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申运华  严中亚 《安徽医学》2009,30(10):1247-1250
近十几年来,随着外科迷宫术、内科射频消融、植入式心律转复起搏器与生理性起搏等技术的发展,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根治已不再是难题。但房颤的发病机制仍未清楚,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房颤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的机制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90%的心房颤动患者是由多种器质性疾病引起,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目前有关心房颤动的机制尚未清楚。研究发现,房颤具有自身延续性,即房颤发生后根据时间长短可使心房发生电生理性和结构的改变,从而使房颤更易诱发和持续。心房颤动的治疗目前研究比较深入。本文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带来的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随着房颤发病率的升高,其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法的研究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对房颤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阮洪梅 《医学综述》2011,17(1):37-40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防治房颤的关键在于明确房颤发生和维持的机制。尽管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前对其心房重构的发生机制研究较多,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的深入,房颤发病的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也逐渐得到揭示。同时也有证据显示炎症与房颤有关,现就以上领域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沈金龙  刘强 《医学综述》2014,(2):295-297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并且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然而其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近年来,炎症与房颤的相关性受到广泛关注。黏附分子作为炎症中必不可少的调控因子可能在房颤的发生、发展、维持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了解其结构、功能及在炎症相关机制中的作用,对进一步阐明房颤发病机制、指导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与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近年来,有很多研究表明OSAHS与房颤有密切的联系,OSAHS在房颤新发病、进展过程和射频消融术后的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选择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及降低房颤复发率,充分认识两者的相互关系十分必要,该文主要就OSAHS与房颤的关系、机制、治疗等方面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林东 《中国医学创新》2007,4(6X):116-117
目的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肾素-血管紧张索系统(RAS)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但作用机制不明,推测与其促进了心房重构,特别是心房结构重构有关。本文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每月发作2次以上)和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病小于半年)患者应用口服胺碘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和预防复发,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将65例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单用胺碘酮,实验组在胺碘酮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观察房颤发作频率,复律后随诊12个月,定期观察心房颤动复发情况。结果 胺碘酮与依那普利联用较单纯应用胺碘酮更有助于治疗房颤和预防房颤复发,能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约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1/3,并且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目前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导管消融及外科消融等。由于房颤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建立动物房颤模型对于探索房颤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动物房颤模型的建立也有助于房颤的预测、预防、诊断和治疗等。目前在小型和大型动物中均成功建立了房颤模型。对房颤模型的研究主要包括电刺激诱发房颤、药物诱导房颤、创伤诱发房颤等方面,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也更多地被应用于房颤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金庆锋 《现代医学》2005,33(1):66-69
动物模型可模拟机体的疾病状态,使研究者得以明确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心房颤动(房颤)困扰了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者数十年。房颤动物模型的发展将极大有助于对房颤机制的研究。作者简述了几种房颤动物模型,这些模型可用来研究房颤发生和维持的机制,也可用来评估抗房颤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i atrial fibillation,PAF)临床常见,它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引发脑栓塞的危险,危及患者生命。因此,积极开展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炎症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已引起人们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发病机制一直未得到彻底阐明.近年来,作为发病机制之一的炎症因素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显示炎症在冠心病、脑血管意外中起重要作用,但有关炎症在房颤中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病人心房颤动的发病原因。方法随机选择120例心房颤动患者,回顾性查阅病例与随诊病人。结果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引起心房颤动的比例明显下降,而冠心病及与冠心病相关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引起房颤的比例明显上升,占主要比例。特发性房颤也占一定比例,多以年轻人多见,但缺乏较长期随诊,不能排除其他疾病如亚临床心肌病变的可能。结论房颤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高龄等均与房颤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延健  佘强 《医学综述》2014,(5):790-794
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目前已经报道了大量的相关危险因素,而遗传对房颤的作用已达成共识。随着基因鉴定技术的进步,近年来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发现了位于染色体多个区域中的多个遗传易患位点。该文将这些与房颤关联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及相关临床应用作一汇总,并以这些SNPs为线索探讨房颤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孤立性心房颤动(lone atrial fibrillation,LAF)在心房颤动中所占比例较小,无心脏器质性病变,故对孤立性心房颤动的研究较少。文中从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及治疗等方面对LAF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 (房颤 ,Atrialfibrillation ;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AF本身及其引起的并发症 ,如心力衰竭、动脉栓塞等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1 ] 。关于房颤的发生机制 ,多折返学说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但随着射频消融术的广泛开展 ,发现很多AF ,尤其是阵发性房颤无法用折返机制得到合理的解释。于是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 ,提出了关于房颤如何发作和持续的种种假说。兹以房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单中心和多中心异位冲动学说Rothberger等假设心房内存在一异位兴奋点 ,…  相似文献   

16.
曾凤兰 《广西医学》2009,31(9):1367-136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在人群中的患病率正在不断增高,有调查发现,一般人群中房颤的发病率为0.7%-1.0%,〉65岁人群的发病率为5%,〉80岁的老年人的发病率为8%-9%。有关房颤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近年来都有很大进步,但目前房颤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近年炎症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受到重视。本文就心脏炎症反应与房颤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的命名及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的命名和分类存在多种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对房颤机制的认识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于房颤的学术交流和临床工作颇为不利,我们在此复习房颤的命名与分类,以期方便大家进行学术、临床沟通。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一般人群中发病率为0.4%,在心血管患者中发病率为4%。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心房颤动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栓塞事件明显的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因此房颤的发病机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大约占所有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1/3.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年代及研究方法如房颤的检出方法和定义范围不同,造成房颤患病率的差异较大 (0.1%~5%).美国心房颤动患者从1980年的320万增至2000年的510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1 210万~1 590万.我国心房颤动发病率为0.77%,患者近1 000万.木胡牙提等[1]发现房颤患者的病因、发病年龄及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等方面存在民族差别.本文对不同民族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房颤)和骨骼肌减少症(肌少症)均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 两者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发病机制, 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和影响。文章主要对老年房颤合并肌少症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筛查、评估和综合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