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金属离子在阿尔兹海默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原发性老年痴呆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尽管人们已对该病研究百余年,但关于AD发病的具体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脑内金属离子失衡,加速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聚集,与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对金属离子(如锌、铜、铁)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发生机制研究的新方向--胆固醇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树民  李长龄 《中国新药杂志》2005,14(11):1264-1269
载脂蛋白E(ApoE)基因作为阿尔茨海默病(AD)发生的基因危险因素,揭示了胆固醇代谢与AD密切关系.作为AD显著病理标志的β淀粉样肽(Aβ)的异常产生和沉积受胆固醇的调节.这种调节具有双向性.在AD的细胞和大多数动物模型中均证实胆固醇升高可增加Aβ的生成,并且胆固醇在神经元的分布影响Aβ的产生和代谢.而Aβ可改变胆固醇在神经元的动力学分布从而导致tau蛋白磷酸化.脑内胆固醇的氧化代谢产物24-羟化胆固醇的堆积也可能导致神经元的损伤.他汀类等胆固醇代谢的调节药物有望成为AD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的发病机制包括胆碱能假说、β-淀粉样蛋白假说和Tau蛋白假说等。本文从AD病理特征出发,主要介绍了乙酰胆碱及Sigma-1受体激动剂及以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为靶点的抗AD药物的研究进展,为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莫文  张梦华  项晓敏 《贵州医药》2010,34(8):718-719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较为复杂,目前病因不明。近年来发现免疫反应参与了其病理生理过程,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AD与免疫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来自实验及临床的研究资料提示,AD动物模型及AD患者的外周免疫功能出现异常,证实AD发生与免疫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AD)研究仍然面临全面挑战:不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和理想的早期诊断方法,对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Tau异常磷酸化、葡萄糖代谢异常、神经炎症、神经退变与神经元/突触丢失等AD多病理生理特征之间关系也知之甚少。转入Aβ相关基因尽管能在动物模型脑内产生大量可溶性Aβ沉积和斑块,但却不能诱发脑葡萄糖代谢减少、神经退变等病理生理特征;AD患者脑Aβ沉积与脑葡萄糖代谢下降、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和疾病病程并无关联。这导致长期以来无法建立有效的理论假说和真实反应人类疾病发生发展特征的AD动物模型。 先前研究已经证明,饮食剥夺导致硫胺素缺乏显著增加AD模型小鼠脑Aβ沉积。我们进一步研究表明,AD患者以二磷酸硫胺素(TDP)减少为显著特征的硫胺素代谢异常是特异性病理生理特征之一,与脑葡萄糖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为了探索TDP减少与AD其他病理生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我们建立了硫胺素代谢异常小鼠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小鼠先后表现AD几乎全部的病理生理特征,包括机体糖耐量异常、脑葡萄糖代谢异常、脑Aβ沉积、Tau异常磷酸化、胶质细胞激活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异常高分泌、脑微循环形成障碍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颅脑核磁共振成像动态研究表明,模型小鼠从6周开始表现显著的进行性脑萎缩;病理 学研究也证实,模型小鼠皮质和海马神经元显著减少;行为学研究也表明,模型小鼠显著地认知功能损害。 我们的研究表明,硫胺素代谢异常导致脑葡萄糖代谢异常才是诱发AD多级联病理生理反应和特征的原因。结合先前针对Aβ靶标预防和治疗AD临床试验持续性失败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应该是重新研究和认识AD多病理生理特征之间关系和发病机制,探索新的疾病早期诊断和干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早老性痴呆(AD)为造成痴呆的一个最常见的病因,其病理改变为脑中出现淀粉样蛋白斑(Ap),而后者主要成分为β淀粉样蛋白(Aβ)肽,是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PP)通过β裂解形成的。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则严格地调控着Aβ的产生。近年来的一些流行病学研究、体外细胞及实验动物资料都有力地提示,体内胆固醇(C)水平可能是AD发病的一个独立风险因子,同时也打破了认为血浆C水平不影响脑中C代谢这一陈旧的观念。不仅如此,降脂药(包括他汀类)能逆转C代谢和脑中Aβ形成所造成的影响。由于ACAT为AD与C之间的分子联系物,故可能成为预防及治疗AD的一个新靶标。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多种因素通过多种机制综合作用所致、发生在老年期或老年前期、与年龄相关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进行性记忆丧失和高级认知功能障碍。其典型病理特征为细胞外β-淀粉蛋白样斑块(β-amyloid protein,Aβ)沉积、细胞内高度磷酸化tau蛋白所致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mfibrillary tangles,NFT)和前脑基底胆碱能(Cholinergic basal forebrain,CBF)神经元的明显丢失。目前,许多学者针对AD的不同病因及病理过程,对其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对近年来AD治疗药物的科研动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世发  陈虹  周颖 《医药导报》2006,25(6):554-555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老年性疾病,发病率较高,随着对AD发病机制及病因的深入研究,其治疗用药正向多靶位发展.目前,其治疗药物有胆碱酯酶抑制药、抗β-淀粉样蛋白产生的药物、雌激素、抗氧化药和神经保护药及中药等.AD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要彻底揭示AD的本质,从根本上治疗AD有待于作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日益显著,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如Alzheimer病(A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尽管对其发病机制提出了包括经递质与受体、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磷酸化、炎症反应等在内的多种学说,采取了阻断Aβ聚集、调节Aβ生成(γ激动α分泌酶,抑制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干预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等措施进行了广泛研究,但迄今为止无论是对AD的发病率或是其病程仍缺乏理想的预防/治疗手段/药物,  相似文献   

10.
雌激素与阿尔茨海默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雌激素在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通过与特定的细胞核受体α(ER-α),β(ER-β)结合,影响脑的发育和分化,雌激素替代疗法(ERT)用于绝经后AD妇女,可以通过多个环节改善AD的症状和延缓发病,本文就雌激素和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在AD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Aβ(β-amyloid peptides,Aβ)是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过程中的核心因子。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β在A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本综述主要针对Aβ的神经毒性及其复杂的分子机制展开叙述,而后同时就其神经毒性机制展开研究两大类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2.
老年性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病变,其特征性病理改变为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peptide,Aβ)沉积形成的细胞外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丢失伴随胶质细胞增生等。最近的研究发现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对AD的病程有预防治疗作用,主要基于其对神经的保护作用和抗炎功效。本文综述了内源性大麻素对AD的保护作用的几个方面,旨在为AD的治疗开辟新的策略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刘小莉  陈虹 《中国药房》2007,18(17):1350-135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为老年人常见疾病,是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AD的发病原因至今有许多未被阐明的区域,但大量的研究证实,AD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慢性病理过程。1987年,Maurizi首先提出体内褪黑素(Melatonin,MT)的含量下降可能与AD发病有关,此后相继有报道MT在抗氧化、  相似文献   

14.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和行为损害,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近年来,依据AD发病机制和病理学特点进行靶向治疗逐渐成为新药开发的重点。靶向药物β淀粉样蛋白(Aβ)单克隆抗体阿度奴单抗和来卡内单抗获美国FDA批准用于AD的治疗,调节肠道菌群药物甘露特纳在中国批准上市,β分泌酶抑制剂、抗Aβ疫苗、tau蛋白聚集抑制剂等创新药物也表现出对AD的治疗潜力并先后进入临床试验。本文梳理近年来治疗AD的创新药物研究进展,分析创新药物研发策略,为治疗AD和开展相关新药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 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在大脑控制情绪和记忆的海马区, 以及控制语言的皮质部位出现大量的老年斑和神经纤维团(NFTs).目前AD的发病机制及药物研究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对AD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治疗AD的药物开发研究不断取得进展.该文针对目前中草药及相关制剂治疗AD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6.
β淀粉样蛋白(Aβ)分子量约为4kDa,是由39~4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其被认为是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发病的核心蛋白。脑内Aβ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protein,APP)水解产生,主要通过跨血脑屏障外向转运清除。正常生理条件下,脑内Aβ的产生和清除保持动态平衡。若失衡(清除小于产生),则导致Aβ水平异常升高,继而聚集、沉淀,形成老年斑,引发一系列的病理反应,如突出功能异常、神经元凋亡、记忆损害等,继而引发AD。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ow-density-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1,LRP1)为600 kDa的Ⅰ型跨膜糖蛋白,属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家族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17.
阿尔茨海默病血脂及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鹏  张向军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6):1059-1060
阿尔茨海默病(A]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以不可逆的记忆力进行性减退直至痴呆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与智能关系密切。近年来逐渐增多的证据表明,胆固醇及其代谢改变在AD的病理生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㈨,笔者分别对确诊的40例AD患者及4JD例健康对照者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甲状腺素(TT3、TT4)、游离甲状腺素(FT3、FT4)、促甲状腺素(TSH)的含量进行了检测,旨在探讨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藏红花素(crocin)对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小鼠认知能力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海马区注射Aβ25-35建立AD模型,随机分为AD组、AD+L、M、H-crocin组(10、20、40 mg/kg)和AD+donepezil组(1 mg/kg盐酸多奈哌齐),腹腔注射治疗4周,另设置Sham组。采用避暗实验、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学习、记忆能力,ELISA测定大鼠血清Aβ含量,HE染色和Tunel染色确定大鼠海马区内病理改变及神经元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测定大鼠海马区Brdu、Dcx、NeuN表达,Western blot测定大鼠脑组织Aβ、DKK3、β-catenin、p-GSK-3β/GSK-3β、Caspase-3、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AD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血清Aβ含量升高,且海马区的病理改变严重,神经元细胞凋亡增加,Brdu、Dcx、NeuN含量降低,Aβ、DKK3、pGSK-3β/GSK-3β、Caspase-3、Bax蛋白表达升高,β-catenin、Bcl-2蛋白表达降低(P<...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造血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细胞及动物模型均具有保护作用,然而,关于Epo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有无影响目前仍不十分清楚。由于在AD的发病机制中J3淀粉样蛋白(β-amyloidpeptide,AJ3)的毒性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靶向β和γ分泌酶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β淀粉样蛋白沉积所形成的老年斑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三大病理改变之一。淀粉样蛋白代谢关键的分泌酶成为治疗AD很有潜力的靶点,β和γ分泌酶及其抑制成为AD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在β淀粉样蛋白假说、分泌酶及其抑制剂上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和尚存在的不足,为此类新药的开发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