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升清通脉活血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患者脑血灌注量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0月符合条件的110例VBI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联合升清通脉活血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眩晕评估量表(DARS)、眩晕障碍调查表(DHI)、中医症候积分及椎动脉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量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92.73%(51/55)显著高于对照组78.18%(43/55),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DARS、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基底节区脑血流速度(CBF)、脑血容量(CBV)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通过时间(MTT)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清通脉活血汤治疗VBI性眩晕疗效明显,可通过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障碍及脑血流灌注量,恢复脑部供血,起到缓解眩晕等临床症状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升阳活血汤对后循环缺血(PCI)性眩晕患者症状改善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3月PCI性眩晕患者10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升阳活血汤、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治疗。对比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目眩、头晕、头身困重)、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内皮功能指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结果与对照组78. 85%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94. 23%较高(P0. 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低(P0. 05);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观察组CGRP水平较对照组高,血清ET-1、vWF水平较对照组低(P0. 05)。结论升阳活血汤治疗PCI性眩晕患者,可促进症状改善,提高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内皮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丹蛭通脉组方联合肝素钠注射液治疗中低危急性肺栓塞(APE)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对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APE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肝素钠注射液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丹蛭通脉组方治疗,疗程14 d。2组患者均坚持口服华法林钠片,按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右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气短、胸痛、心悸、咳嗽、疲倦乏力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组气短、胸痛、咳嗽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右心室舒张期横径/左心室舒张期横径(RVDD/LVDD)、肺动脉收缩压(PASP)、心肌作功指数(MPI)、N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右心室游离壁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治疗后治疗组PASP、MPI、NT-pro BNP均低于对照组(P 0. 05),RVFAC、TAPSE均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结论丹蛭通脉组方联合肝素钠注射液可改善中低危APE患者右心功能,明显降低中医证候气短、胸痛、咳嗽积分,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益气聪明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连续服用2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以及内皮素-1 (ET-1)、CGRP水平,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后两组LV、ARVA、BA、CGRP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ET-1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3 d及7 d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50%优于对照组84.80%(P 0.05)。结论益气聪明汤能减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中医治疗疗效,并且能改善患者的血流速度,调节机体的ET-1和CGRP水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评价眩晕方穴位敷贴对肝阳上亢型2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为穴位敷贴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左房功能的疗效寻找新证据。方法选取心内科门诊及病房确诊为高血压病2级,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证的60例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培哚普利4 mg,氨氯地平5 mg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眩晕方(吴茱萸10 g,川芎10 g),贴于神阙穴上,疗程14 d,观察对比血压、中医证候积分、左房长轴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峰值应变率。结果 2组在降压方面均有效果(P 0. 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2组在缓解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及证候疗效方面均有效果,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左房长轴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应变率明显升高(P 0. 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14 d后左房长轴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峰值应变率明显升高(P 0. 05)。结论眩晕方穴位敷贴不仅能改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血压,还能改善患者左房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丹葛汤辅助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葛汤辅助针灸治疗,疗程4周;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期末峰值血流速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全血还原黏度高切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期末峰值血流速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期末峰值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全血还原黏度高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的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葛汤辅助针灸结合基础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更好的改善患者脑供血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中医证候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补脾益肾汤对椎-基底节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脾肾虚损证)患者血脂、中医证候积分和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针刺联合补脾益肾汤治疗。治疗3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头晕、目眩、肢冷、腰痛、泄泻等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A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基底动脉(BA)和双侧椎动脉(V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2.92%(P 0.05)。观察组的头晕、目眩、肢冷、腰痛、泄泻等中医证候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TC、TAG和LDL-C均低于对照组,而HDL-C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的BA和V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流速和搏动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刺联合补脾益肾汤对椎-基底节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和血脂指标,降低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风醒脑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按1∶1的比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予以中风醒脑液联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疗程为2周,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同型半胱氨酸、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管搏动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中风醒脑液联合西医基础治疗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脑供血和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拟通脉养脑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VBI患者按照就诊日期单双号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给予自拟通脉养脑方加减治疗,1剂/d,分早晚2次服用;对照组给予西比灵10 mg口服,1次/d。2组均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经颅多普勒脑血流情况、中医症状积分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前2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结论自拟通脉养脑方治疗VBI效果理想,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椎基底动脉供血状态,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平眩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肝肾阴虚风痰上扰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76例。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给予自拟方平眩饮。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平均流速变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 7%,对照组有效率为76. 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平均流速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黏度及红细胞压积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自拟方平眩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肝肾阴虚风痰上扰证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患者的疗效及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92例VB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联合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疗效、中医证候评分及脑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63.0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9.13%;观察组眩晕症状积分治疗前后差值(9.63±3.71)分,明显大于对照组的(7.16±3.39)分;观察组治疗前脑动脉血流减慢者或增快者治疗后脑动脉血流Vm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治疗VBI所致眩晕可双向调节脑动脉血流速度,迅速缓解眩晕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定眩丹治疗肝肾阴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肝肾阴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20 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 0例。2组均予常规控制危险因素,对照组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予定眩丹治疗,2组疗程均为28天。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0 0%,对照组为52.0 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2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 5),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 5);2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 5),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 5)。结论:定眩丹能够改善肝肾阴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流速度,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肝肾阴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清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13例予清眩汤治疗,对照组107例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2组均14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经颅多普勒( TCD)检测2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P<0.05,P<0.01),其中右椎动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治疗后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全血黏度(低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指标除HDL-C外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P<0.05),且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明显(P<0.05)。结论清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且安全、无毒副作用,说明从脾胃辨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活血通脉汤治疗输卵管炎症所致的堵塞性不孕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治疗的105例输卵管堵塞性不孕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中医组60例患者接受中医活血通脉方加减治疗,常规组45例患者仅接受西医抗生素治疗,对比2组输卵管阻塞改善率、成功妊娠率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后,中医组的输卵管疏通改善率高于常规组(P 0. 05),中医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常规组(P 0. 05);中医组2年宫内妊娠率63. 79%高于常规组的42. 86%(P 0. 05)。结论中医活血通脉治疗输卵管堵塞性不孕症患者有利于改善中医证候,提高输卵管疏通后的宫内妊娠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口服,1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1次/d,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80. 0%和52. 5%,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右侧椎动脉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均明显加快(P均<0. 05),且治疗组明显快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国际DHI眩晕障碍量表和欧洲眩晕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 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芍药木瓜葛根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确诊为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患者68例,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34例,给予芍药木瓜葛根汤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 0. 05),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及各临床症状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P 0. 05),且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同时期的对照组,P 0. 05,2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芍药葛根汤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眩晕、头痛及恶心等症状,减轻其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归芪养血补气汤联合腹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VBI)眩晕气血亏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VBI眩晕患者68例,中医辨证均为气血亏虚证,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归芪养血补气汤联合腹针治疗。均连续治疗21天,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眩晕程度、椎基底动脉血流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4%高于对照组的67.65%(P<0.05)。治疗组中医症状主症评分、次症评分及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DHI、DA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LVA、RVA、B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归芪养血补气汤联合腹针治疗VBI眩晕气血亏虚证的疗效确切,有助于改善患者中医症状,缓解眩晕程度,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石氏针法联合椎脉回春合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2例,其中治疗组予以石氏针法联合椎脉回春合剂内服治疗,对照组仅服椎脉回春合剂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临床疗效及经颅多普勒(TCD)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收缩峰血流速度、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3%和77.4%;组问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基底动脉、椎动脉收缩峰血流速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BA收缩峰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除失眠、耳鸣外、其余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氏针法联合椎脉回春合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头颈循经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推拿法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头颈循经推拿法治疗。两组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并用经颅超声多普勒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变化情况,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疗程结束时两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疗程结束后两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治疗组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 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头颈循经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气虚血瘀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中药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 6%(58/64),高于对照组的76. 6%(49/6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学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治疗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双侧脑动脉血流速度平均值(Vm)及收缩期值(Vs)均高于对照组,搏动指数(PI)低于对照组(P 0. 05);且观察组血清学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提高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