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了解产妇产前产后的情绪变化情况,为其心理辅导、实施精神助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 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我院2006年上半年来院就诊的孕35周以上的产前孕妇随机抽取220名、产后产妇220名进行测试,收回有效问卷434份(产前216份,产后218份)。量表均值用t检验与全国普通人口常规检测的标准数据(常模)进行组间比较,其他项目用χ2检验对产前产后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孕妇总体产前产后的SA S总粗分与全国正常群体模型(全国常模)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产后明显少于产前(χ2=0.003,P〈0.01)。产前产后的SDS总粗分均明显低于全国常模(P〈0.01),而产后的产妇SDS总粗分又稍低于产前。结论在调查的产妇中,产后焦虑和抑郁的出现情况明显低于产前,说明产妇分娩后多数人都处于情绪比较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产前及产后营养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泌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前营养状况及产后营养摄入量与产妇泌乳始动时间及全母乳喂养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待产孕妇30例作营养状况分析,记录产妇剖宫产术后4天内的营养摄入量、泌乳始动时间及母乳分泌情况.结果产前营养状况与泌乳始动时间及全母乳喂养时间之间呈正相关,产后营养摄入量(能量、脂肪、蛋白质、钙)与全母乳喂养时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良好的孕产妇营养是早泌乳、泌乳足的的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孕产妇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了解孕产妇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自编不同孕期和产后焦虑/抑郁危险因素问卷。采用综合性医院所用焦虑抑郁量表(HAD)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600例孕妇在孕24、38周,产后7、42天和3个月进行随访评估。HAD的焦影抑郁症状以9分为界,EPDS抑郁以13分为界。结果:1)五个时点HAD的焦虑发生率为5.0%、6.6%、4.4%、4.1%和2.2%:抑郁发生率为:5.0%、7.6%、7.4%、5.9%和3.0%。2)产后EPDS评估三个时点的抑郁发生率为:8.0%、10.7%和9.6%。3)35岁以上高龄孕妇在孕24周时抑郁症状的比例(21.1%:4.4%,P〈0.02)和产后7天焦虑症状的比例明显高于35岁以下的产妇(21.1%:4.6%,P〈0.02)。4)孕24周时有焦虑的孕妇产后7天抑郁的比例25.9%(7/27),产后3月的比例33.3%(4/12);孕38周时有焦虑/抑郁的孕妇产后7天抑郁的比例分别为32.4%(11/34)和28.6%(10/35);与同期非焦虑、抑郁孕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5)孕期与焦虑/抑郁症状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担忧产后婴儿健康(OR=7.09,5.72-8.46)、婆媳关系(OR=38.46,35.61-41.31)和夫妻关系(OR=41.66,38.72-44.62)。6)产后抑郁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产前抑郁(OR=8.13,6.55-9.71)、产前焦虑(OR=8.54,7.02-10.37)。有无烦恼事件(OR=9.34,8.15-10.53)和每天睡眠时间(OR=10.66,9.27-12.07)。结论:孕期和产后都有一定比例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孕期焦虑和抑郁对产后抑郁的发生有明显影响。高龄产妇的焦虑/抑郁症状的比例明显升高。孕期和产后焦虑/抑郁症状相关的危险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阶段性改变理论的整体干预对初产妇产后心理状态、角色转变及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建档且待产的12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采用以阶段性改变理论为基础的分阶段整体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的改变,采用母亲角色适应情况调查表评定初产妇产后对母亲角色的适应程度,观察产后两组喂养方式的变化,统计泌乳量及母乳喂养率,应用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量表(BSES)评定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结果: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4.306,4.966;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角色适应差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适应良好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χ~2=6.708,5.565;P0.05);观察组产妇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人工喂养率低于对照组(χ~2=6.000,5.217;P0.05);观察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量表技能、心理活动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4.827,4.447;P0.05);观察组产妇奶量足所占按比例高于对照组,无奶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χ~2=4.232,8.106;P0.05)。结论:阶段性改变理论的整体干预可纠正初产妇产后焦虑、抑郁心理,促进其适应母亲角色转变,提高母乳喂养率及产妇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多维度系统化健康教育配合心理干预应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56例初产妇临床资料,仅接受常规心理干预者纳入对照组(n=144),在其基础上采取多维度系统化健康教育者纳入观察组(n=112)。分析两组产后母乳喂养意识[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简表(BSES-SF)、母乳喂养家庭支持问卷]、母乳喂养行为(泌乳情况、喂养情况)、角色适应情况[母亲角色适应调查问卷、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心理状态[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结果:产后2个月时,观察组BSES-SF、母乳喂养家庭支持问卷、母乳喂养率、母亲角色适应调查问卷、MCMQ及PSS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5.749,5.415,4.717,4.331,3.247;χ~2=13.243;P0.05),而泌乳延迟率、泌乳不足率及EP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320,8.207,t=-4.276;P0.05)。结论:多维度系统化健康教育配合心理干预能诱导初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并改善其心理状态,有利于促进产妇尽快适应母亲角色。  相似文献   

6.
苏文艳 《医学信息》2008,(11):46-48
目的:观察分析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对促进产妇提前泌乳、增加泌乳量、乳房胀痛的发生率的影响,寻求一种产妇乐于接受的提高纯母乳喂养率的方法,进一步巩固爱婴医院成果。方法根据产妇意愿随机选择自愿接受康复仪治疗的500例产妇为观察组,不愿接受康复仪治疗的500例产妇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娩后返回产休室24小时内应用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进行乳房催乳治疗,其余护理治疗措施与对照组相同。责任护士观察询间记录乳汁分泌情况,统计纯母乳喂养率及乳房胀痛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产后乳汁分泌量增加时间提前,乳房胀痛的发生率低,出院时纯母乳喂养比例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用于产后催乳安全、方便、可靠,效果显著,产妇乐于接受,在产科护理中应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孕产妇社会支持与产前焦虑和抑郁情绪对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对274名产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评焦虑量表、自评抑郁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进行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运用SPSS 17.0进行t检验、χ2检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①产后抑郁的发病率为18.20%;②产后抑郁组和正常组产妇在社会支持、产前焦虑和产前抑郁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③产前焦虑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呈显著相关(r=-0.329,-0.282,-0.372),产前抑郁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呈显著相关(r=-0.482,-0.491,-0.587);产后抑郁与产前抑郁情绪、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相关(r=0.408,-0.212,-0.238,-0.301,-0.232);④产前抑郁、社会支持利用度和主观支持进入抑郁的回归方程,它们能解释产后抑郁发生的29.7%。结论产前抑郁情绪、社会支持利用度和主观支持是影响产后抑郁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心理疏导联合新式助吸乳贴对产妇心理健康及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2017年3月间在本院进行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产妇接受新式助吸乳贴干预,观察组产妇接受产后早期心理疏导联合新式助吸乳贴干预。对比两组产妇的抑郁评分、幸福感评分及母乳喂养情况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产妇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心理幸福感量表(PWBS)各个维度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产妇的EPDS评分、SDS评分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t=-16.52,-11.43;P0.05);观察组产妇心理幸福感量表(PWBS)中独立自主、环境控制、个人成长、自我接纳、良好关系、生活目标各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t=-7.58,-7.61,-8.30,-7.14,-7.24,-7.74;P0.05)。观察组产妇的初始泌乳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妇(t=15.27,P0.05),且产后72h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妇(χ2=10.21,P0.05)。结论:剖宫产初产妇接受产后早期心理疏导联合新式助吸乳贴干预,有助于减轻抑郁情绪并增加主观幸福感,提升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助产士全程陪伴对初产妇VAS评分及产后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在某院住院就诊的初产妇86例,将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住院初产妇选取43例作为对照组,2020年6-10月住院初产妇选取43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住院期间采用常规分娩管护干预,观察组采用助产士全程陪伴干预,均干预至产妇出院.采用疼痛评定量表(VAS)评分比较两组产痛水平;记录并比较两组分娩情况(产程、产后24h出血量和剖宫产率);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记录并比较两组母乳喂养情况(产后泌乳始动时间、产后24h泌乳量、产后48h母乳喂养率);记录并比较两组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分娩过程中VAS评分、产程、产后24h出血量和剖宫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 =-4.420,-7.438,-8.980,X2=4.914;P<0.05);观察组干预后 SAS、SDS 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 =-6.840,-8.046;P<0.05);产后泌乳始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t=-7.661,P<0.05),产后24h泌乳量、产后48h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 = 5.343,X2=4.497;P<0.05);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 =4.962,PP<0.05).结论:采用助产士全程陪伴干预可缓解初产妇产痛水平和产后负面情绪水平,对改善分娩结局和母乳喂养情况、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妇抑郁对泌乳与产后流血的影响。方法:对309例产妇采用自评抑郁量表评分,分成产后抑郁组和对照组,测评泌乳指标、产后流血的差异。结果:抑郁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迟,产后24小时泌乳者仅13例;泌乳量少,产后72小时泌乳量多者仅13例;抑郁组产妇产后流血量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产妇抑郁对泌乳与产后流血有不利影响,应加强对产妇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11.
拉玛泽分娩法对初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拉玛泽分娩法对初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门诊产前检查有自然分娩意向的初产妇14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0例,导乐组490例,对照组490例。观察组经孕妇学校进行拉玛泽分娩法训练,在产程开始时采用拉玛泽分娩法指导孕妇;导乐组在产程开始后由有生育经验的助产人员陪伴分娩的全过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产程观察。结果观察组能稳定产妇心理状态、缓解产时疼痛、缩短产程,阴道自然分娩率增高,与导乐组及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初产妇围产期并发症观察组明显少于导乐组及对照组(P〈0.01)。观察组围产期新生儿并发症与导乐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拉玛泽分娩法可提高产科质量,减少初产妇和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孕前营养过剩及超重小鼠模型,探讨孕前营养过剩对子代小鼠生长发育影响。方法 20只昆明种雌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标准饲料和高脂高糖饲料;两组单纯饲养4周后与雄鼠合笼,孕期继续上述饮食;产后均母乳喂养,产后3w断乳,哺乳期间母鼠仍按各自组别进食;监测单纯饲养期、孕期和哺乳期母鼠体重、血糖变化。两组子鼠断乳后一律以标准饲料喂养,监测子鼠出生至生后5w体重、身长和尾长发育。结果 1.母鼠体重和血糖变化:单纯饲养1周后开始实验组母鼠体重持续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养1w和4w时,实验组母鼠血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孕中、晚期实验组母鼠体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哺乳期两组母鼠体重、血糖均无显著差异(P〉0.05)。2.母乳喂养期子鼠发育:出生3天和7天,实验组子鼠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整个母乳喂养期,实验组子鼠尾长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子鼠身长无显著差异(P〉0.05)。3.自由采食期子鼠发育:整个自由采食期,实验组雌性子鼠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出生35天,实验组雄性子鼠体重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整个自由采食期,实验组子鼠尾长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子鼠身长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高脂高糖饲料可以建立孕前营养过剩及超重小鼠模型,母鼠孕前营养过剩导致子代小鼠出生体重增加以及成年早期肥胖,其对机体的深入影响及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65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研究组)与55例无酗酒史的健康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SCL-90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及偏执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SQ评分比较,研究组的应对方式不成熟,以退避(t=9.18,P=0.000)、幻想(t=10.30,P=0.000)、自责(t=8.73,P=0.000)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相关分析发现,研究组躯体化(r=-0.370,P0.05)、敌对(r=-0.386,P0.001)、偏执(r=-0.196,P0.05)与解决问题呈负相关,抑郁(r=0.298,P0.05)、焦虑(r=0.298,P0.05)、精神病性(r=0.314,P0.001)与自责呈正相关,敌对(r=-0.413,P0.001)与求助呈负相关,精神病性(r=0.516,P0.001)与幻想呈正相关,强迫症状(r=0.532,P0.001)、人际关系敏感(r=0.582,P0.001)、恐惧(r=0.615,P0.001)与退避呈正相关。结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应对方式受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版)对169位肾病住院患者进行了调查。结果 1肾病患者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分都显著高于常模(t=7.397~15.288,P0.001);2男女肾病患者的精神质得分都显著高于常模(男性患者t=4.577,P0.001;女性患者t=4.494,P0.001),内外向得分与常模无显著差异(P0.05),女性患者的神经质得分显著高于常模(t=4.933,P0.001),男性患者神经质得分与常模无显著差异(P0.05);3精神质与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总均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07~0.334,P0.01),内外向与躯体化、敌对和偏执存在显著地正相关(r=0.180~0.276,P0.05或P0.01),神经质与SCL-90各因子都存在显著地正相关(r=0.456~0.637,P0.01);4神经质对心理健康各维度及总均分都有明显的预测作用(P0.01),内外向对躯体化、敌对、偏执有明显的预测作用(P0.01或P0.05),精神质对强迫症状、抑郁、敌对有明显的预测作用(P0.05)。结论肾病患者心理健康总体处于较差状态,其人格特征以孤独、固执、缺乏同情心、情绪稳定性较差为主要特征,不同人格特征的患者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艾司西酞普兰对女性老年抑郁症伴焦虑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77例门诊和住院女性老年期抑郁症伴焦虑的患者按照诊疗顺序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决定服用艾司西酞普兰(研究组)和西酞普兰(对照组),研究组39例,对照组38例。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筛选入组患者和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糖脂代谢生化指标和体重指数评定不良事件。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HAMD、HAMA评分在治疗2、4、6、8周均有统计学意义(t=8.75~18.08,P均0.01),研究组治疗1周评分即有统计学意义,HAMD(t=2.52,P0.05)、HAMA(t=5.30,P0.01),对照组治疗1周仅HAMA评分有统计学意义(t=2.19,P0.05)。两组间HAMD、HAMA评分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11和0.64,P0.05),治疗1周比较HAMA评分有统计学意义(t=-2.18,P0.05)、治疗2、4周比较HAMD评分有统计学意义(t=-2.58和-2.14,P0.05)。TESS统计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3.08%和28.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药对糖脂代谢和体质量均无明显影响。结论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对女性老年期抑郁症伴焦虑的患者均有较好疗效和安全性,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杀意念(Suicide Ideation)的关系。方法选用一般健康问卷(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20)与修订的自杀意念量表,对师范院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516份有效问卷中,大学生有自杀意念及较强自杀意念的检出率分别为13.8%和7.6%。男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x^2=13.544,P〈0.001),文科学生明显高于理科学生(x^2=12.072,P〈0.001),高年级学生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x^2=8.394,P〈0.05)。差异检验表明,与无自杀意念组相比,有自杀意念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分、抑郁及焦虑分较高,自我肯定得分较低(P〈0.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自我肯定、焦虑能够预测大学生自杀意念26.0%的变异量,其中,抑郁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23.5%。结论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抑郁是预测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最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系统性护患沟通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自我感受负担的干预效应.方法 研究对象80例,在完善常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系统性护患沟通干预,包括:交际性沟通、评估性沟通、治疗性沟通、延伸性沟通.并且在干预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系统沟通干预后6个月,再次采用上述3种量表对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价,测评数据利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t检验).结果 ①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干预前与国内成人常模比较(t=9.374,8.910;P <0.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提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较重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自身干预前后比较(t =6.020,7.502;P <0.001),也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提示系统沟通干预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明显缓解或减轻;②系统性护患沟通干预前后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得分结果比较(t=5.047,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提示系统性护患沟通干预后,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明显减轻.结论 对终末期肾衰竭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实施系统性护患沟通可满足患者需要,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的团体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人编制的团体依恋问卷(ECR-G)和UCLA孤独感量表对291名高校师范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①年级变量在团体依恋上的得分差异显著(F=3.16,P<0.05);②团体依恋与孤独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 =0.162,P<0.01);③高师生团体依恋的回避维度对孤独感有显著预测作用(t=-9.116,P<0.001).结论 高师生团体依恋对孤独感有一定预测作用,可通过增强其团体依恋来降低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产后抑郁症护理预防的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我科产妇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观察组进行护理预防,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产后8天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对其抑郁程度进行评分,EPDS≥13分且符合DSM-IV产后抑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和大五人格简式量表对36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得出数据结果。结果大学生学习倦怠在性别、年级上均有显著差异,人格因素中的神经质与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呈显著正相关(r=0.350,0.108,P<0.05),与低成就感呈显著负相关(r=-0.162,P<0.05);外倾性与情绪低落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169,P<0.05),与低成就感呈显著正相关(r=0.389,P<0.05);开放性与情绪低落、低成就感成显著正相关(r=0.142,0.291,P<0.05);宜人性与情绪低落成显著正相关(r=0.319,P<0.05);严谨性与情绪低落成显著负相关(r=-0.115,P<0.05),与低成就感呈显著正相关(r=0.252,P<0.05)。结论人格各变量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