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并评价进展期胃癌门静脉周围淋巴结(No12p LN)清扫术的可行性以及No12p LN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5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31例病人实施D2根治术联合门静脉周围淋巴结(No12p LN)清扫术;对照组22例病人仅实施D2根治术.结果 观察组未见手术死亡病例,亦未见胆瘘、吻合口瘘、大出血以及术后阻塞性黄疸病例;对照组未见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出现严重腹泻、胃瘫、腹腔感染各1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31例病人共清扫出551个淋巴结,平均每位病人清扫出17.8个淋巴结,其中出现转移的淋巴结共111个.No12p淋巴结转移和No5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No12p LN转移率在BormannⅢ和Ⅳ型、T3-4N2-3期以及肿块大于>4 cm病人中明显大于Bormann Ⅰ和Ⅱ型、T12、N0-1期以及肿块<4 cm的病人,差异显著(P<0.05);组织分型显示No12p LN转移率较高者为黏液腺癌与低分化腺癌,但与其他组织分型相比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o12p淋巴结清扫术对12p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者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其远期疗效尚需大样本的深入研究以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进展期贲门癌行D2根治术时No.12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及No.12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20例进展期贲门癌术后临床病理资料,患者行D2或D2根治术,并均加行No.12组淋巴结清扫术。分析No.12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120例进展期贲门癌的No.12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5%,并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肿瘤淋巴结累及程度及分化程度有关;低分化类型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高、中分化类型;弥漫型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局限型;浸润浆膜层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浆膜下组;病灶直径≥5.0cm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病灶直径〈5.0cm组。结论贲门癌No.12组淋巴结转移清扫对减少肿瘤细胞的残存,能降低淋巴结转移率,对疾病的准确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窦癌No.14v组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方法:通过对50例进展期胃窦癌患者行D2根治术,检测No.14v组淋巴结转移情况、No.6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浸润深度、肿瘤TNM分期、肿瘤直径及肿瘤分化程度,然后统计分析No.14v组淋巴结转移与上述其他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及术前CT检查的准确率。结果:术前CT检查发现No.14v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2%,假阴性率为12%。进展期胃窦癌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为12%。No.6淋巴结转移阳性者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24%,No.6淋巴结转移阴性者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3%。No.14v组淋巴结转移与No.6淋巴结转移、肿浸润深度、肿瘤TNM分期及肿瘤直径有关妒〈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CT对No.14v组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不高,进展期胃窦癌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No.6淋巴结转移阳性者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胆石症与手术方式、区域淋巴结清扫及重建方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肿瘤医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术前胆囊正常有完整临床回访资料的胃癌患者110例。影响胃癌根治术后胆石症发生的临床病理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胃癌根治术后胆囊炎的发生率为33.6%(37/110),胆囊结石发生率9.1%(10/110);胃癌根治术后胆石症的发生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分期、年龄、性别、清扫区域淋巴结(No.5、No.7、No.9)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清扫区域淋巴结(No.8a、No.12)及重建方式是胃癌术后并发胆石症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清扫No.8a组淋巴结的是胃癌术后发生胆石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胃癌根治术中清扫区域No.8a组淋巴结时,保护交感神经结及迷走神经干,降低术后胆石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窦癌时No.14v组淋巴结转移与No.6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提供胃窦癌D2根治术常规清扫No.14v组淋巴结的必要性。方法选择完成标准D2根治术的胃窦癌患者489例,分析No.14v组淋巴结转移与No.6组淋巴结转移,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特征等关系。结果在No.6组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情况下,No.14v淋巴结转移的相对危险度为8.70;而在No.14v组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情况下,No.6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对危险度仅为1.40。No.6淋巴结转移是NO.14v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在年龄、性别、肿瘤直径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高分化和中分化患者(5.6%)No.14v淋巴结转移率低于低分化和未分化患者(18.9%)(P﹤0.05);T1+T2期(4.5%)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率低于T3+T4期患者(17.7%)(P﹤0.05)。结论肿瘤侵及黏膜下层、分化低、已发生No.6组淋巴结转移的我国进展期胃窦癌患者应行常规清扫No.14v的D2根治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个体化手术的淋巴结廓清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按日本胃癌治疗规范进行手术的101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6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均为下部癌,总的转移率为15.8%,第1站(N1)及第2站(N2)分别为10.9%及4.9%。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浸润深度、病灶大小、病理类型有关。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7.9%,明显高于黏膜癌(6.9%,P<0.05)。微小胃癌未见淋巴结转移,小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5.0%,随着肿瘤最大径的增加,1.1~2.0cm及>2.0cm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增至14.8%及27.5%(P<0.05)。高分化早期胃癌未见淋巴结转移;中分化及低分化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2%及19.6%。在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中,N1受累频率最高的是第3组淋巴结,受累频率为50.0%,其次为第6,4组及第5组淋巴结,分别为37.5%、31.3%及12.5%;在N2中,第7,8a组及第9组的受累频率依次递减为25.0%、12.5%及6.3%。黏膜癌仅累及N1淋巴结,而黏膜下癌转移至N2的频率明显增高;微小癌无淋巴结受累,小胃癌仅累及到N1淋巴结;而最大径在1.1cm以上的病例,累及N2淋巴结的几率明显增加;高分化早期胃癌未见淋巴结转移,随着分化程度的恶化,N2淋巴结受累的频率亦显著增加。结论早期胃癌的个体化手术治疗,在淋巴结廓清效果上和标准D2根治术是一致的。因此,个体化术式的选择达到了根治、低侵袭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郑豪 《中国校医》2020,34(2):F0002-F0002,F0003,99
目的 探讨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接诊的96例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行常规开腹胃癌D2根治术,观察组行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226.31±36.34)min、淋巴结清扫数量(12.97±4.01)个,与对照组相比(220.48±29.89,13.19±3.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失血量(114.49±20.27)mL、术后排气时间(3.18±0.42)d、切口长度(4.35±0.56)cm等其他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168.29±39.78,5.39±0.66,16.34±2.04),(P<0.05);对照组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等并发症总发生率(29.17%),高于观察组(12.50%,P<0.05)。结论 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可以达到开腹手术治疗效果,具有切口小、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更具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胰头癌手术中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的疗效情况。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胰头癌患者 4 6例 ,随机分成两组 ,改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加区域性淋巴结清扫 2 2例为观察组 ,经典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 2 4例为对照组 ,对两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生存病例、病死率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在癌肿直径大小、病理组织学分型方面无明显差异 ,P >0 .0 5 ;观察组清除转移的淋巴结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术后经随访 2~ 6 6个月 ,观察组死亡 7例 ,对照组死亡 17例 ,观察组死亡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观察组 5年生存病例高于对照组。结论 胰头癌根治术中应用区域性淋巴结清扫可使淋巴结广泛得到清除 ,延长存活的时间 ,提高胰头癌患者的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个体化手术的淋巴结廓清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按日本胃癌治疗规范进行手术的101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6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均为下部癌,总的转移率为15.8%,第1站(N1)及第2站(N2)分别为10.9%及4.9%。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浸润深度、病灶大小、病理类型有关。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7.9%,明显高于黏膜癌(6.9%,P〈0.05)。微小胃癌未见淋巴结转移,小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5.0%,随着肿瘤最大径的增加,1.1~2.0cm及〉2.0cm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增至14.8%及27.5%(P〈0.05)。高分化早期胃癌未见淋巴结转移;中分化及低分化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2%及19.6%。在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中,N1受累频率最高的是第3组淋巴结,受累频率为50.0%,其次为第6,4组及第5组淋巴结,分别为37.5%、31.3%及12.5%;在N2中,第7,8a组及第9组的受累频率依次递减为25.0%、12.5%及6.3%。黏膜癌仅累及N1淋巴结,而黏膜下癌转移至N2的频率明显增高;微小癌无淋巴结受累,小胃癌仅累及到N1淋巴结;而最大径在1.1cm以上的病例,累及N2淋巴结的几率明显增加;高分化早期胃癌未见淋巴结转移,随着分化程度的恶化,N2淋巴结受累的频率亦显著增加。结论早期胃癌的个体化手术治疗,在淋巴结廓清效果上和标准D2根治术是一致的。因此。个体化术式的选择达到了根治、低侵袭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淋巴结清扫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6年5月~2012年5月6年间某院诊治的胃癌患者12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淋巴结清扫与否分为两组,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淋巴结清扫的89例患者为实验组,行常规淋巴结清扫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化疗,对两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临床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Nol6淋巴结转移最常见的两个区为16a2与16bl;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率Tl-T4分别为0%、33.3%、38.7%、42.2%,不同侵犯深度间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浆膜侵出阴性者和阳性者的淋巴转移率分别为17.1%和70.8%,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7.9%,3年生存率为79.8%,对照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18.8%,3年生存率为4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侵犯深度和浆膜侵出程度密切相关,淋巴结清扫可以提高胃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