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针灸分期治疗与常规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对比分析;方法选取13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针灸分期治疗和常规西医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及治疗组患者不同分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静止期患者和恢复期患者,静止期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恢复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并且急性期(发病早期)的治疗效果越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针灸分期治疗贝尔氏面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颖 《中国针灸》2010,30(1):23-26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不同病期的疗效差异,探讨针灸治疗面瘫的最佳介入时期.方法:40例贝尔氏面瘫患者随就诊发病时间长短分为发展期组、静止期组与恢复期组.治疗前均以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和面部残疾指数调查问卷(FDI)作为量化指标评定积分.3组均予针灸治疗,主穴取患侧风池、地仓、颊车、牵正、四白、阳白,健侧合谷;配穴:大椎、承浆、水沟,患侧攒竹、鱼腰、翳风、听会、颧髎、下关、迎香.操作:风池、合谷、大椎针用泻法,其他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法,于临床痊愈或治疗20次后再次评分判定疗效.结果:(1)针灸对贝尔氏面瘫发展期、静止期、恢复期均有治疗效果,有效率均为100%;(2)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发展期组愈显率明显优于静止期和恢复期组(均P<0.01);(3)静止期组与恢复期组间比较愈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有良好的效果,且发展期介入治疗其疗效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灸治疗75例贝尔氏面瘫患者,通过对其治疗效果进行量化、客观化评定,以观察其病程长短与针灸疗效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针灸介入贝尔氏面瘫治疗的最佳时机,为针灸更有效治疗贝尔氏面瘫提供客观化的依据。方法:75例患者随就诊时发病时间长短分为发展期组(1~7d)27例、静止期组(8~20d)23例与恢复期组(21~90d)25例,治疗前均以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作为量化指标评定积分。3组均予针灸治疗,每日1次。于临床治愈或治疗20次后再次评分判定疗效。结果:①3组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积分比较,3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发展期组优于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P〈0.01);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3组临床疗效比较,发展期组显效率明显优于静止期组和恢复期(P〈0.05),静止期组与恢复期组间比较显效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有良好的效果,但发展期治疗贝尔氏面瘫疗效最为明显,在临床应用中把握此段治疗时机,以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不同病期的疗效差异,探讨针灸治疗面瘫的最佳介入时期。方法:60例贝尔氏面瘫患者随就诊发病时间长短分为发展期组、静止期组与恢复期组。治疗前均以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和面部残疾指数调查问卷(FDI)作为量化指标评定积分。3组均予针灸治疗。主要穴位:患侧风池、地仓、颊车、牵正、四白、阳白,健侧合谷。配穴:大椎,患侧攒竹、鱼腰、翳风、承浆、水沟、听会、颧髎、下关、迎香。操作方法:风池、合谷、大椎针用泻法,其他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法,于临床治愈或治疗20次后再次评分判定疗效。结果:①针灸对贝尔氏面瘫发展期、静止期、恢复期均有治疗效果(P〈0.01);②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发展期组显效率明显优于静止期组和恢复期(P〈0.05);③静止期组与恢复期组间比较显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有良好的效果,且发展期介入治疗贝尔氏面瘫疗效优于其他两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时机及方法。方法:选取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针灸治疗时期的不同分为发展期组(n=30)、静止期组(n=20)和恢复期组(n=10),分别给予各组患者为期3个疗程的相应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发展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静止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恢复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发展期组患者临床疗效均优于静止期组、恢复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时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效果不同,其中发展期是针灸治疗该疾病的关键时期,效果最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门诊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治疗的风寒性周围性面瘫患者5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针灸诊疗,观察组接受温针灸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量表(H-B)和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治疗后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的免疫细胞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H-B、FDI躯体和社会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和FDI社会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FDI躯体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俞显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IgA、IgG、IgM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gA、IgG、Ig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不同病期贝尔氏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贝尔氏面瘫患者30例,按照其发病和就诊时间分组,其中发展期(1~7d)患者10例,设为A组;静止期(8~20d)患者10例,设为B组;恢复期(21~90d)患者10例,设为C组。全部患者均进行针灸治疗,采用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在治疗前后作为量化指标积分进行比较,并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的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分级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A组优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B组的60.0%和C组的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效果良好,特别在发展期效果显著,因此应把握时机,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8.
《山东中医杂志》2016,(7):615-617
目的 :通过观察对不同疾病阶段的贝尔面瘫均采用针灸方法治疗所造成的疗效差异,明确针灸治疗本病最恰当的时机。方法:44例贝尔面瘫患者依据发病时间分为以下3组:发展期组、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3组均予针灸治疗,主穴取健侧合谷,患侧地仓、颊车、阳白、四白、牵正、翳风;配穴:水沟、承浆,患侧下关、迎香、攒竹。操作:除合谷泻法外,其他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于临床痊愈或治疗3个疗程后再行疗效判定。结果:在面神经功能分级及愈显率方面,发展期组疗效最好(P0.01);而静止期组与恢复期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介入治疗本病的最恰当时机是发展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贝尔氏面瘫通过西药结合针灸治疗的时效性。方法:60例贝尔氏面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西药结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Portman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ortmann评分结果均有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展期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明显高于静止期以及恢复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药结合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能够迅速发挥疗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灸治疗90例贝尔氏面瘫患者,通过对其治疗效果进行量化评定,以观察其病程长短与针灸疗效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针灸介入贝尔氏面瘫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90例患者按发病时间长短分为发展期、静止期和恢复期,治疗前均以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作为量化指标评定积分。3组均予针灸治疗,在临床治愈或治疗20次后再次评分判定疗效。结果患者各期治疗后Sunnybrook量表评价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发展期组明显优于静止期和恢复期治疗患者,静止期和恢复期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针灸治疗在发展期显效率明显好于静止期和恢复,而静止期与恢复期间针灸治疗比较显效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有良好的效果,但在临床应用中把握此段治疗时机,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55例分期针灸治疗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针灸科治疗的5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30例给予分期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组不同时期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较对照组的72%明显升高,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面神经麻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的总有效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总体疗效优于西医治疗,急性期及静止期治疗效果更佳,恢复期治疗效果一般,临床应根据病变分期分而治之,以促进面神经麻痹症状的快速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循经透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联合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循经透刺法治疗。治疗为5次/周,2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周围性面瘫各项症状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H-B)、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变化情况,并统计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H-B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FDI躯体评分高于对照组,FDI社会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循经透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缓解面部神经麻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闪罐疗法治疗恢复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温针组和针罐组,每组25例。温针组予以针刺风池、阳白透鱼腰、下关、地仓透颊车、颧髎、合谷治疗,其中颧髎用温针灸;针罐组在接受与温针组相同治疗的同时配合患侧闪罐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均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针罐组总有效率为92.0%,温针组总有效率为72.0%,两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闪罐疗法治疗恢复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温针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配合四关穴温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及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中医骨伤病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24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四关穴温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面神经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80%显著高于对照组78.6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口眼歪斜、面部麻木、恶寒无汗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H-B)量表、社会交往及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配合四关穴温针灸能够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应用普通针刺疗法与温针灸治疗的优劣差异。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接受治疗的82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选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41)、试验组(n=41)。两组患者均接受药物口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普通针刺疗法,试验组患者予以温针灸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H-B评分、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分予以统计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分别为97.6%、82.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评分、FDI评分(躯体)、FDI评分(社会)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试验组患者H-B评分、FDI评分(躯体)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应用温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与普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实施分期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50例。参照组采用常规的不分期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分期针灸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痊愈率、面神经功能评分和House-Brackmann量表(H-B量表)计分、中医症状积分、实验室指标。结果:(1)治疗前,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两组周围性面瘫相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ouse-Brackmann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House-Brackmann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8.00%(49/50),与参照组的78.00%(39/50)相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的风寒、风热以及外伤等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3/50),低于参照组的20.00%(1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分期针灸的方式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的效果,神经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复式拔罐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以常规针刺,1次/d;观察组在针刺治疗结束后行"复式拔罐法"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二者均5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d,共计3个疗程。以面部残疾指数(FDI)、Sunny 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为评价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治疗前及组间各项评分比较,FDI躯体运动评分均显著提高,社会生活功能分级评分均显著下降,Sunny 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定与治疗前组间各项评分比较,静态评分均显著下降,随机运动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复式拔罐法"可以显著促进针刺对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面神经功能、面瘫程度、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梗死恢复期中枢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药组40例予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针刺组40例予针刺治疗;中药组40例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3组均治疗4周,观察临床疗效,比较3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针药组愈显率55.0%,高于针刺组(27.5%)及中药组(32.5%)(P0.05)。3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功能值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针药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改善值均高于针刺组、中药组(P0.05)。针药组治疗后FDI量表躯体功能评分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针药组FDI躯体功能评分及改善值均高于针刺组、中药组(P0.05)。3组治疗前后FDI量表社会生活功能评分及改善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升高(P0.05);治疗后针药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改善值均高于针刺组、中药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中枢性面瘫有较好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临床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针药合用较单一疗法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时机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11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接受针灸治疗时的发病时间分为A、B、C3组,针灸时间在发病1~3 d内为A组(38例),针灸时间在发病4~7 d内为B组(37例),针灸时间在发病8~10d内为C组(37例),3组均按分期治疗原则治疗,急性期者为患者发病7d内,静止期为患者发病8~15 d内,恢复期为患者发病16d及以上。对比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为86. 8%,B组为97. 3%,C组为83. 8%,B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及C组,A组及C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在发病4~7 d内开始针灸治疗,疗效最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四关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所收治的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分布原理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急性期、稳定期以及恢复期均采用针灸治疗,在稳定期与恢复期增加电针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急性期采用针灸+四关穴温针灸治疗,稳定期与恢复期采用针灸+电针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面神经功能分级进行对比统计。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实验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实验组患者在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方面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中的患者,统计学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针灸方法,四关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相对较好,应该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