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干预治疗挫伤性前房积血的疗效。【方法】对22例22眼挫伤性前房积血并发继发性青光眼的患者在伤后2~5d进行前房穿刺冲洗,并经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22例患者中21例视力增进,0.5以上20例,其中1.0以上16例;18例术后眼压控制良好,4例术后眼压仍偏高的患者经局部用降压药后眼压能控制在正常范围,房角检查发现大范围房角后退。仅一例合并后段出血的患者出现继发性渗血,无一例角膜血染发生。【结论】挫伤性前房积血并发继发青光眼的患者行早期前房冲洗可减少并发症,视力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晶状体脱位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晶状体脱位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晶状体脱位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6例(41只眼),采用房角镜和(或)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根据其临床特点,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结果:41只眼中31只眼(75.61%)误诊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单眼晶状体脱位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前房深度较对侧眼明显变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患者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眼压正常。结论:晶状体脱位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容易误诊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误诊原因主要为病史询问不清、眼部检查不仔细。治疗晶状体脱位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需要解除晶状体因素,才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对不同程度晶状体半脱位所继发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和持久性。方法选择排除前房积血、玻璃体积血、房角后退因素并确诊的具有虹膜膨隆、浅前房特点的晶状体半脱位继发性青光眼患者35例(35眼),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晶状体脱位范围将病人分3组,第1组晶体脱位〈45。的15只眼,第2组脱位45-90的11只眼,第三组脱位90-135的9只眼分别行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结果3组病人虹膜周切成功后前房立即加深,治疗前后平均眼压比较及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人治疗后术后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晶体脱离的范围与术后眼压相关(P〈0.05)。结论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是治疗具有虹膜膨隆、浅前房特征的晶状体半脱位继发性青光眼的有效简便方法,同时晶体脱离的范围越小手术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的原因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共计86只眼)眼外伤继发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结果眼外伤致继发性青光眼的主要原因包括眼内出血型42只眼(48.9%)、房角挫伤型21只眼(24.4%)、晶状体源性15只眼(17.4%)、炎症粘连型8只眼(9.3%)。根据致病原因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79只眼眼压被控制,成功率为91.9%;72只眼(83.7%)的视力与术前相同或提高;14只眼(16.3%)视力下降。结论眼外伤致继发性青光眼机制复杂,治疗应根据个体差异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肖敏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2):7964-7965
目的探讨挫伤性前房积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60例钝挫伤前房积血经采用双眼包扎,静卧,全身止血,激素,20%甘露醇,口服醋氮酰胺,后期活血化瘀中药及手术等综合治疗。结果 60例钝挫伤前房积血全部吸收,其中12例继发青光眼经治疗眼压全部恢复正常。结论挫伤性前房积血的处理原则是在促进积血吸收的同时特别预防和治疗并发症,药物治疗及手术综合疗法是治疗前房积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伴晶状体膨胀期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闭角型青光眼伴晶状体膨胀期白内障患者34例,42眼。术前眼压均≥21mmhg,前房角镜检查(Scheie分类法)房角窄Ⅱ~窄Ⅳ,其中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2例2眼。手术前药物控制眼压≤21mmhg。手术方法:Phaco+IOL术:无青光眼发作病史,房角开放)180°,共28例38眼。Phaco+IOL术+小梁切除术:有青光眼发作病史或房角开放(180°,共4例4眼。结果:术后视力:34例42术后视力均有提高,视力0.6~1.0者16眼,0.3~0.5者18眼,0.1~0.2者6眼,)0.1者2眼。术后1周眼压波动在9~14mmhg,术后6月平均眼压(16士3.25mmhg14~17mmhg。术后42眼同边前房深度均≥ICT,虹膜平坦,同边部虹膜膨隆明显减轻,42眼术后早期房角较术前明显增宽,存留的房角关闭及同边虹膜前粘连范围明显缩小。结论:闭角型青光眼伴晶状体膨胀期白内障患者应早期发现,如房角开放)180°。应尽早行Pha-co+IOL手术。摘除膨胀晶状体,使晶状体一虹膜隔后退,解除瞳孔阻滞,开放房角,降低眼压,保护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挫伤性前房积血是眼科常见急症,继发青光眼是前房积血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如果治疗及护理不当可严重损伤视功能。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我科共收治挫伤性前房积血患者165例,其中继发青光眼51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727例(939眼)在我院行抗青光眼手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患者25例(30眼)作为观察组,未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702例(909眼)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青光眼类型、术前眼压、前房深度、相对晶状体位置、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房角结构及手术方式等临床指标。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青光眼类型、术前眼压、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及房角结构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症、LOWE系数及手术方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3.774,95%CI 1.765~7.341,P=0.004)、眼轴长度(OR=2.684,95%CI 1.363~6.953,P=0.005)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年龄较轻、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持续高眼压、房角完全关闭、前房较浅、晶体较薄及眼轴较短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容易发生恶性青光眼,尤其是年龄较轻和眼轴较短的患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眼挫伤伴有多种眼的组织损伤 (包括角膜、瞳孔、房角、睫状体、玻璃体、网膜神经等 ) ,导致复合性病理变化。而前房积血是眼外伤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可并发角膜血染及继发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 ,严重者影响视力恢复 ,如果处理不当则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现将我们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2月治疗的 40例挫伤性前房积血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年来我院共收治眼外伤 12 5例。其中挫伤性前房积血 40例 ,占 3 2 %。男 3 2例 ,女 8例 ,男女之比为 4∶1。致伤年龄 7~ 5 0岁 ,以 2 5岁以下学生和儿童多见 ,共 2 1例 ,占 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8例(62眼),依据眼压控制、房角粘连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眼压≤30mmHg、房角粘连≤180°者35例(3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房角分离组);眼压〉30mmHg、房角粘连〉180°者23例(24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组)。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变化。结果2组术后6个月矫正视力均较治疗前提高,前房深度较术前加深(P〈0.01);房角分离组术后1d、小梁切除组术后1、7d以及2组术后1、3、6个月眼压均低于术前(P〈0.01)。结论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应根据患者眼压、房角粘连情况,采用合适的手术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的致伤因素、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25例(25眼)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25眼)患者主要致伤原因是石块或木块崩伤;最常见合并继发性青光眼和外伤性瞳孔散大,同时可合并房角后退,睫状体渗漏(或离断),葡萄膜炎,锯齿缘离断,以及视网膜脱离等。16例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9例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未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前矫正视力为光感~0.2,眼压8~49 mmHg,平均眼压19.2 mmHg。16例联合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手术患者术后1周矫正视力为光感~0.5,眼压9~23 mmHg,平均眼压15.6 mmHg。人工晶状体位正,无明显倾斜及偏位。9例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术后一周矫正视力为光感~指数,眼压10~19 mmHg,平均眼压13.0 mmHg。结论石块或木块崩伤是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的主要致伤原因。常见合并继发性青光眼和外伤性瞳孔散大。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06-2010-06于沧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跟合并白内障患者33例(39眼),男15例(18眼),女18例(21眼),年龄59~83(75.63±3.05)岁.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手术医师完成,行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于术前术后观察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角、周边前房深度变化,并分析术后并发症.随访6~12个月.结果 术后随访期间所有术眼眼压较术前显著降低,周边前房深度明显增加,29只眼(74%)房角完全开放,36只眼(92.31%)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结论 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有效减低眼压,提高视力,开放房角,是安全按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测眼钝挫伤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前节变化,探讨眼钝伤性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2003年8月至2008年10月就诊于我院的眼球钝挫伤后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30例30眼,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患眼及对侧健眼的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_(500)(AOD_(500))、小梁虹膜夹角(θ)、睫状体厚度(CBT)、睫状突厚度(CPT)、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患眼及健眼超声生物显微镜生物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眼钝伤性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高眼压状态下,患眼较对侧健眼ACD、AOD_(500)、CBT、CPT、TCPD明显增加,θ1明显增大.结论 眼钝伤性继发闭角型青光眼在发作时睫状体水肿,睫状体位置前移,前房变浅,房角变窄,阻碍房水外流,促使眼压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2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眼底改变。随访时间为术后12月。结果术后视力、眼压、房角均较术前改善。并发症包括:术后一过性浅前房、角膜水肿、后发障。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眼外伤后继发性青光眼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敏 《临床医学》2011,31(3):40-42
目的探讨眼外伤后继发性青光眼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3例外伤所致的继发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73例中晶体源性30例(41.1%),其中晶体异位性25例(34.2%),外伤性白内障膨胀5例(6.8%)。眼内出血25例(34.2%),其中前房出血23例(31.5%),玻璃体出血2例(2.7%);房角挫伤18例(24.6%)。经药物和手术治疗后随访2~12个月,68例眼压控制在正常水平,控制率为93.2%;视力提高68例(93.2%)。结论眼外伤后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病原因复杂,应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2年3月至2007年5月本院收治的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6例(38眼),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患者术后3个月眼压平均为(15.5±2.7)mmHg(1mmHg=0.133kPa),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下降(P〈O.05);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发现术后眼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平均为(2.98±0.38)mm(P〈0.05);术后患者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房角粘连关闭象限不同程度开放。【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为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选择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89眼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针对老年人闭角型青光眼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及机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8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老年患者的89眼病例,其中男性患者38例38眼,女性患者48例51眼,平均年龄69.8岁.根据患者发病情况及其患眼的解剖特点选择不同术式,手术治疗方法分别为:小梁切除手术(12例)、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65例)、青光眼-白内障摘除联合手术(9例).[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有11眼行小梁切除术恢复眼压.66眼通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眼压恢复正常,白内障摘除手术后前房深度及房角开放程度较术前有显著改善.9眼首选青光眼-白内障摘除联合手术后眼压均恢复正常,另有2眼为单纯白内障摘除术后眼压仍不能控制的病例又做了小梁切除手术,还有1眼小梁切除术后补充做白内障摘除术.[结论]单纯小梁切除术,容易出现滤过口关闭或过度滤过导致前房不形成.青-白联合手术需要白内障摘除及小梁切除两个手术同时进行,降眼压效果好.与这两者相比,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通过单纯摘除白内障解除了晶状体膨胀造成的瞳孔阻滞和浅前房,使得前房深度恢复,眼内房水行走正常循环通道,达到治疗青光眼的目的.该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损伤小、术后散光小、不易出现过度滤过等优点,解决了许多其它手术的不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行改良小梁切除术的各种类型青光眼住院病人共122例(132眼)。术中使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抑制滤过区瘢痕形成,并采用巩膜瓣可调整缝线控制术后浅前房或无前房,以获得功能型滤过泡和理想的眼压控制。结果改良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9.70%,其中浅前房20眼(15.15%),前房混血4眼(3.03%),一过性高眼压1眼(0.76%),一过性低眼压1眼(0.76%)。对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的26眼中的23眼采取保守治疗,治愈21眼(91.30%)。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保守治疗效果显著。明确青光眼改良小梁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处理,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