38例,经额眶入路的13例,经额、鼻窦联合入路的9例.肿瘤镜下全切除的79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有83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无手术死亡病例.13例患者的肿瘤发生远期复发,其病理性质以恶性为主.所有颅底脑膜缺损的患者匀在一期重建,采用自体肌腱膜或人工脑膜加生物胶进行严密修复.对小于3 cm的颅底骨质缺损一般不实施重建,有5例患者的骨性缺损大于3 cm,采用了人工材料(硅橡胶为主)进行重建.全部患者中有4例在术后发生短暂的脑脊液漏,均通过保守治疗而愈合.结论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和周边组织的受累情况选择适当的入路,对肿瘤患者实施微创切除并在一期进行必要的颅底修复是治疗前颅底肿瘤的有效方法 .手术入路应尽量有利于病灶切除,并降低术后致残率和病死率,颅底重建时必须恢复硬脑膜的严密性,维持颅底组织的良好支撑,同时不干扰对肿瘤的术后复查和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额筛窦肿瘤累及前颅底时的切口选择及肿瘤切除后的修复方法。方法:对29例额筛窦肿瘤累及前颅底的患者施行倒U形切口,正反S形切口,额瓣开颅 Weber-Fergusson切口,鼻内镜下径路,暴露肿瘤切除,切除后根据前颅底骨质、硬脑膜、脑组织的缺损情况,分别采用鼻中隔黏膜一软骨瓣、额骨骨瓣、骨水泥修补骨缺损;额部骨膜瓣、鼻中隔黏软骨膜瓣、鼻甲黏膜瓣修补硬脑膜;手术后对恶性肿瘤予以放疗和化疗。结果:术后颅面部切口愈合良好,脑脊液鼻漏1例,局部处理后愈合。良性肿瘤经随访未见复发,恶性肿瘤总5年生存率为54.55%(6/11)。结论:根据额筛窦肿瘤累及前颅底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切口,选择合适的组织瓣修补前颅底,恶性肿瘤采用放疗和化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海绵窦非脑膜瘤性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Zhang R  Zhou LF  Mao 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0):1373-1378
目的探讨海绵窦非脑膜瘤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7例海绵窦区非脑膜瘤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手术方式和疗效。67例患者中男32例,女35例,平均年龄(41±16)岁。主要临床表现有:颅神经症状47例(70.1%),内分泌症状11例(16.4%),眼痛9例(13.6%),突眼7例(10.6%),肢体乏力5例(7.5%),头痛、头昏、嗜睡、颞叶癫痫各4例(6.0%),鼻衄1例(1.5%)。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或MRI检查,26例患者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及球囊阻塞试验。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采用眶-颧-翼点开颅,其中以硬膜下入路手术者20例,硬膜外入路手术者33例,硬膜外与硬膜下入路相结合手术者14例。结果通过硬膜下入路手术者全切8例,次全切除者7例,大部切除者5例,分别占此组病例的40%、35%、25%。通过硬膜外手术者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5例,分别占此组病例的81.8%、3.0%、15.2%。硬膜外与硬膜下入路相结合者(主要为侵袭性垂体瘤与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14例,其中全切除10例(71.4%),次全切除4例(28.6%)。术后随访6个月至10年,原有的神经系统症状有所恢复者39例(58.2%)。加重或新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三叉神经麻痹16例(23.8%)、动眼神经麻痹13例(19.4%)及外展神经麻痹9例(13.4%)。结论根据不同的肿瘤类型及肿瘤的生长方式,选择扩大中颅底硬膜外入路,或结合硬膜下入路,可在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颅神经的功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完整而安全切除累及颅底区域肿瘤的两种手术径路。方法 对4例颅底肿瘤根据侵及区域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径路,其中3例采用经一侧上颌骨翻转入路,1例采用经一侧腮腺颞下窝入路。结果 所有病例的颅底肿瘤均被安全而完整地切除,涉及的颅底区域包括颞下窝,翼腭窝,鼻咽部及咽旁间隙。病变包括纤维血管瘤,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高分化平滑肌肉瘤及高分化鳞癌。结论 上颌骨掀翻入路是治疗中颅底或侧颅底,尤其是同时累及两个解剖区域以上病变时一种较好的选择。对于侧后颅底病变伴张口受限,面神经受侵犯者,经腮腺颞下窝入路是极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经颅-鼻腔双重入路,Ⅰ期整块切除颅鼻眶肿瘤,应用颅骨外板及帽状腱膜骨膜瓣Ⅰ期修复前颅底巨大缺损。方法本组16例颅鼻眶恶性肿瘤,采用经颅-鼻腔双重入路方法1期整块切除肿瘤。术中行双额冠状瓣开颅、骨瓣形成、经前颅窝底探查肿瘤侵犯部位及程度,Ⅰ期整块切除前颅底及筛窦、眼眶恶性肿瘤。应用鼻腔内窥镜摘除鼻腔内肿瘤。肿瘤切除后,采用颅骨外板、钛板和带蒂帽状腱膜骨膜瓣或双侧颞肌筋膜瓣修复前颅底巨大缺损。结果肿瘤整块切除,术后复发率低。术中Ⅰ期修补巨大缺损,术后无脑脊液漏及脑膨出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颅-鼻腔双重入路Ⅰ期切除颅鼻眶恶性肿瘤,手术入路方便,肿瘤切除彻底。应用颅骨外板、钛板及带蒂帽状腱膜骨膜瓣可Ⅰ期修补肿瘤切除后巨大缺埙,修复效果安全可靠,能有效防止前颅底手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扩大的经前颅底入路切除蝶筛窦及斜坡区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采用扩大的经前颅底入路切除蝶筛窦及侵犯斜坡区肿瘤的临床应用。方法:自19997年6月至2001年3月采用该入路切除蝶筛窦及斜坡区肿瘤26例,其中肿瘤位于筛板8例,筛蝶窦8例,鼻筛窦5例,蝶斜坡区5例。结果:26例中肿瘤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7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8例。结论:该入路可充分暴露病变,术野开阔,对脑组织损伤小,适合作蝶筛窦区及侵犯斜坡肿瘤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