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Scarf截骨术矫正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固有角(DMAA)增大型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拇外翻患者(33足)采用改良Scarf截骨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足负重位正、侧位X线片的拇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MA),DMAA的变化。依据AOFAS足拇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36个月。33足术后足负重位正、侧位X线片所示的HVA、IMA及DMAA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01)。术后未出现畸形复发、截骨处不愈合、跖骨头坏死及足趾坏死等并发症。其中有2足螺钉松动,1足术后感染,1足术后跖趾关节活动僵硬。末次随访参照AOFAS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9足,良2足,差2足,优良率93.94%。结论对于合并DMAA增大型拇外翻患者,采取改良Scarf截骨术治疗可有效矫正畸形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Austin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中度拇外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Austin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拇外翻的疗效。方法采用第一跖骨远端Austin截骨联合近节趾骨近端Akin截骨术治疗拇外翻患者40例45足。患足均于手术前后、随访时摄正侧位X线片。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评分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愈合良好。Maryland拇跖趾关节评分:优38足,良4足,可3足,优良率达93%。结论Austin联合Akin截骨术是治疗中度拇外翻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第一跖骨近端开放性截骨联合软组织手术治疗重度拇外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第一跖骨近端开放性截骨钢板内固定联合软组织手术治疗重度拇外翻的疗效.方法 自2007年4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第1、2跖骨间夹角(IMA)大于16°的重度拇外翻患者21例(21足),均采用第1跖骨近端开放性截骨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关节囊松解、内侧关节囊紧缩、拇收肌松解手术治疗.测量患足负重位X线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评分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本组患者21例,术后随访5~36个月,无截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无感染发生.IMA由术前的24.7°改善至术后的6.8°.Maryland评分90~100分者16足(76%),80~89分者4足(19%),70~79分者1足(5%),优良率92%.结论 第1跖骨近端开放性截骨钢板内固定联合软组织手术治疗重度拇外翻是治疗不合并拇跖关节炎的重度拇外翻的一种较理想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Juvara截骨联合软组织松解术在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笔者自2014-02—2015-06对21例(25足)中重度足拇外翻行第1跖骨基底部Juvara截骨联合远端软组织松解(拇内收肌腱切断、籽骨悬韧带松解+内侧拇囊与骨赘切除)手术,术后采用美国足踝AOFAS评分与放射学检查评估。结果本组21例获平均11(5~16)个月随访,患者AOF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8.03分提高到术后的93.81分。放射学检查:负重位足正侧位X线片示患者第1、2跖骨间夹角(IMA)与足拇外翻角(HVA)由术前的18.01°、38.62°降低到术后的平均7.93°与11.05°;第1跖骨头关节面外侧缘变成角形,关系稳定匹配。结论采用Juvara截骨联合远端软组织松解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足拇外翻应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第一跖骨近端斜楔形截骨联合软组织手术治疗重度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0年7月对21例重度拇外翻患者采用第一跖骨近端斜楔形截骨,同时对外侧关节囊松解、内侧关节囊紧缩、拇内收肌腱部分切断治疗。测量患足负重X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 and的评分方法对患足进行手术前后评定。结果:本组患者21例,术后随访6~24个月,无截骨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现象。23足无疼痛,1足偶有轻微疼痛。术后Mar yl and评分:90~100分19足,80~89分4足,70~79分1足,优良率95%。结论:第一跖骨近端斜楔形截骨联合软组织手术治疗重度拇外翻效果可靠,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6.
足拇外翻是一种常见病,临床上发现部分患者第1楔骨远端内侧缘塌陷,第1跖骨内收,其轴线与第1楔骨纵轴线夹角增大,此夹角简称跖楔角。笔者通过第1楔骨远端截骨,经内侧楔形植骨矫正第1楔骨远端内侧缘塌陷,减小跖楔角治疗足拇外翻2例,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病例1,男,52岁,发现右足拇外翻10余年,第1趾内侧肿胀、疼痛3年,曾行强的松龙局部封闭及小针刀治疗,但疗效欠佳,且外翻逐渐加重,行走时疼痛加剧。X线片测量,右拇趾向外倾斜35°,第1、2跖骨头部间距23cm,跖楔角25°。病例2,女,46岁,发现双足拇外翻5年,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远端软组织松解、Akin截骨联合第一跖骨基底开放截骨楔形植骨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 对16例(24足)中重度足拇外翻患者行第一跖骨远端软组织松解、近节趾骨Akin截骨、第一跖骨基底内侧开放截骨后将Akin截骨楔形骨块植入并用克氏针固定.结果 第一、二跖间角由术前16°~20°矫正至术后8°~11°(平均矫正7.6°),足拇外翻角由术前37°~43°矫正至术后9°~15°(平均矫正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ryland足功能评分结果显示,优18足,良5足,可1足,优良率为95.8%.结论 远端软组织松解、Akin截骨联合第一跖骨基底开放截骨楔形植骨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畸形的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足拇外翻畸形与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的关系。方法实验组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因足拇外翻畸形行手术治疗患者118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3例,年龄28~85岁,平均58.2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和术后12周摄足部正位X线片。对照组选取因足部其他疾病摄足部正位X线片的118例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3例,年龄27~81岁,平均年龄56.3岁。测量实验组术前、术后12周及对照组足拇外翻角、跖骨间角、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突出程度。结果实验组术前足拇外翻角、跖骨间角、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突出分别为38.4°±12.3°、15.5°±6.3°、(3.8±2.3)mm,术后12周足拇外翻角、跖骨间角、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突出分别为14.4°±6.3°、8.4°±5.3°、(1.4±1.4)mm。对照组足拇外翻角、跖骨间角、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突出分别为10.5°±4.3°、6.7°±2.3°、(3.5±2.5)mm。实验组手术前后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突出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术前与对照组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突出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足拇外翻角、跖骨间角与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增生不相关(P>0.05)。结论足拇外翻畸形内侧突出可能由于软组织增生、跖骨内侧偏斜及跖趾关节半脱位所致,因此足拇外翻畸形手术治疗需进行跖骨截骨和重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经皮Chevron截骨术治疗轻中度足拇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采用经皮Chevron截骨术治疗24位(26例)轻中度足拇外翻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8岁,其中右足14例,左足12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测量足拇外翻角、跖骨间角,并进行美国足踝骨科学会(AOFAS)前足评分。术前足拇外翻角20°~40°,跖骨间角小于20°,跖骨远端关节角小于10°。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6.3个月,足拇外翻角由术前平均31.68°纠正至术后平均14.39°,跖骨间角由术前平均13.77°纠正至术后平均7.98°,AOFAS前足评分由术前平均59.26分改善至术后平均88.35分。术后4例出现内侧关节囊折叠缝合引起的刺激症状,4例出现螺钉尾端刺激症状,但无伤口感染、关节僵硬及跖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Chevron截骨术中期随访结果较好,可有效治疗轻中度足拇外翻畸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Chevron截骨治疗足拇外翻术中切断拇收肌和保留拇收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Chevron截骨治疗拇外翻畸形31例39足,术中拇收肌切断组15例20足(A组),保留拇收肌组1 6例19足(B组).结果:A组:拇外翻角、第1、2跖骨闻夹角分别改善(16.7±2.0)°、(5.1±0.7)°,第一跖趾关节功能评分提高(44.4±4.4),术后1足拇趾背内侧出现麻木,2足拇趾外侧麻木,1足出现跖骨头坏死,1足出现截骨端延迟愈合;B组:拇外翻角、第1、2跖骨间夹角分别改善(17.1±1.5)°、(5.6±0.8)°第一跖趾关节功能评分提高44.0±3.9,1足拇趾背内侧出现麻木.两组比较拇外翻角、第1、2跖骨间夹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跖趾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evron截骨治疗中度足拇外翻术中切断拇收肌和保留拇收肌的临床疗效相近,但是术中切断拇收肌存在并发症增加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获取斜坡枢椎角的正常值范围,并探讨其与延髓脊髓角的相关性。方法 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住院治疗的颈椎CT检查未见颅颈交界区外伤、疾病及先天性畸形的颈椎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管狭窄症患者225例,于CT片上齿突面积最大的平面测量斜坡枢椎角,斜坡枢椎角定义为斜坡平面与枢椎椎体后缘之间的夹角;其中117例行颈椎MR检查,于MRI片上分别测量斜坡枢椎角与延髓脊髓角,延髓脊髓角定义为上颈髓腹侧与延髓腹侧之间的夹角。应用回归分析评价斜坡枢椎角与延髓脊髓角的相关性。影像学测量在计算机数据库中用Pacs测角软件进行,测量精度0.01°。测量工作由两位高年资脊柱外科医生分别独立完成,取均值作为测量结果。结果 225例患者的斜坡枢椎角为133.52°~172.16°,平均156.93°±6.53°;不同性别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斜坡枢椎角的95%置信区间为(145.10°,170.19°),女性斜坡枢椎角的95%置信区间为(142.67°,168.47°);不同年龄组间(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与及CT测量的斜坡枢椎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7例患者的延髓脊髓角为130.38°~168.75°,平均154.17°±6.54°,95%置信区间为(141.35°,166.99°);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斜坡枢椎角与延髓脊髓角存在线性正相关(r=0.95,P=0.007)。结论 男性斜坡枢椎角正常值为145.10°~170.19°,女性斜坡枢椎角正常值为142.67°~168.47°;斜坡枢椎角与延髓脊髓角呈正相关,斜坡枢椎角正常范围可作为术中复位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下颌角肥大有多种式术可选,对于低角型下颌角肥大,往往一种式术很难达到满意的矫治效果,本文选择了一组低角型下颌角肥大患者,来研究下颌角截骨术与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术联合应用治疗低角型下颌角肥大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科室2005年8月~2005年11月间治疗的24例低角型下颌角肥大患者,完善术前检查与分析。在全麻下应用下颌角截骨术与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术进行联合矫治。术后观察治疗效果,并在8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所有24例患者矫治后Ⅰ期愈合,所有患者下颌角角度增大,两下颌角间宽度明显减小,达到了下颌角的正常美学标准。8周后随访,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结论:下颌角截骨术与下颌角外板矢状劈开术联合应用,可有效地矫治低角型下颌角肥大,使患者下颌角达到一个理想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发展一种膝关节术中直接测量股骨后髁角的新方法,并分析股骨后髁角与股骨髁外翻角、胫骨平台内翻角、股胫角的相关性,探讨各角度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意义.[方法]研制股骨后髁角测定仪.对29例(30膝)在本院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测量患膝负重前后位X线片上股骨髁外翻角、胫骨平台内翻角、股胫角,术中用股骨后髁角测定仪测量后髁角;分析股骨后髁角与股骨髁外翻角、胫骨平台内翻角、股胫角的相关关系.[结果]该组股骨后髁角为5.2°±2.6°,股骨髁外翻角为8.6°±2.9°,胫骨平台内翻角为4.1°±4.0°,股胫角为4.1°±7.3°,股骨后髁角和股骨髁外翻角、胫骨平台内翻角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和股胫角尤相关关系.[结论]股骨后髁角测定仪提供了术中测苗股骨后髁角的新方法,为股骨假体旋转对线提供依据;股骨后髁角和股骨髁外翻角、胫骨平台内翻角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术前测量股骨髁外翻角和胫骨平台内翻角,可为股骨假体旋转角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18.
Cerebellopontine angle lipom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pomas rarely occur intracranially. Moreover, the cerebellopontine angle is one of the more unusual sites of such hamartomas. Of the 11 reported cases, all but three caused symptoms related to compression of the cranial nerves in the cerebellopontine angle. Only three separate cases have been studi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in one the fat density was not recognized. This report deals with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s, surgical management, and radiologic assessment of these lesions.  相似文献   

19.
A new type of implant designed to increase the angle of the mandible in three dimensions is described. Made of silicone and shaped like a saddle, this implant makes the technique of implantation relatively simple, and its versatility makes it a desirable addition to the tools for skeletal framework reconstruction of the face. The satisfaction rate has been high and the complications easy to manage. The surgical technique consists of an intraoral inci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subperiosteal pocket at the mandibular angle area, often performed under local anesthesia.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