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抗癌药物丝裂霉素C(Mitomycin C)是在日本发现的一种抗菌素。它的生物学作用象烷化剂,能抑制细胞的快速分裂。关于MMC对小鼠胚胎发育的影响已有报道,但他们的工作是观察动物对体内胚胎发育的影响。而本研究采用的是体外培养方法,观察MMC对发育胚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动物用体重30g左右的健康昆明种小鼠。根据Hogan B的配方配制M16培养液。丝裂霉素C,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mPEG-PLA)胶束是否可以提高丝裂霉素(MMC)的抗肿瘤活性及降低MMC的局部组织损伤作用。方法采用腹腔种植方法分别制备昆明小鼠肉瘤180(S180)实体瘤模型及H22肝癌腹水瘤模型,每个模型小鼠均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0.1ml·kg-1),mPEG-PLA组,MCC1mg·kg-1组,胶束MMC2,6和18mg·kg-1组。分别观察S180实体瘤的抑瘤率及H22腹水瘤的生命延长率。BALB/C小鼠分别右后肢im给予生理盐水组(正常对照),mPEG-PLA,胶束MMC0.02,0.04,0.08,0.1,0.16,0.2和0.4mg·kg-1组,MMC0.02,0.04,0.08,0.1,0.16,0.2和0.4mg·kg-1组,观察小鼠局部组织损伤情况。结果在S180实体瘤模型上,mPEG-PLA无肿瘤抑制作用;MMC1mg·kg-1的肿瘤抑制率为34.8%,胶束MMC2,6和18mg·kg-1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31.23%,51.8%,66.8%,胶束MMC6和18mg·kg-1的肿瘤抑制率明显高于MMC组(P<0.01)。在H22腹水癌模型上,mPEG-PLA对肿瘤小鼠的生命延长率无影响;MMC1mg·kg-1的生命延长率为123.4%,胶束MMC2,6和18mg·kg-1的生命延长率分别为76.6%,171.0%和206.5%,胶束MMC2mg·kg-1组生命延长率显著低于MMC组(P<0.01),但高于模型组(P<0.01),胶束MMC6和18mg·kg-1的生命延长率明显好于MMC组(P<0.05)。在组织损伤模型上,胶束MMC组损伤发生时间和损伤面积明显低于相同剂量的MMC组(P<0.05)。结论 mPEG-PLA胶束能够提高MMC体内抗肿瘤作用,降低MMC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丝裂霉素C(MMC)与羟基喜树碱(HCPT)膀胱灌注对膀胱癌复发的预防作用及治疗毒性.方法 筛选13个临床研究,包括416例进行MMC、595例进行HCPT膀胱灌注治疗的患者,进行系统分析.采用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作为评价疗效及毒性差异的指标.统计软件为RevMan5.结果 Meta分析显示,HCPT膀胱灌注治疗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显著优于MMC(P<0.01).MMC组膀胱刺激症状、外周血白细胞数下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HCPT组(分别为P<0.01).结论 HCPT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作用优于MMC,且治疗毒性低于MMC.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姜黄素与低剂量或中剂量化疗药丝裂霉素C(MMC)联用对胃癌MGC-803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率的影响,为临床上应用姜黄素作为胃癌化疗药MMC的增效剂,以减少MMC使用剂量、降低其毒副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姜黄素和MMC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胃癌MGC-803细胞24 h,采用MTT方法检测药物作用对MGC-803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应用基于FITC-Annexin V/PI双染的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药物作用对MGC-803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姜黄素(25 μmol·L-1)与低剂量MMC(5.98 μmol·L-1)联用组的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中剂量MMC(11.96 μmol·L-1)单用组(P <0.05);姜黄素与中剂量MMC(11.96 μmol·L-1)联用组的细胞存活率小于高剂量MMC(23.92 μmol·L-1)单用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而姜黄素与低剂量MMC联用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中剂量MMC单用组(P <0.05);姜黄素与中剂量MMC联用组的凋亡率显著大于高剂量MMC单用组(P <0.05).结论:姜黄素与与较低剂量MMC联用对胃癌MGC-80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和凋亡诱导作用显著大于较高剂量MMC单独作用的效果,姜黄素对MMC抗胃癌细胞的作用具有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复乳法制备丝裂霉素C(MMC)脂质体的工艺方法和包封率测定。方法采用复乳法制备MMC脂质体,用透射电镜观察所制备的MMC脂质体的形态,选择MMC的吸收波长,葡聚糖凝胶柱分离游离MMC和MMC脂质体,测定脂质体混悬液中的总药物量与游离药物量,完成MMC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结果所制得的MMC脂质体呈球形与类球形,未过柱除去游离药物的MMC脂质体混悬液中MMC的浓度为341.16μg/mL,用柱层析分离除去游离药物后所得的MMC脂质体定容至一定体积,其中药物浓度为1.41μg/mL,MMC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8.25%。结论复乳法制得的脂质体的包封率较高,而且方法简单易行,药物产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6.
骨髓瘤细胞(MMC)的检出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主要诊断依据之一。由于 MM 患者骨质破坏较多,MMC 体积较大,很容易出现骨髓干抽及骨髓稀释,影响 MMC 的检出率,进而影响临床诊断及疗效判定。为此,我们对30例 MM 骨髓活检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诊断及疗效判定提供更充足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翼状胬肉术后复发者多,对此我们除了改进手术方法外,在术中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 C,简称MMC)。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60例(68眼),随机分3组,A组(对照组),B组(术中使用MMC,浓度为0.2mg/ml),C组(术中使用MMC,浓度0.4mg/ml)。各组情况参见表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MC)预防浅表性膀胱癌等离子电切术(PKRBT)后复发的有效性。方法73例浅表性膀胱癌病人行PKBRT后即MMC 40 mg膀胱内灌注,常规MMC膀胱灌注12月。结果术后6月复发3例(4.1%),12月复发11例(15.1%),20月复发15例(20.5%)。结论MMC膀胱内灌注在PKRBT术后预防复发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 5 氟尿嘧啶 (5 FU)、表阿霉素 (E ADM)和丝裂霉素 (MMC)体外对胰腺癌细胞 (Aspc 1及Bxpc 3)的作用和药物联合应用时的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MTT测定法观察 5 FU、E ADM和MMC单用及合用时对细胞的抑制作用 ,并应用中效原理判定药物合用的效果。结果 :单用或者合用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其对细胞的抑制作用也增加 ,5 FU和MMC合用于Aspc 1细胞株 ,当效应为 0 .84时CI为1,大剂量时 (效应大于 0 .84 )是协同作用 (CI <1) ,小剂量时 (效应小于 0 .84 )是拮抗作用 (CI >1)。MMC和E ADM合用时表现为轻度的拮抗作用。 5 FU和MMC、MMC和E ADM合用于Bxpc 3,当效应分别为0 .4 9、0 .6 2时CI为 1,大于此效应表现为轻度拮抗(C >1) ,小于此效应则相反。 5 FU和E ADM合用对两株细胞量效曲线图的形态相似表现为轻度的拮抗作用 ,随着效应的增加拮抗作用略有下降。结论 :药物的相互作用与药物浓度有关 ,药物及细胞株的不同其量效曲线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动脉灌注或保留导管持续灌注以提高化疗药物局部浓度能够改善胰腺癌的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草药桔梗对丝裂霉素(MMC)诱发小鼠微核的抑制作用。方法: 50只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N?S),阳性对照组(MMC,30mg? kg-1);桔梗水煎液诱变组(1.0、2.0、4.0和8.0 g?kg-1 ,相当于人5×、10×、20×、40×临床常用剂量); 桔梗水煎液抗诱变组(MMC 0.4mg?kg-1+桔梗各剂量组)。每组5只动物,雌雄兼用。MMC腹腔注射给药,其他药物均为灌胃给药,抗诱变实验组桔梗和MMC同时给药,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按常规方法进行。结果: 桔梗各剂量组所诱导的小鼠微核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桔梗本身不能诱发小鼠微核,并且4.0g.kg-1,8.0g.kg-1组与丝裂霉素一同给药时,可使丝裂霉素所诱发的小鼠微核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桔梗对遗传物质无诱变作用,对小鼠遗传物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72例 ( 72眼 )青光眼 (多为难治性 )行小梁切除术 ,术中应用MMC ,浓度为 0 2~ 0 3mg/ml,时间 5min。术后随访 6~ 12个月。结果 术后 6个月眼压控制率 ( <2 1mmHg)为 90 2 8%,≤ 15mmHg者占 80 5 6 %。术后并发症轻。结论 小梁切除术中应用MMC能有效的防止滤过泡瘢痕化 ,提高青光眼、尤其是难治性青光眼患者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丝裂霉素C的血浆浓度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是一具有高度活性的广谱抗肿瘤抗生素.临床上已广泛应用.我院介入放射科采用大剂量局部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疗效显著.为了更好地制定给药方案,我们建立了一个高效、灵敏的反相HPLC法测定人体内MMC血药浓度,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药品与试剂:MMC(2mg/瓶,日本协和发酵工业株式会社批号:195AGJ),MMC标准品(日本协和发酵工业株式会社批号:P-MMC-8).甲醇、已腈(HPLC纯)、其他化学试剂为AR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体外丝裂霉素(MMC)联合塞来昔布对浅表性膀胱癌T24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浅表性膀胱癌T24细胞,分为MMC[0(对照组)、2、5、10、25、50μmol/L]组及其与塞来昔布(50μmol/L)混合组,每个浓度5个复孔,采用MTT法检测作用24h后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采用免疫组化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对照组、MMC(50μmol/L)组和混合[塞来昔布+MMC(50μmol/L)]组作用48h细胞中Bcl-2蛋白、作用24h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及作用96h内VEGF蛋白浓度。结果:MMC能明显抑制细胞增殖(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塞来昔布能明显增强MMC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P<0.05);与对照组比较,MMC组和塞来昔布+MMC组细胞中Bcl-2蛋白、VEGF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且后2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塞来昔布+MMC组细胞中VEGF蛋白浓度随作用时间延长明显降低(P<0.01)。结论:塞来昔布可协同增强MMC抑制T24细胞增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Bcl-2、VEGFmRNA表达水平和抑制细胞分泌VEGF蛋白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华彬  魏润新  马莹  乔婧 《中国药业》2011,20(10):23-25
目的利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探讨大肠癌细胞对肿瘤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方法对36例患者的大肠癌组织进行体外培养,利用MTT法测定6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抑制率。结果 36例大肠癌试验中,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丝裂霉素(MMC)、顺铂(DDP)、5-氟尿嘧啶(5-FU)、依托泊苷(VP-16)、奥沙利铂(L-OHB)、阿霉素(ADM)。其中18例结肠癌试验中,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MMC,DDP,5-FU,VP-16,L-OHB,ADM;18例直肠癌试验中,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MMC,DDP,5-FU,L-O-HB,VP-16,ADM。结论对于大肠癌,MMC,DDP,5-FU的敏感性较高,可作为首选药物;对于结肠癌和直肠癌,也有相似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卡介苗(BCG)与丝裂霉素C(MMC)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性的药物疗效。方法对87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分别用国产BCG、MMC进行预防灌注,并作随诊和疗效比较。结果应用BCG预防灌注的膀胱癌复发率显著低于MMC(P<0。05),且复发的膀胱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进展发生率低。结论BCG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复发作用优于MMC,可以显著减少肿瘤复发(但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高于MMC),高危复发患者应首选BCG作为预防灌注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MC)预防浅表性膀胱癌等离子电切术(PKRBT)后复发的有效性.方法 73例浅表性膀胱癌病人行PKBRT后即MMC 40 mg膀胱内灌注,常规MMC膀胱灌注12月.结果术后6月复发3例(4.1%),12月复发11例(15.1%),20月复发15例(20.5%).结论 MMC膀胱内灌注在PKRBT术后预防复发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球 (MMC PBCA MNPS)、PBCA MNPS和MF(磁流体 )以及MMC对正常人肝细胞株 (L 0 2细胞 )生长抑制作用的影响。方法 用乳化聚合法分别制备了PBCA MNPS与MMC PBCA MNPS;采用MTT比色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MMC PBCA MNPS、PBCA MNPS、MF与MMC对L 0 2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影响 ;用自动生化仪测定了乳酸脱氢酶 (LDH)活性。结果收稿日期 :2 0 0 4-0 2 -0 3 ,修回日期 :2 0 0 4-0 3 -19基金项目 :国家“863”资助项目 ( 2 0 0 2AA2 14 12 1) ;广东省攻关资助项目 ( 2 0 0 2C3 0 10 3 )作者简介 :任 非 ( 1974-) ,女 ,博士 ,研究方向 :生物药剂学 ,Tel:0 2 0 6164 1888 872 3 6,E mail:renfeisky @tom .com ;陈建海 ( 1947-)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生物高分子材料 ,生物药剂学不同浓度的MMC PBCA MNPS对L 0 2细胞的相对抑制率(RIR % )为 :10 0 %、15 1%、2 5 1%、32 1%、39 9%与 4 5 0 % ;不同浓度的PBCA MNPS的RIR %依次为 :1 8%、5 2 %、10 0 %、12 9%、15 1%与 2 9 9% ;不同MMC浓度的RIR %依次为 :2 2 1%、35 1%、4 6 1%、6 2 0 %、80 1%与 88 9%。MF不仅不抑制L 0 2细胞的生长 ,还有利于细胞的生长。按照相对生长率 (RGR % ) ,MMC PBCA M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MC)和卡介苗(BCG)膀胱腔内序贯组合灌注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38例膀胱癌患者经尿道电切术(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分两组:①MMC和BCG组合(20例):术后1周内先用MMC膀胱腔内灌注,第2周后用BCG膀胱腔内灌注。以后二药交替使用,每周1次。②单用BCG组(18例)术后随访24个月,单用BCG组3例分别于术后6,8,11个复发、复发率16%(3/18),MMC和BCG组合无复发。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MMC和BCG组合定期磅胱内灌注的化学免疫疗法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浅表性膀胱癌惠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HCPT)和丝裂霉素(MMC)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82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HCPT组(42例)和MMC组(40例),于术后1周分别采用HCPT 15 mg或MMC 40 mg膀胱内灌注,随访2年,观察肿瘤复发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年肿瘤复发HCPT组6例(14.3%),MMC组14例(35.0%),HCPT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MMC组(x2=4.76;P=0.029);不良反应HCPT组7例(16.7%),MMC组15例(37.5%),两组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3 P=0.033).结论 浅表性膀胱癌术后以HCPT膀胱灌注降低肿瘤复发的疗效优于MMC,且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可作为临床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低剂量辐射诱导小鼠拮抗丝裂霉素C(MitomycinC,MMC)损伤作用的机制。方法 :小鼠接受低剂量γ射线作用后6h ,再给予损伤剂量的MMC ,然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和 3H_TdR掺入法观察小鼠胸腺细胞周期和DNA含量的变化。结果 :50mGy和100mGy照射加MMC组小鼠胸腺细胞 3H_TdR自发掺入率、S期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单纯MMC对照组 (P<0.01,P<0.05)。胸腺细胞G0/G1 期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单纯MMC对照组 ,100mGy照射加MMC组小鼠胸腺细胞G2/M期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单纯MMC对照组。结论 :低剂量γ射线对MMC损伤小鼠胸腺细胞自发掺入能力和细胞周期进程具有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