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辐照食品剂量与卫生学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大量辐照食品进人市场,规范辐照食品市场,加强辐照食品卫生监督,包括辐照食品及剂量超过10kGy的辐照食品的确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研究采用不同食品经不同剂量(3~20 kGy)的辐照后,对各项卫生学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研究辐照剂量对各项卫生学指标的影响,为确认食品是否经过辐照或超剂量辐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辐照后硅掺杂羟基磷灰石(Si?HAP)的顺磁性变化,研究Si?HAP材料的剂量学特性,为新型电离辐射剂量测量材料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化学沉淀法合成Si?HAP样品,利用不同光子能量射线源照射,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波谱技术分析辐射相关信号的变化.结果 合成的样品为Si?HAP,硅元素以Si?O基团形式嵌入在羟基磷灰石(HAP)晶格中;辐照后样品产生多种顺磁性中心并对应多重ESR波谱成分,以两种主要ESR信号(S3和S4)变化为评价指标,在0~100 Gy范围内剂量响应呈线性(R=0.9999),剂量检测下限分别为0.8 Gy(S3)、0.3 Gy(S4);在67.45~621.07 cGy/min剂量率范围内,S3无明显剂量率依赖性(F=0.250,P>0.05),S4在低剂量率点响应偏低(F=6.525,P<0.05);S3在30 d内衰减约10%并趋于稳定,S4衰减约40%;辐射诱发信号响应在光子能量较高时变化不明显,光子能量降低时敏感度升高.结论 辐照后Si?HAP具有明确的辐照敏感性和剂量相关性,具有进一步深入探索的价值和应用于电离辐射剂量测量方面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氚辐照生物效应研究中的内剂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在氚辐照生物效应研究中对内照射剂量给出比较准确的估算,本文根据小鼠单次和持续给予氚水的代谢实验,讨论了不同给予方式下的内剂量估算,给出了小鼠不同组织或器管的估算结果。单次给予氚水1Bq/g体重时65天内的总剂量,脂肪约8×10-8Gy,其它组织约20×10-8Gy。持续给予氚水1Bq/1时的剂量率,脂肪约为0.16×10-10Gy/d,其它组织平均约0.32×10-10Gy/d,全身约0.28×10-10Gy/d。  相似文献   

4.
电子自旋共振 (ESR)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辐射剂量测量 ,近年来人们试图寻找更多的环境和生物材料做为辐射事故剂量计 ,估算事故剂量。国内外对石英受大剂量照射后的稳定信号做了一些研究[1,2 ]。本实验以一批熔融石英样品作为实验对象 ,研究其经6 0 Coγ照射在 0~ 6Gy剂量范围内的剂量学特性。一、材料和方法1 材料 :选用纯度约为 99 99%的直径为 3mm熔融石英棒 ,加工成长为 10mm的石英样品。2 实验方法 :①分散性 :实验选用不同批次的 5种石英样品 ,用6 0 Coγ射线源照射 ,吸收剂量 2 0Gy ,照射后 10min内用ESR仪测量其信号。②剂量响…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草原兴发辐照中心于2 0 0 1年1月建成,设计装源强度1 85×10 1 6 Bq( 5 0万Ci)。辐照中心建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北郊,建筑面积12 4 1m2 。主要以辐照加工生产为主,兼有科研和产品开发。根据设计需要先期装源约3 7×10 1 5Bq( 10万Ci)。放射源是由中国同位素公司提供和承运的英产6 0 Co放射源,于2 0 0 1年1月2 4日运抵赤峰。为保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笔者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对装源全过程和周围环境进行了监督和监测[1 3] 。一、材料和方法1 监测仪器:FD 30 13A智能γ辐射仪,测量范围0 0 1~4 0 0μSv h。FJ 335Dα、β…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电子自旋共振(ESR)谱仪已应用于辐射剂量的测量中,可测剂量范围从低于1Gy直至kGy,可用于食品保鲜、药具消毒及事故剂量测量等领域。在ESR测量中,食糖是一种合  相似文献   

7.
人骨髓内乏氧细胞群落的存在有可能使辐射增敏剂增加放射治疗对骨髓造血系统的毒性.为验证这一点,本文研究了辐射增敏剂对低剂量全身辐照的相加效应.实验用7.0~19.5公斤的小猎兔狗.在辐照前30分钟,3只狗静脉注射SR-2508(1g/kg),3只狗静脉注射Miso(0.35g/kg),然后均给以2.0Gy的~(60)Coγ射线全身辐照(剂量率为0.1Gy/min).两个对照组仅分别给以2.0Gy和3.0Gy的全身辐照(剂量率为0.1Gy/min).辐照后一直到骨髓功能完全恢复,所有的狗都给以抗生素,以防感染.在辐照前和辐照后的一定时期进行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8.
为观察模拟失重和辐射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用回转器模拟失重 ,60 Co -γ射线辐照体外培养的心肌和成骨细胞。结果表明 :( 1 )模拟失重时 ,心肌细胞的直径缩小近40 % ;对细胞骨架有明显的影响 ,微丝分布不均匀 ,无明显的方向性 ;对成骨细胞分裂、增殖活性有明显的影响 ,呈现分裂功能降低 ,增殖活性受抑制 ;( 2 ) 2Gy60 Co -γ射线辐照对培养心肌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含量及乳酸脱氢酶 (LDH)活性有较显著影响 ,特别是辐射和模拟失重共同作用时 ,则呈现一定的协同效应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气液色谱法分析了三只羊的鲜肉以及经辐照与不辐照后保存于30℃不同时间的羊肉中脂肪酸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在我们选定的色谱条件下,鲜羊肉脂肪酸样品得到了良好的分离,并测定了鲜羊肉九种脂肪酸组分百分含量。(2)鲜羊肉经辐照与不辐照处理,两组均可见C_(15)和C_(18)脂肪酸的含量变化,不辐照保存3天就有改变,而辐照组保存30天才会出现改变。(3)色谱测定不辐照组三个样品中均有新的组分峰,辐照组三个样品中只有一个样品有新的组分峰。  相似文献   

10.
辐照的血管内皮对造血干细胞迁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小剂量γ射线辐照的血管内皮细胞的蛋白激酶C(PKC)活性、黏附分子表达及造血干细胞跨内皮迁徙率的测定,研究辐照的血管内皮对造血干细胞跨内皮迁徙能力的影响。方法1~5Gyγ射线辐照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用[γ-^32P]ATP掺入外源性底物测定PKC活性;用EUSA法测定黏附分子VCAM—1、PECAM-1、CD44的表达;用双室培养法测定造血干细胞跨HUVECs的迁徙能力。结果3Gy以下γ射线辐照后的HUVECs膜PKC活性逐渐升高,浆PKC活性逐渐降低,尤以2、3Gy辐照的HUVECs变化最为显著(P〈0.01),而高于3Gy辐照的HUVECs的膜、浆PKC活性呈下降趋势。3Gy以下辐照的HUVECs的VCAM—1、PECAM—1、CD44的表达量也显著升高(P〈0.001)。造血干细胞通过γ射线辐照后的HUVECs的数量显著增加(P〈0.01),但加入针对上述黏附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后,能显著降低造血干细胞跨内皮能力。PKC活性与VCAM—1、PECAM—1、CD44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适当小剂量的γ射线辐照血管内皮细胞,能活化其PKC、增加PKC活性,并进而上调黏附分子VCAM—1、PECAM—1、CD44的表达,有利于造血干细胞的跨内皮迁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某大型辐照装置运行中的辐射防护状况及异常工况下控制区内辐射剂量分布, 分析其辐射风险。方法以运行中的某大型辐照场为研究对象, 使用AT1121型X、γ剂量率仪测量贮源状态及正常辐照状态下辐照场内及毗邻场所的辐射剂量水平;使用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异常工况下(源升起至辐照位并迅速降源至水井中贮源位置)辐照场内不同关注点位的剂量分布;依据国家标准, 查验辐照场设置的辐射安全设施, 分析、评价其辐射风险。结果贮源状态下辐照场内辐射剂量水平和正常辐照状态下辐照场监督区辐射剂量水平均为0.09~0.11 μSv/h,均处于环境本底水平;异常工况下辐照场控制区内辐射剂量水平为辐照场内>迷路内口转角>迷路内, 剂量范围分别为1.0~101.3 Sv、32.7~514.0 mSv、8.7~183.2 μSv, 迷路外口已接近本底水平。结论该辐照装置正常运行中, 场所防护水平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异常工况下辐照场内误留将引发严重辐射损伤;若出现人员误留辐照室内, 应第一时间向迷路内逃离, 并于逃离过程迅速启动应急防护措施, 减少辐照场内受照时间并确保启动降源操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γ射线辐照机采血小板以预防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且不损伤血小板的适宜剂量。方法将13份机采血小板样本均分为3组,两组进行γ射线辐照作为实验组,辐照剂量分别为30 Gy和40 Gy;另一组作为对照组,除不用γ射线辐照外,温度等其他条件一致。检测并比较3个组的乳酸脱氢酶(LDH)值。结果三组间LDH检测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30~40 Gy辐照剂量灭活淋巴细胞效果显著,时间较短,但对机采血小板无显著性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60Co-γ辐照条件下影响左氧氟沙星降解的因素(辐照剂量、初始浓度、N2/O2饱和及自由基清除剂等)。方法分别配制不同初始浓度的左氧氟沙星溶液(10、50、100 mg·L-1、100 mg·L-1+N2饱和、100 mg·L-1+O2饱和、100 mg·L-1+10%叔丁醇、左氧氟沙星粉末),经不同辐照剂量(0.3、0.6、1、2.5、5、10 k Gy)的60Co-γ辐照后,利用HPLC法测定溶液中剩余左氧氟沙星的含量。结果左氧氟沙星的降解受到初始浓度及辐照剂量的影响,初始浓度越低,辐照剂量越大,降解越彻底。而粉末状态几乎不降解。与N2或空气饱和相比,O2饱和显著降低了左氧氟沙星的降解率。添加自由基清除剂叔丁醇后,左氧氟沙星的降解明显受到了抑制。结论60Co-γ辐照处理可以成为有效降解水体中有害物质的新方法。对左氧氟沙星而言,浓度越低,辐照剂量越大,降解越彻底。  相似文献   

14.
对Wistar大鼠垂体细胞在6孔板中进行原代培养,在培养第4天时,用高场强EMP模拟源(场强为6×104 V/m,脉冲上升时间为20ns,脉宽为30μs),2min内辐照5次.并于辐照后0(即刻)、1、6、12和24h应用中生公司生化检测试剂盒测定培养上清中LDH、AST、CHE、K+、Na+浓度,探讨电磁脉冲对垂体细胞损伤的机制.结果表明,电磁脉冲辐照后即刻就可引起培养上清LDH和CHE明显升高;辐照后1和6h培养上清中LDH、AST、CHE、和K+明显升高;辐照后12h培养上清中LDH、AST和K+明显升高;辐照后24h所有上述指标基本恢复.结果提示,电磁脉冲辐照后可引起大鼠垂体细胞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我所大型60Coγ辐照装置1988年建成,先后加源5次(每次加源3.7×1015Bq左右),现将加源时的辐射监测情况简介如下。一、仪器和方法1.应用FD71A、FJ347A剂量仪和FJ2206αβ表面沾污仪进行监测。辐射防护剂量仪送计量检定部门进行检定。2.贮源井水中放射性水平检测:倒源之前取贮源井水,检测井水中放射性水平,以确定贮源井水中放射性水平是否在10Bq/L以下[1]。如果超过此水平,需经过处理达标后方可倒源。3.源罐周围的剂量监测过程大致如下:在源罐卸载之前,测量载有源罐的汽车周围的剂量率(空气比释动能率不得超过2mGy/h[2])→进而测量司机…  相似文献   

16.
放疗是治疗声门癌首选方法之一,据报道对T期声门癌的局部控制率为80%~90%。但放疗后引起的永久性喉水肿发生率约占6%~23%。作者报道了1982年5月至1986年12月间,行根治性放疗的T_1期声门癌116例。全部病人均取仰卧位,头尽力后仰至喉全部暴露。用4MVX线,STD(源瘤距)80cm,双侧平行对穿照射及楔形滤过技术。把病人随机分为5cm×5cm和6cm×6cm两种照射野。116例中有111例(96%)的照射剂量为60Gy/30次/6周;2例因早期粘膜炎只给52~56Gy;另3例给64~68Gy。通常总剂量给60Gy预期要发生晚期喉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在大剂量情况下,荧光玻璃剂量计的响应特性及其测量方法。用分光光度计测量经大剂量辐照过的荧光玻璃(以下简称大剂量荧光玻璃),在1.84×101~2.09×104Gy范围内荧光玻璃的吸光度与吸收剂量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用荧光玻璃剂量仪在被测玻璃上面加光吸收片法测量大剂量荧光玻璃,玻璃的吸收剂量为1.84×10Gy时已偏离线性;4.43×102Gy以上时,荧光强度随吸收剂量的增加而降低。此种方法简易可行。在大剂量情况下,荧光玻璃不经过任何处理,可以在荧光玻璃剂量仪上直接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在抗炎放疗剂量范围内低剂量辐射对外周血单核细胞 ( PBMC)凋亡的诱导及其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1标本 :PBMC取自 10名健康志愿者 ( 8男、2女 ,2 6~ 39岁 )。 2照射 :PBMC/ RPMI(标准培养基 )为 1× 10 6 /m l于 37℃照射 ,2 5 0 k V、15 m A,球靶距 40 cm,其中 9份样品以 0 .1~ 3.0 Gy单次照射 ,另 1份在 0 .1~ 1.0 Gy间以 0 .1Gy梯度增加的单次照射 ,剂量率均为 1.15 Gy/ m in,照射后培养12~ 78小时进行流式细胞分析。 3流式细胞仪检测 :用碘化丙锭 ( PI) / Triton染胞核 ,测定凋亡胞核 ;用膜联蛋白 V( Ax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CD30(sCD30)作为电离辐射剂量估算的生物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健康雄性C57BL/6小鼠3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1、3、5、7Gy辐照组(n=60).辐照组小鼠接受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辐照,剂量率为0.78Gy/min.各组分别于辐照后24、48、72h留取血清样本(每组每时间点20只小鼠),采用定量抗体芯片检测sCD30浓度,并通过回归分析法分析血清sCD30浓度与辐照剂量的相关性.结果 未辐照小鼠sCD30正常值范围为121.2±25.6pg/ml;辐照后24、48、72h,血清sCD30浓度随辐射剂量增大而降低.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CD30浓度与辐照剂量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R2=0.9913),其回归方程为y=1.1489x2-21.139x+121.44.结论 小鼠血清sCD30表达基线稳定,其浓度变化与急性辐照剂量相关,可作为γ电离辐射剂量估算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质子辐照对小鼠死亡率及主要器官损伤病理学改变的影响,为保证载人航天航天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参考。方法ICR小鼠,体重20~22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辐照剂量分别为4、8、16和32Gy4个辐照组,用氯胺酮(0.05ml/只)麻醉,将小鼠用透明胶粘住鼠尾和后肢,两只并排,将背部固定于辐射范围内(7.5cm^2)。采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北京HI-13串列加速器加速的19MeV质子,轰击1.3mg/cm^2的Au靶,在大气环境下对小鼠进行均匀辐照。辐照后常规测定各组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的变化,同时观察小鼠死亡率。辐照第14天,动物再次称重后活杀,行解剖学和光镜检查。结果发现32Gy质子照射组小鼠(n=4)在14d内全部死亡,16Gy质子照射组小鼠14d内死亡1/5,4和8Gy组小鼠30d内全部存活:在照射小鼠背部7d后出现损伤带,表现为随着剂量的增加,损伤带脱毛、皮肤灼伤程度加重。照射后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脾小体明显缩小,骨髓出血、水肿、坏死,造血细胞减少,肺组织出血、水肿,细胞数量减少,皮肤变性、水肿,皮肤表皮和真皮纤维组织增生,表皮局部坏死脱落,毛囊和皮脂腺减少,睾丸曲细精管生精上皮细胞部分变性、坏死。结论本研究证实质子辐射对小鼠血液网织红细胞动态变化和死亡率及主要器官损伤病理学改变的影响明显,迫切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