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普通PICC置管与超声引导PICC置管方法在消化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106例消化科住院患者行PICC置管,分为普通置管组(n=71)和超声引导组(n=35),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舒适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普通置管组和超声引导组PICC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94.4%比94.3%)和总穿刺成功率(98.6%比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0.03,0.50;P>0.05);PICC超声引导组穿刺并发症(2/35,5.7%)显著低于普通置管组(22/71,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548,P <0.01).肿瘤化疗患者超声引导置管方法舒适度明显优于普通置管组,但急、慢性胰腺炎患者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与普通PICC置管比较,超声引导PICC置管成功率相当,但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肿瘤患者带管生存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老年性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50例急性胆囊炎的老年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接受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和对照组(接受腹腔镜胆囊炎切除术),各25例。对比两组手术前临床表现及体征;两组术后体温及白细胞;两组术后并发症;研究组手术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前临床表现及体征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1天、3天及5天体温及白细胞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腔内出血、胆瘘、肝脓肿)比较有差异(P0.05);25例研究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闭管1~2周后无不适症状,复查彩超显示无胆管扩张后拔管。结论:随着老年性急性胆囊炎发病率的增高,采取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症状,为择期手术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造影在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4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120例,其中60例采用一步法行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60例采用置换法行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B组60例,其中30例行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30例行经静脉超声造影+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C组60例,其中30例行经静脉超声造影+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30例行经静脉超声造影+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经引流管超声造影,统计并分析各组并发症发生率、引流术成功率及治疗疗效。结果 A组中一步法与置换法并发症发生率比较,B组中行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与行经静脉超声造影+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成功率比较,C组中行经静脉超声造影+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与行经静脉超声造影+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经引流管造影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模态超声造影联合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穿刺准确性,达到了理想引流减压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方法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准备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多普勒引导组(A组)、超声多普勒定位组(B组)和传统置管组(C组),每组各20例.A组、B组均应用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实时立体定位.A组在彩色超声多普勒引导直视下进行操作;B组先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定位,继而完成操作.C组采用传统体表标志定位法完成操作.比较三组穿刺成功率、置管时间、并发症等.[结果]A、B组穿刺置管时间均显著短于C组(P0.05).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B组为95%,均显著高于C组(P〈0.01),A组亦显著高于B组(P〈0.05).A、B组未见明显并发症,C组穿刺后出现一侧并发症发生率20%.[结论]超声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操作成功率最高,操作时间最短,并发症最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造影在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4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120例采用不同置管方式行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B组60例,30例行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30例行经静脉超声造影+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C组60例,30例行经静脉超声造影+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30例行经静脉超声造影+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经引流管超声造影,统计并分析各组数据。结果:A组中一步法与置换法并发症发生率比较;B组中行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与行经静脉超声造影+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成功率比较;C组中行经静脉超声造影+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与行经静脉超声造影+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经引流管造影疗效进行比较,其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模态超声造影联合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穿刺准确性,达到了理想引流减压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肝脓肿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在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细菌性肝脓肿通过超声引导确定后进行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其中4例行穿刺抽脓1次,21例行置管引流。结果22例穿刺、置管全部获成功,平均疗程20d(10~42d)。术后无腹腔内出血、气胸、脓胸及严重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B超引导下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具有简便、安全、住院时间短、费用少,并发症低的优点,可用于治疗大多数肝脓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在气管切开病人中的效果.[方法] 将263例气管切开术病人分为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组(A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组(B组),比较两种置管途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穿刺总成功率(100.0%)显著高于B组(82.0%,P<0.001);A组局部感染发生率为5.2%,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3.7%,均显著低于B组的12.5%和10.2%(P均<0.05).[结论]在气管切开病人中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快速建立血管通路的最佳方法,以及放置股动脉远端灌注导管在降低下肢缺血坏死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了中山市人民医院2001年5月至2008年6月行ECMO支持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置管方法分为经皮穿刺置管组(A组)、切开置管组(B组)、切开置管并放置远端灌注导管组(C组),对比分析经皮穿刺置管(A组)与血管切开置管(B、C组)在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切口出血的差异.并比较C组与A、B组在下肢缺血、坏死发生的差异.结果:经皮穿刺股动静脉置管置管成功率54.3%,血管切开置管置管成功率100%(P<0.01),两者置管时间、切口出血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比A、B组下肢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行ECMO治疗快速建立血管通路应直接行血管切开术,同时行远端股动脉灌注能有效预防下肢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不同部位中心静脉置管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02月-2014年02月收治的75例气管切开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置管组(A组)、颈内静脉置管组(B组)、股静脉置管组(C组),每组25例。分别对穿刺成功率、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渗液、导管堵管、脱出、导管相关感染、敷料更换频率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各组之间差异。结果各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A组显著低于B、C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患者导管更易脱出,与A、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选择锁骨下静脉置管具有较低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且便于护理治疗,应作为首选置管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与腹腔镜肝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1月细菌性肝脓肿患者72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超声组(n=36)与腹腔镜组(n=36)。腹腔镜组采取腹腔镜肝脓肿切开引流术,超声组采取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统计两组围术期状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组手术时长、住院时长、体温恢复正常用时、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用时短于腹腔镜组(P0.05);超声组并发症发生率(5.56%)低于腹腔镜组(22.22%,P0.05)。结论:采取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效果优于腹腔镜肝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康复较快,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缓解胆管梗阻,控制胆系感染的效果。方法梗阻性胆囊炎病人20例,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穿刺均一次性完成,所有病人疼痛及炎症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是治疗胆系病变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贵要静脉穿刺在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5例行贵要静脉PICC置管术的患者分为2组:A组行常规穿刺置管术,B组行床边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术。结果 A组穿刺最短时间较B组短,穿刺最长时间较B组长,A组均穿刺时间较B组短(t=2.75,P0.05),平均手术完成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t=2.66,P0.05);B组穿刺置管成功率96.8%,较A组明显提高(χ2=5.03,P0.05)。结论床边超声引导应用于贵要静脉的PICC置管术,可明显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冲洗术与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冲洗术治疗不同脓腔直径乳腺脓肿的效果。方法 对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乳腺脓肿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成穿刺抽脓组(n=40)和置管引流组(n=50)。穿刺抽脓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冲洗术,置管引流术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冲洗术治疗。比较2组的不同脓腔直径(脓腔直径≤5 cm、脓腔直径>5 cm)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引流量、术中单次出血及累计出血量、切口长度、引流时间、引流总量、康复时间、瘢痕长度和及术后单次和累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治疗满意度、治愈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复发及继续哺乳情况。结果 脓腔直径≤5 cm的乳腺脓肿:2组的脓腔大小、引流总量、康复时间、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引流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引流量、术中单次出血量、术中累计出血量、切口长度、瘢痕长度、术后单次VAS评分均显著高于穿刺抽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引流组的引流时间、术后累计VAS评分和满意度评分...  相似文献   

14.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为细菌性肝脓肿的49例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治疗,其中22例行单纯细针抽吸术(抽吸组),26例行置管引流术(置管组),1例抽吸术后1周脓腔无明显缩小而行置管引流术(抽吸+置管组);同时配合静脉抗炎、全身支持治疗。结果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细针抽吸或置管引流治疗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及脓腔消失时间分别为(2.8±0.6)d、(3.2±0.5)d、(14.6±4.2)d。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脓腔均消失,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治愈率为100%。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细针抽吸和置管引流术具有简便经济、创伤小、并发症低、治愈率高等优点,成为细菌性肝脓肿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8):1486-1487
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老年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效果。纳入老年细菌性肝脓肿患者9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切开组和超声组。切开组采用细菌性肝脓肿切开置管引流治疗,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体温复常时间、脓腔消失时间、血象复常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超声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切开组(P0.05);超声组相较于切开组体温复常时间、脓腔消失时间、血象复常时间、住院时间更短(P0.05);超声组相较于切开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老年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体温和血象恢复正常,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脓腔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治疗性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UG-TPPCD)治疗重症胰腺炎合并胰周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6例重症胰腺炎合并胰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开腹引流术,研究组采用UG-TPPCD。比较2组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3. 65%,显著高于对照组71. 43%(P 0. 05)。研究组症状、体征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 35%,显著低于对照组19. 05%(P 0. 05)。结论重症胰腺炎合并胰周脓肿治疗中应用UG-TPPCD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增强疗效,减轻炎性反应,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杨萍  孟燕  湛三成  胡亮 《护理研究》2010,24(8):2006-2007
[目的]评价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在气管切开病人中的效果。[方法]将263例气管切开术病人分为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组(A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组(B组),比较两种置管途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穿刺总成功率(100.0%)显著高于B组(82.0%,P〈0.001);A组局部感染发生率为5.2%,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3.7%,均显著低于B组的12.5%和10.2%(P均〈0.05)。[结论]在气管切开病人中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颈内静脉置管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右颈内静脉置管的手术病人90例,随机均分成3组,A组采用传统盲探穿刺,B组超声定位后穿刺,C组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记录各组穿刺成功及一次成功例数、成功插管所需次数、成功插管所需时间、并发症等。结果B、C组穿刺成功及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P〈0.05),成功插管所需次数B、C组明显少于A组(P〈0.05);A组出现4例颈部血肿、3例刺破动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的颈内静脉置管提高了穿刺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治疗腹腔脓肿的技术.方法 超声引导下对91例140次腹腔脓肿患者施行PCD治疗.结果 91例140次PCD治疗中除1次无法置管外,余均能一次置管成功,一次成功率达99.29%.其中16例同时置入两根管,21例先后置入两根管,6例先后置入三根管,共140次.成功置管的90例患者均于引流后48h内症状缓解,其中61例于12h内明显缓解.各小组引流治愈率分别为:膈下脓肿88.89%、胆囊床脓肿100%、胆漏87.50%、胰周脓肿93.10%、肠间脓肿75%、盆腔脓肿92.31%;本组总引流治愈率为86.81%.结论 PCD治疗腹腔脓肿能迅速解除患者的严重症状,具有避免因紧急手术或再次手术引起的并发症优点,充分发挥了超声微创技术创伤少、灵活、准确的优势,明显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江婷  吴昊  蒋颖  邹英  张波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4):3279-3280
目的 探讨B超引导在肿瘤患者颈静脉穿刺置管中减少漏液发生,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作用.方法 将非首次颈静脉穿刺置管输液化疗的79例肿瘤患者分为普通穿刺组(对照组,n=39)和B超引导穿刺组(引导组,n=40),所有病例固定同一麻醉医师进行静脉穿刺,比较两组完成穿刺时间、首次穿刺成功率、导管漏夜及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发生率.结果 B超引导组和对照组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间分别为(45.5±2.32)s和(90.6±3.18)s,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100.0%和84.6%,置管后发生漏液分别为1例和9例,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4%和2.5%,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行颈静脉穿刺置管不仅可明显减少非首次静脉穿刺肿瘤患者的置管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还能显著减少置管后漏液和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