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止血带的不同应用方式对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术后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11例TK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05例,在切口关闭前释放止血带彻底止血;B组106例,在切口关闭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后释放止血带。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7 d及3个月的VAS、HSS评分以及实现膝关节90°屈曲的时间。结果总失血量:A组(945±368)ml,多于B组的(725±243)ml(P=0.032)。手术时间:A组(93.5±24.4)min,长于B组的(75.0±22.1)min(P0.001)。止血带时间:A组(64.2±18.6)min,短于B组的(75.0±22.1)min(P=0.004)。并发症:A组1例,B组5例(P=0.213)。术后7 d及3个月的VAS:A组分别为(3.9±1.2)分、(2.4±0.8)分,B组分别为(4.5±1.1)分、(2.2±0.9)分(P=0.026、P=0.835)。术后7 d及3个月的膝关节HSS评分:A组分别为(85.4±8.3)分、(90.5±8.7)分,B组分别为(78.5±7.6)、(89.2±6.8)分(P=0.015、P=0.815)。术后实现膝关节90°屈曲的时间:A组为(1.5±0.6)d,B组为(2.2±0.8)d(P=0.042)。结论 TKA中释放止血带会增加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但可能会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早期疼痛反应,有利于早期的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驱血止血弹性束紧套环与气囊止血带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2020年4月至2020年10月于我科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52例患者,并采用序列研究方法分为两组。4~7月符合条件的25例患者(20例单膝,5例双膝,共30膝)纳入驱血止血弹性束紧套环组,8~10月符合条件的27例患者(24例单膝,3例双膝,共30膝)纳入气囊止血带组。统计术中止血带放松前失血量、总失血量、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输血率、曲马多需求比率、血栓发生率与膝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用于评价术中视野清晰度、术后大腿疼痛与膝关节疼痛,采用Lovett评分评价股四头肌肌力。结果相较于气囊止血带,驱血止血环可降低术中止血带放松前的失血量(P0.01),提供良好的视野清晰度(P0.01),但两组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驱血止血环组止血带使用时间(64.10±4.98)min,手术时间(73.03±6.11)min,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3.33%;气囊止血带组止血带使用时间(70.73±13.13)min,手术时间(79.33±14.57)min,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4,P=0.04)。术后早期,对于止血部位大腿疼痛、膝关节疼痛、股四头肌肌力与膝关节活动度等方面,驱血止血环具有一定临床优势。其他指标如输血率、曲马多需求比率均没有差异。结论驱血止血环可减少术中失血量,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缩短止血带使用时间与手术时间,提升手术效率。术后早期,驱血止血环可减少对肢体的挤压损伤,降低大腿疼痛,利于股四头肌肌力与膝关节活动度的恢复,加速患者康复,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静脉应用氨甲环酸(TXA)联合弹力绷带在跟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合理性。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15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70例)和对照组(84例)。试验组于松止血带前5~10min静脉给予TXA 15mg/kg,术后使用弹力绷带由足底缠绕至膝上;对照组于松止血带前5~10min静脉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不使用弹力绷带包扎。比较两组患者的失血量指标、失血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史、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级(ASA)、合并内科疾病、患肢侧别、术前血红蛋白(hb)、术前凝血指标、Sanders分型、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天试验组hb为(118.21±11.96)g/L,对照组为(111.63±12.60)g/L。试验组术后48h引流量为(50.62±35.33)mL,对照组为(106.30±65.41)mL。试验组隐形失血量为(60.63±40.32)mL,对照组为(103.51±65.35)mL。试验组总失血量为(130.36±60.53)mL,对照组为(242.35±100.39)mL。试验组术后24hD-二聚体为(5.23±1.12)mg/L,对照组为(4.81±0.89)mg/L。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试验组为(4.01±1.12)分,对照组为(5.26±0.94)分。试验组住院时间为(6.81±1.35)d,对照组为(6.21±1.23)d。试验组切口干燥时间为(4.86±1.32)d,对照组为(6.91±1.52)d。以上数据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并发症:红肿渗出,试验组10例(14.28%),对照组23例(27.38%),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皮下瘀斑血肿,试验组15例(21.42%),对照组31例(36.90%),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4周,试验组DVT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及术后复查随访期间均无有症状的肺栓塞发生。结论 使用TXA联合弹力绷带可有效降低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失血量及切口红肿渗出、皮下瘀斑血肿的发生率,且不增加DVT的风险。另外,减少了住院时间,减轻了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7):1572-1576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止血带和不应用止血带的效果。[方法]2015年6月~2015年12月连续纳入90例拟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止血带组(全程使用止血带)和无止血带组(全程不使用止血带),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及输血率、术后VAS评分、膝关节肿胀程度、骨水泥厚度及术后康复。[结果]通过Gross方程计算两组预计总失血量,得到止血带组总失血量(896.10±245.40)ml多于无止血带组(804.30±215.90)ml,且止血带组的血红蛋白下降值(26.40±11.20)g/L显著高于无止血带组的血红蛋白下降值(18.50±8.30)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止血带组有1例需要输血,无止血带组没有输血者(P=1.000)。影像学测得两组骨水泥厚度分别为(0.52±0.02)cm和(0.51±0.02)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无止血带组患者术后前3 d膝关节肿胀率均显著低于止血带组,且无止血带组的术后住院天数(3.80±0.29)d显著少于止血带组(5.10±0.22)d。[结论]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全程不应用止血带并不增加失血量,不影响骨水泥厚度,同时可以减轻术后膝关节肿胀程度和VAS评分,有助于快速康复,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均压气囊止血带(equilibrium pressure pneumatic tourniquet,EPPT)和普通气囊止血带在双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止血效果及止血带损伤情况。方法 2008年5月-2010年5月,对21例双胫腓骨闭合骨折患者按左、右侧随机分为两组,在施行钢板内固定术时分别使用EPPT(EPPT组)和普通止血带(普通组)止血,止血带时间设定为60min,止血压力均为50kPa。男12例,女9例;年龄17~58岁,平均32.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重物砸伤6例,高处坠落伤6例。根据X线分型标准:EPPT组单纯型15例,蝶型3例,粉碎型3例;普通型组单纯型13例,蝶型5例,粉碎型3例。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72h,平均37.5h。结果 EPPT组及普通组止血带持续时间分别为(95.30±4.19)min及(94.11±5.1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2周普通组3例发生腓总神经损伤,经营养神经治疗3个月后恢复;1例出现皮肤水疱,经换药治疗后3周痊愈;止血带损伤率为19%。EPPT组无止血带损伤相关并发症发生,止血带损伤率为0。两组止血带损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止血效果评定,EPPT组获优19例,良2例,优良率100%;普通组获优10例,良3例,差8例,优良率6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两组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无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结论 EPPT与普通气囊止血带相比,止血压力低,止血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3):2186-2189
[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不使用止血带的综合效果及其对早期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3月住院并初次接受单侧TKA术的60例西藏藏族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不使用止血带组和使用止血带组,每组30例。研究组全程不使用止血带,对照组全程使用止血带,均不放置引流。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疼痛评分(VAS)、肿胀、膝关节功能恢复及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情况。[结果]不使用止血带组手术时间与使用止血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失血量显著高于使用止血带组(P<0.05),术后隐性失血量明显少于使用止血带组(P<0.05),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使用止血带组术后第1、3、7 d大腿疼痛及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均低于使用止血带组(P<0.05)。术后第3、7 d不使用止血带组患肢肿胀度均小于使用止血带组(P<0.05)。不使用止血带组屈膝100°时间快于使用止血带组(P<0.05)。两组均无症状性DVT发生,不使用止血带组发生肌间静脉血栓6例(20.00%),使用止血带组发生肌间静脉血栓7例(2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术中全程不使用止血带可以减轻术后大腿肌肉、膝关节疼痛及肿胀,加快膝关节功能康复,且不会增加围术期总失血量和DVT。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对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应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PFLP)、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的13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计算平均隐性失血量,依据内固定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组:依据平均隐性失血量,将三组患者分别分为高隐性失血量组和低隐性失血量组,并分别比较患者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功能评分。[方法]PFLP组内高隐性失血量组和低隐性失血量组的下床负重时间分别为(35.98±6.37)d、(35.58±4.46)d(P0.05);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8.32±3.36)周、(16.48±2.35)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3.88±4.35)分、(83.88±4.35)分(P0.05);低隐性失血量组在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评分方面均优于高隐性失血量组。DHS组内高隐性失血量组和低隐性失血量组下床负重时间分别为(35.41±5.21)d、(31.52±9.42)d,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7.24±2.86)周、(15.30±1.45)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5.57±7.76)分、(92.82±6.82)分(P0.05);低隐性失血量组在术后下床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评分方面均优于高隐性失血组。PFNA组内高隐性失血量组和低隐性失血量组下床负重时间分别为(34.11±8.01)d、(30.25±7.42)d,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6.74±2.31)周、(13.62±1.96)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7.07±7.21)分、(93.02±7.14)分(P0.05);低隐性失血量组在患者术后下床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评分方面均优于高隐性失血量组。[结论]隐性失血量影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老年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低隐性失血量患者术后临床疗效优于高隐性失血量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芒硝配合冰袋外敷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肿胀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行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芒硝配合冰袋外敷护理,观察7 d,分析患者隐性失血量、疼痛评分和术后7 d肿胀程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隐性失血量分别为(400.8±31.5)m L和(591.1±20)m L(P0.05),术后72 h疼痛评分分别为(2.3±0.5)分和(3.9±0.5)分(P0.05),术后7 d平均肿胀程度分别为(2.1±1.1)cm和(4.1±1.4)cm(P0.05)。结论:芒硝配合冰袋外敷,能有效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减轻术后患肢疼痛,缩短患肢肿胀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止血带应用时间和手术时间对胫腓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7—2015-12诊治的胫腓骨骨折119例,记录手术过程中止血带应用时间和手术时间,分别比较止血带应用时间(A、B、C)3组及手术时间(X、Y、Z)3组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在止血带应用上,A组50例中4例发生DVT,发生率8%;B组48例中6例发生DVT,发生率12.5%;C组21例中6例发生DVT,发生率28.5%,止血带应用时间3组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上,X组42例中2例发生DVT,发生率4.7%;Y组50例5例发生DVT,发生率10%;Z组27例中9例发生DVT,发生率33.3%。Z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于X组和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P=0.002;χ2=6.41,P=0.010),X组和Y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P0.05)。结论止血带的应用时间对胫腓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无影响,但手术时间超过150 min明显增加了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对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愈合及患者血清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6-01—2018-06手术治疗的64例胫腓骨中下段骨折,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观察组内固定后于骨折端注入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照组未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比较2组骨折骨性愈合时间及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血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结果 6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观察组未出现并发症。观察组骨折骨性愈合时间为7~12(8.8±1.6)周,对照组为7~39(12.5±7.4)周;观察组骨折骨性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术后1周的血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血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腓骨中下段骨折内固定后骨折端局部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可提高患者血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神经生长因子可协同富血小板血浆共同发挥促成骨作用,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交锁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微创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成人胫骨多段骨折患者39例,其中采用髓内钉治疗(髓内钉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4~60岁,平均(40.6±9.7)岁;按AO分型,C2.1型7例,C2.2型11例。采用钢板固定治疗(钢板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22~52岁,平均(41.7±8.1)岁;按AO分型,C2.1型7例,C2.2型13例,C2.3型1例。对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进行分析,末次随访时采用Johner-Wruhs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3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28个月,平均15.2个月。交锁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2.1±5.8)min、(70.9±7.1)ml,钢板组分别为(64.3±7.7)min、(74.1±8.5)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交锁髓内钉组术前准备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5.3±0.7)d、(11.1±1.9)个月,钢板组分别为(7.1±0.8)d、(14.1±2.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有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Johner-Wruhs评分,髓内钉组优11例,良4例,中3例;钢板组优11例,良5例,中3例,差2例。结论:髓内钉微创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较钢板内固定术前准备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骨折愈合快,但适用范围不如钢板,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固定治疗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手术入路方式。方法:2008年8月至2012年10月,采用胫前减张切口结合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175例,男112例,女63例;年龄60~83岁,平均71.3岁。其中采用胫前减张切口结合LCP治疗89例,男62例,女27例;年龄(71.8±6.4)岁。采用胫骨远端内侧小切口经皮LCP治疗86例,男58例,女28例;年龄(70.3±6.7)岁。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消肿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2个月患肢AOFA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胫前减张切口结合LCP治疗组与胫骨远端内侧小切口经皮LCP治疗组的术前消肿治疗时间分别为(5.6±1.3)d、(9.7±2.1)d;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2±1.4)个月、(5.4±1.9)个月;术后并发症发生分别为3例、10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胫前减张切口结合LCP治疗组AOFAS评分为89.0±9.7,胫骨远端内侧小切口经皮LCP治疗组87.9±9.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前减张切口结合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有利于骨折愈合,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卢庆峰  周祖忠  陈晓 《骨科》2019,10(2):95-100
目的 探讨止血带在高血压病人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中的使用效果,分析合并高血压的TKA病人在不同时期使用止血带对术中失血、术后失血、术后康复锻炼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因膝骨关节炎于我院接受初次TKA的60例高血压病人,根据止血带使用时间的不同分为三组,其中A组20例病人在切皮前开始使用气囊止血带,缝合完毕加压包扎后松开;B组20例病人在安放水泥型膝关节假体前开始使用气囊止血带,缝合完毕加压包扎后松开;C组20例病人在安放水泥型膝关节假体前开始使用气囊止血带,骨水泥凝固后松开。分别记录3组病人术中、术后失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病人疼痛情况、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评价病人术后3 d、3周、1年的膝关节功能。结果 A组的术中失血量为(170.81±34.83) ml,B组为(194.95±24.96) ml,C组为(248.88±25.8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34,P=0.022);A组总失血量为(923.56±197.79) ml,B组为(773.67±183.76) ml,C组为(827.50±182.79)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33,P=0.031)。A组术后3 d肿胀率及VAS评分[9.93%±0.97%、(7.32±1.26)分]明显高于B组[6.03%±0.85%、(4.72±0.82)分]及C组[5.91%±0.73%、(4.94±0.63)分];术后3周时,A组的KSS评分为(46.74±6.72)分,明显低于B组的[(69.72±7.93)分]、C组的[(68.83±7.86)分];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3组之间的K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14,P=0.834)。A组有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有1例发生术后贫血,2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B组无并发症出现,C组有1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结论 安放水泥型膝关节假体前开始使用止血带,缝合完毕加压包扎后松开,可明显改善病人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近期功能效果,术后并发症少,但远期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微型钢板与克氏针斜向及邻掌骨横向固定治疗掌骨干斜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59例掌骨干斜行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内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克氏针斜向及邻掌骨横向内固定,对照组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治疗费用及掌指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1例发生克氏针针道感染,其余患者均未发生切口及克氏针针道感染。所有患者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和骨折复位丢失。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分别为(20.5±4.2) min、(1.6±0.2) cm,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0.8±5.6) min、(4.3±0.8) cm(P<0.05);观察组治疗费用和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3804.5±300.8)元、(7.2±1.1)周,低于对照组的(9906.9±860.6)元、(9.3±1.7)周(P<0.05)。术后第1、2、3个月观察组掌指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和克氏针斜向及邻掌骨横向内固定均是治疗掌骨干斜行骨折的可选术式,但后者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有利于骨折愈合、内固定材料费用低和无须二次切开取出内固定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采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治疗的9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32例,女60例,年龄44~82(63.67±9.93)岁。根据冗余与否将所有患者分为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RNRs阳性组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龄45~82(65.45±10.37)岁;病程24.00(12.00,72.00)个月。RNRs阴性组54例,男17例,女37例;年龄44~77(62.42±9.51)岁;病程13.50(9.00,36.00)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包括狭窄节段数、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硬膜囊面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背部和腿部疼痛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  相似文献   

16.
侯吴仁  徐敏鸥 《中国骨伤》2015,28(9):796-801
目的:比较3枚空心螺钉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加防旋螺钉治疗股骨颈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 月至 2012年12月,治疗股骨颈粉碎性骨折67例,根据不同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其中36例采用DHS加防旋螺钉固定治疗(DHS组),男24例,女 12 例,年 龄22~58岁,平均43.7岁;31例采用3枚空心螺钉固定治疗(空心钉组),男22例,女9例,年 龄24~56岁,平均43.0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术后住院时间、下地行走与患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采用髋关节Harris 评分对两组患者的功能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DHS组(5.00±0.86) cm,空心钉组(3.30±0.57)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获1年以上随访,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地行走时间:DHS组为(19.0±3.5) d,空心钉组为(37.0±6.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肢部分负重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DHS组分别为术后(23.0±7.0) d、(138.0±13.0) d,空心钉组分别为术后(38.0±5.7) d、(164.0±12.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折愈合时间:DHS组为(151±11) d,空心钉组为(162±1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 评分:DHS组为(91.0±5.7)分;空心钉组为(85.0±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股骨颈粉碎性骨折的治疗,DHS 联合防旋螺钉优于3枚空心螺钉固定,具有术后患肢负重更早,骨折愈合更快,髋关节功能更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金婕 《中国骨伤》2020,33(11):1063-1067
目的:比较传统腓骨皮瓣联合异体骨移植与复合骨皮瓣移植联合骨延长分期修复治疗下肢烧伤致严重软组织并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下肢烧伤致严重软组织并骨缺损患者68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4例与研究组34例。所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软组织及骨组织缺损,研究组34例采取复合骨皮瓣移植联合骨延长分期修复治疗,男22例,女12例;年龄32~46(39.18±6.01)岁;受伤至治疗时间(16.69±5.11)h;致伤原因:爆炸伤28例,火器烧伤6例;骨缺损长度(12.10±2.34)cm;左侧16例,右侧18例。对照组34例采取腓骨皮瓣联合异体骨移植治疗,男24例,女10例;年龄31~47(38.93±5.81)岁;受伤至治疗时间(17.10±5.63)h;爆炸伤30例,火器烧伤4例;骨缺损长度(11.96±2.51)cm;左侧19例,右侧15例。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肢体功能Fugl-Meyer分值(FMA),术后6个月的治疗满意度、疗效和并发症。结果:肢体功能:术前两组FMA分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两组FMA分值较术前增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疗效:研究组治疗优良率(94.12%)高于对照组(76.47%)(P<0.05)。术后6个月患者治疗满意度:研究组治疗满意度(94.12%)高于对照组(76.47%)(P<0.05)。并发症: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4.71%),对照组(26.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采取复合骨皮瓣移植及骨延长分期修复治疗下肢烧伤致严重软组织并骨缺损,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治疗满意度较高,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使用弹性髓内钉和钢板固定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入院的6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分为髓内钉组和钢板组,各30例,髓内钉组为采用弹性髓内钉固定,钢板组为钢板螺钉固定。髓内钉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2~75(39.4±9.8)岁;车祸伤24例,摔伤6例;闭合性骨折23例,开放性骨折7例。钢板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4~78(38.6±10.2)岁;车祸伤22例,摔伤8例;闭合性骨折24例,开放性骨折6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和后足评分、腓骨临床愈合时间和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6~21(14.0±2.8)个月。髓内钉组和钢板组比较,髓内钉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腓骨临床愈合时间短、切口感染率低(P<0.05)。髓内钉组术后出现2例延迟愈合,钢板组出现1例不愈合,2例延迟愈合。末次随访踝关节功能按照AOFAS评分标准,髓内钉组(88.33±4.57)分,优17例,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与3M弹力绷带的改良罗伯特琼斯绷带比较,评估模块化组合方式的下肢弹力加压装置的适体性、便捷性、安全性和舒适性。方法:40位健康成年大学生,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16~25(20.3±2.2)岁;体重40~81(60.4±20.2) kg,将其左右下肢进行随机自身配对分组,每组40个样本。根据国人下肢的体表参数,以模块化理念为指导,设计一组模块化组合式下肢弹力加压装置,将各模块进行组合,评估模块组合加压装置在研究对象下肢的长度和周长包裹的适体性,将其左右下肢进行随机自身配对分组,每组40个样本,应用该弹力加压装置(试验组)和3M弹力绷带的改良罗伯特琼斯绷带(对照组),统计比较两者在操作安置时间及调整次数和所需时间的便捷性差异,比较两者应用24 h后压力损伤的安全性差异,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两者24 h内主观疼痛感觉变化来评估舒适度。结果:该装置由若干长度不等的宽15 cm的弹力加压外衬模块,一个起缓冲、定位和附着主体作用的内衬模块和一个弹力足踝加压模块组成,弹力加压外衬模块长度涵盖人体下肢的周长,单个外衬模块长度每间隔5 cm从15 cm递增至80 cm,单个内衬模块长度每间隔3 cm从62 cm增加至83 cm,将各模块选配组合后可达研究对象下肢长度和周长的100%适体性,试验组首次安置操作时间(118.23±7.33)s和再次操作时间(60.08±5.88) s均明显短于对照组首次安置操作时间(164.68±8.93) s和再次操作时间(131.23±7.91) s,试验组调整次数(3)和操作时间(3.50±0.71)s与对照组调整次数(11)和操作时间(139.00±5.66) 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压力性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VAS评分试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模块化组合式弹力加压装置具有很好的适体性,较好的安置和灵活调节便捷性及安全性,舒适性较3M弹力绷带的改良罗伯特琼斯绷带好。  相似文献   

20.
彭祥  双峰  李浩  邵银初  胡炜  单记春  杨迪  万得恩  许文波 《中国骨伤》2023,36(11):1021-1025
目的:对比分析直接上方入路(direct superior approach,DSA)与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lateral approach,PLA)在高龄股骨颈骨折半髋置换术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 2021 年12月收治的72例接受半髋置换手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采用微创DSA入路,男10例,女26例,年龄(82.82±4.05)岁;36例采用传统PLA入路,男14例,女22例,年龄(82.79±3.21)岁。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不同时间点Harris评分。结果:DSA组手术时间(79.41±17.39) min,比PLA组(98.45±26.58) min更短;切口长度(8.33±2.69) cm,比PLA组(11.18±1.33) cm短;术中失血量(138.46±71.58) ml,比PLA组(173.51±87.17) ml更少;初次下地时间(3.04±0.95) d,比PLA组(4.52±1.10) d更早;住院时长(8.70±1.89) d,比PLA组(10.67±2.35) d短(P<0.05)。两组术前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DSA组Harris功能和总分高于PLA组(P<0.05),而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半髋置换手术中,DSA入路较PLA入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初次下地时间、住院时长以及术后1个月的Harris评分等临床指标更优,在促进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康复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