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结合配套运动训练方案在运动发育迟缓儿童中的早期干预效果,为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的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康复中心收治确诊为运动发育迟缓且符合标准的患儿101例,按不同训练方案分为干预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早期运动干预训练。根据PDMS-2评估结果,干预组患儿在常规早期干预训练下进行相应Peabody配套运动训练,而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早期干预训练。训练1个疗程后采用PDMS-2对两组患儿的运动能力进行再次评估,比较两组的运动评估结果。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粗大运动商(GMQ)、精细运动商(FMQ)、总体运动商(TMQ)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的评估显示干预组患儿较治疗前GMQ、FMQ、TMQ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3.17、3.97,P<0.01),且干预组GMQ、FMQ、TMQ评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t=2.13、2.04、2.44,P<0.05)。干预前,两组精细运动或粗大运动偏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0,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1,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3,P>0.05)。结论 在运动发育迟缓儿童早期干预训练中使用PDMS-2及其配套运动训练方案,能够有效改善运动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情景式运动训练对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的康复效果。方法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取运动发育迟缓儿童8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两组均进行综合早期干预,治疗组在综合早期干预的基础上加情景运动训练,并分别于治疗前及1个大疗程后对其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Peabody量表中的大运动及精细运动DQ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显示,GMFM-88量表中的D区及E区、Peabody量表的大运动及精细运动DQ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的GMFM-88量表中的D区及E区、Peabody量表的大运动及精细运动DQ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 情景式运动训练对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的早期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网状密集式悬吊训练对发育迟缓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新的早期干预思路与方法。方法 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6~15月发育迟缓儿童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进行干预,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网状密集式悬吊训练,治疗周期为3个月。在治疗前后均采用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IMS)和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对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儿童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IMS评估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为,t=-2.983、-7.157,P<0.05;PDMS-GM评估分别为t=-2.733、-6.517,P<0.05),且治疗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IMS和PDMS-GM评估分别为t=-2.400,-6.099,P<0.05)。结论 网状密集式悬吊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更有效改善发育迟缓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探究多感官刺激对全面性发育迟缓(GDD)患儿运动功能、发育水平及语言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20年12月许昌市某医院收治的113例GDD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6)和观察组(n=57)。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多感官刺激,2组患儿均持续干预3个月。比较2组患儿干预前后运动功能[精细运动(FMQ)、粗大运动(GMQ)及总运动(TMQ)评分]、发育水平、语言能力。结果 干预后,2组患儿FMQ、GMQ、TMQ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儿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性、语言、个人社交功能发育水平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儿语言能力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综合康复训练联合多感官刺激能够有效提高GDD患儿运动功能、发育水平及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推拿疗法在早期干预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期间在寿光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推拿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儿的干预效果,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Gesell运动能评分和发育商的差异。结果 干预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干预后,干预组Gesell运动能评分高于对照组(t=-12.524,P<0.001),干预组患儿发育商高于对照组,但IL-6、hs-CRP和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推拿疗法早期干预对运动发育迟缓的患儿临床疗效明显,且干预越早效果越好,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运动干预训练对窒息患儿生命早期体格发育、运动发育及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足月分娩的75例窒息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内容不同,分为对照组(31例,常规干预)和观察组(44例,常规干预+早期运动训练)。分别测量两组患儿出生至生后不同时期头围、身长、体质量净增值及生后6个月时运动发育指数和智力发育指数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出生至生后6周、6~8周、8~12周及12~24周时身长净增值[(6.65±1.82)cm、(2.74±0.55)cm、(3.31±0.83)cm及(6.33±1.59)c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18±1.77)cm、(2.40±0.69)cm、(2.81±0.73)cm及(5.78±1.62)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5、3.66、3.61及4.52,均P<0.05);观察组患儿出生至生后6周、6~8周及8~12周时头围和体质量净增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生后12~24周时头围和体质量净增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出生6个月时运动发育指数(109.60±9.72)和智力发育指数(115.85±8.7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74±12.37)、(107.67±1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1、4.20,均P<0.05)。结论 窒息患儿早期(生后6个月内)行运动训练对促进生命早期体格发育、运动发育及智能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病情及家长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5年12月在小榄医院治疗的62例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回顾性分析患儿及家长接受的干预措施,分为接受常规干预的对照组34例、接受综合干预的观察组28例。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PDMS-2)评估两组患儿的全身运动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患儿家长的负面情绪;采用亲职压力指标简表(PSI-SF)评估两组患儿家长的压力程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运动发育、负面情绪、压力程度评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PDMS-2评分中反射、固定、移动、物体控制、抓握、视觉-运动统合评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SAS、SDS评分值低于对照组患儿家长(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PSI-SF中亲职愁苦、亲子互动失调、困难儿童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患儿家长(P<0.05)。结论综合干预可提升运动发育迟缓患儿运动能力,缓解家长负面情绪及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被动训练对窒息患儿生命早期体格发育、智能发育及运动发育的影响,为窒息患儿早期进行被动训练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该院分娩的足月窒息儿8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培训方式分为干预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干预组在接受培训内容包括喂养、营养搭配、必要维生素补充方法、常见疾病预防等指导的基础上,接受早期运动干预培训,测量并计算两组婴儿出生至42d、42d^2个月、2个月~3个月,3个月~6个月4个阶段体质量、身长、头围的净增值和6个月时的智力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结果干预组窒息患儿体质量及头围在出生至42d、42d^2个月、2个月~3个月净增值均较对照组高(均P<0.05),干预组窒息患儿身长在4个阶段净增值和6个月时智力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均较对照组高(均P<0.05)。结论窒息患儿在6个月之前进行运动干预训练可促进其体格发育、智能发育及运动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儿童扁头综合征(DPB)与运动发育迟缓的相关性,为DPB患儿早期运动发育筛查与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间在绵阳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7 826名6~12月龄儿童,经过测量后筛选出2 776例DPB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病率。并将2 761例DPB患儿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DPB组,并纳入正常儿童1 90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评估各病例组及对照组儿童的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对各组儿童的粗大运动商(GMQ)和精细运动商(FMQ)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对各组儿童的运动发育迟缓率进行分析。结果 DPB的患病率为35.47%。轻度、中度、重度DPB组和对照组的GMQ和FMQ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1.271、194.877,P<0.05)。进一步比较,轻度DPB组与对照组的GMQ和FM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DPB组的GMQ和FMQ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粗大运动和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肢体功能训练结合家庭干预对粗大运动发育落后早产儿病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6年7月间在小榄医院接受治疗的62例粗大运动发育落后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单纯家庭干预、观察组患儿接受肢体功能训练结合家庭干预,均持续3个月。对比两组患儿干预前后中文版88项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2)评分、血清发育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中文版GMFM-88评分、PDMS-2评分、血清发育指标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中文版GMFM-88中各个区域评分值高于对照组;PDMS-2评分中反射、姿势、移动等评分值高于对照组;血清发育指标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粗大运动发育落后早产儿接受肢体功能训练结合家庭干预,有助于宏观粗大运动功能的提升,同时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完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多感官刺激治疗对全面性发育迟缓(GDD)婴幼儿运动功能的疗效,为促进GDD婴幼儿运动功能的发育以及全面发展提供临床实践经验和循证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2—10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诊断为全面性发育迟缓(存在运动发育落后)的0~2岁儿童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一对一多感官刺激治疗,30 min/d,5次/周,共8周,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时对所有观察对象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进行测评,观察粗大运动发育商(GMQ) 、精细运动发育商(FMQ) 、总体运动发育商(TMQ) 的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4周、8周后GMQ、FMQ、TMQ评分与治疗前比均有显著提高 (P<0.001)。治疗8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GMQ、FMQ、TMQ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4周后评分 (t=-9.354、-7.997、-14.518、-10.162、-6.102、-14.313,P<0.001)。实验组在治疗4周、8周后GMQ、FMQ、TMQ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2、-2.306、-2.276、-3.396、-3.392、-3.664,P<0.05)。结论 多感官刺激治疗有利于提高全面性发育迟缓婴幼儿的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多感官刺激治疗对全面性发育迟缓(GDD)婴幼儿运动功能的疗效,为促进GDD婴幼儿运动功能的发育以及全面发展提供临床实践经验和循证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2—10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诊断为全面性发育迟缓(存在运动发育落后)的0~2岁儿童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一对一多感官刺激治疗,30 min/d,5次/周,共8周,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时对所有观察对象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进行测评,观察粗大运动发育商(GMQ) 、精细运动发育商(FMQ) 、总体运动发育商(TMQ) 的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4周、8周后GMQ、FMQ、TMQ评分与治疗前比均有显著提高 (P<0.001)。治疗8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GMQ、FMQ、TMQ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4周后评分 (t=-9.354、-7.997、-14.518、-10.162、-6.102、-14.313,P<0.001)。实验组在治疗4周、8周后GMQ、FMQ、TMQ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2、-2.306、-2.276、-3.396、-3.392、-3.664,P<0.05)。结论 多感官刺激治疗有利于提高全面性发育迟缓婴幼儿的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悬吊运动训练(SET)联合肌内效贴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DCP)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以期为该类型患儿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在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儿童康复治疗部收治的59例DCP患儿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20例,悬吊组20例,研究组19例),常规组行常规康复,悬吊组行常规康复和SET,研究组行常规康复+SET+肌内效贴,3组患儿均治疗4个月。比较三组患儿治疗前、治疗4个月的步行能力[10 m步行速度(10 mMWS)]、粗大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项(GMFM)]与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4个月后,常规组、悬吊组和研究组患儿在10 mMWS(t=3.249、4.042、7.761)、GMFM目标分(t=5.297、13.128、20.982)和BBS评分(t=4.025、7.289、6.394)上较治疗前均显著增高(P<0.01);治疗后,研究组在10 mMWS、GMFM目标分和BBS评分指标改善幅度最佳,并显著优于常规组和悬吊组(F=7.071、4.787、4.093,P<0.05)。结论 SET联合肌内效贴治疗DCP患儿可提高临床治疗疗效,有效改善患儿的平衡功能,粗大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前馈控制结合躯干训练对小儿脑瘫运动发育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选取40例小儿脑瘫患者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躯干控制训练,训练组在进行常规躯干训练前先进行前馈控制训练。在治疗8周和6个月、1年后两组患儿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C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BBS、GMFCS、FMA及MBI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儿上述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改善,且训练组的改善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4、2.393、2.283、3.048,P<0.05)。6个月、1年后随访发现训练组的改善仍高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BBS,GMFCS,FMA及MBI评分的时间效应、组内效应与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馈控制结合躯干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小儿脑瘫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长期随访发现效果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运动能力的影响,为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6月-2019年5月诊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9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振动训练组、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30例,评估三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三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每组儿童的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踝关节活动度、MMT、MAS、PBS、GMFM-C区、D区及E区、PEDI、6MW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278、26.886、14.149、25.883、3.769、4.254、6.512、5.194、6.982,P<0.05),且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更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悬吊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476例痉挛性脑瘫患儿中随机选取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28例、针刺组28例和实验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针刺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实验组在针刺组基础上予以悬吊技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中C区、D区、E区及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量表对3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三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每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三组间GMFM-C、GMFM-D、GMFM-E、ADL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4.044、16.874、13.246、14.590,P<0.05),且实验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和针刺组,效果显著(P<0.05)。结论 悬吊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可以进一步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运动能力的影响,为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6月-2019年5月诊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9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振动训练组、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30例,评估三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三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每组儿童的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踝关节活动度、MMT、MAS、PBS、GMFM-C区、D区及E区、PEDI、6MW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278、26.886、14.149、25.883、3.769、4.254、6.512、5.194、6.982,P<0.05),且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更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早产儿轻度运动发育迟缓的评定及早期干预模式,为早产儿随访及干预提供新模式。方法 选取2018年3月1日-2019年3月3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儿童保健科建卡并常规随访的早产儿100例。研究对象用0~1岁20项神经运动检查(20项)检查,并被分为干预组33例、对照组31例、正常组32例及转诊的早产儿4例。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早产儿干预后的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IMS)得分及12月龄时3组早产儿发育商(DQ)。结果 1)干预后,干预组AIMS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P<0.05)。2)干预组、正常组与对照组12月龄时的大运动DQ、言语DQ、社交行为DQ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9、9.02、4.53,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与正常组、对照组与干预组间的大运动DQ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正常组、对照组与正常组间的言语DQ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正常组间的社交行为DQ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转诊早产儿4例,无视、听异常婴儿。结论 以20项为随访基础、以AIMS为早期干预指导基础及以Bobath运动疗法为主的早期综合干预模式在轻度运动发育迟缓早产儿随访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精细运动发育落后幼儿其视觉运动整合能力与视诱发电位潜伏期之间的相关性,为发育落后患儿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选择71例经PDMS-Ⅱ测试精细运动发育落后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同时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将闪光视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LP100)均值分别与视觉-运动整合能力(VMI)和精细运动发育商(FMQ)均值进行统计学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精细运动发育落后幼儿视诱发电位潜伏期与视觉-运动整合及精细运动发育商存在相关关系(r=-0.859和-0.844,P<0.001),潜伏期越延迟,其视觉-运动整合标准分及精细运动发育商越低。结论 视知觉功能可影响精细运动发育落后幼儿视觉运动整合能力,视诱发电位可作为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供重要线索和电生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