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Pauwels 3型股骨颈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1年1~11月手术治疗Pauwels 3型股骨颈骨折46例,采用空心螺钉(cannulated screws,CS)固定的35例,动力髋螺钉加空心螺钉(DHS+CS)固定8例,近端股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s,LCP)固定3例。根据Haidukewych标准评价复位质量,术后定期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和髋关节一般情况,分析骨折移位、断端粉碎、内固定方式与股骨颈骨不连和股骨头坏死发生的关系。结果 46例中,31例有完整的随访资料。1例DHS+CS治疗的患者术后发生深部感染,经清创、抗感染治疗,术后6个月骨折畸形愈合后取出内固定。其它30例随访(20.1±5.9)个月,其中CS固定的22例,DHS+CS固定5例,LCP固定3例。29例复位质量为优良,1例一般。8例出现股骨头坏死,2例骨不连,1例同时存在股骨头坏死和骨不连,19例骨折愈合且维持了良好的髋关节形态(63.3%)。不同的骨折移位、断端粉碎程度及内固定方式与股骨头坏死、骨不连的发生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头坏死和骨不连是Pauwels 3型股骨颈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CS、DHS+CS、LCP均可作为Pauwels 3型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案。骨折移位、断端粉碎和内固定方式对股骨头坏死、骨不连是否有影响,需要更大样本的病例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横向松质骨拉力螺钉(transverse cancellous lag screw,TCLS)和普通空心螺钉(ordinary cannulated screw,OCS)对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5例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46例,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束植入加带缝匠肌髂骨瓣移植内固定治疗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 本组23例,均为青壮年头下型股骨颈骨折。采用Smilh-peterser切口,骨折复位内固定,将旋股外侧血管束通过钻孔植入到股骨头内,取带缝匠肌骨瓣在股骨头颈部开槽后嵌入股骨头内。结果 全部2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6个月(1-8年),骨折完全愈合,无一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论 血管束植入加缝匠肌骨瓣治疗股骨颈头下型骨折,能有效地改善股骨头血运,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青壮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治疗,临床上有继续观察探索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国内外有关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4年1期)、MEDLINE、EMbase、Pud Med、CNKI等数据库。检索196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有关比较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人(>60岁)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0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并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24篇,最终纳入24个RCT,共4859例,髋关节置换组2619例,内固定组2240例。结果显示,髋关节置换组的再手术率显著低于内固定组[OR=0.13,95%CI(0.09,0.18),P<0.00001],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小于内固定组[OR=0.15,95%CI(0.10,0.2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随访2年、10年及以上的病死率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可明显降低术后再手术率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但不能降低其病死率。因此,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最佳的选择还是髋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颈骨折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 2016 年 4 月至 2019 年 1 月因股骨颈骨折入院手术治疗的 400 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 188 例,女 212 例;年龄 65~88 岁,平均 (78.3±10.6) 岁。按致伤原因分为:跌倒伤 93 例、车祸伤 58 例、外伤 249 例。按照术后是否存切口部位感染,分为感染组 (n=382) 和未感染组 (n=18)。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切口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发损伤、肥胖 (BMI ≥ 28)、风湿病、服用激素及贫血史均是切口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P<0.05),而其它变量均与切口部位感染的发生不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BMI ≥ 28、糖尿病、服用激素、贫血及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均是切口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Hosmer-Lemeshow 检验结果显示多因素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可 (χ^2=9.645,P=0.213)。结论糖尿病、BMI ≥ 28、皮质类固醇激素及贫血均是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老年女性低能量股骨颈骨折与转子间骨折在股骨近段各区域骨密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急诊就诊的433例年龄>60岁的绝经后女性股骨颈骨折 (260例),转子间骨折 (173例) 患者的一般资料与健髋定量 CT 骨密度数据。骨密度数据包括全髋、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面积骨密度及在股骨颈长轴的垂直截面上将股骨颈均分为4个象限后得到的体积骨密度。按年龄分为60~69岁组、70~79 岁组、80~89岁组、90岁以上年龄组。在同一年龄组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种骨折类型的一般资料差异;采用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身高、体重等因素后,分析骨折类型与股骨近段各区域骨密度的关系。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77±8) 岁。在各年龄组,两种骨折类型间的年龄、身高、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 60~69 岁组、>90岁组,转子间骨折组均只有大转子的骨密度[(0.36±0.10)g/cm2;(0.25±0.05)g/cm2]低于股骨颈骨折组[(0.42±0.10)g/cm2;(0.31±0.09)g/cm2)](F 值=4.03,P<0.05;F 值=6.93,P<0.05);在 70~79 岁组、80~89 岁组,除股骨颈部分象限外,转子间骨折组的其它部位骨密度[70~79 岁组的粗隆间区域:(0.67±0.12)g/cm2,大转子区域:(0.34±0.07)g/cm2,股骨颈后上区域:(58.6±27.6)mg/cm3;80~89 岁组的粗隆间区域:(0.60±0.13)g/cm2,大转子区域:(0.30±0.06)g/cm2,股骨颈前下区域;(70.6±24.9)mg/cm3)]均低于股骨颈骨折组[70~79 岁组的粗隆间区域:(0.70±0.12)g/cm2,大转子区域:(0.38±0.09)g/cm2,股骨颈后上区域(66.4±25.8)mg/cm3;80~89 岁组的粗隆间区域:(0.66±0.12)g/cm2,大转子区域:(0.35±0.07)g/cm2,股骨颈前下区域:(79.3±31.5)mg/cm3](F 值=4.82,P<0.05;F 值=21.3,P ﹤ 0.01;F 值=5.38,P<0.05;F 值=9.05,P<0.01;F 值=19.7,P<0.01;F 值=3.81,P<0.05)。结论相比老年女性低能量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组骨质疏松更严重,并随年龄分层在股骨近段不同区域具有更低的骨密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普通空心加压螺钉与无头空心加压螺钉联合使用治疗垂直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垂直型股骨颈骨折患者82例,其中男52例,女30例。根据固定方式分为A、B两组,A组为单纯普通空心加压螺钉组(44例),其中男25例,女19例,平均年龄(51.8±14.3)岁;B组为普通空心加压螺钉+无头空心加压螺钉组(38例),男16例,女22例,平均年龄(49.1±12.8)岁。术后进行(11.1±4.2)个月随访,观察患者股骨颈骨折内固定预后情况。结果从生物力学上看,A组和B组之间轴向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B组的最大负荷较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的内固定失败率分别为54.5%(n=24)和15.8%(n=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螺钉松动共17例,A组14例,B组3例。股骨颈短缩共14例,A组11例,B组3例。髋内翻共12例,A组10例,B组2例。骨折端移位共8例,A组6例,B组2例。两组骨折不愈合、螺钉松动、股骨颈短缩、髋内翻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08,0.040,0.026)。结论相比于单独使用普通空心加压螺钉,使用普通空心加压螺钉加无头空心加压螺钉可显著降低骨折不愈合、螺钉松动、股骨颈短缩、髋内翻的发生率,改善治疗效果,也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O臂导航在股骨颈骨折空心钉置钉中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7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导航辅助组和常规非导航组。导航辅助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为18~60岁;骨折Garden分型:II型7例,III型30例,IV型2例;致伤原因:摔伤19例,车祸伤20例。合并内科基础疾病:糖尿病4例,高血压病4例。常规非导航组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为17~60岁;骨折Garden分型:II型8例,III型29例,IV型2例;致伤原因:摔伤21例,车祸伤18例。比较两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和时间、空心钉置入时间、术后X线片上空心钉与股骨颈轴线之间的角度、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两组术后均获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导航辅助组手术时间为32~42 min,骨折愈合时间为3.5~6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90~100分。常规非导航组手术时间为42~52 min,骨折愈合时间为3.6~6.0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90~100分。导航辅助组及常规非导航组患者术中X线透视时间分别为平均(21.9±3.8) s和(39.6±8.6) s,透视次数分别为平均(5.4±2.0)次和(39.9±9.0)次,空心钉置入时间分别平均为(29.7±8.5) min和(52.6±8.8) min,空心钉与股骨颈轴线之间的角度分别平均为:正位(5.0±1.5)°和(7.9±1.6)°,侧位(5.5±1.8)°和(8.7±1.5)°,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臂导航辅助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可提高置钉的精确度,减少术中X线透视次数,减少空心钉置入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骨水泥型和生物型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对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至2017年2月,获取骨水泥型和生物型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骨科及非骨科相关并发症和半年内和半年以上病死率。应用Rev Man 5.3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RCTs,包括1210例患者。结果显示,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组骨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生物型股骨头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非骨科相关并发症、半年内病死率和半年以上病死率方面,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术在降低假体周围骨折、脱位和假体松动等骨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二次手术次数、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的前提下,未增加术后非骨科相关并发症和病死率。故建议临床采用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获得国人正常女性胫骨、桡骨超声传导速度(SOS)峰值速度资料,及女性骨质疏松性肢体骨折及非骨折组人群SOS(T)、股骨颈BMD资料,分析资料中各因素的相关关系,并对骨折的风险性进行初步预测。方法 正常女性100例,测量桡骨远端、胫骨中点的SOS数值。骨折组,首次轻微暴力引起的肢体骨折的病人,女性32例。非骨折组病人,女性126例,记录胫骨中点SOS数值及股骨颈BMD。所有病例均测量并记录一般情况,包括年龄、身高、体重,除外肯定或可能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应用Sunlight公司Omnisense研究型测量仪。结果 正常组:女性,SOS(T)=3964±104,SOS(R)=4186±112。非骨折组:女性SOS(R)=3983.95±242.76,SOS(T)=3730.83±156.84,HIPN=0.7045±0.105。骨折组女性,SOS(T)=3637.8±125.39,HIPN=0.6088±0.03476。骨折组与非骨折组女性SOS(T)、HIPN样本均数比较,P<0.01,SOS(T)与HIPN、年龄、身高、体重多因素相关分析,SOS(T)仅与HIPN有关,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骨折风险性逻辑回归分析显示,SOS(T)预测骨折风险性,其odd ratio比值为3.98(95%置信区间1.98-7.97)。HIPN预测骨折风险性,其odd ratio比值为10.435(95%置信区间为3.0-36.2)。二者结合预测骨折odd ratio比值为10.53,逻辑回归方程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结论  相似文献   

11.
下肢     
微创动力髋螺钉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颈基底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微创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36例体会;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小切口动力髋螺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重建交锁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长节段粉碎骨折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platelet-rich fibrin,PRF)-骨形态发生蛋白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 联合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3 月在我院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 90 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单纯组、BMP 组和联合组,每组 30 例,其中单纯组给予空心加压螺钉治疗,BMP 组给予 BMP 联合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联合组给予 PRF 和 BMP 联合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观察各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功能等。结果联合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 93.33%,优于单纯组 (P=0.005),与 BMP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骨折愈合时间为(6.08±0.99) 个月,明显短于单纯组和 BMP 组 (P=0.000);联合组术后 1 年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 评分为 (89.46±7.78) 分,明显高于单纯组和 BMP 组 (P=0.000);联合组术后 1 年股骨颈骨密度为 (0.90±0.10) g / cm~2,明显高于单纯组和 BMP 组 (P=0.000);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0.00%,明显低于单纯组 (P=0.008),而与 BMP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RF-BMP 联合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有较好的疗效,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6 年1月至 2011 年 12 月,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 25 例 26 髋,男 12 例,女 13 例,其中1例女性为双侧,平均年龄 72 岁 (55~84 岁),骨折至手术时间平均 5.6 个月 (3~25 个月)。术前分析延迟治疗的原因,术前拍摄X线片,仔细进行模板测量,确定髋关节旋转中心、偏距、髋臼和股骨假体大小、颈长和截骨位置;术后3、6个月、1年及以后每年均复查并拍X线片了解假体的状况,采用 Harris 评分评估术后患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 36 个月 (12~60 个月),术后1年内死亡2例,发生深静脉栓塞1例,出现坐骨神经麻痹1例。无术后关节感染及脱位,无术后人工假体下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随访 Harris 评分 83.68 分 (59~90 分),与术前相比 (Harris 评分 28.70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8 例患髋无疼痛,5例偶尔存在疼痛,2例存在中度不适,疗效满意。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改善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200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召开关于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大会,把骨质疏松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而易于骨折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危害是并发骨折即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包括椎体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和髋部骨折。髋部骨折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损伤程度最重,轻度外伤就可引起骨折,一般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其中股骨颈骨折发生率较高,其骨折后的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坏死仍是目前治疗中的棘手问题。我们就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发病机制,外科治疗及预测与防治等方面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老龄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4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老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总结1997年5月以来7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34例的治疗经验。指标:我国手术病人全身情况分级标准,ASA病情估计分级,Singh骨质疏松分级,Harris髋关节评分法。结果 所有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1例90岁患者术后2月死于急性心梗,1例脑萎缩患者疗效“差”,余32例患者疗效均在“中”以上,有效率96.9%,优良率78.7%,平均寿命提高了2年。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能改善高龄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相似文献   

16.
考古研究发现,远古人类的损伤类型多以采摘和狩猎相关的损伤多见,股骨颈骨折并不常见[1]。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也是在其死后600余年,才明确其直接死因是股骨颈骨折[2]。时至今日,这种长期被冠以"尚未解决的骨折"仍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如内固定与关节置换的选择,内固定的预后及判断等。现就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历史进行回顾,并探讨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17.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超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一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超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至2004年收治并施实人工髋关节置换术48例(50髋),随访3个月~72个月。结果分别以80~89岁、90~95岁、96~102岁年龄段进行术前手术风险评价及术后功能评价,其中术前风险评价安全8例,占37.5%,中危26例,占54.2%,高危4例,占8.3%。术后功能评价,优28例,占58%,良18例,占37.5%,差2例,占4%。结论一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适合于超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尤适合骨折早期并术前手术风险评价安全或中危病人。  相似文献   

18.
关于股骨颈骨折报道众多,治疗方案各异。基于股骨颈骨折与老龄化成比例的增加,目前它不仅是医疗问题,也成为了社会问题。Ljubljana大学创伤外科医院于1986年~1987年两年间收治了824例股骨上端骨折患者,其中股骨颈骨折351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空心螺钉结合骨形态发生蛋白 2 (BMP-2) 复合材料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急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收集了 2016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收治的 120 例急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为接受闭合复位内固定联合 BMP-2 复合材料治疗的共 58 例患者 (男 27 例,女 31 例;左 30 例,右 28 例),平均年龄为 45.2 岁。对照组共 62 例 (男 30 例,女 32 例;左 29 例,右 33 例),接受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平均年龄为 43.7 岁。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手术时间、Harris 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平均随访 28.2 个月,其中有 3 例股骨头坏死,其中 1 例为骨不连。Harris 平均得分为 89.1。对照组平均随访 30.5 个月。两组之间的年龄,性别和随访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的平均 Harris 评分为 80.6,显著低于研究组 (P 0.05)。对照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和骨折骨不连的发生率分别为 12.5% (7 / 56) 和 10.7% (6 / 56),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急性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可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联合 BMP-2 复合材料进行治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使用抗凝药物起止点选择中的评估作用和决策意义。方法以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骨科就诊并治疗的8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术前干预组(41例)和术后干预组(41例),其中术前干预组男25例、女16例,Garden分型II型2例、III型13例、IV型26例,致伤原因跌倒38例、车祸伤3例;术后干预组男21例、女20例,Garden分型II型1例、III型10例、IV型30例,致伤原因跌倒39例、车祸伤2例。术前干预组在入院后予以依诺肝素钠抗凝治疗,术后干预组在术后予以依诺肝素钠抗凝治疗。分别在入院时、手术前、术后1天、术后7天、术后3周、术后5周对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并通过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明确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折部位、骨折分型、起病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时两组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查均提示高凝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天、术后7天两组患者仍呈高凝状态,但术前干预组的R值和K值均高于术后干预组,而Angle值、MA值较术后干预组显著降低。术后3周、术后5周两组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查均提示凝血功能恢复至正常范围。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发现术后7天时术前干预组有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而术后干预组有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栓弹力图可作为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术期抗凝起止点选择的评价指标,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术期建议于入院后即刻使用抗凝治疗并至少持续至术后3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