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蒿芩清胆汤方载于《重订通俗伤寒论》一书。该书是在清代医家俞根初的原著《通俗伤寒论》的基础上,经何秀山加按语,何廉臣、曹炳章等医家在内容上予以补充、修订,最后由徐荣斋重订全书,始改名为《重订通俗伤寒论》。全书对伤寒、温病及某些重要的内伤杂病进行分类、归纳,并融会了古今有关论著及上述医家的经验之谈,流传颇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徐荣斋先生修订《通俗伤寒论》所做的工作以及对绍派伤寒发展所做的贡献。[方法]通过研读《重订通俗伤寒论》,根据其删减、新增的内容重点从辨证辨病方法、诊法、调护等方面归纳总结绍派伤寒理论的发展。[结果]《通俗伤寒论》作为绍派伤寒的扛鼎之作,自成书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经过徐荣斋先生的整理,《重订通俗伤寒论》才重新得以刊行。徐荣斋先生进一步突出了八纲辨证在绍派伤寒辨证中的基础地位,以八纲解释六经;更加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强调以法统方;丰富了问诊、舌诊、脉诊等伤寒的四诊方法,并以生动案例说明脱证的治疗增加病中调理法,总结了护理要点。[结论]《重订通俗伤寒论》的出版使绍派伤寒理论更加完善,内容更加通俗易懂尤其是诊法、调护等学术思想在外感热病流派中颇具特色,使得绍派伤寒这个具有浙江地方特色的中医学术流派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蒿芩清胆汤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此书为清代医家俞根初的遗著,后经何秀山、何廉臣选按,由徐荣斋重订。笔者根据徐荣斋的重订本来探讨该方的功效、主治及应用范围,并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病症后,获得满意效果,兹就临床应用及肤浅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徐荣斋先生,当代中医经学名家,其学探绍派伤寒之源流、启绍派研究之风气。著《重订通俗伤寒论》,一作提要,二作阐发、补充、辨误,突出实用性,不调整结构,而增删内容,都从临证实用出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温病证治特点,以期为温病学研究注入新意。[方法]通过整理《通俗伤寒论》中有关“温病”的论述内容,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通俗伤寒论》一书虽未大论温病之名,但其内容却可见温病之实,在温病的诊断、治疗及病后调护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结论]《通俗伤寒论》虽以“伤寒”为名,贯穿始终,但后学当明此“伤寒”为广义之伤寒,为四时外感百病之总名也。本书既发皇仲景本意,又融汇了后世温病学医家之论以补仲景伤寒论温病之不足,体现了俞根初“寒温一统”的学术思想,开创了绍派伤寒研究之先。  相似文献   

6.
清末名医邵兰荪先生(1864~1922)名国香,世居山阴扬汛桥(今属绍兴县)曾受业于王馥源门下。他上究《内》《难》,下逮叶(天士)程(钟龄),对于“绍派伤寒”尤有功底,学识渊博,旋诊灵活,随机变通,治病救人,颇负盛名。裘吉生谓其“邵氏医名之盛,两浙东西,大江南北,无不知者。”《中国历代医史》云其“学识名誉,与绍兴何廉臣同”生前因诊务繁忙,无暇著述,遗有医案无数,后人裘吉生、曹炳章、潘国贤、周毅修、林之愚等各编有《邵氏医案》传世。先生对咳嗽的治疗确有独特之处,现将其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论绍派伤寒的学术创新与薪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代表了前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温病学代表了后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在伤寒与温病的论争中,绍派伤寒又代表了对外感病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个时期。绍派伤寒的寒温一统说可谓异帜独张,它与温病学派的主张存在多方面的不同,并在不断的学术争鸣中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8.
曹炳章(1877年~1956年),又名琳笙,字赤电,浙江鄞县人,近代著名中医药学家。先生性颖悟,品行正,喜读书。十四岁(1892年)随祖父显卿公去绍兴进中药铺当学徒,工余学些中医书籍。十八岁学徒满师,拜当地名医方晓安为师。曹氏刻苦自励,朝夕研谈医经。方师见其可造,“授以内难金匮并历代医籍”,曹历七载苦学,其后又拜“绍派伤寒”大家何廉臣为师,何师“尽传其七十  相似文献   

9.
清末医家俞根初(1734~1799年)所著《通俗伤寒论》,是一部治疗外感热病颇有影响的专著。该书不惟理论精深,博采众法,而且对作者多年积累的丰富医疗实践作了总结,包涵了许多可贵的学术见解。全书共载方101首(后经何秀山、何廉臣、曹炳章等增补为104方),多为俞氏经验良方,它以确切的疗效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值得指出的是,该书治疗神昏的方剂,方法多样,思路很宽,理论上多有新意,许多方剂补前人未备,发前人未发,因而对湿病的治疗学作出了贡献,诸如玳瑁郁金汤、犀地清络饮等方均为救治神昏名方。惜这些方剂多散见该书各个章节,难以得窥全貌,给学习运用带来困难,当前中医急症研究工作正广泛开展,对俞氏有关方剂的应用作一探讨,将有助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陈庆保,岭南伤寒名医,穷其一生,潜心钻研《伤寒论》,参考《难经》的伤寒定义,编撰《伤寒类编》。陈氏提倡修订伤寒例之非,对王叔和《伤寒论》的序作了考证,取《千金方》《外台秘要》作对照,删除了"运气图解""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该书遵从仲景的伤寒有五之说,以六经为纲、五种伤寒为目、因伤寒以聚方的编排体系,体现了一种新的系统性和条理性,使伤寒病证的概念更趋清楚明晰,更贴近临床辨证论治思维,开辟了研究《伤寒论》的新途径,使后人更容易理解和运用《伤寒论》。临证上陈氏用药谨慎稳重,方解精辟简练,体现了经方大家之特色。  相似文献   

11.
刘完素的《三消论》是现存最早的消渴专书,另一本署名完素的著作《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也有描写消渴诊治的专论,但比较此二论著的内容后,发觉其论述的角度迥异,不似由同一人所写,且目录学考证的结果或薄弱或分歧,无法辨别真伪。再借助于完素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里消渴资料的分类比对,发现《三消论》和《宣明论方》的描述相当一致,此二书应当是出自刘完素之手。相对而言,《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的写作方式则明显不同于前二者,不大可能是刘完素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章炳麟和祖国医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章炳麟是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和学者,亦为近代著名医论家。章氏博涉古今医籍,同时吸取近代西医知识,在《伤寒论》研究、中西医学汇通等多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如提出“广义伤寒说”、“六经六部说”、论伤寒传经之非、对历代伤寒注家的评价,”三焦-淋巴”学说、十二经开阔理论、六经实质新解、“废弃五行说”、湿温病说等等。章氏作为“近代国医革新的导师”.以他独到的见解和成就,确立了他在近代中国医学史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近代各医祝味菊史实访查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祝味菊 (1884~ 195 1) ,幼秉家学 ,博览历代医书 ,青年入军医学校学习西医 ,后东渡日本考察西医 ,主张融会科学知识以改革中医 ,发展仲景之学创“五段八纲”学说。临床上好用附子 ,人称“祝附子”。中年在上海行医、办学 ,因善以温热大剂起危候而有力冲击了上海素喜“清轻之风”的温病学派 ,一时在上海地区形成了善用温热剂的“祝氏学派”。其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在代表作《伤寒质难》中 ,入室弟子主要有陈苏生、徐仲才、王兆基等。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西医汇通”的由来,以往多认为是在1890年,李鸿章为《万国药方》(中文版)作序时最早提出,但根据掌握的资料,徐寿在1876年所作“医学论”一文中就已经提出了“中西医汇通”的主张,可以说他是提出“中西医汇通”主张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5.
《敖氏伤寒金镜录》学术渊源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第一部舌诊专著。该书从病态舌象的病位,病性、治疗方药,病机解释几个方面,可说明其作者属于刘完素的学术流派,舌诊是基于刘完素的火热论学说而建立的、用于辨别温热病的诊断方法。《敖氏伤寒金镜录》利用直观的视觉,证明了红舌与热证之间的直接联系,这是使温热病学说从进学中裂变出来的重要环节,同时,红舌-里热证-清解里热的诊断,治疗模式,也由于舌诊的建立而被确立。  相似文献   

16.
<新唐书·艺文志>、<通志略·艺文略>、<宋史·艺文志>共著录8部唐代有关岭南的医药专著,至元、明时全佚.今桂林南溪山有宋人摩崖石刻<广南摄生论养气汤方>一通;<岭南卫生方>中有<摄生方>、<摄生论>各一条,是唐人郑景岫<广南摄生论>迄今仅有的遗存.唐代有关南药、海药的专著,有未著撰人的<南海药谱>和李珣<海药本草>,李时珍认为两者为一书.今查<政和本草>发现,有一药引一书者,有一药同时引两书者,内容不同,疑为两书.  相似文献   

17.
《医学读书志》是清代曹禾著的中医学专科目录,以人物为纲目著录历代医籍,并作提要述其作者生平与书籍源流,加以考证评论,是比较有价值的中医学专科目录,具有重要的目录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怡堂散记》是清代新安医家许豫和的代表作,卷分上下,“列病证,详医方”,提倡法时用药,弘扬经典之说,详述药性医理,在儿科处方用药方面多有创见。文章试对《怡堂散记》学术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备急千金要方》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备急千金要方》承宗张仲景学说,对《伤寒论》所有的条文,首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予以搜集汇编,为伤寒学派的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孙思邈不仅重视弘扬张仲景学术思想,而且在《素问》及《难经》对广义伤寒认识的相关理论指导下,补充《伤寒论》证治方药的未备,融创新于继承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