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 “一站式”Hybrid技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近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一病区接受“一站式” Hybrid手术治疗的7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的资料并随访,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病例入选标准为:前降支病变较重不适合置入支架、非前降支适合置入支架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54~77岁,SYNTAX评分为27~36分。7例患者中左主干皆正常,左前降支近中段长段狭窄或多处狭窄大于85% 5例,左前降支近中段闭塞性病变2例,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均存在1~2处局限性狭窄,均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3例。左室射血分数55%~65%,平均57.13%。结果 手术后无死亡;7例Hybrid患者术后即刻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乳内动脉桥造影显示,吻合口及支架置入处通畅满意。随访1~12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手术后心电图检查无一例新增心肌梗死出现。结论 对于前降支不适合置入支架,非前降支适合置入支架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采用“一站式”Hybrid技术,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个体化的微创手术方法才会使患者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一站式”Hybrid技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近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一病区接受“一站式”Hybrid手术治疗的7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的资料并随访,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病例入选标准为:前降支病变较重不适合置入支架、非前降支适合置入支架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54 ~ 77岁,SYNTAX评分为27 ~ 36分.7例患者中左主干皆正常,左前降支近中段长段狭窄或多处狭窄大于85%5例,左前降支近中段闭塞性病变2例,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均存在1~2处局限性狭窄,均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3例.左室射血分数55% ~65%,平均57.13%.结果 手术后无死亡;7例Hybrid患者术后即刻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乳内动脉桥造影显示,吻合口及支架置入处通畅满意.随访1 ~12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手术后心电图检查无一例新增心肌梗死出现.结论 对于前降支不适合置入支架,非前降支适合置入支架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采用“一站式”Hybrid技术,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个体化的微创手术方法才会使患者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切割球囊:是一类将微切割技术和球囊扩张结合一起的特殊球囊,由一枚球囊组成,球囊外层表面上纵向装有三片或四片粥样硬化切开刀。在球囊未到达病变之前,刀片被紧密包绕在经过特殊折叠的球囊材料之内,不会损伤所过路径的正常血管。到达病变后,在扩张球囊时刀片伸出球囊外面,造成血管中膜的纵形切口。切割球囊适用于2-4 mm直径的血管,直径选择为其与血管直径之比不要超过1∶1,否则会造成内膜撕裂。目前切割球囊主要用在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开口病变、分叉病变、小血管病变和钙化病变。相对禁忌证为病变严重成角(>45°)、严重钙化、血栓及血管严重扭曲的病变。 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是一个由2部分组成的组合产品,一个标准的血管成形球囊导管来提供基础的输送装置,扩张靶向病变部位;另一部分是药物涂层,其在球囊表面的紫杉醇量为3 μg/mm2,该产品主要靠药物在血管内壁的释放发挥作用,可用于治疗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部分冠状动脉血管原发病变,以及不能耐受或不适合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虽然能有效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再生,但不能有效抑制血管壁弹性回缩,后者在血管再狭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背景:目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尚无高效统一的最佳方案,较多采用主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分支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的简单策略,但单纯直接的药物涂层球囊扩张不能克服血管壁弹性回缩难题,远期仍存在分支丢失的风险。 目的:比较切割球囊与半顺应性球囊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预扩张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10例,其中男83例,女27例,年龄18-88岁,按照分层区组随机化原则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两组均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主支采用切割球囊预扩张后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分支采用切割球囊预扩张后行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对照组主支采用半顺应性球囊预扩张后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分支采用半顺应性球囊预扩张后行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后即刻造影,判定主支、分支的前向血流TIMI分级及有无血管夹层发生;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12个月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主支及分支血管参考直径、最小内径及狭窄程度;记录两组术后12个月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研究已获得焦作市人民医院道德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术后即刻造影,观察组主支、分支的前向血流TIMI 3级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07,0.015),主支、分支的血管夹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23,0.012),主支、分支的紧急靶血管重建率低于对照组(P=0.006,0.026);②观察组术后即刻、6个月及12个月的冠状动脉保持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均 < 0.001);③术后即刻、6个月及12个月,观察组的主支、分支最小内径均大于对照组(P均 < 0.01),主支、分支内径狭窄程度均小于对照组(P均 < 0.05);④术后12个月内,观察组的主支、分支靶血管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38,0.043),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25);⑤结果表明,在适用主支病变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分支病变植入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切割球囊预扩张较半顺应性球囊预扩张更加安全、有效,并能降低靶血管再狭窄率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ORCID: 0000-0002-6099-4241(晋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远期追踪的价值。方法选取1999至2007年广州市儿童医院KD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同时采用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于恢复期进行远期随访。结果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逐层筛选,确定9例KD患儿为本研究的样本。男8例,女1例,急性期发病年龄为1-10岁,平均(4.44±3.09)岁。检查时年龄4-12岁,平均(7.89±2.62)岁。追踪时间1.5~7年,平均(3.44±1.67)年。急性期超声心动图示9例患儿中冠状动脉巨瘤5例,冠状动脉瘤3例,冠状动脉扩张1例。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6/9例;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下降5/9例。冠状动脉造影示:双侧主干冠状动脉瘤4例,同时伴远端动脉瘤3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1处,并冠状动脉扭曲,狭窄或充盈缺损3处,附近侧支血管形成1处;左前降支动脉瘤、右冠状动脉闭塞伴侧支循环形成1例,冠状动脉扩张4例。与同期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冠状动脉造影新发现冠状动脉远端瘤3处,右冠状动脉远端狭窄2处,左前降支狭窄1处,右冠状动脉闭塞伴侧支血管形成1例。5例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阳性者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均发现相应冠状动脉支狭窄或充盈缺损表现;1例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阳性,冠状动脉造影仅见轻度冠状动脉扩张。结论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特别是动脉瘤造成的心脏损害可长期存在。对于远期追踪观察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具无创、安全可靠的优点,是判断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位置、形态、数目及严重程度,特别对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及远端病变能做出准确的评估。两种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Solitaire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Solitaire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的8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例,所有患者术中支架均顺利到位,放置满意,术中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2.9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一例死亡,无再出血及栓塞等症状。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评定远期生活质量,患者恢复良好率或轻残率为87.5%(7/8)。术后1a复查血管造影结果显示,所有患者载瘤动脉及毗邻的血管均保持通畅,无支架或弹簧圈移位发生;7例患者动脉瘤完全闭塞;1例患者动脉瘤残留或复发。影像学治愈率87.5%(7/8)。结论:血管内Solitaire支架植入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的定义为闭塞冠状动脉远端无前向造影剂通过 (TIMI 0级 )或仅有少量造影剂通过 (TIMI 1级 )。患者通常无症状 ,但在活动或其他引起心肌耗氧增加的情况下出现心绞痛 ,少数则以心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关于这些患者的临床处理目前尚有争议。1 慢性完全闭塞血管及病理特点在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 )检查的患者中 ,约5%~ 15%的患者可发现冠状动脉血管闭塞[1,2 ] 。我院 2 50 0例CAG中共发现 132例慢性完全闭塞血管 ,占 4 .5%。一般认为血管闭塞时间超过 3个月以上称为慢性完全闭塞。这些闭塞血管病理基础不同…  相似文献   

7.
药物洗脱支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支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34例发病1周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塞相关动脉机械性再灌注治疗时使用药物涂层支架,并于术后3~12个月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必要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及血管重建术)。结果37枚药物涂层支架(CYPHER15枚,TAXUS22枚)植入34个梗塞相关动脉(其中3处病变各植入2枚支架),支架长度(22.7±9.0)mm,支架直径(3.1±0.3)mm;10例(29.4%)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3例(8.8%)为挽救性PCI。支架植入成功率100%。1例(2.9%)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行急诊血管重建术。平均随访间期(5.9±2.8)个月,2例(5.9%)于随访期间因再发原部位心肌梗死入院治疗,1例因非靶血管病变致心绞痛于术后10个月入院治疗。住院及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研究提示药物涂层支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梗塞相关动脉行机械性再灌注安全,可获得与药物涂层支架用于择期的、相对简单的冠状动脉病变的类似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支架总长度与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间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且成功完成PCI手术病例280例,根据支架总长度分组:小于36 mm为Ⅰ组(68例),36~72 mm为Ⅱ组(156例),大于等于72 mm为Ⅲ组(56例);比较3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结果3组患者经PCI术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心绞痛复发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且Ⅲ组显著高于Ⅱ组,Ⅱ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3组患者PCI术支架总长度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3组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尽管支架总长度与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无明确相关性,但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植入支架前仍应仔细做好病变血管情况的评估,对稳定病变最好采用药物保守治疗,仅对必要病变实施支架置入,且支架长度应严格根据病变段长度把握,以降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高压后扩张对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的影响。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住院并植入DES共838例患者,根据是否采用高压后扩张分为非后扩张组和后扩张组。非后扩张组共501例患者,其中男性353例,女性148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1.4岁。后扩张组共337例患者,其中男性235例,女性102例;年龄37~86岁,平均年龄62.9岁。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情况、DES植入情况及亚急性血栓形成情况,观察并分析非顺应性球囊后扩张对两个不同阶段患者发生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支架植入数量及平均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扩张组及非后扩张组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发生率分别为0%和1.62%,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后扩张可能减少DES植入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由金属裸支架基体、雷帕霉素药物涂层和输送系统3部分组成。支架材料选用316L医用不锈钢,表面涂覆药物(雷帕霉素)和高分子载体混合涂层;输送系统即快速球囊扩张导管,选用医用尼龙高分子材料。适用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心肌缺血或心绞痛,病变血管直径在2.5-4.0 mm之间,病变长度在14.0-36.0 mm之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结果不满意,病变残留狭窄明显,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出现急性的和/或预兆性堵塞。雷帕霉素是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通过不同的细胞因子受体阻断信号传导,阻断T淋巴细胞及其他细胞由G1期至S期的进程,发挥免疫抑制效应。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由2部分组成,一个标准的血管成形术球囊导管来提供基础的输送装置,扩张靶向病变部位;另一部分是药物涂层,其在球囊表面的紫杉醇量为3 μg/mm2;主要靠药物在血管内壁的释放发挥作用。球囊扩张20 s时药物释放达到了接近90%,在45 s时药物已经释放率94%以上;药物丢失率平均值控制在5%以内。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可用于治疗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部分冠状动脉血管原发病变,以及不能耐受或不适合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药物涂层球囊虽然能有效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再生,但不能有效抑制血管壁弹性回缩,后者在血管再狭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背景:研究发现药物涂层球囊可减少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晚期管腔丢失,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药物洗脱支架相似,但其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并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疗效目前尚缺乏临床研究。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并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并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122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药物洗脱支架组(n=62)和药物涂层球囊组(n=60)。两组均先用半顺应性球囊进行预扩张,随后植入对应的支架材料。术前及术后即刻、6个月、12个月分别进行选择性定量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两组患者靶病变最小管腔直径、残余狭窄程度、管腔增加及晚期管腔丢失等指标;术后随访6,12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研究经焦作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审核批准(201503)。结果与结论:①药物涂层球囊组手术成功率高于药物洗脱支架组(P=0.028);②术后即刻,药物涂层球囊组最小管腔直径及管腔增加均小于药物洗脱支架组(P均< 0.001),残余狭窄程度大于药物洗脱支架组(P < 0.001);③术后6个月,药物涂层球囊组靶血管晚期管腔丢失小于药物洗脱支架组(P < 0.001),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药物洗脱支架组(P=0.028,0.010);④术后12个月,药物涂层球囊组最小管腔直径大于药物洗脱支架组(P=0.033),残余狭窄程度及晚期管腔丢失小于药物洗脱支架组(P=0.028,P < 0.001),靶血管血运重建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均低于药物洗脱支架组(P=0.008, 0.002,0.019);⑤结果表明,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并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操作相对简单易行,手术成功率高,可减少残余狭窄程度及晚期管腔丢失,降低靶血管血运重建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临床预后优于药物洗脱支架。 ORCID: 0000-0001-7227-6792(郑海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血清炎症因子对再狭窄形成的影响。 方法:以“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炎症介导,支架材料”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文数据库及Medline数据库2001/2010相关文献。纳入研究对象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需要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不限定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及地域,且同意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检测指标为炎症因子表达。排除感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白血病、严重肝病、严重肾功能不全及肿瘤者。重点对23条文献进行探讨。 结果:支架置入后随着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浓度增加sCD40L浓度也增加。支架置入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均明显升高,并上调了黏附因子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8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有明显影响。 结论:结果说明在支架置入过程中,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一系列挤压斑块因素, 促进了炎症因子释放,增加了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冠脉血管损伤后血管重构及再灌注也是促其增高的原因,而升高幅度与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has been accepted as a potential alternative to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safety and long-term outcome of percutaneous stenting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coexisting symptomatic coronary disease. Between May 1996 and May 1999, we performed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at 48 lesions in 36 patients with carotid stenosis of 60% and symptomatic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Twenty-one patients (58%) had neurologic symptoms. Carotid stenting was performed in 43 internal, 2 external and 3 common carotid lesions. We used Wallstent in 46 lesions, Palmaz stent in 2 lesions and Microstent II in 1 lesion. Staged or combined coronary intervention was performed in 18 patients (50%) and stage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was performed in 6 patients (17%). In the other 12 patients (33%), medical treatments were performed. Carotid stenting was successful in all lesions. Simultaneous bilateral carotid stenting was performed in 11 patients (31%). One major and 1 minor stroke developed during the procedure. There were no deaths during the procedures and within 30 days post-procedure. During the follow-up of 14 +/- 7 (3 to 40) months, there were no deaths or neurological events. On follow-up (6 +/- 1 months) angiography and/or duplex sonography of 44 eligible lesions in 32 patients, there were 2 cases of asymptomatic restenosis (4.5%) which developed in Palmaz stents implanted at the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n,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in patients with coexistent carotid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s feasible, safe and shows favorable follow-up outcomes.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并发心室颤动原因分析及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造影、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急诊PCI术中并发心室颤动(VF)的原因及抢救措施,旨在提出预防措施。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2月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择期PCI、急诊PCI共10800例,其中55例术中并发心室颤动(VF),分析VF发生原因和抢救措施。结果:10800例冠脉介入手术并发VF55例(0.51%),其中冠脉造影术并发VF29例(0.39%),择期PCI术中并发VF9例(0.29%),急性PCI并发VF17例(6.27%)。冠状动脉造影并发VF原因:造影导管超选进入圆锥支10例、造影导管嵌顿9例、气体栓塞6例、冠脉痉挛4例;择期PCI并发VF原因:指引导管嵌顿右冠状动脉开口6例、左主干病2例、球囊加压扩张缺血1例;急诊PCI并发VF原因:再灌注性VF7例、缺血性VF3例、临时搏器电极导致7例;随访结果:1例住院期间死于心源性休克,其余54例进行了12±4月的随访,无VF复发和猝死病例。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择期PCI、急诊PCI术中并发心室颤动(VF)的原因及发生率不同。冠脉造影术并发VF与导管操作相关,择期PCI术中并发VF与冠脉严重病变相关;急诊PCI术并发VF与心电不稳定相关。随访无VF复发和猝死病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冠状动脉疾病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断和治疗儿童冠状动脉疾病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儿童心脏中心收治的冠状动脉疾病患儿(不包括复杂心脏畸形合并冠状动脉异常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方法和治疗。结果32例冠状动脉疾病患儿进入分析,男20例,女12例,年龄1个月至18岁。经ECG、超声心动图、64排CT和心导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10例(31.2%),8例以心力衰竭起病,其中长期误诊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4例,“扩张性心肌病”1例,“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2例,均行外科手术移植左冠状动脉,1例术后死亡,余9例术后随访临床症状好转,左室缩小,二尖瓣反流减轻;冠状动脉瘘13例(40.6%),9例以心脏杂音、4例以心力衰竭起病,外科手术行瘘缝扎或补片治疗12例,介入治疗1例,术后随访仅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6例(18.8%),出现左心扩大、心肌缺血征象,予长期抗凝等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3例(9.4%),表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予降胆固醇、改善心肌缺血等药物及饮食控制治疗,随访病情尚稳定,无明显加重。结论儿童冠状动脉疾病少见,先天性包括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和冠状动脉瘘,后天性以高胆固醇血症和川崎病累及冠状动脉多见,对于有左心扩大和心肌缺血表现者,应重视冠状动脉疾病的可能,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新型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及一氧化氮(NO)在冠心病患者和冠脉造影正常者血浆中含量的差异及介入治疗对其的影响,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病及介入治疗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冠心病组40例,造影正常组17例,采用硫敏感法测定术前血浆H2S含量并用Greiss法测定血浆中NO含量,动态监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前后、介入治疗后即刻、术后24h和72h血浆H2S、NO含量,分析冠心病组和造影正常组患者血浆H2S、NO含量的差异及介入治疗后血浆H2S和NO的变化。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H2S、NO含量远低于造影正常组(P均〈0.01);冠脉双支和多支病变组血浆H2S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低于单支病变组(P〈0.05和P〈0.01)。不同支数病变冠心病患者血浆NO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脉血管有闭塞组其血浆H2S、NO含量明显低于单纯狭窄组(P均〈0.05);支架植入术后复查狭窄者NO含量明显低于无狭窄者(P〈0.05),H2S含量也低于无狭窄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术对血浆H2S、NO含量无影响,但PCI治疗术后即刻H2S、NO含量显著降低;H2S含量术后24h恢复至术前水平,NO含量术后24h降至最低水平,72h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H2S和NO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及介入治疗后急性血管闭塞及再狭窄的发生,血浆H2S含量的高低与冠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第二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SSF2)技术是否可以提升高心率儿童冠状动脉的形态分辨能力。方法:对53例心率≥75次/min患儿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年龄平均(17.5±18.7)个月,平均体质量(10.68±5.13) kg,扫描电压80、100 kV,采用智能心电门控技术自动选择曝光期相。将原始数据分别重建为3组图像:A组为常规图像;B组为采用SSF1技术的重建图像;C组为采用SSF2技术的重建图像。对3组冠状动脉图像的质量评分及可诊断率进行评估。结果:53例共评价534个冠状动脉节段。B组与C组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冠状动脉起源和冠状动脉评分及可诊断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回旋支(LCX)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X可诊断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左前降支、LCX和冠状动脉起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0.14、0.43)。结论:采用SSF2技术可进一步改善高心率患儿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G蛋白β3亚单位基因C825T多态性与PTCA支架植入后再狭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多聚酶联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FLP)检测50例经PTCA支架植入术后半年内发生再狭窄的患者和85例经PTCA支架植入在半年内未发生再狭窄的患者之间G蛋白β3亚单位基因C825T多态性。结果 再狭窄组G蛋白β3亚单位基因型频率(CC 14%、CT 54%、TT 32%),等位基因频率(C 41%、T 59%)与未狭窄组G蛋白β3亚单位基因型频率(CC31.8%、CT 44.7%、TT 23.5%),等位基因频率(C 54.2%、T 45.8%)比较统计学上有差异。结论 G蛋白β3亚单位基因C825T多态性可能与PTCA支架内再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在猪动脉中置人心畅可降解聚合物涂层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天津百畅公司开发)及对照组支架后的植入后管腔丢失、内皮化、炎症反应、损伤及血栓形成情况来评价国产可降解聚合物涂层药物洗脱支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2种共60枚支架分别置入30头猪冠状动脉的前降支、回旋支以及右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的2,5,12,25周,将不同数量的猪处死行组织形态学检查,观察炎症、血栓形成情况和内皮化评价。结果支架置入术后的冠脉通畅,无明显狭窄;支架贴血管内壁良好,血管内腔表面光滑;2种支架均无血栓形成,心畅可降解聚合物涂层药物洗脱支架炎症反应及内皮化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其管腔丢失较对照组轻或无明显差异。结论实验提示心畅可降解聚合物涂层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生物性能稳定,支架内表面迅速内皮化,血管有良好的开通率。说明可降解聚合物涂层药物洗脱支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年2月至2006年8月,笔者医院心内科收治的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148例.年龄30~81(61.92±10.23)岁.其中男性103例.女性45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48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102例)和对照组(46例).并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亚组、双支病变亚组和三支病变亚组,分别测定各组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血清hs-CRP、血尿酸、血糖和血脂水平。详细记录各组患者血压、吸烟史、高血压和糖尿病史。对冠心病组与对照组hs-CRP水平及其他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对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①冠心病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双支和三支病变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不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是反映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专为小血管设计的低剖面、自膨式LEO+Baby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前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LEO+Baby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的52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基本信息、影像学资料、手术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52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应用LEO+Baby支架51枚,1例患者支架导管到位困难,转开颅手术治疗,其余均操作成功,成功率为98%(51/52);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完全栓塞42例,瘤颈残留9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术中弹簧圈脱出1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4~5分2例,2~3分5例,随访无死亡病例。46例患者术后6个月DSA复查结果显示完全栓塞率89.1%(41/46),其余5例未行DSA复查;无支架相关并发症及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发生。头颅CT显示,无迟发性脑梗死、脑出血发生。结论应用LEO+Baby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前交通动脉瘤操作成功率和安全性高、围术期并发症少且短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