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5 毫秒
1.
刘建峰  侯凯  李辉  张峰  李鹏  井山泉 《河北医药》2013,(24):3744-3745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致死率及致残率极高。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占缺血性脑血病25%~40%。单纯的内科药物治疗难以改变已经形成的血管形态。随着血管内支架技术的进步和介入治疗经验的积累,椎动脉支架成形术逐渐显现出比单纯药物治疗更大的优势。对我中心2004年4月至2012年6月73例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术前、术后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对改善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神经症状和临床预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16例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狭窄程度在50%以上且规范的内科药物治疗无效者,给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药物。结果16例患者16处狭窄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所有病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没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无1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复发,10例复查DSA,均未见支架内再狭窄。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择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外动脉狭窄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弓上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40处病变)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临床随访观察4~33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颅外动脉内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100%,血管狭窄由术前(72.12±8.86)%下降至术后(10.12±6.17)%。围术期内,1例(2.78%,1/36)发生原狭窄供血区轻微缺血性卒中,其余患者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临床随访无卒中复发或死亡,CT造影随访1例支架内轻度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弓上颅外动脉狭窄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药实践》2015,(12):896-899
目的:探讨分析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支架置入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6月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患者74例,根据其选择的治疗方式分为支架组38例和药物组36例。支架组采取支架置入和药物治疗,药物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等一般情况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组患者术后平均残余血管狭窄率为(7.3±3.8)%,术后NIHSS评分(2.3±0.9)分,随访1年发生缺血事件6例(15.8%),再狭窄6例(15.8%)。药物组术后平均残余血管狭窄率(53.2±10.1)%,术后NIHSS评分(3.7±1.1)分,随访1年发生缺血事件14例(38.9%),再狭窄13例(36.1%)。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架置入配合药物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治疗与药物治疗1年时的疗效进行分析,进一步证实支架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入选108例,均为症状性狭窄,符合支架置入的标准支架治疗68例,药物治疗40例,记录1年内狭窄血管的再狭窄率、闭塞率、新发脑梗死几率、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NIHSS评分来进行综合的分析。结果支架组与药物组患者在再狭窄、闭塞、新发脑梗死几率、NIHSS评分、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治疗是安全的,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应尽早采取支架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支架成形术治疗67例症状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效果.方法 所有病例均具有药物难治性症状,共完成74枚球扩支架的血管内置入.结果 血管的狭窄率从74.5%(50%~99%)下降到4.8%(0~20%),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27例的血管管径恢复正常,术后症状消失,无神经功能缺损.对18例术后6个月造影复查,有2例山现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但长期的临床观察及造影复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超声检查对椎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3例椎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主要观察支架的位置、管径和形态,支架处及远端的血流充盈情况和血流速度,支架内有无血栓及再狭窄等情况,与术前检查对比来判断其疗效.结果 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处血管狭窄均得到改善,管腔较术前增宽,血流速度降低,阻力指数降低.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无创、简便,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准确性高,是椎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疗效评价和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乐国  朱翠敏  张俊玲  王馥梅  常涛 《河北医药》2010,32(15):2044-204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18例经DSA或CTA证实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植入,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在术前、术后以及术后6个月的变化,以及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行Malek评分。结果 18例患者中13例成功植入支架,锁骨下动脉狭窄率从术前100%下降至术后的18%[(22±10)%],除1例出现穿刺点皮下血肿5例出现动脉夹层,未发生其他围手术期并发症。在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12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1例患者发生再狭窄,Malek评分显著改善。结论锁骨下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方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要前瞻性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较重度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支架置人治疗的疗效是否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方法选择127例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70%)的患者,分为支架置入组52例和药物治疗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再发后循环缺血事件的随访结果。两组患者平均随访(18.3±10.9)个月。结果支架置入组再次发生后循环缺血事件1例(1.9%),药物治疗组再次发生后循环缺血事件14例(18.6%)。结论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治疗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对严重颅内脑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34例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结果本组Mori A型病变29例,B型病变5例;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12例、大脑前动脉1例、颅内颈内动脉1例、颅内椎-基底动脉20例。在内支架成形术后,平均动脉狭窄率从70.9%下降到9.0%(P〈0.01)。在围手术期内,除1例(左椎动脉V3段串联病变)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外,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存活的33例平均随访18个月(3—36个月),未发生缺血性神经事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部分严重颅内脑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永利  魏伟  凌峰  缪中荣 《天津医药》2006,34(1):15-17,F0003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疗效。方法:对9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置入。结果: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从术前的平均78%下降到术后的3%。除1例术后症状加重外,其余8例未出现任何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术后颈部超声示椎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从术前的平均215cm/s下降到术后的105cm/s,舒张期末最低流速从70cm/s下降到45cm/s,血流动力学都得到明显的改善。术后随访1~20个月。除1例未变化,其余8例临床症状改善.超声未见再狭窄。结论: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治疗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及影像短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14例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在50%以上患者,给予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14例患者14处狭窄行支架植入术,支架释放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残存狭窄平均在20%以下.结论 经皮血管支架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临床效果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陈丹丹  王秀 《天津医药》2018,46(2):187-190
摘要: 目的 对比支架置入与药物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疗效。方法 将 76 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分为支架组 (40 例) 和药物组 (36 例), 分别给予支架置入及药物治疗, 观察支架组患者围手术期 (术后 30 d) 并发症发生率及再狭窄率。记录 2 组在 3 个月、 6 个月、 12 个月时后循环缺血症状再发情况以及 12 个月时 2 组患者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变化。结果 支架组 40 例患者共置入支架 43 枚, 手术成功率 100%, 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12.5%; 支架组患者术后即刻血管狭窄程度从 (80.36±6.42) %降至 (18.21±5.92) %; 12 个月后支架组血管狭窄率为 (22.82± 9.80) %, 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药物组治疗前、 后的血管狭窄率分别为 (79.98±5.76) %、(83.42±9.53)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支架组血管狭窄率与药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 12 个月后明显低于药物组 (P<0.05); 随访期间支架组、 药物组分别有 4 例 (10%)、 10 例 (27.8%) 发生后循环缺血事件, 支架组明显低于药物组 (P<0.05)。结论 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安全、 有效, 其预防后循环缺血事件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外脑血管狭窄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颅外脑血管狭窄,并均实施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得资料给予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80例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后,83.75%患者血管狭窄部位恢复正常(包括形态及直径)67例(83.7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100.00%;所有患者均给予1年有效随访(随访成功率100.00%),其中支架内再狭窄15例(18.75%),与未发生再狭窄几率81.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预后效果,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总结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与技术经验。方法对25例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药物治疗无效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脑血管造影及TCD随访。结果25例患者血管狭窄部位均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术前狭窄为(88.2±4.4)%,术后即刻血管造影狭窄下降为(12.3±4.5)%。临床随访无TIA再发作,DSA随访无血管再狭窄,TCD检查脑血流明显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朱永彤  刘会生  周增超  刘铁艳 《河北医药》2011,33(18):2782-2783
目的评价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中短期疗效。方法应用ApolloTM支架(41枚)和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10枚)治疗51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观察支架植入前后症状、狭窄率改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49处病变ApolloTM支架直接或经Gateway球囊预扩张后Wingspan支架成功准确释放,2处病变支架植入未成功,支架成功率96.1%。治疗前平均狭窄率为85.1%,治疗后残余平均狭窄率为21.2%。支架植入后12个月左右复查头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CTA)或头颈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41例未见狭窄复发,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未发生新鲜脑梗死;发生支架处再狭窄8例,支架再狭窄率16.3%,其中5例患者脑缺血症状复发并出现新鲜脑梗死。全组患者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有较好的中短期疗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症状性动脉硬化型颈动脉狭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1998年6月至2003年5月对23例症状性动脉硬化型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了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随访6~38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 23例中22例放置内支架成功,1例因主动脉弓过于迂曲延长放置失败。平均狭窄率从86.9%(60%~99%)下降至8.5%(0%~36%)。22例内支架成形术成功者在随访过程中未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等症状。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动脉硬化型颈动脉狭窄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之一。但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随访和大量可靠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临床疗效.方法 对134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予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 本组134例患者中,共植入144枚支架.全组技术成功率100%,行支架植入术前血管平均狭窄率为67.3%,术后残余狭窄率≤30%.术后出现心率慢、血压下降者18例;脑出血2例;术中发生血管痉挛28例;1例在拔出导管鞘时出现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休克症状;皮下血肿23例.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9.
孙和顺  刘会生  周增超  刘铁艳 《河北医药》2010,32(16):2199-220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多发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至2009年我院收治的20例椎-基底动脉多发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全组20例患者狭窄病变42处,其中18例患者各2处病变,2例患者各3处病变。18例患者共植入血管内支架38枚;2例各2处狭窄病变患者支架植入未成功。血管平均狭窄率由治疗前82.6%降至治疗后8.4%。支架植入后12个月时复查头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CTA)或头颈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15例患者未见狭窄复发,后循环缺血症状改善,未见新发脑梗死;发生支架再狭窄3例(6枚支架),支架再狭窄率15.8%,其中2例患者有明显的后循环缺血症状和脑梗死。全组患者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椎-基底动脉多发狭窄的支架成形术可有效改善后循环的缺血状况,有较好的中短期疗效,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与内科药物治疗对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13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其经济承受能力及自愿原则,分为支架成形术治疗组71例和内科药物治疗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定期随访.随访期间的卒中复发率、病死率及TIA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支架成形组有1例(1.41%)发生原狭窄动脉供血区的轻微卒中,内科治疗组5例发生脑梗死,2例发生TIA(11.67%)(P<0.01);NIHSS、mRS评分提示支架成形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残疾程度改善优于内科治疗组(P<0.01).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安全的、可行的,其疗效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