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控制冠心病患者周围血管易损斑块的效果。方法冠心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对照组)与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观察组)各34例,2组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1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次,1次/d,睡前口服;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次,1次/d,睡前口服。2组均连续服用24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颈总动脉内径(commoncarotidarterydiameter,CCAD)、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carotidintima—mediathickness,CIMT)、斑块体积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24个月后CCAD较治疗前增加(P〈o.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增高(P〈0.05),CIMT、斑块体积及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各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可稳定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控制血脂水平。强化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剂量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细胞等,主要用药包括: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1次/d,口服;阿托伐他汀片10 mg,1次/d,睡前口服,疏血通注射液和胞二磷胆碱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活血通脉汤封包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经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剂量阿司匹林并氟伐他汀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安全性、效果以及对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血脂的影响。方法将96例TIA病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每日1次,连用10d,后改为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日1次,长期服用。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氟伐他汀钠40mg,每日1次,晚餐时口服。所有病人均辅以血塞通400mg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并根据病情给予抗高血压、降血糖、抗心力衰竭等基础治疗。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0天分别行血小板、凝血功能及血脂测定。结果两组病人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c=6.73,P〈0.01);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测定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TC、LDL—C、TG及HDL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2.95~8.21,P〈0.01)。结论大剂量阿司匹林并氟伐他汀钠治疗TI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疏血通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数相同、年龄相似、性别差异不大,有可比性。均行头颅CT检查证实无脑出血,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治疗组中96例用疏血通6ml/d,肠溶阿司匹林100mg/d,连用14天;对照组用丹参20ml+生理盐水250ml静滴,肠溶阿司匹林100ml/d,治疗前及治疗后15天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凝血功能检测。结果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凝血指标(TT、PT、APTT)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均无明显延长,并未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疏血通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对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均给予脑梗死首发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d及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对照组仅晚间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比较治疗12个月后2组患者的脑梗死复发率及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5.2%)显著低于对照组(19.0%),治疗组不稳定斑块率(24.1%)亦显著低于对照组(41.4%)。结论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后可降低脑梗死患者复发率及不稳定斑块率,其在预防脑梗死复发事件上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华法林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87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和对照组77例。观察组给予华法林口服,维持目标国际标准化比率(INR)2.0~3.0;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片口服。结果华法林组110例患者华法林维持量1.75~4.15mg/d,平均剂量(2.0±0.75)mg/d,INR平均(3.11±0.68)。华法林观察组和阿司匹林对照组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82%(2/110)和5.19%(4/7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为2.73%(3/110),阿司匹林组为2.60%(2/7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心房颤动可明显减少栓塞事件的发生,维持INR在2.0—3.0之间出血不良反应轻、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复方丹参片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7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片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临床疗效。方法146例PH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6例和对照组70例。2组均采用心得安配合维生素、能量合剂、白蛋白等辅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复方丹参片750mg,口服,3次/d;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口服,1次/d,两药均连用2个疗程。对照组加用雷尼替丁150mg,口服,2次/d,连用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74.3%(P〈0.05)。结论复方丹参片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PHG,疗效确切,能降低门脉高压,促进胃黏膜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安全性及疗效以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TI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采用巴米尔0.3g qd(溶后服),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脐周皮下注射q12h,连用10d为一疗程.此后改为阿司匹林0.1g qd。对照组38例给予血塞通8mL+NS250mL静脉漓注,同时口服阿司匹林0.1gqd.两组同时辅以尼莫地平、VitE、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0天分别做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监测.结果:治疗组38例TIA发作在10d内36例完全控制,1例转为脑梗死.治愈率92.11%(35/38),总有效率97.37%(37/38),无一例出血并发症。对照组38例TIA发作完全控制12例,治愈率31.58%(12/38),总有效率57.89%(22/38)。有16例发展为脑梗死。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大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索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安全、有效,无明显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细胞等,主要用药包括: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日1次,口服;阿托伐他汀片10 mg,每日1次,睡前口服,疏血通注射液和胞二磷胆碱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活血通脉汤封包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和中医症状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经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中医症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脱水、脑保护、降压、降糖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感染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观察组在口服阿司匹林的同时用奥扎格雷8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2组均连续治疗14d。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O.0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P〈O.01)。2组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钠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疏血通联合阿魏酸钠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应用疏血通4m1静脉滴注,治疗组应用疏血通4ml和阿魏酸钠0.3g联合用药,均1次/d,共15d,两组均给予抗凝、阿司匹林、甘露醇、康复理疗等常规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观察疗效。结果: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联合阿魏酸钠联合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1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护脑和活血,并根据病情使用降血压、降血糖药和脱水剂治疗。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30mg+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2次/d,14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25/27)和66.67%(16/2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下降,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1例出现轻度皮疹,末经减药或停药而自行缓解。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肯定,安全性好,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剂量维生素C和葡萄糖酸钙合用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过敏性紫癜30例,应用维生素C100mg~200mg/kg/d和葡萄糖酸钙0.4ml/kg/d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用5~7天。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和蚓激酶同时应用与单纯应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改善患者残疾程度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03/10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首次发病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血栓形成患者117例进行观察。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8例,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同时给蚓激酶肠溶胶囊2粒(60万U/次,3次/d,饭前30min口服)及阿司匹林肠溶片(40mg/次,1次/d)。对照组59例,在常规基础治疗只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1次/d)。疗程28d。人组14d及28d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病残程度评分(Barthd指数评分)的变化。检测血小板聚集率使用多能双通道血液凝聚仪。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使用全自动血凝仪。以功能缺损评分作为疗效判断标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显著进步:减少46%~90%,进步:减少18%-45%,无效:减少〈18%或增多18%以上。临床总有效为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患者的总和。结果:治疗组58例患者,脱落5例(2例在用药后的第2天出现进展性脑卒中,3例自动退出)。对照组59例患者,脱落7例(1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作,3例在用药后的第24天出现进展性脑卒中,3例自动退出)。治疗组53例,对照组52例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77%,58%,x^2=6.440,P〈0.05);治疗组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3.51&;#177;7.06),(16.24&;#177;6.45),t=2.378,P〈0.05]。(2)治疗28d后治疗组残疾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68.28&;#177;26.41),(61.51&;#177;26.33),t=2.637,P〈0.05]。③治疗14d及28d后治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3.52&;#177;1.73),(4.25&;#177;2.01)g/L,t=2.346,P〈0.05];[(3.45&;#177;1.67),(4.25&;#177;2.01)g/L,t=2.456,P〈0.05]。对照组则无类似差异(P〉0.05)。④治疗14d及28d。后两组间血小板聚集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40mg/d)与蚓激酶同时应用和单纯应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100mg/d)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但可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患者的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恩必普软胶囊,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治疗脑梗死(cerbral infarction,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院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和对照组,丁苯酞组和对照组均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每次100mg,1次/晚,同时进行高压氧和系统康复治疗,丁苯酞组患者加服丁苯酞软胶囊每次200mg,3次/d,疗程为24d。在入院当天、治疗11d、第21天使用欧洲卒中量表评分。结果丁苯酞组在治疗第11天及第21天按欧洲卒中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有效。  相似文献   

16.
郭晓兵 《临床医学》2011,31(6):53-54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抗血小板降纤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生理盐水100 m l静脉滴注,2次/d,连用14 d。两组病例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定(CSS中国卒中量表)。结果两组治疗后CSS均有所改善,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作为脑保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促进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8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每日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 100 IU,1次/12 h,连用10d;对照组34例,每日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治疗期间两组均辅以尼莫地平、胞二磷胆碱、活血化瘀、抗高血压药、降糖药等常规治疗。10 d时评定疗效、副作用、血小板计数。结果:治疗组第10天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发现血小板减少和增加出血性事件。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的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29例)。对照组予阿司匹林0.1g/次,1次/d,胞磷胆碱钠注射液0.5g+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共14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g/次,4次/d,连服14d。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d、30d评定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NIHSS评分分别为14.50±3.84和14.86±3.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第14d、30d两组NIHSS评分分别为9.26±2.18和7.46±1.76、6.46±1.29和3.28±1.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可改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奥拉西坦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已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根据自身情况给予常规的基础治疗措施,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抗感染,脱水降颅内压,应用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2次/d,疗程14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奥拉西坦4g,加入0.9%氯化钠250ml静脉滴注,1次/d,疗程14d。按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定疗效,并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5.4%(41/48)]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8.8%(3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3,P〈O.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拉西坦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预处理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及其最佳剂量。方法:实验于2004-06/07在锦州医学院药理学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阿司匹林预处理组。阿司匹林预处理组又分为5,15,45,150mg/kg4个剂量组。以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制作脑缺血模型。24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断头取脑制备组织匀浆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结果:阿司匹林5mg/kg组、15mg/kg组和45mg/kg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0.67&;#177;0.39),(0.83&;#177;0.75),(1.50&;#177;0.24)分,缺血对照组为(2.50&;#177;1.05)分(P&;lt;0.01),iNOS活性分别为(0.84&;#177;0.54).(0.91&;#177;0.43),(1.06&;#177;0.27)U/mg,缺血对照组为(1.54&;#177;0.56)U/mg(P&;lt;0.01)。阿司匹林150mg/kg组在神经功能评分及iNOS活性方面分别为(2.17&;#177;1.17)分,(1.56&;#177;0.75)U/mg,与缺血对照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预处理对随后的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iNOS活性,最佳剂量为5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