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配合火针治疗寻常痤疮的效果。方法:将111例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董氏奇穴治疗组、对照组,均给予火针作为基础疗法。治疗组再予配合董氏奇穴治疗,取穴驷马上中下3穴、左侧的门金穴、水曲穴,右侧的火主穴、木留穴;对照组配合普通针灸体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的皮损评分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为67.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中治疗组复发率为12.5%,对照组为29.1%,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董氏奇穴可提高火针治疗痤疮疗效,优于火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效果,并能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董氏九里穴巨刺法配合倒马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各20例,对照组用头针联合董氏九里穴巨刺法配合倒马针法治疗,观察组用体针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经统计学分析(χ2=4.8,P0.05)。结论:头针联合董氏九里穴巨刺法配合倒马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临床上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董氏奇穴,对照组采用针刺常规穴位,两组均每天1次,治疗两周。观察两组接受治疗后失眠症状改善状况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变化情况,以综合评价二者临床疗效。结果:PSQI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2.1%,对照组为70.0%,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董氏奇穴组可明显降低中风后失眠患者的PSQI评分,提高睡眠率,改善睡眠情况,其疗效优于常规穴位针刺治疗,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引导下平衡针联合董氏奇穴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肩周炎患者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电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董氏奇穴和平衡针治疗。采用VAS疼痛评定法和肩关节功能活动评分(JOA)进行指标评定,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80.0%(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JOA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评分差值比较,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下降幅度及JOA各项评分升高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董氏奇穴联合平衡针治疗肩周炎粘连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管氏舌针与常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根据管氏舌针穴位图选取聚泉、中矩、金津玉液、心穴、肝穴、脾穴、肾穴点刺,其中肝穴、脾穴、肾穴均取双侧,每穴针刺5 s,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不留针,每天治疗1次。对照组则采用常规针刺,选取廉泉、风池、通里、阴陵泉、太冲,每次留针30 min,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天治疗1次,2组均治疗20 d,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分、失语商、改良的汉语成语成套测验ABC评分,运用改良的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BDAE)评价疗效。结果通过治疗后,2组复述、自发谈话语言功能测定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对失语严重程度的改善均具有明显性差异(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失语的严重程度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管氏舌针改善缺血性中风后失语患者临床症状优于常规针刺;可改善中风后失语患者的日常生活对语言的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配合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80例,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以补阳还五汤配合董氏奇穴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体效果等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第10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第35天和第60天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配合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观察董氏奇穴疗法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治疗急性中风偏瘫临床效果。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药物及董氏奇穴疗法治疗,观察组加用PNF技术治疗。结果: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董氏奇穴疗法配合PNF技术治疗急性中风肢体偏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结合常规取穴针刺治疗中风后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效果。方法: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董氏奇穴结合常规取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结果:两组治疗后下肢肌张力均有明显降低(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86.67%、对照组6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肢功能状况FMA评分治疗后均有提高,但治疗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治疗中风后下肢肌张力增高都均有效,但董氏奇穴结合常规取穴针刺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常规穴位配合董氏奇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常规穴位配合董氏奇穴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用常规穴位针刺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日本骨科协会评估表(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前、治疗1周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周及治疗3周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显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结论针刺常规穴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在此基础上配合董氏奇穴治疗,则疗效更佳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董氏奇穴针灸配合十四经穴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效果。方法 120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十四经穴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董氏奇穴针灸治疗。2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共治疗8周。治疗后观察2组疗效,并比较2组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Barthel评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86.67%(P0.05);治疗后2组FMA及Barthel评分均有提高,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董氏奇穴针法配合十四经穴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效果优于单纯十四经穴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围绝经期肾阴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研究标准的90例围绝经期肾阴虚型失眠患者,在随机的情况下将其平均分为董氏奇穴组、左归丸组、针药组,董氏奇穴组患者仅提供针刺治疗,左归丸组提供中药方剂左归丸治疗,针药组患者则同时进行董氏奇穴和左归丸治疗,持续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并观察3个疗程。结果:针药组治疗围绝经期肾阴虚型失眠的总有效率(96. 7%)优于董氏奇穴组(86. 7%)和左归丸组(80. 0%),针药组与董氏奇穴组、左归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董氏奇穴组与左归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患者E2上升,FSH、LH下降,但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3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针药组下降更显著,针药组治疗后PSQI与董氏奇穴组、左归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围绝经期肾阴虚型失眠效果优于仅提供董氏奇穴或中药治疗,能更好地提高围绝经期肾阴虚型失眠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董氏奇穴结合膏药外敷治疗肩周炎急性期的疗效。方法:将47例肩周炎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给予董氏奇穴动气针法结合膏药外敷治疗,对照组24例单纯采用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标尺法(VAS)疼痛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95.8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愈率为3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67%(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疗效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治疗组为14.29%,对照组为3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董氏奇穴结合膏药外敷治疗肩周炎急性期治愈率高,复发率低,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体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头针治疗,观察两组Fugl-Meyer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1%,对照组为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ugl-Meyer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偏瘫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头皮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头皮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言语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89.47%)明显优于对照组(68.42%)(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语言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语言功能较治疗前均得到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给予头皮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语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李斗  魏嘉 《中国中医急症》2023,(8):1398-1402
目的 观察浮针扫散再灌注联合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1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浮针扫散再灌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肌痉挛强度和频度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结果 1)治疗后,两组患者面肌痉挛强度、频度分级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面部残疾指数(FDI)和生活质量(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且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3)观察组总有效率、痊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对两组痊愈患者进行1年电话随访,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 <0.05)。结论 浮针扫散再灌注联合董氏奇穴动气针法能明显降低面肌痉挛患者痉挛强度和痉挛频度,减轻患者面部残疾指数,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远期疗效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董氏奇穴配合舒筋活络方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董氏奇穴配合舒筋活络方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的感觉、自主神经、运动评分及SHSS总分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ET-1、SP水平明显降低而NO、CGRP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董氏奇穴配合舒筋活络方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确切,可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治疗组采用董氏奇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以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3%(42/46),对照组为76.1%(35/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VAS评分、OD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董氏奇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穴少,疗效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传统穴位治疗,观察组选用董氏奇穴为主进行治疗,两组均留针2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治疗4周统计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 (H-B)面神经功能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同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在治疗3周及治疗4周后H-B评分及FDIP、FDI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0. 01);且治疗4周时的疗效均优于治疗3周(P 0. 01);观察组在治疗3周时疗效优于对照组(P0. 05)。而在治疗4周时两组H-B评分及FDIP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 05),观察组FDIS评分优于对照组(P 0. 05)。对照组痊愈率为50%,观察组痊愈率为60%,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 0. 05);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结论:董氏奇穴与传统针刺均可明显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症状,两者在终末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董氏奇穴可能起效更快,且在改善患者社会功能方面可能优于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董氏奇穴与经穴治疗踝关节扭伤的疗效。方法:将60例踝关节扭伤患者随机分为董氏奇穴组(30例)与经穴组(30例),进行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1个疗程后,董氏奇穴组治愈率为63.3%,总有效率为90.0%;经穴组治愈率为36.7%,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个疗程后,董氏奇穴组治愈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6.7%;经穴组治愈率为56.7%,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董氏奇穴较针刺经穴对踝关节扭伤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针灸治疗颈背部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背部肌筋膜炎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传统针灸取穴治疗;观察组采用董氏奇穴针灸治疗,记录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条索状物面积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压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口干、便秘、失眠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董氏奇穴针灸法应用在颈背部肌筋膜炎患者中疗效可靠,能够减轻患者疼痛,缩小条索面积,改善患者临床体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