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时皮质和海马区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的表达,以及辛伐他汀的干预作用,并以胞二磷胆碱作标准对照。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2在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实验室进行。选用144只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又分为0,12,24,48,72h和7d6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①假手术组:手术游离左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不干预。②生理盐水组: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建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后,于即刻及之后的每天同一时刻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③胞二磷胆碱组:同前造模,于相同时间点给予胞二磷胆碱稀释液(胞二磷胆碱15mL+生理盐水85mL)10mL/kg。④辛伐他汀组:造模同前,于相同时间点给予辛伐他汀20mg/kg。各组均于相应时间点取脑皮质和海马,观察脑外观,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表达,以细胞间黏附分子1/β-actin吸光度表示。结果:144只动物进入结果分析。①左侧脑皮质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表达:假手术组各时间点无差异(P〉0.05),其他3组于缺氧缺血后12h时始显著升高,24h达高峰,然后开始回落,但胞二磷胆碱组、辛伐他汀组于12,24,48和72h时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7d时,辛伐他汀组已接近假手术组水平(P〉0.05),且72h时,辛伐他汀组显著低于胞二磷胆碱组(P〈0.05)。②脑左侧海马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表达:与脑皮质类似,生理盐水组、胞二磷胆碱组和辛伐他汀组在缺氧缺血后12h始升高,24h达高峰,然后开始下降,但胞二磷胆碱组、辛伐他汀组于12,24,48和72h时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7d时,辛伐他汀组已接近假手术组水平(P〉0.05),生理盐水组和胞二磷胆碱组表达量接近(P〉0.05),仍然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③脑外观:12h开始,生理盐水组结扎侧大脑半球出现水肿、苍白、液化坏死、萎缩的全过程,胞二磷胆碱组程度明显减轻,辛伐他汀组仅出现轻微水肿。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缺氧缺血脑损伤后12h的表达显著升高,24h达高峰,然后持续下降,7d时虽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胞二磷胆碱和辛伐他汀均能有效地抑制其表达,对缺氧缺血脑损伤起到保护作用,但辛伐他汀的作用更强更快。  相似文献   

2.
背景:现代医学发现通心络制剂除了具有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外,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通心络是否影响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黏附分子的表达。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2-10/2003-01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模型组10只和通心络组10只。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脑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除将尼龙线插在颈外动脉接近颈内动脉分叉处外,其余同模型组。通心络组大鼠在缺血再灌注前给予通心络粉剂1.0g/(kg·d),溶在生理盐水中灌胃1周。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灌胃等剂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麻醉后取脑制备切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主要观察指标:①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②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结果:①假手术组手术侧大脑半球皮质和基底节区未见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阳性微血管表达。②模型组大鼠缺血2h再灌注6h后,缺血侧大脑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水平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③通心络组缺血侧大脑半球皮质和基底节区蛋白和mRNA阳性微血管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犤(10.42±1.98),(12.42±2.14)/高倍视野;(8.54±2.00),(11.12±1.56)/高倍视野犦(P<0.05),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通心络可以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有助于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后海马区各型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的调节作用。方法选用7日龄SD大鼠,随机分组、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后,于不同时间点剥取脑海马,测定各型NOS的变化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别。结果HIBD后生理盐水组诱导型NOS(iNOS)活力水平于12h时始显著增高,48h达高峰,7d时接近假手术组水平(P>0.05),12h、24h、48h、72h时胞二磷胆碱组、辛伐他汀组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72h时,辛伐他汀组显著低于胞二磷胆碱组(P<0.01)。生理盐水组结构型NOS(cNOS)水平于0h即显著升高,然后逐渐下降,72h时接近假手术组水平,而胞二磷胆碱组、辛伐他汀组仍继续增高,48h达高峰,但辛伐他汀组升高更显著。结论各型NOS均参与了HIBD的发病过程,辛伐他汀和胞二磷胆碱对新生大鼠HIBD的保护作用与其调节NOS有关,且辛伐他汀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关系,观察中药川芎嗪的治疗作用,并进行不同时限点的分析。方法:实验于2002-09/2003-02在湖南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进行。①分组:健康SD大鼠1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川芎嗪组3组,假手术组分术后3,6,12,24和48h组,后两组又分为缺血3,6,12,24和48h组和再灌注3,6,12,24和48h组,每个时相点5只动物。②造模:假手术组仅分离动脉,不插入线栓,术后即刻腹腔注射生理盐水8mL/kg,其他两组线栓法制备脑缺血或缺血再灌注模型。③给药:川芎嗪组于缺血或再灌注后腹腔注射川芎嗪50mg/kg(71g/L),24h组追加给药1次,48h组追加给药两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8mL/kg。④指标检测:大鼠按相应时相点麻醉后断头处死,取脑组织免疫组化测定大鼠脑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阳性微血管数,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白细胞计数,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经补充后12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阳性微血管数:免疫组化显示假手术组两侧半球大脑皮质可见少量表达。与假手术组比,模型组缺血6h表达明显增多,持续至48h时仍维持较高水平(P<0.01),再灌注组3h即明显高于对照组,24h达高峰(P<0.01)。川芎嗪组缺血及缺血再灌注6,12,24和48h均明显低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P<0.01)。②白细胞计数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术后3h可见脑内针道周围有极少量,以后未继续增加。模型组脑缺血后3h即见,以后进行性增加,缺血再灌注3h有少量,6h逐渐增多,24h达到高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川芎嗪组缺血及缺血再灌注6,12,24和48h均明显低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P<0.01)。③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相关性:脑缺血再灌注时两者呈正相关(rI=0.854,rIR=0.825,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在时相上有相关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略早于白细胞浸润,提示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介导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川芎嗪在不同时限点均可显著下调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从而进一步抑制白细胞浸润,减轻缺血脑组织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银杏内酯B(GB)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皮质神经元凋亡及P-AKT(ser473)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只SPF级新生7日龄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缺氧(HI)组及GB组,每组30只。采用经典Rice法建立HIBD动物模型,其中GB组分别于术后0h、24h按每千克体重10mg经腹腔注射GB。各组均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包括术后6h、12h、24h及48h)随机处死6只大鼠,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凋亡关键执行分子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发现GB抑制凋亡最显著的时间点为缺血缺氧后24h;然后增加大鼠并纳入GB+LY294002组,于制模后给予GB及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预干预,进一步探讨缺血缺氧后24h时PI3K-AKT通路在GB抗凋亡中的作用。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皮质结构变化,采用TUNEL法检测脑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AKT(ser473)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HI组和GB组Caspase-3 mRNA表达于缺血缺氧后6h开始增高,于缺血缺氧后12h进一步上升,于缺血缺氧后24h时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HI组和GB组Caspase-3 mRNA表达于缺血缺氧后6h、12h、24h、48h均明显增高,另外GB组Caspase-3 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HI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缺氧后24h时HI组、GB组及GB+LY294002组脑皮质神经元Caspase-3表达增强、凋亡阳性细胞增多、P-AKT(ser473)表达减弱,其中HI组和GB+LY294002组Caspase-3表达及凋亡细胞数量均明显超过GB组,P-AKT(ser473)蛋白表达则明显弱于GB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银杏内酯B具有明显抗神经元凋亡作用,且以缺血缺氧后24h时对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最强;此外PI3K-AKT信号通路在GB抗缺血缺氧诱导脑神经元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赵忠新  夏斌  王春燕  田国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7):168-170,F0003
背景:现代医学发现通心络制剂除了具有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外,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通心络是否影响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黏附分子的表达。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2—10/2003—01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模型组10只和通心络组10只。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脑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除将尼龙线插在颈外动脉接近颈内动脉分叉处外,其余同模型组。通心络组大鼠在缺血再灌注前给予通-15,络粉剂1.0g/(kg-d),溶在生理盐水中灌胃1周。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灌胃等剂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麻醉后取脑制备切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主要观察指标:①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②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结果:①假手术组手术侧大脑半球皮质和基底节区未见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阳性微血管表达。②模型组大鼠缺血2h再灌注6h后,缺血侧大脑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水平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③通心络组缺血侧大脑半球皮质和基底节区蛋白和mRNA阳性微血管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10.42&;#177;1.98),(12.42&;#177;2.14)/高倍视野;(8.54&;#177;2.00),(11.12&;#177;1.56)/高倍视野](P〈0.05),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通心络可以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有助于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对缺血脑组织中介导炎症病理过程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10在南京脑科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进行。取Wistar大鼠60只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再灌注组、缺血+神经节苷脂组、再灌注+神经节苷脂组5组,每组12只。①造模:除假手术组外,4组大鼠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假手术者栓塞大脑中动脉。缺血时间为缺血90min,再灌注时间为缺血90min再灌24h。②给药:各组于缺血前30min和缺血后即刻经腹腔注射给药,神经节苷脂组给予神经节苷脂组水溶液(30mg/kg),其他各组给予生理盐水1mL。③观察指标: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细胞间黏附分子1(面密度表示)及其mRNA[用相对吸光度值(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平均吸光度值/内参平均吸光度值)来表示]的表达。结果:经补充后6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面密度:在假手术组鼠脑组织呈低表达;再灌注组高于假手术组和再灌注+神经节苷脂组(0.142±0.031,0.020±0.011,0.078±0.017,t=4.437,3.154,P<0.01)。②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的相对吸光度值:在假手术组呈低表达;再灌注组高于假手术组和再灌注+神经节苷脂组(1.364±0.028,0.266±0.041,0.791±0.038,t=2.804,3.542,P<0.01)。结论:神经节苷脂能显著下调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其mRNA的表达,减轻脑缺血后炎性病理损害,具有明显的缺血后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关系,观察中药川芎嗪的治疗作用,并进行不同时限点的分析。方法:实验于2002-09/2003-02在湖南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进行。①分组:健康SD大鼠1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川芎嗪组3组,假手术组分术后3,6,12,24和48h组,后两组又分为缺血3,6,12,24和48h组和再灌注3,6,12,24和48h组,每个时相点5只动物。②造模:假手术组仅分离动脉,不插入线栓,术后即刻腹腔注射生理盐水8mL/kg.其他两组线栓法制备脑缺血或缺血再灌注模型。③给药:川芎嗪组于缺血或再灌注后腹腔注射川芎嚷50mg/kg(71g/L),24h组追加给药1次,48h组追加给药两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8mL/kg。④指标检测:大鼠按相应时相点麻醉后断头处死,取脑组织免疫组化测定大鼠脑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阳性微血管数,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白细胞计数,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经补充后12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阳性微血管数:免疫组化显示假手术组两侧半球大脑皮质可见少量表达。与假手术组比,模型组缺血6h表达明显增多,持续至48h时仍维持较高水平(P〈0.01),再灌注组3h即明显高于对照组,24h达高峰(P〈0.01)。川芎嗪组缺血及缺血再灌注6,12,24和48h均明显低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P〈0.01)。②白细胞计数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术后3h可见脑内针遭周围有极少量,以后未继续增加。模型组脑缺血后3h即见,以后进行性增加,缺血再灌注3h有少量,6h逐渐增多,24h达到高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川芎嚓组缺血及缺血再灌注6,12,24和48h均明显低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P〈0.01)。③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相关性:脑缺血再灌注时两者呈正相关(rI=0.854, rIM=0.825,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在时相上有相关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略早于白细胞浸润,提示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介导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川芎嚷在不同时限点均可显著下调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从而进一步抑制白细胞浸润,减轻缺血脑组织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雄激素干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大鼠后,鼠脑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2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完成。选择7d龄一级SD大鼠56只。随机抽签法分成假手术对照组8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生理盐水组24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雄激素组24只,按照取材时间的不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生理盐水组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雄激素组又分为缺氧缺血后6,24,48h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取颈正中切口,游离左颈总动脉,结扎并缝合切口,恢复2~3h后置于约5L自制常温常压密闭容器中,以1.0~2.0L/min的速度输入含体积分数0.08的氧气和体积分数0.92的氮气的混合气体,约2.5h后取出。假手术组仅做颈正中切口,游离左颈总动脉,但不结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雄激素组在缺氧缺血后立即给予腹腔注射丙酸睾丸酮25mg/kg’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生理盐水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然后分别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6,24,48h后断头取脑制作脑匀浆,以硫代巴比妥法测定丙二醛含量;黄嘌呤氧化酶发光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结果:在实验过程中,缺血性脑损伤 生理盐水组死亡7只;缺血性脑损伤 雄激素组死亡4只;假手术组无死亡。故假手术组8只、缺血性脑损伤 生理盐水组17只、缺血性脑损伤 雄激素组2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假手术组脑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为(60.67±7.26)kNU/g;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生理盐水组缺氧缺血后6h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开始降低,24h降至最低值,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48h后逐渐恢复后仍低于正常水平,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雄激素组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缺氧缺血后6,24,48h均明显高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生理盐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与假手术组接近。②假手术组脑组织中丙二醛含量为(2.45±0.87)μmol/g’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生理盐水组缺氧缺血后6h丙二醛含量开始升高,24h升至最高,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48h后逐渐恢复后仍高于假手术组的水平,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雄激素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6,24h脑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均明显低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48h后丙二醛含量仍低于生理盐水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雄激素可能通过减少抗氧化剂的消耗和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以减轻新生鼠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人创伤性脑损伤后挫伤区皮质中的表达情况,包括表达位置、表达强度和表达时相,同时观察甲泼尼龙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2004-01/2005-06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8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按伤后时间分为8组,<24h创伤性脑损伤组、24~48h创伤性脑损伤组、48~72h创伤性脑损伤组、>72h创伤性脑损伤组以及相同时间段创伤性脑损伤+甲泼尼龙组。选择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6例脑外肿瘤患者为阴性对照组。取样时间从伤后5h到5d,所有病例均行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用咬骨钳夹取约0.5cm3挫伤区边缘的脑组织,各时间段创伤性脑损伤+甲泼尼龙组患者于术前2小时给予甲泼尼龙30mg/kg,快速静脉滴注。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在200倍显微镜下随机选择10个高倍视野,计数阳性血管数。同一时间段各组间使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不同时间段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tudentNewmanKeuls检验。结果:入选的48例脑损伤患者都进入结果分析。免疫组化测定结果显示,在人创伤性脑损伤后的挫伤区皮质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在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中未见表达。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各时间段创伤性脑损伤组、创伤性脑损伤+甲泼尼龙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极显著上调(P<0.01),同一时间段中创伤性脑损伤与创伤性脑损伤+甲泼尼龙组比较,甲泼尼龙治疗组的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显著下调(P<0.05),伤后48~72小时组与其它组比较,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人创伤性脑损伤后的挫伤区皮质中表达上调,提示其可能在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甲泼尼龙抑制了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