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9 毫秒
1.
目的:探讨Ⅳ型心肾综合征(CRS)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规律,尝试临床理化指标与中医辨证理论相结合,探索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为Ⅳ型CRS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1年0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科及心血管科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Ⅳ型CRS患者154例,分为正虚和邪实各5个证型。归纳Ⅳ型CRS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Ⅳ型CRS在正虚证候中:气虚证在CKD2期、心功能Ⅱ级多见,阳虚证在CKD5期、心功能Ⅲ级多见,气阴两虚证在CKD3期、心功能Ⅳ级多见,阴阳两虚在CKD5期、心功能Ⅳ级多见;在标实证候中:湿浊证、水气证、血瘀证、痰饮证在CKD5期、心功能Ⅳ多见,湿热证在CKD3期、心功能Ⅱ级多见。正虚证积分与心、肾功能相关性分析表明:阳虚证积分与e GFR(P=0.002<0.05)呈负相关,气阴两虚证积分、阴阳两虚证积分与BNP(P=0.000<0.05)呈正相关。标实证积分与心、肾功能相关性分析表明:湿浊证积分、水气证积分、血瘀证积分均与e GFR呈负相关(P<0.05),水气证积分、血瘀证积分与BNP呈正相关,与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气虚证是心肾综合征患者早期发病的主要证候表现,晚期以阳虚证及阴阳两虚证为主要证候表现,湿浊、水气、血瘀互结是造成病情恶化主要病因;CRS患者以肾功能加重为主时,阳虚证表现明显,以心功能加重为主时,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表现明显;水气证、血瘀证候贯穿疾病各个阶段,加速心、肾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脏病(DKD)不同CKD分期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探索疾病证候演变规律。方法:收集168例分属CKD1~5期DKD患者的中医证候及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DKD各期本虚证分布差异明显,CKD1~2期以气阴两虚为主,CKD3~4期以脾肾阳虚证为主,CKD5期以阴阳两虚为主;(2)DKD各期标实证均以血瘀证最常见,标实证的兼证情况复杂;(3)各本虚证的临床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明显。结论:DKD的中医证候以本虚标实为特点,本虚证可能按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的规律演变,并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标实证中血瘀证贯穿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的糖尿病肾病(DKD)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证型分布,为提高DKD中医辨证精准水平提供相关依据。方法:依据纳入标准选择DKD患者,根据尿蛋白定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水平(e GFR)分为3期:即早期DKD、进展期DKD、终末期DKD,收集各期患者主证和兼证的主要临床表现,通过描述性统计研究方法,对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本研究制定的DKD分期标准,发现早期DKD处于微蛋白尿期,肾功能轻度受损,进展期出现临床大量蛋白尿,肾功能处于CKD3B期;终末期则以肾功能严重衰竭为主。三期中医证候分布各有特点:早期DKD以气阴两虚证为主,并可兼杂血瘀证;进展期DKD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兼证以血瘀证和水湿盛多见;终末期DKD以脾肾阳虚证为主,并呈血瘀、水湿、痰浊兼杂重症。随着DKD临床蛋白尿水平升高和肾功能损害加剧,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也随之增多。结论:随着DKD临床蛋白尿水平升高和肾功能损害加剧,不同DKD分期的中医症状出现频次增加、严重程度加剧,辨证分型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脏病不同分期中医关键病机的演变特点,探索"肾络微型癥瘕"理论在疾病宏观证候上的体现。方法:收集324例DKD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肾络微型癥瘕"理论,将中医证候分为气虚证、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以及气郁证、结热证、湿热证、浊毒证和血瘀证,分析各中医证候在疾病不同分期的分布及特点。结果:(1)DKD早期以气阴两虚兼气郁、血瘀和结热证为主,结热证候积分与患者的餐后血糖和e GFR呈正相关(γ_(2hPBG)=0.220,γ_(eGFR)=0.193)。(2)疾病中期以气阴两虚兼气郁、血瘀和湿热证为主,湿热证候积分与患者的餐后血糖和HbA1c呈正相关(γ_(2hPBG)=0.268,γ_(HbA1c)=0.247),HbA1c与湿热证候积分间的关系为y=7.991+0.112x(y为HbA1c,x为湿热证候积分)。(3)疾病晚期以阴阳两虚兼血瘀、气郁和浊毒为主,浊毒证候积分与e GFR和24-UTP密切相关(γ_(eGFR)=-0.351,γ24-UTP=0.441),血瘀证候积分与24-UTP呈正相关(γ=0.373);e GFR与浊毒证候积分间的关系为y=32.249-0.874x(y为e GFR,x为浊毒证候积分);24-UTP与浊毒证和血瘀证候积分间的关系为y=1.392+0.104x_1+0.093x_2(y为24-UTP,x_1为浊毒证候积分,x_2为血瘀证候积分)。结论:DKD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候分布及特点不同,随着病情的进展,本虚证由气阴两虚证向阴阳两虚证发展,兼挟气郁、结热、湿热、浊毒及血瘀证的动态演变,它们既是"肾络微型癥瘕"之微观病机致病于肾络,同时也是DKD之宏观病机体现于证候。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病机证素理论,探讨勃起功能障碍(ED)病机证素分布、组合及演变规律。方法:采用编制的ED病机证素调查量表收集297例ED患者中医临床四诊信息,通过主成分及因子分析提取核心病机证素,同时结合患者一般资料分析ED病机证素分布、组合及演变规律。结果:通过分析共提取9个ED核心病机证素,分别为肝郁气滞、肾阴虚、湿热、肝郁化火、血瘀、肾阳虚、心脾两虚、气阴两虚、痰湿;各核心病机证素有明显分布规律,单一病机证素在本研究中仅占36.03%,51.52%ED中病机证素以2项和3项兼夹组合方式存在。结论:ED早期病机证素表现为肝郁气滞、肾阴虚、湿热、肝郁化火和血瘀。随着自然病程的发展,其病机证素逐渐转变为肾阳虚、心脾两虚、气阴两虚、痰湿和血瘀,病位在肾、心和脾,病性以虚为主、多虚实夹杂;最终演变为心脾肾阴阳俱虚,痰湿瘀血互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性贫血(renal anemia,RA)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方法:130例CKD3~5期住院患者进行研究,收集贫血、肾功能等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证候辨证;将130例CKD3~5期并RA患者根据e GRF分为3组,应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多元回归法分析肾性贫血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随着e GFR下降,血红蛋白、血清铁指标,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提示血红蛋白下降与肾功能进展呈正相关。肾性贫血患者的中医病机为本虚标实、气血阴阳亏虚;本虚证以阴阳两虚证比例最高(30.1%),标实证以湿毒最高(26.4%)。结论:CKD患者肾性贫血程度与e GRF下降呈正相关。中医病机以阴阳两虚证、湿毒症最多见,值得临床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慢性肾炎患者黏膜炎症、诱因、体质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为慢性肾炎的防治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2006年《慢性肾炎的诊断、辨证分析及疗效评定》标准及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对216例慢性肾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和体质分型,并收集黏膜炎症及炎症诱因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16例慢性肾炎患者体质以兼夹质30.1%、阳虚质17.6%、气虚质13.4%、阴虚质11.1%为主要类型;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31.9%、气阴两虚22.2%、脾肾阳虚21.8%为常见证型;反复呼吸道炎症在黏膜炎症中最常见(69.9%);脾肾气虚型体质主要为平和质和气虚质(P<0.01),气阴两虚型主要为气虚质兼阴虚质(P<0.01),脾肾阳虚型主要为阳虚质(P<0.01),肝肾阴虚型患者主要为阴虚质(P<0.01),阴阳两虚型主要为阳虚质兼阴虚质(P<0.01),湿热证主要见于湿热质(P<0.01),血瘀证主要见于阳虚质(P<0.01);反复呼吸道炎症在气虚质及阳虚质中多见(P<0.001),慢性皮肤炎症在气虚质兼阴虚质及湿热质中多见(P<0.05),慢性胃炎与长期大便不成形在阳虚质及气虚质多见(P<0.05);气虚质、阳虚质患者易感受六淫之邪而发病(P<0.01);气虚质、阳虚质及阴虚质患者易受饮食因素影响(P<0.05);睡眠不佳在气虚质、阳虚质中多见(P<0.05);劳逸因素在气虚质中多见(P<0.05)。结论:慢性肾炎患者黏膜炎症、诱因、体质与中医证型四者之间密切相关,从优化体质入手,改变生活方式,消除黏膜炎症,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及现代医学方法多靶点防治慢性肾炎,应该是一种较好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狼疮肾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我院狼疮肾炎(LN)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探寻岭南地区LN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04年7月至2009年7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肾内科确诊的172例LN患者临床资料,依据频数分布及模糊C均值聚类法归纳辨证分型.结果 LN以脾肾气虚、水湿瘀阻证和气阴两虚、湿热瘀阻证等6大中医证候为主,血瘀证几乎兼夹于各型中,并且贯穿于病程始终.结论 LN以正虚邪实为主,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实证以血瘀证为主,LN的证侯分布规律为探寻LN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中医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肾损害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分布规律,探讨其与临床、实验室指标的关系,为AAV肾损害的中医诊断和辨证施治提供线索。方法:收集AAV肾损害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进行证候判定,采空腹静脉血查Hb、白蛋白(Alb)、补体C3、C-反应蛋白(CRP)、BUN、Scr、血浆D-二聚体(D-D)等指标,进行肾损害程度及BVAS活动性评分,探讨各中医证候与临床实验指标间的关系及规律。结果:AAV肾损害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脾肾两虚型52例(41. 6%)、气阴两虚型38例(30. 4%)、湿热内蕴型19例(15. 2%)、肺脾气虚型16例(12. 8%)。冬、春季以脾肾两虚及气阴两虚型多见,夏季以气阴两虚型多见(P 0. 05)。各证型组的Hb、Alb、C3水平按气阴两虚型、脾肾两虚型、湿热内蕴型依次降低,D-D、Scr、BVAS评分值依次增高。与湿热内蕴证比较,气阴两虚、脾肾两虚Hb升高(P 0. 05)、Scr降低(P 0. 05),气阴两虚、脾肾两虚D-D、BVAS评分降低(P 0. 05)。结论:AAV肾损害的中医证型以脾肾两虚型最多见,湿热内蕴型的肾损害更重、BVAS评分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探讨临床表现为单纯蛋白尿、蛋白尿伴血尿的IgAN患者二者间中医证型差异,阐明血尿证候基础,为IgAN临床辨证分型及指导其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的方法,收集230例IgA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有无血尿症状分为单纯蛋白尿组(A组107例)和蛋白尿伴血尿组(B组123例)。观察比较两组间临床指标、病理分型、中医证型的差异,再分别与血尿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生化指标:B组Scr、24 h UTP高于A组(P<0.05),eGFR低于A组(P<0.05);两组UA、BUN、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资料:B组系膜增殖评分(M)、毛细血管内增生性病变(E)高于A组(P<0.05);两组肾小球节段性硬化或黏连(S)、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型:本虚证A组以脾肾气虚证多见(36.45%),B组以气阴两虚证多见(42.28%);标实证A组以血瘀证多见(50.94%...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症中医体质与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按照中西医诊断标准,将确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类与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研究,找出其相关性与规律性,并进行总结。 结果 对300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发现脾胃气虚证最多,占总病例数的23.00%,其次为肝肾不足证,占22.00%,以后依次为肾阳虚证、肾阴虚证、气血不足证、血瘀证、骨痿证、肝气郁结证、痰湿证、湿热证;在9种体质分类中阴虚质发病率排在第一位,其次为气虚质,以后依次为阳虚质、血瘀质、特禀质、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与气郁质。结论 提示9种中医体质中阴虚质与气虚质发病率较高, 辨证分型中发病率较高的2个证型是脾胃气虚型与肝肾阴虚型。说明了体质类型与OP发病率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脏病3期中医证候分布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CKD)3期患者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方法将60例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CKD3期(肾小球滤过率30-59ml/min)、中医辨证均符合气阴(血)两虚证、肾络瘀痹、风湿内扰证或湿热内蕴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统一的标准对患者进行询问调查,并详细填写凋查表。结果60例患者中医证候主要以肾气阴(血)两虚为主,所占比例达60%,湿热内蕴证占2%。风湿内扰证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非风湿内扰证患者。肾络瘀痹较非肾络瘀痹肾功能下降明显。各证型组间血常规、血尿素氮、血尿酸比较无显著差异。中医证候总积分与24h尿蛋白定量、三酰甘油(TG)和总胆同醇(TC)水平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呈负相关。结论CKD3期中医证候分布和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评估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膜性肾病(MN)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发生率及中医证候特征。方法:选取我院MN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1^3 C-尿素呼气试验(1^3 C-UBT)方法判断是否存在HP感染,并进行中医辨证分析,比较HP感染组和非HP感染组中医证候的差异。结果:(1)82例MN患者中61例存在HP感染,感染率为74.39%。(2)两组本虚证中的脾肾阳虚、肺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及阴阳两虚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HP感染组湿热证比例(52.46%)显著高于非HP感染组(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组瘀血证比例(18.03%)显著低于非HP感染组(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N患者具有较高的HP感染率,无论是否伴有HP感染,MN的中医证候仍以本虚证为主,但伴有HP感染者的标实证以湿热证为主,不伴HP感染者标实证以瘀血证为主。  相似文献   

14.
前列腺增生症证型与体内性激素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前列腺增生症中医证型与体内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00例患者,中医辨证分为血瘀下焦、膀胱湿热、肾阴亏虚、肾阳不足、肺热气闭,均在就诊次日上午抽空腹血4 mL,进行血清性激素测定.结果:T值以血瘀下焦、肾阴亏虚证较高,肾阳不足证明显偏低,两者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1);膀胱湿热证和肺热气闭证居中,与血瘀下焦、肾阴亏虚证比较差别也具有显著性(P<0.05).E2值以肾阳不足证明显偏高,血瘀下焦和膀胱湿热证次之,肾阴亏虚和肺热气闭证较低.各组间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前列腺增生症各证型与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有一定规律可循,同时也为证型客观化、微观化提供了相应证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州市高校男生慢性前列腺炎(CP)中医证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市4所高校男生1682例,统计561例CP男生的中医证型分布频率,并比较CP男生不同年龄、专业、居住区、生源地、经济状况、与同学关系、学业成绩中医证型的发生率。结果:单一证型占32.98%,湿热证、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肾阳虚损证的发生率分别为63.28%、47.59%、39.39%和33.69%。16~18岁组、19~21岁组、≥22岁组之间血瘀型和肝肾阴虚型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医学专业组血瘀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医学专业组(P<0.05),南方组湿热型、肝肾阴虚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北方组(P<0.05或P<0.01),乡镇组、县城组、市区组之间湿热型及肝肾阴虚型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经济情况较差组、一般组、较好组之间湿热型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同学关系较差组、一般组、较好组之间肝肾阴虚型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广州市高校CP男生的中医证型多见由基本证型组成的复合证,湿热型、血瘀型、肝肾阴虚型、肾阳虚损型4个主证的发生率与专业、年龄、居住区、生源地、经济状况和同学关系融洽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与CRP指标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与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将201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糖尿病肾病患者64例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气虚(阳)、阴阳两虚4种本证组和兼湿证、兼瘀证、兼痰瘀证3种标证组,并选择50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NC组),所有纳入者以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结果:与正常健康人50例作对照,糖尿病肾病患者CRP水平(1.73±2.91)mg/dl明显高于NC组(0.54±0.16)mg/d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N各本证证型组血清CRP水平的比较显示,随着证型由阴虚燥热、脾肾气(阳)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演变,患者血清CRP水平逐渐升高,且阴虚燥热、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分别与阴阳两虚组比较,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证中,痰瘀证与NC组、无兼证组与NC组及痰瘀证与血瘀证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CRP水平与中医证型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足细胞裂隙隔膜相关蛋白基因NPHS1、NPHS2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联。方法:收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200例,其中实验组(IMN)38例,对照组(非IMN)162例,两组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获得基因组DNA进行序列分析、测定,分析NPHS1基因G349A位点、NPHS2基因G686A,C695T位点的多态性及其与中医证型关联。结果:(1)两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NPHS1基因G349A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纯合突变AA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杂合突变GA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两组NPHS2基因G686A,C695T位点未发现多态性改变;(4)两组中医证型本虚证中气(阳)虚证、阴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标实证中湿热证和血瘀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未发现候选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明显相关性。结论:在PNS患者中IMN患者年龄偏大。NPHS1基因G349A位点基因型AA与IMN发病有相关性。IMN中医证型气(阳)虚证、血瘀证明显多于非IMN患者,阴虚证、湿热证明显少于非IMN患者。未发现候选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310例前列腺增生症术后证候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前列腺增生症术后不同阶段的证候规律。方法:对310例前列腺增生症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进行术后证候调查,并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术后第1、3、5d的主要证候分别为湿热夹瘀、湿热夹瘀和气滞血瘀兼肾阴不足,其他证候类型包括气滞血瘀、湿热内蕴、中气不足、肾阴虚、肾阳虚以及各种兼证。结论: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术后的证候演变有一定规律,术后早期以实证为主,后期逐渐向虚证转化,各个证型多兼夹为病,气滞血瘀为各个阶段的最常见兼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湖北省中医院符合CKD2~4期诊断标准的门诊及住院患者145例。对入组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变化情况,分为昼夜平均血压正常组(血压≤130/80mrnHg),昼夜平均血压升高组(血压≥131/81mmHg),日间平均血压升高组(血压〉135/85mmHg),夜间平均血压升高组(血压〉125/75mmHg);并根据临床表现,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本虚证及邪实证。观察中医各证型在血压正常组和血压升高组中的分布情况。结果①昼夜平均血压正常组的本虚证型分布以脾肾阳虚为主,邪实证型以血瘀证为主;昼夜平均血压升高组的本虚证型以气阴两虚为主,邪实证型以湿浊证为主;②在动态血压从日间升高到夜间升高的过程中,本虚证型中阴阳两虚证型逐渐上升,邪实证型中浊毒证型逐渐上升;③随着24h动态血压升高,本虚证型中,阴阳两虚证型逐渐上升;邪实证型中,浊毒证逐渐上升。结论动态血压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医正虚邪实的证候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