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第28条是张仲景著作中存在争议的条文之一,历代医家对该条所用方剂中桂枝和芍药的去留,主要有4种不同意见:①认为原文当是"桂枝去桂".②认为原文应该"桂枝去芍".③认为原文应"桂枝减量".④认为"既不去桂亦不去芍".参照《伤寒论》第28条前后条文,并从病机角度解析,认为原文应为"桂枝去桂",因该条方证病机为水饮内停致太阳经气不利,而无表证存在,表证表现实为水饮郁遏太阳经气所致,证治宜攻其所得,不需再用桂枝解表,故该条所用方剂应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相似文献   

2.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第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病因病机与证治方药争议颇多。通过推演张仲景的诊疗过程,分析本条文病因病机与桂枝、芍药去留之争,认为本条文之病因为汗不得法后又经误下,病机为水停中焦,三焦气化与水液代谢不利,方药应遵循《伤寒论》原文"去桂"而"留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功能开结利水,宣通表里,临床上治疗水停中焦,三焦气化不利的病证。  相似文献   

3.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伤寒论》中颇具争议的一首方剂,原方由芍药、生姜、大枣、甘草、茯苓、白术组成。历代医家对原文“去桂”持质疑态度,多认为应去芍药而保留桂枝。本方争议的核心点在于桂枝和芍药作用的差异,一般认为芍药不具备解表作用,去桂枝后整方几乎无解表作用而无法治疗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诸症。解决争议的关键在于深入探讨桂枝、芍药功效的差异,通过梳理历代本草有关芍药功用的记载,总结芍药的作用特点为通降和利下。通过分析原文,认为第28条的核心病机为体表营卫壅堵,心下水气阻碍营卫代谢。结合营卫理论,提出芍药的核心作用为通降营卫,促进体表营卫回流。本方保留芍药的目的在于促进体表营卫回流,疏通体表营卫壅堵,通降中焦营卫至下焦,利心下水气,使邪气从小便走。去桂枝的目的在于桂枝主升,与通降的抗病趋势相悖。结合两则临床案例,初步验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合理性,从理论和实践证明了本方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芍药主要选用白芍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在《伤寒论》中运用较广泛,其使用频次仅次于甘草、桂枝、大枣、生姜,达33方(次),涉及52条原文。但是《伤寒论》中未明确指出使用的是芍药哪个品种。笔者结合历代医家的意见,主要从赤芍和白芍功能异同进行分析,提出《伤寒论》中芍药主要选用白芍的浅见。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所载方剂中应用附子的达十余首之多,用法可分为生用和炮制。其中应用生附子的方剂有干姜附子汤(原文61)、四逆汤(原文29,323,324)、茯苓四逆汤(原文69)、通脉四逆汤(原文317)、白通汤(原文314)、白通加猪胆汁汤(原文315)。应用炮制附子的方剂有附子汤(原文304,305)、真武汤(原文82,312)、桂枝加附子汤(原文20),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原文22)、芍药甘草附子汤(原文68)、桂枝附子汤(原文74)。生用附子的功效多是以其大辛大热之性而达急救回阳之功,多用于阴邪内盛格阳于外的急证、重证。而炮制附子则是取其温经复阳的功效,多用…  相似文献   

6.
孙丽霞  汪悦 《国医论坛》2007,22(5):52-54
桂枝芍药知母汤始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原文曰:"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历代医家均将其作为治疗痹证的主方在临床广泛应用,现就近10a来该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宋本卷二第28条所载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历代医家争论纷绘,作者通过辨析,认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杂文系仲景原文。  相似文献   

8.
林家坤 《河南中医》2001,21(6):31-32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载于《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本太阳病 ,医反下之 ,因而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 79条 )对此两方的作用 ,历代医家甚少提出异议 ,多认为桂枝加芍药汤是解表和脾之剂 ,桂枝加大黄汤为解表攻下之方。在此 ,笔者试就两方作用问题 ,略陈管见 ,以就正于同道。1 桂枝加芍药汤能否解表的问题桂枝加芍药汤是由桂枝汤加重芍药的用量衍变而来 ,据此 ,有的医学家认为本方有解表调中之用。如《医宗金鉴》云 :“本太阳中风 ,医以桂枝汤发之而反下之 ,因而邪陷入…  相似文献   

9.
小柴胡汤合桂枝加芍药汤治疗癫痫的国外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癫痫的治疗来说,主要的问题是控制其发作,其次是对抗癫痫药物的副作用和伴随癫痫出现的精神症状。多年来,国外尤其是日本的医学家们,利用中医药学方法对治疗癫痫作了颇多探索,现就日本国应用小柴胡汤合桂枝加芍药汤治疗癫痫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小柴胡汤合桂枝加芍药汤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柴胡桂枝汤加减而成,由柴胡、人参、黄芩、半夏、芍药、桂皮、甘草、生姜、大枣等组成。日本医家相见三郎把小柴胡汤条文中的“往来寒热、休作有时”,独创地理解为发作性疾病。所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不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昔贤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注释,众说纷纭,历来争论颇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清·柯韵伯等认为,原文无误,方中应当去桂枝;<医宗金鉴>为代表的诸家,主张去芍药,并认为去桂是去芍药之误;成无已等人则认为:"与桂枝汤以鲜外,加茯苓白术利小便行留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厚朴七物汤与原母方间在功效上是否有相加、协同或拮抗作用的探讨,揭示"合方"中方与方间在主要功效方面可能存在的"增效"或"拮抗"关系。方法采用药理学方法,结合中药方剂的配合理论原则对厚朴七物汤及其母方厚朴三物汤与桂枝去芍药汤进行分析。结果桂枝去芍药汤与厚朴三物汤合方后,在保护胃黏膜方面,桂枝去芍药汤对厚朴三物汤产生了"增效"作用;桂枝去芍药汤与厚朴三物汤相合组成的厚朴七物汤,"先合后煎"的效果要优于"先煎后合"。结论桂枝去芍药汤减轻了厚朴三物汤对大鼠胃黏膜的损伤作用,即桂枝去芍药汤对厚朴三物汤的毒副作用是"相杀"关系,仲景合方中有"七情合和"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正> 《伤寒论》原文第二十八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加茯苓、白术。”对于此条原文,历代伤寒注家见解不一,争论颇多。就其大的方面归纳起来,约  相似文献   

13.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载《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条)对此两方的作用,历代医家甚少提出异议,多认为桂枝加芍药汤是解表和脾之剂,桂枝加大黄汤为之解表攻下之方。在此,笔者试就两方作用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4.
高国峰 《天津中医药》2008,25(2):134-135
对历代医家关于<伤寒论>第28条的各种见解进行了深入、客观的分析,认为原文不应"去桂",更不应"去芍",桂枝对其水饮之邪的消退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伤寒论》第21条与第177条原文的异同,探讨炙甘草汤的适用证候及配伍意义.基于诠释学文本内部循环方法分析,炙甘草汤药物组成应该分为:桂枝去芍药汤和滋阴养血两部分,其主要功用是“通阳养血”.  相似文献   

16.
郑莉 《国医论坛》2013,28(4):58-59
《金匮要略方论.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其中,"魁羸"亦作"■羸")此条原文描述了风湿历节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用药,其中"身体魁羸,脚肿如脱"二句,历代医家对其认识不尽相同,影响到对原文的理解和对临床的  相似文献   

17.
黄连汤被列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中,然而历代医家对黄连汤中桂枝的作用认识却不尽相同,可归为解表、驱胃中寒邪、交通上下阴阳等几种观点,但均有局限之处。为阐明黄连汤中桂枝的作用,该文基于条文症状、药证、方证,将黄连汤与其药物组成相似的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进行对比,发现黄连汤中的桂枝应对症治疗黄连汤条文中的“腹痛”症状。然黄连汤之“腹痛”与桂枝的药证不符,而与芍药的药证相合,故提出“黄连汤中桂枝应为芍药”的可能。进一步的方证分析发现,将黄连汤中的桂枝换为芍药后,黄连汤的药证相应、方证相应,进一步证明“黄连汤中桂枝应为芍药”的观点。桂枝和芍药从简帛医书时代便经常配伍使用,两者单独使用时存在误用的可能,故进一步总结《伤寒论》中桂枝和芍药的功效并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8.
张永军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1):131-131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见于《伤寒论》28条,原文为: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关于这段条文的理解,历代医家分歧较大,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本方证是否有表证?以柯韵伯、王子接为代表的医家认为本方证没有表症,如柯韵伯云:“心下满而不硬,痛而尚微,此因汗出不彻,  相似文献   

19.
<正> 一部《伤寒杂病论》不仅开辨证施治之先河,且其立方遗药亦示人以规矩.本文拟对仲景运用芍药的规律作一探究,以为临证用药之启迪.归纳《伤寒论》方中用芍药者计30方,分布于59条原文;《金匮要略》方中计33方用芍药,分布于38条原文.兹从其功用、配伍、适应证、禁忌、运用剂量等方面分析如次.一、解肌和营芍药与桂枝并投芍药苦酸微寒,入肺、肝、脾三经,有解肌和营之功,仲景常用芍药与桂枝相配伍,有调和营卫、解肌发汗的作用.《医宗金鉴》  相似文献   

20.
正桂枝汤出自《伤寒论》。原方由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12枚组成,主治伤寒太阳表虚证~([1])。桂枝汤作为《伤寒论》中群方之首,历代医家对其大有研究,并运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病证,至今不衰。对于桂枝汤的功用,历代医家各有所见。笔者在临床中常用桂枝汤,对桂枝汤的功用有独到的见解,认为桂枝汤不是辛温解表剂,其理有三。1从桂枝汤的药物配伍看桂枝汤从桂枝三两为君,桂枝下有"去皮"二字,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