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亚健康状态调理前后人群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亚健康状态调理前后的客户50例,通过专有的远红外技术调理后,进行红外热成像的前后对照观察。(1)选定各观察区域,测出各个区域平均温度值,对调理前后的热像图进行数据对照;(2)记录客户主观感受及局部外观的改善。结果:50例红外热成像图异常区域平均温度值的改善与症状不适的改善基本符合。结论: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亚健康状态的调理,无创、安全、直观、自动对比分析清晰明了,红外热成像图可作为判断亚健康状态调理前后效果改善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观察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三维动态回旋手法治疗冻结期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分析。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通过光学仪器等系统设备把不可见的瞬间体表温度通过红外热成像图表达人体的温度变化。通过对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局部解剖部位的热成像分析,初步揭示肩关节周围炎在诊断、治疗过程中红外热像表达规律和提供三维动态牵伸回旋法下肩关节周围炎疗效分析的新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阳江市人民医院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红外成像热态特征。方法 利用红外热像仪采集阳江市人民医院908名医护人员红外热图,分析其三焦、任督脉、神阙及脏腑对应区域热值分布情况。结果 阳江市人民医院临床一线医护人员整体红外热图呈现以下规律:上焦△T>下焦△T>中焦△T;督脉△T>任脉△T;躯干脏腑对应区域小腹、大腹△T较低,神阙、胸膺△T较高;不同性别及年龄组热态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阳江市人民医院临床一线医护人员整体表现为阳气不足、阴血亏虚、营卫失和的状态,红外热图呈现出阳虚火浮、阴虚阳浮,上热下寒的特征,女性及年龄较大者更为明显,指导其日常调护应以固护阳气、顾护阴津、调和营卫为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逆周天小循环中央导引术对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的影响。方法:对25例亚健康人群进行逆周天小循环中央导引术干预,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干预前后上焦、中焦、下焦、正面全身、背面全身、任脉及督脉区域热值变化。结果:干预后上焦、中焦、下焦、正面全身、背面全身、任脉及督脉区域的热值明显升高(P0.01),受干预者经络经气郁滞状态改善,周身热量分布较前均匀、平衡。结论:逆周天小循环中央导引术可能通过以意导气的方式,实现人体气交,从而达到引阳入阴、温通经络、调理脏腑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医用红外热像(Medical Infrared Thermography)是利用生物体红外辐射成像原理,研究体表温度分布状态的一种现代物理学检测技术。用物理学的观点来看,生物体就是一个自然的红外辐射源。生物体不断地向周围空间发散红外辐射能。当患病或某些生理状况发生变化时,这种全身或局部的热平衡受到破坏或影响,于是在临床上表现为组织温度的升高或降低。本实验通过观察两组家兔颈部的红外热像图并进行分析,以期获得体表温度所表达的多元信息。  相似文献   

6.
人体产生的红外热辐射会根据其健康状况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采集人体发射的红外辐射生成红外热像图,从而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现状,总结其优势及存在的不足。随着对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研究以及相关的标准与规范的产生,红外热成像技术将更加深入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红外热像方法在针灸和经络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红外线热成像原理、医学热像检测方法和检测机制,以及应用红外热像技术进行的针灸和经络研究三个方面作了介绍。其中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红外线的性质、红外线辐射的探测和红外热成像的工作原理。第二部分对体表温度的形成、医学热像的检测方法、医学热像应用的范围等进行了扼要介绍。第三部分介绍了国内和作者单位应用红外热像方法进行的针灸原理和经络现象的部分研究工作及结果,包括:(1)针灸作用原理研究。(2)经络温度特性的观察。(3)针刺治疗面瘫效果的观察。(4)针刺手法的观察。(5)穴位温度特性的观察。  相似文献   

8.
<正>20世纪中期,远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即被运用于临床乳腺肿瘤的早期筛查,经过60多年临床研究,该技术已经有了很大发展。通过科技文献检索,有关报道不下百余篇,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在诊断乳腺疾病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上优势已凸显。以往的检测注重观察乳房局部的热态或局部淋巴结的反应,而中医认为乳腺疾病的发病与全身脏腑功能活动紊乱,特别是肝脾胃等功能紊乱密切相关。中医理论认为"乳头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房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足早期症状不明显,待明确诊断时病程多已步入中后期阶段,严重威胁民众健康。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医用功能性检测技术,能在人体组织发生结构性病变之前,敏感地发现其功能性改变导致的体表温度异常。基于中医学视角,借用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及属性篇序结构图,可以为糖尿病足红外热图的多角度、多维度解读提供全新思路,突破传统西医解剖学视角难以全面解读热图异常规律的瓶颈,也为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应用拓宽视野。  相似文献   

10.
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将无形的热量通过红外热成像图表现出来,依据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直观地阐述病证寒热分布。厥阴病本质为阴寒盛极而渐衰,阳气虽弱而渐聚,若阴尽或阳生过程受阻,就会导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形成厥阴病中的寒热错杂证、寒化证、热化证及气厥证,其中寒热错杂证最为多见。厥阴病往往多经同时发病,以少阳经、太阴经合病,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合病较为多见。少阳经、太阴经合病,太阴经寒邪极盛,少阳经阳气升发不利,阳气郁结于少阳,红外热成像图显示:少阳经所主的双侧胸胁呈现高温态,腹部呈现低温态,四肢末端呈现低温态。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合病,患者多体质偏阳虚,督脉阳气易不足,红外热成像图显示:胸胁呈现高温态,腹部肾区呈现低温态,四肢呈现低温态,督脉温度断续不均匀。热厥证为厥阴病阳明有热,热郁结于阳明,不能达于四末,红外热成像图显示:腹部呈现高温态,督脉呈现高温态,四肢末端呈现低温态。寒厥证患者多为血虚体质,感受寒邪,少阳阳气郁而不发,发为厥阴病寒化证,红外热成像图显示:督脉断续弥散,下腹部、四肢呈现异常低温态。气厥证为少阳枢机不利,致全身气机不畅,郁久化热,红外热成像图显示:四肢末端呈现稍低温态,胸胁腹部呈现高温态。红外热成像技术能无创伤展示人体寒热的图像,并能有效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经络温度变化,有利于中医理论量化,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热红外成像技术是一种采用光机扫描和红外辐射探测器的仪器,对人体无损、无创、快速成像的技术。其运用于医学具有全面、整体、动态地采集和分析人体信息的特点。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基于人体不同部位体表温度的不同,以及生理和病理状态下体表温度的差异,从而对其进行分析并作出诊断。现将近年来有关红外热图技术在临床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医诊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的足跟皮肤温度变化特点并探讨红外热成像检查是否可作为评估患者疼痛与功能状态的客观指标。方法:选取32例临床最终诊断为单侧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依据患者有无症状分为有症状侧和无症状侧,将足跟部皮肤依据象限划分为5个感兴趣区(ROI),使用红外热像仪系统对患者双侧足底及手指进行红外热图像观察,并记录每个患者的足跟部ROI平均温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足踝残疾指数(FADI)。分别比较有症状侧和无症状侧的足跟部5个ROI温度的差异,分析有症状侧5个ROI温度与VAS,FADI之间的关系,评估有症状侧5个ROI温度与疼痛、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有症状侧和无症状侧的5个ROI的温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侧足底各ROI的平均温度与VAS之间无相关性(P>0.05),有症状侧足跟部5个ROI的平均温度均与FADI之间有相关性(r=-0.55)。结论: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足跟部皮肤温度升高,且有症状侧足跟温度与临床评分之间具有相关性,红外热成像检查可以作为评价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与疼痛相关的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体经脉线上热传输的特性。方法:以先进的红外热成像技术为支撑,利用中医热灸的方法,在人体任脉线上的穴位与非穴位点及旁开非经非穴点加热,诱发出人体经络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结果:可观察到与古代医典和中医学理论所描述的人体任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轨迹,在加热神阙穴旁开对照点时,还观察到与人体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轨迹。对人体经络的热传输特性进行分析,揭示热在经脉线上的传输具有循经特异性。结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很难用现代医学解剖学来解释,为经络的存在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证据,对经脉线上的热传输特性的分析表明人体经脉线可能是热的良通道。  相似文献   

14.
何帅 《河南中医》2022,42(1):138-141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红外线穴位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4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甲钴胺片和醋酸泼尼松龙片口服治疗,对照组另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红外线穴位照射、隔姜灸...  相似文献   

15.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功能性改变,有关亚健康检测评估技术一直是难点问题。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开辟了以功能学为主的全新医学影像学领域。本文尝试探讨红外热像图在亚健康态功能表征的价值,为亚健康临床功能性判断提供可视化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采用蚕沙外熨腹部的方法辅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有效性,探讨治疗过程中红外热成像对临床疗效评价的作用.方法 将110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对照组55例.其中治疗组脱落3例,完成病例观察52例,脱落率为5.45%;对照组脱落5例,完成病例观察50例,脱落率为9.09%.2组均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辅以蚕沙外熨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辅以热水袋外熨.在入组时、2周及4周随访时进行红外热成像检测及彩超胃排空率检测.比较2组胃脘部、中脘穴、大腹部、左右足三里绝对温度、相对温度以及彩超胃排空率.结果 2组彩超胃排空率在治疗2周时及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T3,△T1,△T4在组别和观察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T3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6.48,P<0.05).结论 蚕沙外熨法辅助治疗能够改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彩超胃排空率,降低红外热成像检测时大腹部的相对温度.红外热成像检测能够评估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肝主调节论     
何利宣 《山西中医》2012,28(8):61-62
肝位处中焦,以疏泄条达为顺,以藏血为本,疏藏协调,气机调畅,气血运行正常则五脏六腑功能正常,此称为调节功能。肝的调节功能失职则气机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如不及时平衡则可变生五脏六腑多种疾病。简述了肝主调节的功能,强调临证要注重调理肝的功能,以恢复机体气机及各系统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红外热成像仪观察针刺委中穴、曲泉穴及非经非穴对轻中度腰痛患者腰部局部的温度变化响。方法: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在校学生中招募腰痛ODI评分为50%以下的轻中度腰痛受试者75例,随机分观察组(针刺委中穴)25例、对照组1(针刺曲泉穴)25例、对照组2(针刺非经非穴)25例。分别利用红外热成像仪观察针刺前、针刺后2 min、5 min、10 min、15 min、20 min、25 min、30 min、出针后5 min的腰部局部温度变化。结果:3组受试者在针刺过程中腰部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针刺委中组相对于针刺曲泉组和非经非穴组温度升高的时间长,升高的总例数高于其他组(P0.05),温度升高节段多聚集在L3~5。结论:针刺委中及腘膝部其他穴位均能使腰部局部温度升高,但委中组温度升高幅度大、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方法]针灸配合自拟脊痛消,3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46例,显效31例,有效10例,无效5例。[结论]针药并用既可起到局部治疗作用打通经络,又可调整周身经络脏腑的气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