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居民就诊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2020年天津地区家庭医生服务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二元Logistic回归、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居民就诊行为的影响。结果:签约居民基层就诊比例比未签约居民高17%(P<0.001)。从签约时长来看,签约时长在1年及以下3年以上的居民基层就诊比例比未签约居民高20%~24%(P<0.001)。从服务质量来看,高质量组的居民基层就诊比例比未签约居民高39%~42%(P<0.01)。此外,亲戚签约家庭医生可以通过促进居民自身签约家庭医生,进而影响居民就诊行为。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以有效提高居民基层就诊比例,且对签约时长在1年以上3年以下的居民影响较大。高质量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居民就诊行为的影响较大。此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从家庭医生的视角,以居民实际健康获得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主观感受,界定健康获得感的概念;参考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3)及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中的医疗卫生调查内容,以及上海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拟定健康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从健康保障、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3个维度共10项指标评价签约居民健康获得感;通过定量调查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核心,以居民健康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本研究分析广州市海珠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标落实状况,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7-07广州市海珠区2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调查,随机抽查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居民5名。根据不同的服务包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性指标核查问卷。比较不同签约服务包各规范性指标情况。结果共调查577名签约居民。签订协议规范率为90.3%,录入家庭医生签约系统规范率为99.0%,建立居民电子档案规范率为97.3%,签约服务合格率为73.7%,签约医生知晓率为71.4%。不同签约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性签订协议(χ~2=33.229,P0.001)、签约医生知晓率(χ~2=44.857,P0.001)和签约服务合格率(χ~2=20.62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签约包规范性录入家庭医生签约系统(χ~2=5.384,P=0.371)和建立电子档案规范性(χ~2=9.996,P=0.0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性指标有助于考核家庭医生绩效,发现家庭医生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一步采取有效策略不断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评估指标体系,以便从卫生服务的不同层面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进行评估。方法:运用文献、现场调查以及专家咨询构建筛选评估指标的初步框架;通过Delphi法专家咨询后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建立了家庭医生签约模式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分别为准备性、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指标;二级指标8个,主要有人力资源投入、基本医疗、基本公卫、服务效率和满意度等;三级指标39个,如每万人口家庭医生数、首诊率、签约居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发生率等。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敏感性和可行性,能够对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进行综合评价,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管理、考核及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标化工作量模式下,进行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的效果评价。方法基于标化工作量模式下,随机选取上海市惠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作为研究组,选取上海市机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实施基于标化工作量模式的绩效考核体系,对照组按传统的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分析比较两组的工作成效。结果与2016年比较,2017年研究组社区居民签约率增加1.90%;60岁以上社区居民的签约率增加15.60%;签约社区就诊率增加13.92%;签约居民转诊率减少2.75%;居民高血压控制率增加3.07%;血糖控制率增加17.24%;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率增加27.14%;居民人均累计门诊费用减少923.73元。以上指标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基于标化工作量模式下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质量效果良好,调动了医务人员积极性,改善了服务水平,提高了服务能力,推进了家庭医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为我国其他地区开展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试点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增进人民健康、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的重大举措,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随着政府财政投入逐年加大和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是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文章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以建立科学合理、可量化操作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目标,探索建立符合社区服务中心实际情况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为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落实、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满意度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实证研究考察签约家庭医生是否促进了分级诊疗、有序就诊和健康管理等服务的普及。方法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路街道18个居委100户居民家庭,共1 800名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签约居民与未签约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结果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更好地实现了有序就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双向转诊方面的比例均高于未签约居民。签约居民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为35.15%,转诊的比例为21.43%,未签约居民分别为16.87%和9.61%。签约居民利用较多的社区医疗服务项目包括:在社区看病配药、免费健康体检和参加健康讲座。未签约居民使用最多的项目同样如此,但使用比例低于签约居民。结论较未签约居民而言,签约居民下沉就诊比例更高并且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比例更高,这表明签约服务已经初显成效。扩大社区卫生机构药品目录、鼓励居民与家庭医生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是完善家庭医生制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实证研究考察签约家庭医生是否促进了分级诊疗、有序就诊和健康管理等服务的普及。方法 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街道18个居委100户居民家庭,共1800名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签约居民与未签约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结果 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更好地实现了有序就诊。在社区卫生中心首诊以及双向转诊方面的比例均高于未签约居民。签约居民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为35.15%,转诊的比例为21.43%;未签约居民分别为16.87%和9.61%。签约居民利用较多的社区医疗服务项目包括:在社区看病配药、免费健康体检和参加健康讲座。未签约居民使用最多的项目同样如此,但使用比例低于签约居民。结论 较未签约居民而言,签约居民下沉就诊比例更高并且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比例更高。这表明签约服务已经初显成效。扩大社区卫生机构药品目录、鼓励居民与家庭医生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是完善家庭医生制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城市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方法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概念框架为理论基础,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确定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体系。以广州市为例进行实测模拟检验。结果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结构、投入、过程、产出、结果"绩效评价概念框架基础上拟定城市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候选指标库。基于此指标库制定问卷,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对20名专家进行函询。根据专家函询结果,建立了包括了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及34个三级指标的广州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组织结构与管理(权重0.21)、资源投入(权重0.24)、签约服务过程(权重0.19)、签约服务效果(权重0.36)。以广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实测对象对个别指标的数据获取方式或评分标准进行了调整完善。结论指标体系构建具有科学性;评价工具设计以结果产出为重点,综合从供需双方、健康管理服务规律等多角度评价签约服务质量;可为政策评估实施部门评价签约服务改革绩效提供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全面了解北新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服务相关指标及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反馈情况。方法通过对2014—2016年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岗的13位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情况进行调查,测评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的知晓率及满意度。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有效签约率、预约门诊率、履约率逐年增加,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的知晓率及满意度也是逐年增加;调查发现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服务人数基本达到饱和,签约率未见提高,家庭医生对再新增签约意愿减弱;家庭医生首诊率近2年无明显提高。结论随着家庭医生工作的深入,有效签约率、预约门诊率、履约率、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知晓率及满意度明显提高,居民签约率的提高受限于家庭医生数量,家庭医生首诊率达到一定比例后呈现暂时的顶端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上海地区的实证数据检验家庭医生在健康与费用管理中的"守门人"作用。方法:2018年5—6月在上海市"1+1+1"家庭医生签约试点的某街道开展现场问卷调查,采集有效问卷1745份。结果:签约居民在抽烟、酗酒、熬夜等健康行为自评健康管理成效中均优于未签约居民。签约居民健康管理成效为好的有54.96%,显著高于未签约居民(31.27%);在费用控制指标中,签约居民认为签约家庭医生能够节省费用的占66.73%,而未签约居民仅为48.63%。结论:上海市"1+1+1"家庭医生签约政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家庭医生健康与费用"守门人"的管理成效,在将来的研究中有必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健康管理与实际医疗费用控制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上海市长宁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对签约居民的影响,分析签约服务的政策效果。方法:对长宁区1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检验签约与非签约人群在认知、慢性病服务利用和服务评价方面的差异。结果:共有2 886位居民参与研究,其中621人(21.52%)已经签约。签约集中在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群,签约组居民在服务认知、评价方面显著高于非签约组,签约的慢性病人群在社区就诊、慢性病管理防治、慢性病医疗费用控制方面均优于非签约的慢性病人群。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效明显,签约有利于引导居民有序就医、控制医疗费用、改善慢性病防治、提高服务评价和依从性,为推动签约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上海市实行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服务工作进展情况,即"家庭医生制度2.0版",找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方法针对"家庭医生制度1.0版"存在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接受度不高、签约履约率低、居民无序诊疗和医疗费用逐年上涨等突出问题,上海市启动了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工作,通过3家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市级平台优先转诊;提供长处方和延伸处方的便捷用药服务等举措,努力尝试解决1.0版存在的问题。结果上海市24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工作。截止2018年底,医疗机构组合签约人数已超过666万人,已签约居民中77.09%在签约的3家医疗机构内就诊,在签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率达到了57.77%左右,"家庭医生制度2.0版"对分级诊疗的落实和医疗服务下沉社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结论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2.0版"实施3年多来,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有序诊疗正在不断改善,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在实施中;延伸处方优惠政策凸显,医疗服务逐渐下沉社区。但是医疗费用仍然持续增长,后续需要家庭医生加大对签约居民医疗费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了解目前银川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现况,根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对银川市居民和社区医生采用问卷调查,随机抽取500名居民和20名社区医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卡方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和是否患有慢性疾病是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影响因素。结论:目前银川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实施效果已初见成效,值得继续深入推广。同时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居民认知程度,使签约服务落实到地,完善家庭医生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投入、过程和产出三个维度国家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价2018年天津市各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质量。方法采用AHP层次分析群决策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相关分析法对各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各指标关联系数和灰色关联度进行综合评价,以期获得各区服务质量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结果通过灰色关联系数分析可知,环城4个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总体上优于其他区、县,而涉农地区服务质量较差,主要是由于相关人力资源投入不足;市内6个区的相关系数得分在签约居民家庭医生处门诊人次数指标上表现较差,在该区域内集聚大量优质的卫生资源,使得居民选择基层就诊意愿不高;滨海新区主要体现在家庭医生与患者之间存在签而不约的情况;如H1、H3的环城地区在基层卫生机构数量和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配置上尚有不足,同时优质的专科资源集聚,导致签约居民家庭医生处门诊人次数较低。结论各级政府部门和卫生行政机构应进一步调整卫生资源布局,明确机构功能定位,保持服务公平可及;同时多点施策,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吸引患者更多的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就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助力分级诊疗制度,认知是签约利用的基础,了解社区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居民认知度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法:于2019年5—7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上海市16个区50家社区的2 500名居民,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85.96%的社区居民认知签约服务相关政策,84.18%的社区居民认知签约服务内容。影响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的因素有户籍、居住地、文化程度、月收入和患慢性病情况。结论:上海市社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水平较高,但宣传方式单一,应丰富宣传方式和途径,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宣传方案,实现真实有效的宣传,提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上海市长宁区家庭医生责任制尤其是全科医生执业方式与服务模式改革的实施现状、政策成效与发展策略。方法收集改革的相关指标,如有效签约率、社区定点就诊率、家庭医生定点率和转诊到位率等主要监测指标来考察改革的政策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结果实施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之后,家庭医生人均有效签约服务人数、有效签约率、社区定点就诊率、家庭医生定点就诊率和转诊到位率等关键指标分别达到了568人、23.00%、74.00%、56.00%和74.00%。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依从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未来家庭医生责任制改革的深化也面临着能力与动力方面的挑战。结论需要围绕组织管理机制、协同服务机制和补偿激励机制"一体、两翼、三个机制"下有价值的服务产出为核心目标来深化家庭医生责任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寻找影响社区居民做出家庭医生签约决策的关键因素。方法 2018年5月4日—5月25日,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社区签约和未签约居民共201人进行签约影响因素调查,从中提取主观印象、需求、供给和就医体验四个潜变量,信度系数均大于0.700。结果主观印象和就医体验对签约倾向的路径系数,需求和签约倾向对签约服务利用情况的路径系数,估计值有统计学意义。需求和签约倾向对签约服务利用情况有直接作用,影响程度分别为0.347和0.533;供给、主观印象和就医体验对签约服务利用情况的影响不显著。结论需求才是关键因素,应充分挖掘辖区居民健康需求并提供相应的签约服务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