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比较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与X射线下空气灌肠在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0-2011年我院行X射线下空气灌肠治疗的肠套叠患儿230例及2012-2013年行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的肠套叠患儿352例,比较复位成功率、复位时间、穿孔率。结果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成功复位347例,失败5例,成功率98.6%;X射线下空气灌肠成功复位225例,失败5例,成功率97.8%。结论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时间短,无辐射,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对小儿肠套叠复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X射线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和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两种不同方法治疗小儿肠套叠,并进行疗效比较分析。结果X射线组33例复位成功,11例失败(其中2例穿孔)。超声组42例复位成功,未出现再次复套、水潴留、水中毒和肠破裂穿孔等并发症,4例复位失败。X射线组复位率75%,超声组复位率91%。结论实时超声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成功率较高,几乎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小儿肠套叠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彩超诊断并在超声监视下行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的62例小儿肠套叠的资料。结果62例小儿肠套叠经双频超声检查全部确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CDFI)提示套叠肠管壁血供良好,并在超声监视下行温生理盐水灌肠水压复位,除2例继发性肠套叠外,其余病例均获成功复位。结论彩超检查不仅能确诊肠套叠及其分型,还能评价套叠肠管存活状况,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可作为小儿肠套叠复位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小肠套叠诊断及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对32例小肠套叠进行检查,测量包块大小及套叠鞘部的长度。27例在高频B超引导下进行生理盐水灌肠复位。结果 32例小儿小肠套叠中,肠套叠包块最大外径23mm(均值16mm),套叠鞘部最大长度15 mm(均值12mm)。实行灌肠复位患儿全部获得成功。结论 高频超声显像可基本明确小儿小肠套叠的诊断,并可在超声引导下行水压灌肠复位治疗。  相似文献   

5.
小儿肠套叠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研究小儿肠套叠的各种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小儿肠套叠的X线腹平片、B超和B超水压灌肠、空气灌肠造影的诊断及其治疗的资料。结果:B超和B超水压灌肠、空气灌肠造影检查的诊断价值远远大于腹平片;对早中期的肠套叠首选超声下水压灌肠复位,对中晚期的肠套叠可行充气灌肠复位,对重度晚期的肠套叠首选手术。结论:根据病情合理诊治小儿肠套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治小儿肠套叠及在彩超引导下行水压灌肠复位术的价值。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腹部探头及高频探头,对可疑肠套叠患者进行多切面探查,发现异常肠源性团块回声诊断为肠套叠时用水压灌肠法进行复位,术中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动态观察团块的大小、所处位置、回声变化及有无并发症,并摄片和录像记录,追踪随访。结果:采用腹部及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急性肠套叠能做出较明确的诊断;病程在48 h内的小儿急性单纯性肠套叠,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实时观察使用水压灌肠复位效果良好。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行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能动态观察其活动情况,并了解有无并发症,其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小儿肠套叠首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儿肠套叠发病后超声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的成功率和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58例小儿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过程。结果 58例患者全部首诊超声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首次治疗成功50例(86.2%),二次及二次以上超声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成功的5例(8.6%),手术治疗3例(5.2%)。结论小儿肠套叠发病时间越短(<4h)超声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成功率越高,发病时间越长(>48h)且小儿周身状态差建议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超声引导下对不同年龄采用不同水压治疗小儿肠套叠。方法:通过对206例小儿肠套叠不同年龄采用不同水压在超声引导下治疗,其中有25例采用2次水压灌肠治疗。结果: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成功率1981206例(96.11%)。结论:超声引导下对不同年龄采用不同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取得较好的效果,安全性好,无1例发生结肠穿孔,较传统方法无X线辐射。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44例经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整复前后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复位前144例均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解果酱样血便表现,复位后症状消失139例;复位前腹部可触及异常包块100例,复位后异常包块消失97例;复位前144例B超均能探及腹部异常包块,复位后异常包块消失139例;碳剂实验144例(6-8h)排便有碳剂139例,无碳剂排出5例;B超诊断符合率100%,复位成功139例,复位成功率96.5%。结论: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操作简便、易行,成功率高,可作为小儿急性肠套叠首选的诊断、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超在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诊断及辅助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38例小儿肠套叠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B超对该病的检出率及在临床辅助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所有患儿经B超检查均查出肠套叠,检出率为100%;在B超监视下进行水压灌肠复位,一次性复位成功32例(84.2%),复灌后成功4例(10.5%),另2例(5.3%)需手术治疗。结论:采用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具有精确性及安全性,可作为临床中确诊小儿肠套叠的依据,在治疗该病中B超的辅助作用明显,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温水压灌肠诊治小儿急性肠套叠复位的效果。方法对38例肠套叠患儿,采用超声诊断实时监测下温水灌肠复位。结果4例超声示套入肠管血运差转手术治疗,余34例患儿全部复位成功,其中2例24 h内复发行再次灌肠复位成功。结论在超声实时监测下温水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简便易行、疗效满意、无辐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小肠型肠套叠诊断及灌肠复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2006年3月至2009年4月收治临床可疑小儿小肠型肠套叠36例患儿采用低频和高频超声进行检查,并在高频超声下采用0.9%NaCl溶液灌肠复位治疗.结果 36例小儿小肠型肠套叠患儿中,经低频超声确诊仅4例,占11.1%,经高频超声确诊32例,占88.9%;经低频超声和高频超声确诊患儿的套叠肠段的平均外径、平均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阿托品后肠套叠未见松解的25例患儿,在高频超声下采用0.9%NaCl溶液灌肠治疗全部获得成功.结论 高频超声及早确诊和灌肠复位治疗小儿小肠型肠套叠是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学工程》2016,(7):851-852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20例小儿肠套叠患儿,按照患儿的年龄进行分组:A组(<3个月)、B组(3~6个月)、C组(7个月~5岁),每组40例。比较三组患儿的水压灌肠情况,并观察不同病症类型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患儿进行水压灌肠所需的最大水压由低到高分别为A组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基层医院针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治疗采取X线监视下空气生理盐水加压灌肠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4例小儿急性肠套叠行X线监视下空气、生理盐水加压灌肠治疗,记录本组患儿的复位成功率、治疗时间、排气时间、并发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本组44例患儿中1例转院,剩余43例患儿均复位成功,成功率为97.7%;治疗时间(20.36±3.46)min,肛门排气时间(21.32±2.51)h,无不良反应,家属满意度为100%。结论:小儿急性肠套叠采取X线监视下空气生理盐水加压灌肠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其肠套叠复位,安全性较高,在基层医院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0年1月经超声诊断肠套叠病例78例,并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手术治疗后证实的肠套叠小儿患者的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超声诊断准确率达到100%。结果肠套叠的超声特征改变为混合性包块,形态规则,套叠处的肠管横切面呈“同心圆”,纵切面呈“假肾征”。67例显示出肠壁血流信号,11例未检测到血流信号。结论超声诊断肠套叠具有无创性、高度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是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谭宜军 《现代保健》2009,(32):164-165
目的通过灌肠复位小儿肠套叠38例,探讨X线腹部平片对小儿肠套叠诊断的价值,空气灌肠对小儿肠套叠诊断和复位,B超对肠套叠检查,钡灌肠对小儿肠套叠诊治,比较各种检查方法在小儿肠套叠诊断和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共收集笔者所在科室灌肠复位小儿肠套叠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3个月至3岁,均为原发性肠套叠,灌肠复位后,复位率为90%,对多种肠套叠影像诊断作比较。结果对小儿肠套叠诊断部分病例腹部平片才有x线征象,B超检查是肠套叠非常有效的辅助检查,钡灌肠时可见到钡剂前进受阻呈充盈缺损,在适当压力下,套人部退向回盲部,但由于钡灌肠对复杂型套叠诊断率低还有穿孔的危险,现在已少用,而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所有病例,均可见肠管内的套人部呈软组织块影。结论x线腹部平片对小儿肠套叠诊断有局限性,钡灌肠对肠套叠有穿孔的危险,应尽量少用,B超检查是肠套叠最方便且无创伤的辅助检查,有关文献认同诊断符合率达到85%左右,而空气灌肠为小儿肠套叠的确诊提供准确的诊断方法,而确诊后能行复位治疗的,即可在透视中空气灌肠,复位率为90%。快速、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放射科医生有必要熟悉和掌握小儿肠套叠的各种诊断以及复位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小儿乙肠套叠的X线表现,提高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186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及X线表现,并经灌肠诊断性治疗。结果186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率85%。肠套叠复位成功率随病程的延长而降低。结论及时发现小儿肠套叠有助于提高空气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复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187例小儿肠套叠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近年来确诊的187例临床资料。结果133例行空气灌肠,诊断率100%,远高于腹部超声(72%)和X线平片(33%)。结论根据诊断要点可提高小儿肠套叠的早期诊断,确诊有赖于诊断性空气灌肠。  相似文献   

19.
张芳  席占国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2):1693-1694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诊断和监视下生理盐水灌肠治疗婴幼儿急性套叠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由高频超声诊断并经生理盐水灌肠治疗的48例婴幼儿肠套叠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婴幼儿急性套叠中40例经生理盐水灌肠成功复位,8例复位失败而行手术治疗.生理盐水灌肠成功复位的患儿的声像图表现为:圈外有圈的"同心圆"征和"套筒"征;手术患儿的"同心圆"每层厚薄不均伴腹膜腔积液.结论 高频超声诊断和监测生理盐水灌肠治疗婴幼儿急性肠套叠可避免X线照射,操作简便、易行,成功率高,可作为治疗急性肠套叠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院》2019,(6):901-903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治疗水压灌肠复位失败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3月—2018年5月水压灌肠复位失败的小儿肠套叠患者78例,根据研究对象采用的手术方式,分为常规开腹手术(对照组)和腹腔镜手术(实验组)两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随访观察术后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肠套叠的复发情况以及术后住院天数。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住院天数、肠粘连、肠梗阻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水压灌肠复位失败的小儿肠套叠具有手术创伤少、术后恢复快,减少患儿住院天数,术后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