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2385网状眶底修复钛板治疗眶底骨折;20062386坚强内固定在下颌骨髁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20062387儿童口腔颌面部损伤487例临床分析;20062388呼吸道监护在颌面创伤救治中的作用探讨;20062389眶壁颌面部复合性骨折的早期手术治疗。[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下颌骨是颌面部骨折发生率最高的部位,其中髁突骨折占下颌骨骨折的比例比较高,大约为16%~52%[1],本文通过对大量的临床患者资料的调查,对髁突骨折的发生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合并伤等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助于以后的临床研究与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穿腮腺手术径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31例(共36侧)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患者,穿腮腺入路行下颌骨髁突骨折切开复位钛钉钛板坚固内固定术、髁突骨折碎片取出术并髁突成形术。术后观察面型、张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损伤、有无唾液腺瘘及复查颌面部CT观察骨折段的复位情况等。 结果24例(共29侧)行下颌骨髁突骨折切开复位钛钉钛板坚固内固定术,7例(共7侧)髁突骨折碎片取出术并髁突成形术,术后随访6 ~ 18个月(平均11.3个月);通过穿腮腺手术径路骨折断端复位准确、固定良好、咬合功能恢复正常、面部外形均满意;4例患者早期出现Ⅰ~Ⅱ度张口受限,经过张闭口训练后恢复正常;5例患者出现面神经暂时性麻痹,8周后均恢复正常;1例患者出现唾液腺瘘,经过加压包2周后扎后创口愈合;4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紊乱症,有关节弹响、疼痛等。 结论穿腮腺手术径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安全有效,手术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髁突的测量分析与骨折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上海地区153名成年人下颌骨髁突内外径、前后径、及,髁突颈部最窄径的测量,探讨其与骨折发生的关系。方法 取上海地区成年人下颌骨:男74例,女79例,以髁突直径为内外径,髁突最厚处为髁突前后径,并测出髁突颈部的最窄径。同时收集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1997年1月至2003年6月下颌骨骨折病历273份,分析其不同部位骨折的发病率。结果 髁突内外径男女分别为:19.04mm、18.85mm;髁突前后径男女分别为9.03mm、8.59mm;髁突颈部最窄径男女分别为:6.98mm、5.94mm。下颌骨髁突骨折的发生率在下颌骨骨折中:男性占23.33%,女性占27.27%,其中合并颅脑损伤的为25例。结论 将所测得的髁突内外径、前后径数值分别和髁突颈部最窄径数值在男性与女性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经t检验,P<0.01。因此,无论男性或女性髁突颈部最窄径和髁突内外径及髁突前后径均有明显差异。由此可知髁突颈部为下颌骨最细处,无论遭受直接或间接暴力的打击,该处均可引起骨折。同时通过对临床下颌骨骨折发病率的分析发现:髁突是临床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之一。  相似文献   

5.
髁突骨折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之一,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5%~52%,儿童可高达40%~67%[1,2]。髁突骨折是口腔颌面部损伤中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作者对收治的42例髁突骨折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和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男29例,女13例;年龄8~50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探讨下颌骨骨折后颞下颌关节发生慢性创伤性关节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下颌骨骨折后37例颞下颌关节慢性创伤性关节炎病例(A组)和83例无关节症状病例(B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较B组女性及成人比例多;颌间结扎时间长,开口练习执行情况差;髁突骨折病例多,经保守治疗的髁突脱位骨折病例多。结论 下颌骨骨折引起的颞下颌关节慢性创伤性关节炎易发于颌间结扎时间长、未能进行完善开口练习的患者,且成年及女性患者多见;髁突骨折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创伤类型,其中保守治疗的髁突脱位骨折患者更易发生慢性创伤性关节炎;下颌骨其它部位骨折者也可引起慢性创伤性关节炎,应引起临床工作者重视。  相似文献   

7.
下颌骨粉碎性骨折31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回顾分析颌面部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收集2001—2006年间住院治疗的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共31例,对其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男性(27例,占88%)多于女性(4例,占12%),交通事故为第一损伤原因;伤口I期愈合、骨折对位良好、面型及功能恢复正常者29例,占93.5%。结论:下颌骨粉碎性骨折以下颌体部合并下颌角及髁突骨折发生较多,其复位固定及恢复咬合关系均有一定难度,坚固内固定技术在粉碎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中起了较大的作用,选择合适的美学切口切开,骨折复位,行坚固内固定治疗,效果可靠,优点明显。  相似文献   

8.
下颌骨骨折是颌面部最常见的骨折,其中有25%-30%伴有髁突骨折。与儿童髁突骨折非手术治疗的一致性见解相比,成人髁突骨折的治疗仍存在较大争议。虽然很多文献对有关髁突骨折开放性治疗的完全性或相对适应证进行了研究,但仍没有最终证明开放性治疗较保守治疗具有优越性。目前髁突骨折的治疗大部分是基于传统治疗方法和经验。本研究旨在讨论咀嚼肌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保守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的临床效果,以探讨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颌骨颏部骨折合并髁突囊内骨折伴脱位的治疗方法,并比较髁突骨折不同处理方法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8—2013年间收治28例、44侧颏部骨折合并髁突囊内骨折患者,22侧髁突囊内骨折采用手术治疗,手术中注意保护翼外肌的附着;其余22侧采取保守治疗,术前或术中取模,术后配戴颌垫并配合弹性牵引及开口训练。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治疗结果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手术治疗组髁突骨折22侧,术后髁突位置基本回复到关节窝内17侧,其牙弓宽度及咬合关系基本恢复,术后髁突仍然脱出关节窝5侧;保守治疗组22侧,术后髁突成功回复到关节窝内4侧,其余18侧脱出关节窝,其面下1/3仍有不同程度增宽。手术治疗组疗效评分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P<0.01)。结论 对颏部骨折合并髁突囊内骨折伴脱位患者,应在保持翼外肌良好附着的前提下,对脱位的髁突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这样有利于脱位的髁突恢复到正常的生理位置,维持下颌骨的正常宽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28侧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患者,分别进行保守治疗10例(后牙垫+前牙区颌间弹性牵引,或不处理骨折仅张口训练和观察)和手术治疗14例(髁突复位内固定+颌间牵引,下颌升支后缘离断髁突复位固定+颌间牵引),随访观察0.5~6年,对患者的自我感觉(疼痛)、开口度、咬合关系、下颌骨前伸和侧方运动、面神经功能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4例随访患者中,经过评估后保守治疗的10例各项观察指标恢复良好,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各项观察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治疗前应进行综合评估,骨折移位不显著且无严重功能障碍的采用保守治疗效果较好,下颌升支后缘离断髁突复位固定的方法应慎用。  相似文献   

11.
丁文 《口腔医学》2012,32(4):255-256
<正>下颌骨髁状突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之一,约占下颌骨骨折的1/4~1/3,髁状突骨折在临床治疗有其特殊性。本文对我科2006年—2011年本院口腔科收治的22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情况做一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髁突矢状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索髁突矢状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14例(15侧)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患者的临床表现、常规X线、二维CT和三维CT图像进行分析,并对治疗效果随访。结果 14例15侧约占下颌骨髁突骨折的31.25%(15/48),髁突前斜面纵裂处常位于髁突外1/3与中1/3交界处,在髁突后斜面,纵裂常位于髁突中1/3处。随访3-29个月;14例咬合关系均正常。结论 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主要发生于髁突翼外肌凹所在部位,有效的治疗可获良好的治疗效果;二维CT和三维CT对诊断髁突矢状骨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髁突骨折中的临床运用;武警部队官兵颌面部骨折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钛网在颌骨粉碎性骨折复位中的应用;儿童颌面部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颌面部创伤不同缝合法的心理学差异(附80例报告);颌面部损伤患者265例的临床护理体会;颧上颌骨骨折42例临床分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115例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树理  廖怀章  吴汉江 《口腔医学》2008,28(11):604-605
目的总结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致伤因素、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收治115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儿,根据临床症状和各项辅助检查结果,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术后1年随访观察患者的术后疗效。结果治疗1年后复查:优101例,良10例,差4例,优良占96.52%。结论正确选择保守治疗方法治疗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下颌骨不同骨折类型的骨折特点和并发症防治。方法 :312例下颌骨骨折经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将下颌骨骨折分型,分析其伴发骨折部位和特点。对下颌骨骨折行复位内固定术,伴髁突后上移位者配合磨牙区置垫的颌间弹性牵引治疗。结果:下颌骨单发线状骨折164例,多发线状骨折102例,粉碎性骨折46例。合并上颌骨骨折38例,颧骨骨折12例,鼻骨骨折13例,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48例,髁突后移位10例。髁突矢状骨折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比例,与其他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颏部合并髁突矢状骨折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比例,与单独颏部或髁突骨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例发生外耳道闭锁,2例术后发生颞颌关节强直,3例髁突后移位复位不良。结论:下颌骨骨折可为单发、多发及粉碎性,可合并上颌骨、颧骨、鼻骨、外耳道前壁骨折及髁突后移位。颏部、髁突矢状骨折易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颏部合并髁突矢状骨折者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髁突后移位的比例显著增高。诊治中应注意预防外耳道腔狭窄、颞下颌关节强直、关节后脱位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颌间牵引钛钉在颌骨骨折整复中的应用;翼外肌一髁突解剖复位内固定治疗髁突骨折的探讨;颌面部交通事故伤237例临床分析;发际内头皮冠状切口在颧骨颧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眶底骨折钛网修复13例临床分析;颧眶骨折合并眼球内陷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下颌骨髁突不同类型骨折进行钛板内固定手术及其影响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为以后下颌骨髁突骨折治疗总结经验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方法: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03年4月~2012年4月手术完成的下颌骨髁突骨折行钛板内固定患者,手术前后复查对比下颌骨全景片、下颌骨平扫CT、下颌骨矢状CT及颅颌三维CT重建。依据下颌骨骨折部位分为髁突囊内骨折,髁突颈部骨折,髁突基部骨折3组,对3组骨折术后患者的咬合状况、开口度、面神经功能等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0例随访病例中,术后咬合关系恢复不良30例;螺钉松动57枚,钛板断裂0例,面神经颧支损伤15例,面神经颞支损伤30例,张口受限伴下颌运动曲线患侧偏斜35例。结论:解剖手术能力或者面神经的个体变异;创口感染;不适当的应力集中、钛板和螺钉的位置、数量及固定部位,颌间牵引,关节周围相关软组织复位状况等为影响下颌骨髁突骨折坚强内固定手术并发症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3050例颌面部损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为颌面部损伤综合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数据资料。方法选择因颌面部损伤住院的30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原因、职业、地域分布、血型、骨折部位、合并伤、首诊收入科室及治疗效果等因素。结果3050例颌面部损伤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9∶1;20~40岁(1711例,56.1%)为发病的高峰年龄;交通事故伤(1055例,34.6%)在致伤原因中居首位;颧骨复合体(707例,23.2%)、鼻眶筛骨(650例,21.3%)、下颌骨(540例,17.7%)在颌面部骨折中居前三位。颌面部损伤常合并颅脑损伤(1321例,43.3%)及面部软组织挫裂伤(1275例,41.8%)。2632例骨折患者中,首诊收入科室包括口腔科(67.3%)、骨科(11.6%)及脑外科(8.4%)。所有患者的简明损伤评分(abbrebiated injury scale,AIS)平均得分为2.3分,介于中度与较重度之间。手术治疗1694例(55.5%),保守治疗1356例(44.5%)。结论颌面部损伤患者中以男性为主,以青壮年比例最高;交通事故伤为主要致伤原因;颧骨复合体、鼻眶筛骨及下颌骨最容易发生骨折;颌面部损伤常合并颅脑、胸腹腔、四肢等其他重要部位损伤;颌面部损伤的治疗效果总体满意。  相似文献   

19.
儿童颌面部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评价儿童颌面部骨折的病因、治疗方法及效果,探讨骨折与儿童性别、年龄的联系,为临床个性化治疗及提高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71例颌面部骨折儿童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年龄、性别、致病因素和骨折部位,随访测量患者面型、张口度及咬合关系。结果:随访期8年。患者年龄为2~12岁(平均年龄5.7岁),男女比例2.4:1,跌伤为首要致病原因,3~8岁年龄段发病较多。骨折好发部位以下颌骨居首,下颌骨骨折中颏部骨折最多见。治疗方面,上颌骨骨折仅2例行手术治疗,78%的髁状突骨折行保守治疗,髁状突以外的下颌骨体骨折75%行手术处理。远期疗效基本令人满意。结论:跌伤是本地区儿童颌面部骨折的主要病因,在12岁以下7~8岁为高发病期,下颌骨为高发部位,儿童颌面部骨折需坚持个性化治疗,保守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下颌骨骨折在颌面骨折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下颌骨的髁突是颞下颌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下颌骨发生骨折时,会对颞下颌关节的骨组织及软组织造成直接及间接的损伤。本文就下颌骨骨折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选择早期、正确、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