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再发膀胱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再发膀胱癌的特点。方法:对98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中后再发膀胱癌24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上尿路移行细胞癌行肾输尿管膀胱袖状切除术后膀胱癌再发率低于肾输尿管切除者,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上尿路移行细胞癌合并膀胱癌、肿瘤恶性程度高及输尿管下段癌其术后膀胱癌的再发率高,再发时间多在术后3年以内。结论:肾输尿管膀胱袖状切除术是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定期复查膀胱镜和膀胱抗癌药灌注很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的膀胱肿瘤组织c—met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33例不同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的膀胱肿瘤组织中c-met的表达水平。结果:移行上皮细胞癌、鳞癌和腺癌组阳性率分别为80.0%、42.8%、33.3%,移行细胞癌组织c-met的表达明显高于鳞癌和腺癌(P〈0.05);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组患者阳性率分别为66.7%、53.8%、72.7%,高、中、低不同分化组中c—met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met在移行上皮细胞癌膀胱癌患者组织表达明显增高,但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3.
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是膀胱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早期手术根治性治疗效果相对较好,因此及早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综述细胞因子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上皮细胞激酶-2(EphA2)及其磷酸化与膀胱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沉淀技术分别测定2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EphA2和磷酸化上皮细胞激酶(EphA2-P)的表达。结果 EphA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膀胱黏膜(P<0.00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低分化组表达强于高分化组;EphA2-P在正常膀胱黏膜中的表达高于膀胱移行细胞癌(P<0.001)。结论 EphA2及其磷酸化参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表达,EphA2将成为判定膀胱癌恶性程度的指标和膀胱癌治疗的新靶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在膀胱癌和阴茎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MMP—2在42例膀胱癌和45例阴茎癌中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MMP—2在膀胱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8.57%(12/42),在阴茎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7.78%(26/45);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和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3.68%(9/38)、75.00%(3/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阴茎癌高分化组阳性率为45.16%,中分化组阳性率为85.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MP—2在移行上皮癌与鳞状上皮癌中均有表达,其在鳞癌中的表达高于移行细胞癌,腺癌细胞的高表达提示腺癌细胞的浸润性高于移行细胞癌。  相似文献   

6.
报告22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采用BCG膀胱灌注治疗。结果:经0.5-5年的观察,有2例在术后1年出现膀胱癌,但因癌肿的部复发或远外转移致死者达7例,表明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BCG膀胱灌注可减少膀胱癌的发生,但由于癌肿的复发、转移,病死并不因此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TEN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中的表达与其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2例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和23例正常膀胱黏膜标本中PTEN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膀胱癌的发生,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PTEN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组织和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100%和46.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膀胱癌细胞分化越差,临床分期越高,PTEN阳性表达率越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与PTEN的表达缺失有关。检测其表达情况对膀胱癌的预后判断及治疗选择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PTEN和P2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TEN和P2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中PTEN和P27的表达情况、并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相比较。结果29例PTEN表达阳性,阳性率46.77%,且膀胱癌分化越差,临床分期越高,PTEN表达率越低。27例P27表达阳性,阳性率43.55%,膀胱癌分化越差,临床分期越高,表达率越低。在正常组织中PTEN和P27的表达率分别是100%和95.65%。结论PTEN和P27表达失常在膀胱癌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可以作为监测膀胱移行细胞癌发展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尿核基质蛋白22诊断膀胱癌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检测与尿胱落细胞学检查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6例临床怀疑膀胱癌的病人,在膀胱镜检查前留取新鲜自排尿,分别进行NMP22检测和脱落细胞学检查,比较2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126例中病理征实膀胱移行细胞癌35例,其他疾病9l例。NMP22诊断膀胱癌敏感性82.9%,与细胞学(25.7%)比较,差别有权显著性意义(P<0.01)。即使对浅表性膀胱癌,NMP22的敏感性也达到77.8%,明显优于细胞学的ll.3%(P<0.01)。2种方法诊断特异性分别为79.1%和10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0.4%和100.0%。结论:NMP22检测是一种简单、敏感的早期诊断膀胱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报告22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采用BCG膀胱灌注治疗。结果:经0.5~5年的观察,有2例(占9.1%)在术后1年内出现膀胱癌;但因癌肿的局部复发或(和)远处转移致死者达7例(占31.8%)。表明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BCG膀胱灌注可减少膀胱癌的发生,但由于癌肿的复发、转移,病死率并不因此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胞黏附分子CD44v6和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5名正常人膀胱黏膜标本中CD44v6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56例膀胱癌的CD44v6和survivin的表达总阳性率为57.1%和85.7%,且随着癌细胞分化程度降低、癌组织浸润深度增加CD44v6的表达减弱,而survivin在分级和分期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CD44v6和survivin的表达与肿瘤复发无明显相关。【结论】CD44v6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分级、分期有关,有助于膀胱癌早期诊断;survivin的高表达率可能成为膀胱移行细胞癌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间隙连接蛋白26(connexin26,Cx26)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不同分化程度的膀胱移行细胞癌及10例非肿瘤膀胱上皮组织的石蜡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Cx26蛋白的表达。结果Cx26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膜,10例非肿瘤膀胱组织中Cx26蛋白均呈阳性表达(阳性率100%),而在40例不同分化程度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x26的阳性表达率为27.50%,而且细胞质中也有少量表达,其中G1期、G2期、G3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11%、30.00%、36.36%;T1期、T2期、T3、T4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57%、18.75%、37.50%和50.00%。进一步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与非肿瘤膀胱上皮组织相比间隙连接蛋白26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显著下调p〈0.001,但未发现Cx26的表达与膀胱癌的临床分期及细胞分级呈负相关p〉0.05。结论Cx26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显著下调,Cx26蛋白的下调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Cx26蛋白可作为一种有用的肿瘤标记物,并可应用于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输尿管原发肿瘤较少见,占泌尿系肿瘤的0.1%~1.0%,以恶性肿瘤居多,绝大多数为移行上皮细胞癌,普通影像检查易漏诊。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静脉尿路造影、逆行尿路造影、超声、常规CT和MRI等。随着多排螺旋CT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CT尿路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urography,CTU)作为一种新的检查方式已被应用于泌尿系检查和临床诊断。本研究旨在评价多排螺旋CTU检查方法在原发输尿管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Surv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必成  吴秀玲  张方毅  李澄棣 《浙江医学》2002,24(6):324-325,T001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urvivin表达程度与分级的关系,以及尿脱落细胞中Survivin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Survivin的表达,并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其阳性率及表达程度。结果:Survivin在各级膀胱移行细胞癌中都有表达,但表达的程度不同,I级膀胱移行细胞癌呈弱阳性,Ⅱ级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呈中度阳性,Ⅲ级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呈强阳性。结论:Survivin是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优良指标。尿脱落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可作为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可疑膀胱尿路移行上皮细胞肿瘤的血尿患者的尿液标本同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测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并与最终的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结果尿脱落细胞学的灵敏度为33.33%,特异度为100%,FISH的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88.89%,两者灵敏度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特异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SH技术在检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在膀胱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DBCCR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4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8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DBCCRI基因甲基化程度,x^2检验分析其甲基化程度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膀胱组织未检测到DBCCR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启动子甲基化扩增阳性化率达42.5%,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分期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DBCCR1基因启动子异常高甲基化是其失活的主要机制之一,也是膀胱移行细胞癌中一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7.
ABO(H)血型抗原消减与膀胱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血型抗原消减在膀胱癌定量辅助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3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ABO(H)组织血型抗原,观察血型物质的消减与其病理形态不的关系。结果:血型物质显著消减,占82.8%,性别、年龄、肿瘤形态和类型之间消减率率没有显著性差别,但完全消减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50岁以上患者,组织血型为A型、无蒂、浸润型、分化为Ⅱ级和Ⅲ级的肿瘤均显著升高。结论:组织血型抗原完全消失与肿瘤分化程度及异型性密切相关,结合移行细胞癌形态学变化,用免疫酶标法检测组织血型原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手段是判断膀胱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分化程度的重要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CD3+T淋巴细胞在膀胱癌肿瘤上皮及癌旁正常尿路上皮中的分布差异,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膀胱癌手术病例28例,术后取其膀胱癌组织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肿瘤上皮及癌旁正常尿路上皮中CD3+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分布,计数2种上皮内的T淋巴细胞数量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在癌旁正常尿路上皮内可见较多的T淋巴细胞分布;而在肿瘤上皮中则少见T淋巴细胞分布,癌旁正常尿路上皮组每5个典型200倍视野中的上皮内T淋巴细胞平均数为(15±4.5)个,肿瘤上皮组则为(4±2.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膀胱癌肿瘤上皮与癌旁正常尿路上皮中CD3+T淋巴的分布存在着差异,这一现象可能与膀胱癌的免疫逃避机制及预后相关,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肿瘤血管形成及其密度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6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第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和肿瘤微血管的长度密度(LV)、结果显示,膀胱癌组织中微血管LV明显比正常膀优高(P<0.01)。但高分化膀胱癌微血管LV与正常膀胱无显著性差异(P>0.05)。膀胱癌分化越差,微血管LV越高;有肌层浸润组微血管LV明显高于无肌层浸润组(P<0.01);术后肿瘤复发组微血管LV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1),5年死亡组微血管LV显著高于5年生存组(P<0.01)。结果提示微血管LV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和预后密切相关,其肿瘤是典型的血管依赖性病变,血管形成有利于肿瘤生长,浸润及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膀胱癌细胞系和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EYA转录共激活磷酸酶4(eya4)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及在临床病理特征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eya4基因在5株膀胱癌细胞系、1株膀胱永生化上皮细胞系和7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ya4基因启动子区在5株膀胱癌细胞系中,有4株出现甲基化,其甲基化率为80%;在人正常膀胱细胞系中甲基化阴性.eya4在膀胱癌组织中的甲基化率为70.7%(53/75),显著高于癌旁组织(24%,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760,P<0.01).eya4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在临床病理特征中如单发膀胱肿瘤与多发膀胱肿瘤相比,直径≤3 cm的膀胱肿瘤与>3 cm的膀胱肿瘤相比,低级别膀胱肿瘤与高级别膀胱肿瘤相比,浅表性膀胱肿瘤与浸润性膀胱肿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年龄和性别无关.结论 基因eya4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的一个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