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1].若损伤发生在骶髓平面以上,由于骶髓内的排尿中枢仍保持完整,但失去了高级排尿中枢对它的控制,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及反射性排尿;若病损发生在骶髓部,则因排尿中枢受损,表现为逼尿肌无张力[2].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即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神经源性膀胱是SCI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做好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与护理,减少并发症,提高其生存质量成为治疗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本文就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护理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伤病发生在骶髓平面以上时,由于骶髓内的排尿中枢仍保持完整,但失去了高级排尿中枢对它的控制,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及反射性排尿;若病损发生在骶髓部,则因排尿中枢受损而表现为逼尿肌无张力。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即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不同平面脊髓损伤(SCI)后尿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不同平面SCI引起神经源性膀胱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选择健康雌性SD大鼠80只,分为骶上脊髓(胸腰段)损伤组(30只)、骶髓损伤组(30只)及对照组(20只)。采用脊髓横断法制备大鼠脊髓不同平面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分别于动物模型制作前及制作后第20天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大鼠的膀胱功能。结果骶上脊髓损伤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骶髓损伤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髓损伤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上脊髓损伤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骶髓损伤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髓损伤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为神经源性膀胱的早期诊断及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电针治疗脊髓源性逼尿肌活动过度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骶髓以上节段脊髓损伤或病变后,由于脑桥排尿中枢和骶段脊髓之间的联系中断,正常的抑制机制被破坏,将导致逼尿肌活动过度.表现为尿频、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1].  相似文献   

5.
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闫桂虹  郭江雪 《天津护理》2010,18(3):170-172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源性膀胱(rleurogenic bladder,NB)是骨科及康复科临床常见难题。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发生病变后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膀胱等下尿路功能障碍最严重的直接后果是上尿路损毁、肾功能衰竭、患者死亡。早期正确处理神经源性膀胱将最大限度地避免尿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近年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较大,已经得到医学界公认[1],而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又是导致其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大量临床及动物试验研究结果提示,骶上SCI导致的NB多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型[3]。逼尿肌反射亢进型NB中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逼尿肌过度活跃、尿道括约肌松弛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2X3受体在不同平面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L6~S1背根神经节(DRG)和膀胱逼尿肌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共选取健康雌性SD大鼠80只,将其随机分为骶上脊髓(胸腰段)损伤组、骶髓损伤组及对照组。采用脊髓横断法制备大鼠不同平面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于模型制作20 d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和膀胱逼尿肌中P2X3受体表达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骶上脊髓损伤组大鼠背根神经节、膀胱逼尿肌中P2X3受体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骶髓损伤组明显增高(P<0.01);骶髓损伤组背根神经节、膀胱逼尿肌中P2X3受体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结合本课题前期研究的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推测P2X3受体表达水平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程度密切相关,有望通过影响P2X3受体表达水平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调节和控制排尿生理活动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及尿道功能障碍[1].尿流动力学检查是诊断膀胱功能障碍的必要手段,也是神经源性膀胱分类治疗的主要依据.沙彬秀等[2]采用简易膀胱容量及压力测定方法,了解脊髓损伤患者膀胱的类型、最大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滴入氯化钠溶液的速度远远超过人体尿液生成的速度,人体每分钟生成尿液约1 ml,滴入速度过快会刺激膀胱,引起膀胱逼尿肌痉挛,影响测试结果.因此,我科在临床上将该方法进行改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神经源性膀胱现代治疗及康复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发生病变后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这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中比较多见.过去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尿路感染及排尿功能障碍导致的肾功能衰竭是其主要死因.上世纪50年代后,神经源性膀胱所致的死亡率有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①间歇性导尿术的应用;②无法导尿时对患者处理手段的改进;③泌尿系统感染防治水平的提高;④专项康复护理中心的建立;⑤长期肾脏功能的随访监测;⑥现代尿流动力学检测技术的发展;⑦对结石治疗水平的提高[1].本文将对神经源性膀胱的现代治疗及康复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神经源性膀胱是控制膀胱排尿中枢神经系统(脑或脊髓)或周围神经病变所引起的一种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bladder)[1]。神经源性膀胱排尿机能障碍致尿潴留引起膀胱及尿路感染,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2]。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spinal sord injury,SCI)是损伤的脊髓导致排尿中枢或其神经通路损害,引起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致使尿潴留或排尿困难.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靠导尿管排尿,长期使用导尿管不利于膀胱功能恢复,甚至加速膀胱纤维化进程[1],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泌尿系感染、结石和肾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2.
<正>脊髓损伤可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的内脏器官丧失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与支配,引起神经性功能紊乱[1]。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类由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即储尿和∕或排尿功能障碍),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疾病总称[2]。神经源性膀胱为膀胱神经失控后功能障碍的膀胱,其为脊髓损伤后的常见  相似文献   

13.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障碍,通常还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主要包括心血管、性、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1]。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NB)[2] ,是脊髓损伤后肠道失去中枢神经支配造成感觉运动障碍,使结肠活动和肛门直肠功能发生紊乱,导致结肠通过时间延长,肛门括约肌失去自主控制,表现为便秘、大便失禁等  相似文献   

14.
正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 DO)是指膀胱充盈期逼尿肌自发或受刺激引起的不随意异常收缩[1]。由神经系统病变的DO可称为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neurogenic detrusor overactivity, NDO),通常发生在影响脑桥以上和/或骶髓以上调节下尿路功能的神经通路。中枢神经损伤后DO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中尿失禁通常会给患者带来卫生不良、皮肤皲裂和与社会的隔离等问题[2],并且尿潴留、高膀胱压力及膀胱括约肌的协同失调等可进一步损害上尿路功能,导致肾脏功能损伤,继而带来全身的影响。而临床上目前采用长期留置导尿管方法,会有诱发慢性尿道感染、肾功能损伤以及膀胱癌的风险[3]。长久以来DO临  相似文献   

15.
外伤后脊髓横断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所致膀胱排尿功能障碍是医学上的一大难题。我科肖传国教授创建肖氏手术方法 ,人工建立体神经 -内脏神经反射弧控制排尿 ,获得成功。通过对 31例脊髓神经损伤病人利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躯体神经与骶神经吻合 ,重建膀胱功能[1 ] ,经过 1a~3a随访 ,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 998年— 2 0 0 0年 ,我科共收治外伤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病人 31例。男 2 7例 ,女 4例 ;年龄最大的 60岁 ,最小的 2 2岁 ,平均 36岁。受伤时间最长 2 0a ,最短 6个月 ,平均 5 .5a。…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CI)是指由于各种外力作用于脊柱所造成的脊髓压迫或断裂。SCI后因排尿中枢与大脑皮层联系的中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碍,不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痛苦,更严重的是易引起尿路感染,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探讨SCI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已成为众多同行关注与研究的问题,现综述如下。1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主要因素1.1自身因素1.1.1膀胱功能失调[1,2]SCI患者常合并有膀胱功能失调,膀胱过度充盈,排尿障碍,残余尿量增多,出现尿潴留、尿失禁,均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而且,当发生膀胱功能障碍时,易出现输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骶神经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膀胱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36例脊髓损伤合并逼尿肌无力型膀胱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对S3神经根进行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epetitive function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F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简易膀胱容量测定、膀胱超声及焦虑自评量表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最大自排尿量、平均自排尿量、残余尿量、膀胱初感觉容量及焦虑自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治疗后试验组的最大自排尿量、平均自排尿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复功能磁刺激作用于骶神经根对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疗法为临床上治疗逼尿肌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较好的护理措施.[方法]将68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病人按入院日期单双号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护理(对照组)和个体化护理(实验组),比较两组病人自主排尿时间的差别.[结果]实验组病人自主排尿时间比对照组短.[结论]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不同特点,实施个体化护理措施,更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常见的合并症之一[1]。在美国,总计有超过20万的SCI患者,每年新增病例约1万人[2],而我国每年新增病例达5  相似文献   

20.
<正>脊髓损伤患者因其自主性神经活动丧失,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丧失而造成尿潴留,长期留置导尿管容易造成泌尿系感染,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肾衰竭是造成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5]。患者在住院期间均能配合治疗,但出院后随着症状的好转易淡忘维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继而在行为上懈怠导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维护不到位。本科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训练成功出院的患者进行延伸护理健康指导,以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