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宇静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3):1990-1991
目的:掌握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变化趋势及死因构成,为降低5岁以下儿童和婴儿死亡率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无锡市2001~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因与构成,并对在三级医院死前治疗的儿童死亡评审病例进行分析。结果: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年下降,2011年比2001年下降了57.61%,11年来5岁以下儿童总死亡率为6.36‰,婴儿总死亡率为4.62‰,新生儿死亡率为3.21‰,主要以新生儿死亡为主。累计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是早产低体重、溺水、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窒息、肺炎。死因类别顺位前3位依次是新生儿疾病、出生缺陷、意外和中毒。死亡评审结果: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占24.00%,死因主要以家属态度、知识技能和资源为主而放弃治疗。结论:巩固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基础工作,加强人员培训和质量监管,重视健康教育,降低儿童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刘静  曲红明 《现代预防医学》2015,(22):4081-4083
摘要:目的 了解南京市2009-2014年新生儿死亡状况,为进一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南京市2009-2014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网中的新生儿死亡数据以及新生儿死亡评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4年南京市新生儿死亡率为2.92‰,其中早期新生儿死亡率2.12‰,占所有新生儿死亡的72.71%。新生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26.725,P<0.001),男童新生儿死亡率(3.29‰)高于女童(2.49‰)。2009-2014年南京市新生儿死亡疾病前5位主要病种依次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其他先天异常,其他新生儿病,先天性心脏病,其中早产低出生体重(χ2=44.873,P<0.001)、出生窒息(χ2=20.610,P<0.01)的死因别死亡率呈下降趋势。6年间南京市区县级新生儿死亡评审共260例,市级复评审72例,诊断不相符的占31.94%。结论 减少早期新生儿死亡,加强新生儿主要死因的预防与控制,进一步完善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以最大限度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2003-2011年云南省玉龙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掌握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死因以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等方法分析2003-2011年玉龙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及评审资料。结果 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2.86‰、婴儿死亡率10.62‰、新生儿死亡率6.71‰;与2003年相比分别下降了34.07‰、29.36‰、22.84‰,下降幅度分别为72.60%、73.43%、77.30%。玉龙县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比例为82.84%;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比例为70.72%;早期新生儿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的比例为77.34%。5岁以下儿童死因顺位:早产/低体重、先天异常、意外死亡、出生窒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与住院分娩率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7、-0.950。结论 9年监测资料显示,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下降速度均较快,说明加强对基层保健人员动员住院分娩、高危儿管理,产(儿)科医生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适宜技术,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有力措施;早产/低体重、先天异常、意外死亡已成为影响该地区儿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应加强婚前医学检查、孕前及孕期保健指导,提高产科质量,加强新生儿访视,对能引起先天异常的各种因素及时干预、预防,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峨眉山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探讨相应对策。方法对2001-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3.58‰,婴儿死亡率10.76‰,新生儿死亡率7.3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从2001年的27.79‰下降到2011年的10.98‰。死因顺位为肺炎、出生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意外窒息、先天性心脏病。结论 2001-2011年峨眉山市5岁以下儿童、婴儿、新生儿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011—2015年绍兴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主要死因的变化,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11—2015年绍兴市医疗卫生机构上报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报表、儿童死亡报告卡、5岁以下儿童死亡登记表和儿童生命质量监测调查表等资料,对绍兴市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死亡原因及死因顺位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1—2015年绍兴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下降趋势(P0.01),新生儿死亡率从3.42‰下降到2.13‰,婴儿死亡率从5.07‰下降到3.5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6.93‰下降到5.14‰。这5年中,5岁以下儿童死亡以婴儿居多,占71.80%;婴儿死亡又以新生儿居多,占63.16%。2011年绍兴市5岁以下儿童前三位死因依次为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和溺水,占全部死因的42.38%;2015年依次为早产或低出生体重、溺水和先天性心脏病,占全部死因的35.25%。这5年间,出生窒息由第二位死因下降至第四位,先天性心脏病由第四位上升至第三位。结论降低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的发生率是减少新生儿及婴儿死亡的重要举措,同时应采取出生缺陷干预措施,降低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03-2012年中山市新生儿死亡情况,为进一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12年中山市产科质量情况报表及新生儿死亡登记的相关资料。结果 1)2003-2012年中山市活产数为453 925例,新生儿死亡1 463例,死亡率为3.22‰,其中早期新生儿死亡669例,死亡率为1.47‰;早期新生儿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率的45.73%;2)前三位死因依次:窒息295例(20.16%)、早产低出生体重293例(20%)、先天异常194例(13.26%),其中先天性心脏病88例(6.02%);3)中山市近十年早产发生率为4.10%;窒息发生率为1.77%。前后5年对比:中山市新生儿死亡率由4.04‰下降到2.41‰;早产发生率由3.66%上升到4.34%,早产死亡率由0.77‰下降到0.50‰;出生窒息率由2.34 %下降到1.42 %,窒息死亡率由0.91‰下降到0.42‰;出生缺陷死亡率由0.56‰下降到0.30‰;4)对2007-2011年中山市围产儿死亡中43例(12.13%)足月儿“产时重度窒息”个案评审,其中羊水污染者34例(62.79%)。结论 建立以卫生行政部门为主导,妇幼保健系统、医疗管理部门、临床科室紧密配合的机制,完善产前、产时母婴监护措施,加强对基层围产工作者技能的培训,重点控制早期新生儿死亡,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朱建玲  崔占顺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2):1906-1908
目的:了解和掌握酒泉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探讨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利用酒泉市妇幼卫生监测网络收集2007~2011年酒泉市4县1区2市妇幼卫生主要指标年度报表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卡,并对上报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查、核实后,汇总、统计并分析。结果: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7年的19.72‰下降至2011年9.00‰,其中新生儿死亡率从2007年的13.54‰下降至2011年5.67‰;婴儿死亡率从2007年的16.22‰下降至2011年7.89‰。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以早产及低体重、出生窒息、先天异常、意外伤害为主。结论:积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及儿童系统管理率;大力推广新生儿死亡评审,减少新生儿死亡与婴儿死亡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克拉玛依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分析死亡年龄构成及主要死因顺位,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克拉玛依市2007-2011年全人群死因回顾性调查中,分析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结果 2007-2011年共发生5岁以下儿童死亡110例,死亡率为10.59‰,其中婴儿死亡96例、死亡率为9.24‰,新生儿死亡60例、死亡率为5.78‰,早期新生儿死亡48例、死亡率为4.62‰;2007-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的死亡率及新生儿死亡总体无明显下降趋势,5岁以下儿童死因前5位为: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其他先天异常、先天性心脏病和意外死亡(并列第三)、出生窒息、肺炎;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以婴儿为主,占87.3%,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62.5%,早期新生儿死亡占新生儿的80%。结论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异常、出生窒息和意外死亡严重威胁克拉玛依市5岁以下儿童的健康,应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产前检查质量及产科质量,积极开展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强化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等防控措施,普及儿童安全宣教,从而有效降低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张春灵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3):3269-3271
目的:了解5岁以下儿童年龄别和主要死因别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为制定儿童生存、保护战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2001~2005年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上报的0~4岁儿童死亡报告卡为基础资料,计算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别死亡率。结果:2005年该市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6.24‰、7.92‰和9.06‰,较2001年分别下降了29.7%、25.8%和23.5%;2005年区域城市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5.82‰、7.43‰和8.33‰,较2001年分别下降了29.7%、26.4%和22%;区域农村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6.46‰、8.18‰和9.43‰,较2001年分别下降了30.2‰、26%和25.1%。2001~2005年,该市5岁以下儿童的出生窒息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2001~2005年,该市城区和农村的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出生窒息死因的死亡率城乡均有明显下降,肺炎、腹泻死因的死亡率城区较农村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周晶 《江苏预防医学》2015,26(2):117-119
目的了解仪征市5岁儿童主要死因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2006-2013年仪征市5岁儿童死亡监测资料及评审资料。结果2013年仪征市5岁儿童死亡率2.82‰、婴儿死亡率2.56‰,新生儿死亡率2.31‰,与2006年相比分别下降71.31%、63.53%、45.13%;婴儿死亡占5岁儿童死亡的71.43%,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63.08%,早期新生儿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的85.37%;前5位死因为溺水、先天性心脏病、早产/低体重、出生窒息、新生儿肺炎;死亡率与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呈负相关(r=-0.922,P0.01)。结论仪征市新生儿、婴儿、5岁儿童死亡下降速度均较快,溺水、先天性心脏病、早产/低体重、出生窒息为本地区儿童主要死因,应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和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1.
2005~2008年上海市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朱丽萍  许厚琴  秦敏  李芬  金辉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4):4844-4846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2005~2008年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了解上海市围产儿死亡及其评审工作的现状,为探索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及健全围产儿死亡评审制度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上海市围产儿全部死亡个案及评审资料。结果:①上海市围产儿死亡率5.38‰,其中本市户籍2.95‰,非本市户籍73.00‰。②围产儿死亡中死胎、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的构成比分别为61.88%、7.92%和30.20%,死胎构成比保持在61.00%,死胎构成比较稳定,死产构成比从2005年的9.08%下降到2008年的7.06%,早期新生儿死亡构成比从2005年的29.18%上升到2008年的31.90%。除了本市户籍者中早期新生儿死亡率略有上升外,死胎、死产的发生率均有明显下降。③前5位死因顺位依次为不明原因、严重畸形、优生引产、胎盘早剥和早产儿。④评审结果:区级评审的围产儿死亡中Ⅰ、Ⅱ类死亡者占16.66%,而早期新生儿死亡中的Ⅰ、Ⅱ类死亡占26.25%。区级评审有争议的典型案例经过市级复评审,结果升级的占50.60%。结论: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需要加强出生缺陷一、二级预防和提高新生儿抢救能力,此外需要规范和提高围产儿死亡评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2001-2009年婴儿死亡率变化趋势及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2001-2009年四川省婴儿年龄别和主要死因别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四川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收集的2001-2009年监测点儿童死亡资料,计算城乡新生儿、婴儿死亡率及婴儿死因别死亡率.结果 2009年四川省新生儿、婴儿死亡率分别为7.6‰和12.1‰,较2001年(18.6‰和25.5‰)分别下降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甘肃省2004-2011年新生儿的死亡状况及趋势, 为提高甘肃省围生期保健工作, 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收集甘肃省2004-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点新生儿的监测数据, 获得新生儿死亡率, 分析其死亡率等相关因素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4-2011年甘肃省新生儿死亡率为9.73‰, 其中城市为6.77‰, 农村为15.62‰, 农村新生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72, P<0.05)。随着年份的增长, 城市、农村及全省新生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其下降速度分别为9.40%, 11.77%, 10.36%。2004-2011年全省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及晚期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8.08‰、1.65‰。农村的早期新生儿死亡率为12.76‰, 远远高于城市早期新生儿死亡率5.72‰。2004-2011年甘肃省新生儿死亡疾病前五位主要病种依次为出生窒息, 早产低出生体重, 出生缺陷, 肺炎及感染。结论 2004-2011年甘肃省新生儿死亡率呈显著下降趋势, 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且新生儿死亡率城乡差距较大;出生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及出生缺陷位于新生儿死因前三位, 应提高产科工作质量, 加强围产期保健, 以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承德市1994~2002年新生儿死因分析及干预措施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掌握承德市新生儿死亡现状及动态变化规律 ,找出相关因素 ,提出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 :按新生儿死亡监测方案 ,对新生儿死亡进行系统规范的监测。结果 :新生儿死亡率从 2 8.2‰降至 11.8‰ ,下降显著(P<0 .0 1)。死因顺位 :出生窒息、早产和 /或低出生体重、先天异常为当前新生儿主要死因。先天异常上升迅速 (P<0 .0 1)。新生儿死亡率的逐步下降 ,使我市人均期望寿命延长了 2~ 3岁。结论 :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工作重点是降低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 ,提高新法接生率和住院分娩率 ,加强基层产、儿科建设 ,提供科学准确的产前诊断技术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00~2005年江西省5岁以下儿童年龄别和主要死因别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江西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网收集的2000~2005年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资料,计算江西省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主要死因别构成。结果:2005年江西省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3.3‰、19.2‰和23.5‰,较2000年(24.2‰、34.8‰和43.3‰)分别下降了45.0%、44.8%和45.9%。2000~2005年,江西省5岁以下儿童的肺炎、出生窒息、溺水、腹泻死亡率有明显下降趋势。结论:2000~2005年江西省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有明显下降趋势,且肺炎、腹泻等可避免死因的死亡率下降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东明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裴艳丽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9):2653-2654
目的:了解东明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探讨死亡原因及发展趋势,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2002~2006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报表及儿童死亡报告卡进行整理分析。结果: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9.33‰,婴儿死亡率12.62‰,新生儿死亡率9.4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2年的21.65‰下降到2006年的16.68‰,呈逐年下降趋势。死因顺位以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为首位,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婴儿所占比例最高(平均64.80%),新生儿占婴儿死亡的75.32%。结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减少意外死亡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顺德市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实施剖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对区域内新生儿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参照国外的经验 ,结合本地区情况建立完善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 ,改革传统的新生儿抢救模式为分区、分级的急救转运制。结果 :转运 4 2 3例危重新生儿 ,新生儿死亡率由 1998年 10 .3‰降到 6 .1‰ ,婴儿死亡率由 13.8‰降到 8.5‰ ,全市新生儿死亡评审中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由 4 0 .7%降到 2 3.8% ,新生儿急救中心业务素质明显提高。结论 :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的模式可降低婴儿、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柳州市2003-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死亡原因,寻找儿童死亡变化的趋势与规律,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柳州市辖六县、四区2003-2011年5岁以下6 071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9年监测资料显示,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速度均较快。2011年新生儿死亡率为4.58‰,婴儿死亡率7.4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9.91‰,与2003年相比,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了6.91%,婴儿死亡率下降了9.7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10.57%。5岁以下儿童死亡前5位死因顺位依次为:早产/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窒息、先天异常、意外死亡。 【结论】 加强对基层妇幼保健人员 新生儿复苏等适宜技术培训,大力宣传与指导孕期保健知识,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有力措施,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人口素质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了解永康市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情况,分析导致新生儿死亡的相关因素,总结经验教训,制订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干预措施。 【方法】 采用浙江省统一的《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和儿童死亡报告卡(同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儿童死亡报告卡),对发生在全市开展母婴保健服务的20家医疗保健机构的新生儿死亡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评审。同时对参加评审的专家对评审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 全市新生儿死亡率达3.63‰,新生儿死因顺位为出生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意外窒息、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专家认为评审效果“较好,能够提高救治水平和抢救成功率”者占80.2%。 【结论】 新生儿死亡评审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定期开展全市范围内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十分必要,能够找出辖区内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顾宇静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3):3801-3802
目的:分析无锡市新生儿死亡原因,提升新生儿保健服务能力,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方法:对无锡市2001~2010年新生儿死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总死亡率为3.44‰,2010年比2001年下降了58.17%,1 505例的新生儿死亡中,早期新生儿1 140例(75.75%),死亡率为2.60‰,晚期新生儿366例(24.25%),死亡率为0.84‰,10年来新生儿各年龄段的死亡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死因顺位前五位依次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其他先天异常、先天性心脏病、肺炎.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