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天津市双胎妊娠及围产儿死亡的发生及变化趋势,探讨改善双胎围产儿结局的措施。方法:对1994~2002年5649例单胎和401例双胎围产儿死亡资料和1997~2002年329 830例分娩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双胎妊娠发生率由4.08‰(1997年)上升为5.25‰(2002年),双胎围产儿死亡率为149.82‰。双胎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没有相关性。双胎围产儿死亡的特征与单胎围产儿死亡相比差异显著。结论:天津市近年的双胎发生呈上升趋势,双胎围产儿死亡有不同于单胎的原因和特征。  相似文献   

2.
2004~2006年沈阳市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晶  吴凤荣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9):4134-4136
目的:分析沈阳市围产儿死亡原因,为预防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沈阳市围产儿死亡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将2004~2006年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沈阳市2004~2006年围产儿总数为136865例,围产儿死亡1292例,3年平均死亡率9.44‰,城市8.41‰,农村10.15‰,死亡率农村高于城市。孕母年龄20~29岁围产儿死亡率最高,单胎高于双胎。出生缺陷为3年死亡顺位的第1位;围产儿死亡与孕周关系近3年无明显变化。结论:沈阳市围产儿3年平均死亡率为9.44‰,分别低于全国(10.27%)、辽宁省(10.78%)2005年围产儿死亡率,但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发达地区相比有一定差距。建立健全妇幼保健三级网络,提高农村妇幼网络建设,农村孕产妇享受基本的妇幼医疗保健服务,减少出生缺陷,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是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天河区2003~2005年围产儿死亡率及死因相关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3~2005年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上报的围产儿死亡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围产儿死亡率为10.05‰,2003年为12.01‰,2004年为10.54‰,2005年为8.41‰,呈逐年下降趋势;围产儿死因分类中死胎占67.66%,3年中呈上升趋势;死产及早期新生儿死亡各占11.52%与20.82%,3年中逐年下降;围产儿死亡人群集中于外地流动人口孕产妇,75.84%未经正规的产前检查,两者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强流动人口的围产期宣传与保健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曾红友  黄跃华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2):4516-4518
目的:分析宝安区围产儿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相关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宝安区2001年~2005年2141例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16.06‰,2001年19.38‰,2002年17.55‰,2003年16.74‰,2004年14.32‰,2005年14.70‰,围产儿死亡呈逐年下降趋势。5年围产儿死亡原因的前4位为死胎、早产儿、先天畸形、出生窒息。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产科质量,及早对先天性疾病进行筛查,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宣武区128例围产儿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的原因,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2005~2007年宣武区围产儿死亡病例的一般情况、产前检查情况、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7年全区围产儿死亡率为7.75‰,本市户口死亡率为5.87‰,外地户口死亡率为10.65‰,76例未进行定期的产前检查,死亡原因中妊高征为首位因素。结论:整合社会资源加强流动人口的孕产妇保健水平及提高孕产妇的知识技能水平,有效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围产儿死亡率逐年下降,发达国家为7‰~10‰,我国为26.70‰[1].为了解南京市鼓楼区围产儿死亡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对1994年1月~2003年12月发生的围产儿死亡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双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天津市双胎妊娠及围产儿死亡的发生及变化趋势,探讨改善双胎围产儿结局的措施.方法对1994~2002年5649例单胎和401例双胎围产儿死亡资料和1997~2002年329 830例分娩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双胎妊娠发生率由4.08‰(1997年)上升为5.25‰(2002年),双胎围产儿死亡率为149.82‰.双胎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没有相关性.双胎围产儿死亡的特征与单胎围产儿死亡相比差异显著.结论天津市近年的双胎发生呈上升趋势,双胎围产儿死亡有不同于单胎的原因和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明确围产期保健重点。方法:对无锡市惠山区2001年~2005年围产儿死因进行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8.92‰,其中出生畸形、早产、缺氧综合征、脐带因素等为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本地人口,分别为13.20‰及6.59‰。结论:加强婚前检查及产前定期检查,加强流动人口的围产保健知识宣教,提高助产技术和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率与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变化情况和出生缺陷对围产儿死亡的影响。方法:调查对象为孕28周~产后7天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围产儿,调查围产儿死亡率与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结果:自2004年1月~2008年12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共出生围产儿16602例;出生缺陷儿308例,围产期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8.55‰;围产儿死亡237例,围产儿死亡率为14.28‰;在导致围产儿死亡的原因中,出生缺陷呈逐渐上升趋势,平均为46.41%。结论:出生缺陷在死亡围产儿中的比例逐年上升,成为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掌握深圳市宝安区围产儿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相关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2000—2002年宝安区围产儿死亡1049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3年围产儿死亡率平均为19.00‰,2000年围产儿死亡率为20.41‰,2001年为19.38‰,2002年为17.55‰。围产儿死亡呈逐年下降趋势。3年的围产儿死亡率经χ2检验,P>0.1。死因顺位前3位为死胎、早产儿、出生窒息。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兰芳  李笑春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8):2526-2527
目的:分析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提出其干预措施。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间金华市所属3县(市)63家监测医院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年间共分娩围产儿52 070例,死亡504例,死亡率为9.68‰,其中本地户籍围产儿死亡率为9.04‰,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为14.43‰。两组间死亡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流动人口的孕妇受文化程度低、保健意识缺乏、经济状况差、计划外妊娠等因素的影响,整个孕期未进行任何产前检查者占51.72%;早产儿、低体重儿是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围产儿死亡评审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创造条件可以避免的围产儿死亡明显高于本地户籍围产儿死亡。结论:建立和调整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模式,提供母婴健康援助,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提高流动人口利用保健服务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458例围产儿死亡评审资料总结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更好地贯彻《上海市母婴保健条例》,进一步降低本地区围产儿死亡率,完成政府"十五"妇女和儿 童发展计划的目标,将我区1990~2002年间围产儿死亡评审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观察其特征,探讨金山区围产儿死亡率、原因 及干预措施,为制定有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0~2002年围产儿死亡评审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金山区围 产儿死亡率平均为8.63‰,1990年为14.53‰至2002年下降为6.32‰,且各年度间有显著差异,前6年与后7年围产儿死亡率相 比有显著差异(x2=24.55.P<0.01)。围产儿死亡原因主要是窒息、畸形、不明原因、脐带因素、早产等。可以避免及创造条件 可以避免占30.1%,不可以避免占69.9%。结论:13来金山区围产儿死亡率显著降低,提高孕期保健,加强胎儿监测是降低围 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梅县258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娟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0):1249-1250
目的:分析掌握梅县围产儿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相关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2000~2004年梅县围产儿死亡258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5年围产儿死亡率平均为13.29‰,2000年为9.30‰、2001年为20.44‰、2002年为11.90‰、2003年为15.23‰、2004年为10.37‰,围产儿死亡率起伏不定。死因顺位前3位为出生窒息、早产儿、死胎。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关键,而加强对围产儿保健工作者的培训是提高围产儿保健质量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早期围产保健预防早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围产保健预防早产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8年8月施行围产期保健的1 637例产妇为系统围产保健组,选择2006年1月~2007年4月未施行围产保健的1 451例产妇为对照组。对各级产科报表、孕产妇系统管理报表及围产儿死亡个案表、孕产妇死亡个案表进行核查,统计建卡情况、围产儿早产及死亡情况。结果:系统围产保健组围产儿早产率为5.01%,死亡率为11.00‰;对照组早产率为9.44%,死亡率为22.05‰,两组围产儿早产率、死亡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产儿死亡的原因为:早产、新生儿窒息、先天性畸形、脐带因素等。结论:系统的早期围产保健、定期产前检查、孕期健康教育可及时识别早产的危险因素,通过一定的医疗措施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以降低或防止早产发生。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福田区围产儿死亡动态监测与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深圳市福田区17年围产儿死亡情况及影响因素,探讨降低围产儿死亡丰的干预措施.方法 对1991年1月至2007年12月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年围产儿死亡率平均为14.90‰,其中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平均为21.55‰,高于常住人口12.36‰,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Z=-3.53,P<0.001).早产及低出生体重、畸形、出生窒息、脐带及胎盘因素始终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前4位原因.结论 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重视图产期保健;提高产前诊断水平和时效性,及时诊断处理各种畸形,减少妊娠28周以上畸形儿的出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措施.[关健词]围产儿死亡率;死亡类型;死因;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杭州市围产儿死亡的流行趋势和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杭州市2004-2009年4个省级卫生监测点内发生的围产儿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年围产儿死亡率为11.69‰,死胎、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分别是8.71‰、0.40‰,2.59‰,其构成比分别为74.45%、3.42%、22.12%,6年中监测区内围产儿死亡率呈波动下降,死胎在历年死亡中居第一位,出生缺陷居历年死亡原因首位,占死亡总数的42.61%.结论:要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关键是加强围产保健工作,提高产前诊断水平,有效控制出生缺陷的发生和出生.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口的围产保健现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的围产保健现状。方法:对2001~2002年发生的围产儿死亡及院外分娩的产后出血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年共分娩围产儿2116例,死亡52例;本地分娩围产儿死亡率为8. 2‰,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为28‰,两者有显著差异。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中,85. 71%未行系统产前检查;13例院外分娩的产后出血产妇均为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中不可避免的围产儿死亡率为8 .57‰,与北京市的平均水平相近;而到医院分娩可以避免大多数的产后出血。结论: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和致命性的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北京市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缺乏围产期保健和临产后未到医院分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上海市1991至2015年近25年围产儿死亡个案进行分析,了解围产儿死亡趋势、原因,总结经验,为探索进一步健全围产保健制度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至2015年上海市围产儿死亡个案,分析死亡趋势、特征及死因.结果 ①近25年围产儿死亡率平均为5.97‰,其中户籍人口平均为4.80‰,非户籍人口平均为7.41‰,近25年间围产儿死亡率逐年下降;②近25年围产儿死亡以非户籍为主,占55.45%,其母亲产次为2次以上的比例逐年上升,从18.80%升至40.76%,双胎死亡比例逐年缓慢上升,2010年开始超过10.00%,2015年达最高水平13.00%;③围产儿死亡中死胎、死产和早期新生儿死亡构成分别为53.35%、8.33%和38.32%,死产死亡构成和新生儿死亡构成逐年下降.死胎率从1991年的4.35‰下降到2015年的1.85‰(χ2=732.383,P=0.000),死产率从1991年的1.18‰下降到2015年的0.12‰(χ2=879.183,P=0.000),新生儿死亡率从1991年的4.90‰下降到2015年的1.18‰(χ2=2 040.316,P=0.000);④围产儿死亡原因顺位中前四位分别为早产儿、严重畸形、宫内窘迫和原因不明,其中先天畸形比例占死亡总数的12.63%.结论 上海市围产儿死亡率处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上海市近20年的孕产期保健措施密不可分,为了进一步控制围产儿死亡率,需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提高孕产妇保健精细化管理和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按围产期标准,对2000年1月~2007年12月的86例死亡围产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9.82‰。其中新生儿死亡占25.58%,死胎占58.14%,死产占16.28%。新生儿死亡中先天畸形占40.91%,为新生儿死因之首;死胎中胎盘脐带因素占30.00%,为死胎主要原因;死产中早产较低体重儿占26.67%。结论:提高并充分利用产前诊断技术,加强孕期监护,做好孕期宣教,预防早产,防止并发症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 本文对1990年武汉市1310例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以找出围产保健中存在的问题、为行政决策部门制定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结果 (一)、围产儿死亡率 1990年我市围产儿死亡率为15.25‰,城区为15.11‰;农村为15.34‰;城乡围产儿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我市死胎、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4.35‰、2.92‰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