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了子宫肌层,多发于育龄期妇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量多及经期延长.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正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局部或弥漫性病灶的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1]),好发于35~50岁的育龄期女性~([2]),常合并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渐进性加重痛经及继发性不孕等。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均匀增大或局限性结节,质地较硬伴腹部压痛,甚至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3])。虽然全子宫切  相似文献   

3.
活血化淤法治疗子宫腺肌症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腺肌症为子宫内膜腺体及问质侵入子宫肌层,临床症状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逐年加剧的进行性痛经。笔者以活血化淤,理气止痛为主治疗子宫腺肌症10例,取得一定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肌层内存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出血、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弥漫病变或者局限性病变(子宫腺肌瘤)[1]。好发于30~50岁妇女,发病率8.8%~31%不等[2]。临床主要表现是继发性逐渐加剧的进行性痛经、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宫体均匀性增大质硬而有压痛、不孕、性交痛等。目前西医对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症状严重、  相似文献   

5.
活血化淤法分期治疗子宫腺肌病2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玉莲  金季玲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0):2037-2038
目的观察采用活血化淤法分期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于平时服用桂枝茯苓丸加味,于经前1周至经行结束服用失笑散加味,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两方配伍分期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痛经、经量增多方面治疗前后具有明显差异,但对于经期延长这一症状改善程度治疗前后差异不显著。结论该方法治疗子宫腺肌病可显著改善患者痛经及经量过多的症状,而对于经期延长的治疗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扩大观察例数。  相似文献   

6.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一种病变。临床表现多为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子宫增大。笔者自1998年10月至今,采用中药内服、外用灌肛及西药丹那唑治疗本病60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加减葫芦巴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疗效及血清CA125的影响。方法:运用加减葫芦巴丸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腺肌病)痛经患者40例,观察治疗3个月前后在症状、体征变化、生活质量及CA125等指标的改变。结果:40例患者总有效率95%,治疗前后CA125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减葫芦巴丸可有效缓解内异症(腺肌病)患者痛经症状,降低血清CA125水平,是治疗该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子宫腺肌病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存在于子宫肌层,并伴随周围肌层细胞的代偿性肥大和增生的一种良性病变。子宫腺肌病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30—50岁妇女,是子宫内膜移位的一种表现形式,约半数患者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对女性的身体健康的危害是非常的大,不仅可导致妇女月经量增多、继发痛经进行性加剧外,还可导致不孕。现回顾性分析我院59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诊治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靳艳玲 《光明中医》2009,24(7):1376-1376
子宫腺肌病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所诱发上发的以进行性痛经和月经异常为主症的疾病.异位内膜组织在子宫肌层内弥漫生长者称子宫腺肌症,局限性团块生长者称子宫腺肌瘤.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的病因上不能明确,认为可能与持续的高雌激素刺激、PRL升高有关[1].由于该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痛经及月经异常,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尚无根治的有效药物.轻症患者可用GnRH-a进行控制疼痛,但停药后症状往往再次出现,子宫重又增大.对于疼痛剧烈、药物控制效果不佳者行手术切除子宫[1].  相似文献   

10.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是临床常见造成继发性痛经的主要病因。根据以往的认识,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症同属一病,都是由于子宫内膜组织种植于非子宫腔内而造成的。近年来,由于人们对这一疾病认识的加深,将子宫内膜种植于内膜肌层的疾病诊断为子宫腺肌症,而将种植于卵巢或盆腔等其他部位的疾病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据保守估计,  相似文献   

11.
重用紫草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以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以及逐渐加剧的进行性痛经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目前,子宫腺肌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妇科常见病.且多数患者倾向保守治疗,西药如孕激素、达那唑、GnRH-a等由于副反应大而不被广泛应用.自2008年4月-2010年12月,笔者采用重用紫草治疗子宫腺肌病45例,临床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鲁炎 《山西中医》1994,10(3):19-20
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初探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225002)李鲁炎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病之一,据报道[1]妇科手术切除的子宫标本中6~40%有子宫腺肌病。此病是由于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痛经、月经失调、不孕等,目前西医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维吾尔医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方法:对4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用维吾尔医观察治疗3个月前后的症状、体征变化、对其追踪随访,B超复查。结果:4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7.5%,治愈率为29.2%,显效率62.5%。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痛经明显缓解,月经量明显减少,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变薄,治愈的患者子宫体积与放置前比较,显著性变化。结论:维吾尔医药治疗方法可有效缓解内异症(腺肌病)患者痛经等临床症状,治疗该病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①揭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②两病不同病况(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比较。方法:制定"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调查表",对12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18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统计学分析其证候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频数分析得出气滞、肾虚、寒凝、痰湿、湿热、气虚、实热、血瘀等8个单一证型;聚类分析后得出气滞血瘀、气滞肾虚血瘀、肾虚血瘀、痰瘀互结、肾虚湿热瘀结、气滞寒凝血瘀等6种临床常见复合证型。子宫腺肌病患者资料频数分析得出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血瘀、气滞、气虚、寒凝、实热、痰湿、湿热等10个单一证型。聚类分析得出气滞肾虚兼痰湿、肾虚寒凝血瘀、肾虚寒凝气滞、肾虚气滞血瘀和肾虚气滞等5个常见临床复合证型。②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不同病况比较,痛经分别为54.03%和88.71%;月经不调分别为18.55%和44.09%;不孕分别为31.45%和18.82%。结论:①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证候分布复杂,临床上均以复合证型出现,两种疾病均以气滞肾虚血瘀为常见症候。②子宫腺肌病痛经及月经异常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比例较子宫腺肌病患者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5.
子宫腺肌病为妇科常见疑难疾病,中医药辨证论治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控制局部病灶,提高妊娠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可靠,复发率低。在新版的2015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指南的子宫腺肌病部分,明确提出"某些中药对痛经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可以试用"。但目前尚缺乏大量的高质量临床试验证据支持,缺乏一整套完整的疗效评价体系和严谨的思路方法。通过科学方法对中医药防治效果进行评价、表达与阐释,是提高子宫腺肌病临床治疗水平及中医药贡献度的关键环节。通过对中药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优势及评价指标的总结及思考,尝试提出开展子宫腺肌病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许谈 《亚太传统医药》2012,8(2):142-143
目的:分析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4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均采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痛经程度、月经量以及子宫内膜的变化,评价该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痛经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月经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有少量不规则阴道出血,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腺肌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痛经、月经量以及子宫内膜情况,效果明显,且安全性高,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7.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的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其好发于30-50岁的经产妇,其发病率约为20-30%,约有50%的患者可同时合并子宫肌瘤,约有15-40%的患者可同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2].既往曾称该病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将非子宫肌层的内膜异位症称为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3].子宫腺肌病常会伴发痛经、月经增多、不孕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故需进行积极治疗.现回顾性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后经病理学证实的子宫腺肌病59例,将其具体诊治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中~([1])。本病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1]),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并趋向于年轻化~([2])。临床主要表现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学无相应的确切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月经失调""痛经""癥瘕""不孕"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有显著的疗效,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查阅与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做对比研究。方法:对前来我院妇科就诊的1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175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其证候特点以及分布规律。结果: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这两种疾病的不同病况进行比较,得出以下三种病况占相应患者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月经不调19.3%和49.1%;痛经45.3%和83.4%;不孕症28.0%和22.3%。结论: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不孕的比例比在子宫腺肌病患者中的更高,而子宫腺肌病患者中月经不调与痛经的发病率高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因素、临床特征、病理特点以及手术方式。方法收集行手术治疗的子宫腺肌病1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手术所见、病理结果及发病相关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病的发病率占同期子宫良性肿瘤的29.6%,临床以月经量多、痛经为主要症状;以子宫均匀性增大如球型或不规则突起为主要形态特征;以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向子宫肌层弥漫性或局限性浸润生长为病理特点;其发病与情志因素、体质及营养状况、既往盆腔手术以及家族遗传等因素相关。结论子宫腺肌病近年来发病率显著增高,在病因、症状、体征、手术和病理等方面均有其自身特点,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