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目的:建立水合氯醛去除成骨细胞初级纤毛的细胞模型, 并观察去除成骨细胞初级纤毛对电磁场提高成骨细胞ALP染色和钙化结节染色的影响。方法:贴壁法分离培养3只出生3 d,体重6~9 g的雄性SD大鼠的乳鼠颅骨成骨细胞;待上述细胞生长至融合状态时传代培养并随机分成4组:不加水合氯醛组(对照组)、2 mM、4 mM和8 mM 水合氯醛处理组;将上述4组细胞置于37 ℃、5%CO2的培养箱培养72 h,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初级纤毛形态, 并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分析成骨细胞初级纤毛发生率;筛选出能有效去除成骨细胞初级纤毛的水合氯醛浓度的细胞, 并将其分为以下3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 group,C),电磁场处理(electromagnetic fields,EMFs)组及电磁场处理+4 mM水合氯醛组。向上述3组细胞加入含10%FBS的DMEM培养液继续培养9 d,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染色观察ALP的形成;培养12 d,茜素红染色观察钙化结节的形成。结果:与对照组和2 mM水合氯醛组相比, 4 mM水合氯醛能有效地去除成骨细胞初级纤毛的发生(P<0.01); 去除成骨细胞初级纤毛消弱了EMFs促进成骨细胞ALP和钙化结节的形成, 具体表现在:与EMFs组相比, EMFs+水合氯醛组ALP和钙化结节的染色面积明显减少(P<0.01).结论:4 mM水合氯醛能有效去除成骨细胞的初级纤毛;初级纤毛部分参与了电磁场促进成骨细胞ALP和钙化结节的形成, 为探讨电磁场促进成骨细胞成熟矿化的机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含药血清对体外高磷刺激下A7r5细胞钙化的抑制作用。方法:用Na H2PO4高磷溶液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进行刺激,建立体外血管钙化模型。制备补肾活血含药血清,分别按含药血清在体外培养基中所占比例5%、10%、20%设立补肾活血含药血清低、中、高三个剂量组,进行体外干预10 d。实验结束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茜素红染色法观察细胞钙化情况,分别在实验第2、4、6、8、10天观察细胞层钙含量及ALP活性,实验第3、6、10天观察细胞VSMCs标记蛋白α-SMA蛋白及成骨细胞标记蛋白ALP蛋白表达。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第10天经茜素红特殊染色,高磷模型组出现明显的钙化结节;同时,细胞钙含量及ALP活性均随时间延长不断升高,α-SMA蛋白表达下调,ALP蛋白表达上调。(2)与高磷模型组比较,第10天经茜素红特殊染色,含药血清低剂量组细胞形态改善不明显,中、高剂量组红色颗粒物明显减少,正常形态细胞数目较多;含药血清组细胞钙含量、ALP活性下降,α-SMA蛋白表达上调,ALP蛋白表达下调。结论:补肾活血含药血清能够减轻高磷所诱导的A7r5细胞钙化及细胞层钙沉积、ALP活性的升高,下调ALP蛋白表达,上调α-SMA蛋白表达,抑制VSMCs向成骨样细胞表型转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含药血清对体外高磷刺激下A7r5细胞钙化的抑制作用。方法:用Na H2PO4高磷溶液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进行刺激,建立体外血管钙化模型。制备补肾活血含药血清,分别按含药血清在体外培养基中所占比例5%、10%、20%设立补肾活血含药血清低、中、高三个剂量组,进行体外干预10 d。实验结束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茜素红染色法观察细胞钙化情况,分别在实验第2、4、6、8、10天观察细胞层钙含量及ALP活性,实验第3、6、10天观察细胞VSMCs标记蛋白α-SMA蛋白及成骨细胞标记蛋白ALP蛋白表达。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第10天经茜素红特殊染色,高磷模型组出现明显的钙化结节;同时,细胞钙含量及ALP活性均随时间延长不断升高,α-SMA蛋白表达下调,ALP蛋白表达上调。(2)与高磷模型组比较,第10天经茜素红特殊染色,含药血清低剂量组细胞形态改善不明显,中、高剂量组红色颗粒物明显减少,正常形态细胞数目较多;含药血清组细胞钙含量、ALP活性下降,α-SMA蛋白表达上调,ALP蛋白表达下调。结论:补肾活血含药血清能够减轻高磷所诱导的A7r5细胞钙化及细胞层钙沉积、ALP活性的升高,下调ALP蛋白表达,上调α-SMA蛋白表达,抑制VSMCs向成骨样细胞表型转化。  相似文献   

4.
杭海峰  徐又佳 《中国骨伤》2020,33(10):954-959
目的:了解铁蓄积骨质疏松模型中凝血状态、微血栓、微血管床及骨密度的变化,探讨骨质疏松范畴铁蓄积对凝血功能、血管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24只6月龄雄性SPF级SD大鼠,体重(250±20)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铁蓄积组,每组12只。铁蓄积组用枸橼酸铁(ferric ammonium citrate,FAC)90 mg/kg腹腔注射干预,对照组采用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周2次,干预9周。干预完成后,检测两组血清铁蛋白、凝血功能、微血栓、血管密度及股骨远端骨小梁三维形态重建和空间结构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铁蓄积组血清铁蛋白(136.36±35.41)μg/L较对照组(68.44±16.86)μg/L显著升高,铁蓄积组骨密度(0.167±0.024)g/cm3较对照组(0.400±0.030)g/cm3显著下降;铁蓄积组的纤维蛋白原(2.03±0.13)g/L较对照组(1.78±0.46)g/L明显升高,D-二聚体含量(534.95±31.81)ng/ml较对照组(329.02±84.99)ng/ml明显增高(P<0.05),而凝血酶时间(39.64±2.18)s和凝血酶原时间(8.70±0.39)s较对照组(44.92±2.98)s、(9.44±0.49)s明显缩短(P<0.05);墨汁染色后,铁蓄积组的微血管密度(17.46±2.07)%较对照组(23.81±2.98)%明显缩小(P<0.05)。HE和MSB染色均显示铁蓄积大鼠骨髓中存在微血栓,同时在心肌中也存在微血栓。结论:在铁蓄积影响的骨质疏松模型中,铁蓄积对凝血功能有显著影响,血液相对呈高凝状态,骨血管床减少,骨髓中有微血栓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及微血栓的形成可能是铁蓄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李斌  李战鹏  连振刚 《中国骨伤》2023,36(11):1075-1080
目的:探究miR-143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13)表达的调节作用及其对骨肉瘤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96孔板培养小鼠骨肉瘤细胞系143B细胞,设立空白组、阴性组、阳性组、干预组。空白组不做特殊处理,阳性组加入50 μg miR-143 mimic,阴性组加入等量mimic NC(miR-143 mimic的对照序列),干预组加入50 μg miR-143 mimic及10 μg MMP-13蛋白,继续培养3~6 h,最后吸出血清处理0.5 h。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测定各组miR-143和MMP-13蛋白表达,采用Transwell、划痕实验测定细胞的侵袭与迁移能力。结果:阳性组及干预组MMP-13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空白组,阳性组低于干预组(P<0.05);空白组、阴性组、阳性组及干预组每个视野的侵袭细胞数均值分别为(1 000.01±44.77)、(959.25±46.32)、(245.04±4.33)、(634.06±33.78)个;阳性组及干预组划痕愈合率均明显低于空白组,阳性组低于干预组(P<0.05)。结论:MMP-13是miR-143作用的一个靶点,可以通过抑制MMP-13表达降低骨肉瘤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含药血清对体外高钙刺激下A7r5细胞钙化的抑制作用。方法:用Ca Cl2高钙溶液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进行刺激,建立体外血管钙化模型。制备补肾活血含药血清,分别按含药血清在体外培养基中所占比例5%、10%、20%设立补肾活血含药血清低、中、高三个剂量组,进行体外干预10天。实验结束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茜素红染色法观察细胞钙化情况;分别在实验第2、4、6、8、10天观察细胞层钙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实验第3、6、10天观察VSMCs标记蛋白α-平滑肌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及成骨细胞标记蛋白ALP蛋白表达。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第10天经茜素红特殊染色,高钙模型组出现明显的钙化结节;同时,细胞钙含量及ALP活性均随时间延长不断升高,α-SMA蛋白表达下调,ALP蛋白表达上调。(2)与高钙模型组比较,第10天经茜素红特殊染色,含药血清低剂量组细胞形态改善不明显,中、高剂量组红色颗粒物明显减少,正常形态细胞数目较多;含药血清组细胞钙含量、ALP活性下降,α-SMA蛋白表达上调,ALP蛋白表达下调。结论:补肾活血含药血清能够减轻高钙所诱导的A7r5细胞钙化及细胞层钙沉积、ALP活性的升高,下调ALP蛋白表达,上调α-SMA蛋白表达,抑制VSMCs向成骨样细胞表型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脊柱调衡手法与药物治疗对退变性脊柱侧凸症患者的疼痛及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 将38例退变性脊柱侧凸症患者采用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分为脊柱调衡手法组(手法组)和药物组。手法组20例, 其中男9例, 女11例, 年龄58~74岁, 平均(66.63±7.73)岁, 病程3~8个月, 平均(5.65±2.58)个月;采用脊柱调衡手法(依次循经理筋、松解痉挛、整骨扳拿、通络放松法)治疗, 时间30 min,1次/d,4 d为1疗程, 共9个疗程。药物组男8例, 女10例, 年龄57~70岁, 平均(63.51±6.61)岁, 病程3~5个月, 平均(4.82±1.43)个月;予口服塞来昔布加盐酸乙哌立松, 4 d为1疗程, 共 9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脊柱侧凸Cobb角及腰椎ODI评分。结果:治疗后, 手法组VAS评分5.38±0.99与药物组6.36±1.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8,P<0.05);手法组Cobb角(16.51±4.89)°与药物组(19.85±5.0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4,P<0.05);手法组腰椎ODI评分20.20±2.93与药物组26.01±3.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2,P<0.05).结论:采用脊柱调衡手法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症, 能够调整脊柱两侧的肌力平衡, 矫正脊柱冠状面失衡, 恢复脊柱正常序列, 减少和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 缓解腰腿痛症状, 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彭祥  双峰  李浩  邵银初  胡炜  单记春  杨迪  万得恩  许文波 《中国骨伤》2023,36(11):1021-1025
目的:对比分析直接上方入路(direct superior approach,DSA)与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lateral approach,PLA)在高龄股骨颈骨折半髋置换术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 2021 年12月收治的72例接受半髋置换手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采用微创DSA入路,男10例,女26例,年龄(82.82±4.05)岁;36例采用传统PLA入路,男14例,女22例,年龄(82.79±3.21)岁。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不同时间点Harris评分。结果:DSA组手术时间(79.41±17.39) min,比PLA组(98.45±26.58) min更短;切口长度(8.33±2.69) cm,比PLA组(11.18±1.33) cm短;术中失血量(138.46±71.58) ml,比PLA组(173.51±87.17) ml更少;初次下地时间(3.04±0.95) d,比PLA组(4.52±1.10) d更早;住院时长(8.70±1.89) d,比PLA组(10.67±2.35) d短(P<0.05)。两组术前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DSA组Harris功能和总分高于PLA组(P<0.05),而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半髋置换手术中,DSA入路较PLA入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初次下地时间、住院时长以及术后1个月的Harris评分等临床指标更优,在促进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康复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复方补肾活血颗粒含药血清通过Trb3调节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BMSCs)成骨/成脂分化。方法 不同浓度复方补肾活血颗粒含药血清干预hBMSCs,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ALP活性、茜素红染色观察hBMSCs成骨分化,油红O染色鉴定脂肪分化。Western blot检测成骨/成脂标志物蛋白表达。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Trb3蛋白和基因表达。Trb3 siRNA转染hBMSCs后通过Western blot观察成骨成脂相关因子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复方补肾活血颗粒含药血清以浓度依赖性促进hBMSCs增殖。复方补肾活血颗粒含药血清增强hBMSCs中ALP活性及矿化结节,上调Runx2、Osterix蛋白表达并抑制PPARγ、FABP4蛋白表达和脂质积累。机制研究发现,复方补肾活血颗粒含药血清促进Trb3表达,当内源性Trb3敲低时,逆转了复方补肾活血颗粒含药血清促进成骨分化抑制脂肪分化的作用。结论 复方补肾活血颗粒含药血清通过Trb3以牺牲脂肪分化为代价,促进hBMSCs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氨甲环酸不同应用方式治疗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2月至2018年1月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7例分成4组:A组(静脉用药组)21例,年龄(77.10±7.02)岁,于手术切皮前5 min使用15 mg/k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并且术中生理盐水灌注关节腔;B组(局部用药组)18例,年龄(73.83±6.56)岁,于手术切皮前5 min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并且术中使用总剂量为3 g的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C组(联合用药组)19例,年龄(74.26±6.04)岁,术前使用15 mg/kg氨甲环酸静滴并且术中使用总剂量为1.5 g的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D组(对照研究组)19例,年龄(76.69±9.27)岁,于手术切皮前5 min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并且术中生理盐水灌注关节腔。记录术后伤口引流量、血红蛋白变化,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计算所有患者的总失血量等。结果:A组术后引流量为(111.91±35.02) ml,血红蛋白改变量为(26.86±12.99) g/L,总失血量为(628.6±306.78) ml;B组术后引流量为(108.89±36.61) ml,血红蛋白改变量为(26.28±8.59) g/L,总失血量为(584.41±250.86) ml;C组术后引流量为(102.63±47.36) ml,血红蛋白改变量为(26.89±12.47) g/L,总失血量为(634.78±384.89) ml;D组术后引流量为(107.37±40.53) ml,血红蛋白改变量为(40.95±12.48) g/L,总失血量为(1 005.24±483.37) ml。4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术后血红蛋白改变量、总失血量少于对照组D组(P<0.05),但是3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但是最佳给药方式及给药剂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侯吴仁  徐敏鸥 《中国骨伤》2015,28(9):796-801
目的:比较3枚空心螺钉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加防旋螺钉治疗股骨颈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 月至 2012年12月,治疗股骨颈粉碎性骨折67例,根据不同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其中36例采用DHS加防旋螺钉固定治疗(DHS组),男24例,女 12 例,年 龄22~58岁,平均43.7岁;31例采用3枚空心螺钉固定治疗(空心钉组),男22例,女9例,年 龄24~56岁,平均43.0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术后住院时间、下地行走与患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采用髋关节Harris 评分对两组患者的功能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DHS组(5.00±0.86) cm,空心钉组(3.30±0.57)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获1年以上随访,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地行走时间:DHS组为(19.0±3.5) d,空心钉组为(37.0±6.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肢部分负重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DHS组分别为术后(23.0±7.0) d、(138.0±13.0) d,空心钉组分别为术后(38.0±5.7) d、(164.0±12.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折愈合时间:DHS组为(151±11) d,空心钉组为(162±1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 评分:DHS组为(91.0±5.7)分;空心钉组为(85.0±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股骨颈粉碎性骨折的治疗,DHS 联合防旋螺钉优于3枚空心螺钉固定,具有术后患肢负重更早,骨折愈合更快,髋关节功能更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C形臂X线定位下多次小直径钻孔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对早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早期ONFH患者106例,其中53例采用C形臂X线定位下多次小直径钻孔联合ESWT治疗作为观察组,男41例,女12例,年龄22~70(45.85±6.01)岁;另外53例仅采用ESWT治疗作为对照组,男34例,女19例,年龄20~68(45.12±5.83)岁。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屈曲范围、外展内收活动范围、ONFH面积比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s,mHHS),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年随访期间的股骨头生存率。结果:患者均无创口愈合不良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10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8~36(31.06±4.28)个月。观察组mHHS总分、髋关节屈曲范围、髋关节外展内收活动范围由治疗前(63.85±5.42)分、(23.79±2.21)°、(32.40±4.19)°分别增加至治疗后2年的(85.51±5.69)分、(34.65±2.73)°、(43.32±5.71)°(P<0.05);对照组分别由治疗前的(64.73±5.64)分、(23.82±2.18)°、(32.45±4.13)°增加至治疗后2年的(81.65±5.48)分、(32.79±2.87)°、(39.75±5.68)°(P<0.05)。观察组VAS、ONFH面积比例分别由治疗前的(5.76±1.41)分、(35.07±4.96)%降低至治疗后2年的(3.39±1.02)分、(22.04±3.23)%(P<0.05),对照组分别由治疗前的(5.73±1.45)分、(35.24±5.18)%降低至治疗后2年的(4.43±1.21)分、(28.32±3.76)%(P<0.05);治疗后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年的股骨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形臂X线定位下多次小直径钻孔联合ESWT治疗早期ONFH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股骨侧袢钢板固定和界面螺钉由股骨侧进钉固定前交叉韧带股骨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至2021年9月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65例,按其股骨侧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袢钢板组和界面钉组。袢钢板组(袢钢板固定)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18~50(35.00±7.60)岁。界面钉组(界面钉固定)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8~50(32.00±8.50)岁。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1、3、6 d的C反应蛋白及术后18个月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和CT测量的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接受手术,并获得随访,时间18~36(25.16±4.50)个月。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转为阴性。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袢钢板组手术时间(74.00±6.84) min与界面钉组(91.67±6.34)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袢钢板组C反应蛋白分别为(40.00±10.10)、(20.00±8.23) mg·L-1,界面钉组分别为(60.00±8.93)、(30±8.66) mg·L-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d两组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Lysholm评分、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袢钢板组CT冠状位和矢状位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分别为(2.75±0.19) mm、(1.55±0.25) mm,界面钉组分别为(2.81±0.22) mm、(1.61±0.20) 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界面螺钉由关节外向内中央挤压固定肌腱,虽然手术步骤较为繁琐、手术时间略长,早期术后炎症反应略重,但骨隧道扩大却明显小于袢钢板悬吊固定,同时术后无金属异物残留,且临床效果与袢钢板悬吊固定无差异,仍然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rhBMP-2体外诱导骨质疏松大鼠BMSCs成骨及VEGF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军  王云  鲍小明  卫鹏斌  张民 《中国骨伤》2015,28(5):446-449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骨质疏松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外成骨及成骨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为骨质疏松证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将20只6月龄,体重(300±20) g雌性SD大鼠双侧卵巢切除,术后3个月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大鼠全身骨密度并与术前比较,确保造模成功,并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骨质疏松大鼠BMSCs,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BMSCs形态。随机把骨质疏松大鼠BMSCs 第2代(p2)细胞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完全培养基(含rhBMP-2)、成骨诱导液进行成骨诱导。2周后茜素红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钙结节的形成,酶标仪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及RT-PCR法检测VEGF的表达量。结果:(1)大鼠全身骨密度:手术前后大鼠全身骨密度分别为(0.179±0.007),(0.158±0.006)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0,P<0.05).(2)茜素红染色:BMSCs(P2)成骨诱导2周后实验组染色效果明显强与对照组。(3)碱性磷酸酶活性:BMSCs(P2)成骨诱导2周后碱性磷酸酶活性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62±1.27),(8.62±0.93) μg/pro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09,P<0.01).(4)BMSCs(P2)成骨诱导2周后VEGF表达: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723±0.143,0.950±0.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62,P<0.01).结论:rhBMP-2能提高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BMSCs的体外成骨能力,可促进成骨因子VEGF的表达,调控VEGF的表达可能是骨形态发生蛋白-2参与骨代谢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关节镜双后内入路与切开手术治疗急性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52例急性单纯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关节镜组27例患者行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手术治疗,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19~52(34.9±9.2)岁;切开复位组25例患者行膝关节后内侧切口手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18~54(33.7±8.4)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愈合情况、并发症以及术后12个月Lysholm、IKDC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5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15.0±1.7)个月。关节镜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大于切开复位组(P<0.05);关节镜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小于切开复位组(P<0.05);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组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分别为(95.9±1.7)分和(86.4±1.2)分,均较术前的(49.1±2.3)分和(48.9±1.1)分显著提高(P<0.05);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组术后12个月IKDC总分分别为(96.9±1.5)分和(87.1±1.4)分,均较术前的(47.6±4.1)分和(48.1±3.9)分显著提高(P<0.05);关节镜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Lysholm、IKDC评分均高于切开复位组(P<0.05)。结论: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治疗急性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早期效果满意,疗效优于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动态牵引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与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近指间关节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采用动态牵引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与克氏针交叉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案治疗闭合近指间关节Pilon骨折41例45指,全部获得随访。动态牵引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组(A组)21例22指,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30.6±5.6)岁。克氏针交叉内固定组(B组)20例23指,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0.1±5.3)岁。定期复查X线片,评定关节主动活动范围、骨折愈合时间、感染率及术后关节活动疼痛等指标。结果: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A组功能评定优良19例,B组13例,A组优于B组(Z=2.558,P=0.011).骨折平均愈合时间 A组(7.9±2.1)周,B组(8.1±2.3)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4,P=0.762).A组感染5指,B组1指,A组感染率高于B组(χ2=3.287,P<0.05).术后关节活动疼痛VAS评分A组0.18±0.50,B组0.65±0.88,A组关节疼痛低于B组(t=-2.207,P<0.05).结论:动态牵引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近指间关节Pilon骨折方法可靠,能有效固定骨折,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恢复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罗杨  魏民 《中国骨伤》2022,35(6):555-55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通道双线技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22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男14例,女8例;年龄26~45(34.8±5.9)岁;手术时间为受伤后5~15(11.2±4.1) d。所有患者给予关节镜下骨块复位和单通道双线技术固定。术后根据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IKDC 2000评分和抽屉试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2~75(34.6±13.0)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30.80±9.55)分,末次随访(89.60±2.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7,P<0.01);IKDC 2000术前(24.60±7.21)分,末次随访(80.00±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1,P<0.01)。1例患者抽屉试验为弱阳性。结论:单通道双线技术可实现对髁间棘撕脱骨块的有效固定,操作简便、创伤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髁间棘撕脱骨折。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通道双线技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22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男14例,女8例;年龄26~45(34.8±5.9)岁;手术时间为受伤后5~15(11.2±4.1) d。所有患者给予关节镜下骨块复位和单通道双线技术固定。术后根据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IKDC 2000评分和抽屉试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2~75(34.6±13.0)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30.80±9.55)分,末次随访(89.60±2.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7,P<0.01);IKDC 2000术前(24.60±7.21)分,末次随访(80.00±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1,P<0.01)。1例患者抽屉试验为弱阳性。结论:单通道双线技术可实现对髁间棘撕脱骨块的有效固定,操作简便、创伤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髁间棘撕脱骨折。  相似文献   

18.
补肾活血中药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中药对胎鼠颅盖骨来源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以进一步了解补肾活血中药改善骨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取二次酶消化法培养的胎鼠颅骨第3代成骨细胞,随机分为5组:细胞对照组、空白血清组、含药血清组、原药组、阳性对照药(a D3)组,分别加入普通细胞培养液、含空白血清及不同浓度补肾活血中药含药血清、补肾活血中药原药液、阳性对照药(a D3)的条件培养液,在培养第3、6天用MTT比色法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含药血清及原药液对成骨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结果:补肾活血中药含药血清组成骨细胞增殖率较空白血清组、培养液组、a D3组显著增强,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随培养期延长,促进作用持续存在。补肾活血中药原药液在一般浓度对成骨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而过高浓度对成骨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结论:补肾活血中药含药血清能够直接作用于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促进其增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腰椎管减压术(interlamina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IL-PELD)与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腰椎管减压术(transforamena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TF-PELD)在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8年4月至2021年7月采用脊椎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85例单节段腰椎侧隐窝患者,其中男44例,女41例,年龄49~81 (65.5±8.3)岁;病程3~83 (26.7±16.5)个月。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IL-PELD组和TF-PELD组。其中IL-PELD组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龄50~80(66.7±9.3)岁;病程3~65(25.7±15.0)个月。TF-PELD组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51~78(64.1±7.6)岁;病程4~73(27.9±18.3)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于术前和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腰痛及下肢痛的程度、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function index,ODI)评估腰椎功能。末次随访时以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于术前和术后1周以侧隐窝矢状径评估责任椎间隙侧隐窝的减压程度。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善手术,无血管损伤、硬膜囊撕裂、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时间14~53(27.0±9.4)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椎间隙感染。IL-PELD组手术时间(69.3±19.3) min,多于TF-PELD组(57.5±14.5) min (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F-PELD组术中透视次数(8.8±2.6)次,多于IL-PELD组(4.8±1.2)次(P<0.05)。两组住院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PELD组术前腰痛、下肢痛VAS及ODI分别为(5.1±2.2)、(6.9±1.3)分、(71.4±12.6) %,TF-PELD组分别为(4.7±1.8)、(6.9±1.3)分、(68.4±13.9) %。IL-PELD组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VAS为(2.4±1.5)、(1.6±0.8)、(1.4±0.9)分,下肢痛VAS为(3.0±1.2)、(1.6±0.7)、(1.5±1.0)分,ODI 为(32.6±11.9) %、(17.4±6.5) %、(19.3±9.3) %;TF-PELD组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VAS为(2.6±1.4)、(1.5±0.6)、(1.4±1.0)分,下肢痛VAS为(2.8±1.2)、(1.6±0.6)、(1.5±1.2)分,ODI为(32.0±11.2) %、(15.0±6.1) %、(20.0±11.3) %。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下肢痛VAS及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分组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两组侧隐窝矢状径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但各时间点两组侧隐窝矢状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改良 Macnab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PELD和TF-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均能扩大侧隐窝,并取得良好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侧卧交叉按压微调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海涛  唐学章 《中国骨伤》2015,28(8):722-726
目的:评价侧卧交叉按压微调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2年8月至2014年4月门诊患者中选取13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69例采用侧卧交叉按压微调法治疗(按压微调组),其中男29例,女40例,平均年龄(50.55±11.38)岁;67例采用传统推拿法治疗(传统推拿组),其中男28例,女39例,平均年龄(51.20±11.90)岁。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疗效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整体疗效评估;采用颈部残障指数(NDI评分)对两组患者的颈椎功能状态以及由其所引起的全身状况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头痛频率及持续时间。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无不良反应,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6个月,平均3.1个月。整体疗效评估结果,按压微调组痊愈25例,显效26例,有效14例,无效4例;传统推拿组痊愈12例,显效21例,有效22例,无效12例,按压微调组明显优于传统推拿组(P <0.01).NDI评分评定结果,按压微调组由治疗前的13.48±4.83改善至治疗后的6.23±3.76,传统推拿组由治疗前的13.82±5.78改善至治疗后8.25±4.75,按压微调组改善更为显着(P <0.01);VAS疼痛评分比较,按压微调组由治疗前的4.75±0.97降至治疗后的1.88±1.78,传统推拿组由治疗前的4.78±0.98降至治疗后的2.84±1.94,按压微调组改善更为显着(P <0.01);每周头痛次数,按压微调组由治疗前的(5.38±1.96)次降至治疗后的(1.71±2.04)次,传统推拿组由治疗前的(5.22±1.81)次降至治疗后的(2.81±2.42)次,按压微调组减少更为显着(P <0.01);头痛持续时间,按压微调组由治疗前的(6.87±3.67) h缩短至治疗后的(0.97±1.74) h,传统推拿组由治疗前的(6.90±3.79) h缩短至治疗后的(1.83±2.21) h,按压微调组头痛持续时间缩短更为显着(P <0.05).结论:侧卧交叉按压微调法治疗颈源性头痛可明显改善患者颈部及全身功能状态、减轻疼痛强度、减少头痛频率及头痛持续时间,且具有安全性高、操作轻巧、疗效显着的特点,推荐应用此法治疗颈源性头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