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保留鼻中隔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2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内镜下保留鼻中隔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术中通过解决鼻中隔软骨的3个张力线保留了鼻中隔软骨,对鼻中隔软骨的黏膜只分离一侧,保留对侧黏膜与鼻中隔的原始粘连。结果术后1周内鼻腔黏膜反应消退19例,术后2周内黏膜反应消退5例,术后2周以上黏膜反应消退1例。随访0.5-1年,鼻阻塞症状消退23例,减轻2例;头痛症状均消退;嗅觉改善12例,无改善2例;鼻出血无复发。无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及鞍鼻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保留鼻中隔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鼻中隔软骨的保留是可行的,术后鼻中隔硬度好,能够使鼻中隔矫正后正直,符合微创原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在鼻中隔偏曲矫正中的应用。方法:对12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改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术中尽量保留原有的结构,选择性地切除或矫正骨折偏曲部分,同时对肥大的下鼻甲于根部骨折外移。结果:126例患者术后鼻中隔居中,无穿孔,无飘动,鼻腔通气良好。结论:改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方法简便易行,效果好,对青少年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改良鼻中隔矫正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经鼻内镜改良鼻中隔矫正术,术中尽量保留鼻中隔的解剖完整,依据鼻中隔的偏曲程度,水平切除宽约3~5mm的一小条鼻中隔软骨下份。结果术后均随访6~12个月,前鼻镜检查32例患者鼻中隔均居中,患者主观感觉通气顺畅或较术前改善,头痛、鼻出血者大部分获好转。无鼻尖下移、外鼻变形、脑脊液鼻漏及鼻中隔松弛扇动等并发症的出现。发生鼻中隔后部小穿孔2例,但患者无不适症状。结论经鼻内镜改良鼻中隔矫正术疗效确切,能尽量保留正常的组织结构,利于术后较快恢复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5,(12):1643-1644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220例手术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220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中尽可能采取微创方法保留鼻中隔正常结构,解除压力作用点,去除局部偏曲部分,重新植入修剪后鼻中隔骨质。结果:220例患者195例达到临床治愈(88.6%),25例达好转标准(11.4%)。结论:鼻内窥镜下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基本保留了鼻中隔原有的结构,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矫正鼻中隔偏曲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0°鼻内镜对3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及临床愈后观察。15例鼻中隔偏曲的病人接受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后对照。结果 3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经鼻中隔矫正术,术后均取得满意效果,术后随访6个月,33例疗效好,2例好转。该方法彻底安全治疗了鼻中隔偏曲减少了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手术视野清楚,直观方便简单易行,精确,安全,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在青少年中的应用.方法 对45例青少年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中尽量保持微创,选择性地切除或矫正鼻中隔偏曲部分,同期对肥大的下鼻甲行根部骨折外移.结果 45例青少年患者术后鼻中隔居中,无穿孔,无飘动,鼻腔通气良好,促进鼻腔鼻窦黏膜的恢复.结论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方法简便易行,效果好,对青少年是适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窥镜直视下鼻中隔偏曲畸形矫正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鼻中隔单纯偏曲伴下鼻甲肥大100例,偏曲合并畸形160例,均在鼻内窥镜直视下行矫正术。结果:260例患者术后鼻中隔矫正均取得满意效果,无一例出现鼻中隔穿孔、血肿、粘连,鼻中隔软弱等并发症。结论:鼻内窥镜直视下鼻中隔矫正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术中视野清楚,不用完全分离右侧黏软骨膜,简化了手术方式,可最大限度保留鼻中隔软骨,防止术后出现鼻中隔穿孔、血肿、感染坏死、黏膜粘连、鼻中隔软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的149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49例随访1~6个月,其中治愈114例(占76.51%),好转35例(占23.49%),无不愈患者;术后发生鼻中隔血肿2例、鼻中隔与下鼻甲粘连4例,经对症处理后均治愈。结论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操作简便、术野清晰、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在治疗鼻中隔偏曲上具有显著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手术治疗的术式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对21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分别采取4种鼻内镜下手术方式: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52例,改良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37例,鼻中隔矫正术58例,鼻中隔成形术65例。结果4种术式的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术后疗效受到术者鼻内镜操作水平和有关理论水平的影响,同时也与鼻内镜器械设备完备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鼻内镜下微创治疗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鼻内镜下微创治疗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的临床效果。方法: 鼻内镜下对40例临床诊断为鼻中隔偏曲的患者行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显效36例,有效4例。结论: 鼻内镜下微创治疗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采用鼻内切口黏膜入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鼻中隔偏曲患者通气功能的影响,为改善患者通气功能提供经验。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72例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鼻中隔外径入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研究组患者接受鼻内切口黏膜入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3个月随访。于术后3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通气功能(鼻阻力、鼻声反射)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鼻腔容积、鼻腔最小横截面积较术前均增大,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最小横截面距前鼻孔距离、鼻阻力参数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 采用鼻内切口黏膜入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效果确切,可提升患者通气功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998年1月-2003年12月完成随访的120例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进行临床分析。12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均属中、重度,全部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24个月。结果 12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均得到彻底矫正,满意改善鼻腔通气、嗅觉功能,有效控制鼻中隔穿孔的发生和减少鼻息肉、鼻窦炎的复发。结论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理想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安全、疗效持久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改良鼻中隔矫正术及歪鼻整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7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行改良鼻中隔矫正术,对9例鼻中隔偏曲伴歪鼻者行改良鼻中隔矫正及歪鼻整形术。结果:136例病人中134例获得满意效果,3例获得良好效果,且经过半年以上随访无并发症出现。结论:经鼻内镜下对传统鼻中隔矫正术进行改良及同时行歪鼻整形术,可一次性达到满意治疗效果,且视野清楚、损伤较小、操作方便、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4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将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记录两组术前、术后20 d及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0 d、术后3个月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能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郑金山 《浙江医学》2021,43(24):2690-2692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骨折下鼻甲、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下鼻道血管瘤的疗效。方法成都市龙泉驿区中医医院200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下鼻道血管瘤患者102例,均采用鼻内镜下骨折下鼻甲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对于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先做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观察手术前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血管瘤,术中出血量(15.0±3.5)ml。9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予以鼻中隔偏曲黏膜下部分骨质切除矫正术;4例鼻塞、鼻中隔偏曲伴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行鼻中隔偏曲黏膜下部分骨质切除矫正手术,待骨折下鼻甲低温等离子射频切除下鼻道血管瘤后行下鼻甲外移术;9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在切除血管瘤后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术后病理学诊断为毛细血管瘤83例,海绵状血管瘤19例。术后明胶海绵保护鼻腔创面,无需填塞止血。所有患者均治愈,术后无再次出血及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均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骨折下鼻甲、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下鼻道血管瘤具有术野清楚、操作简单、安全彻底、微创等优势。  相似文献   

16.
李兰妮 《医学综述》2013,19(18):3424-3426
目的 比较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与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两种术式的术后并发症.方法 将陕西电子四○九医院2006年8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363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双盲分为两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组(176例)行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改良鼻中隔成形术组(187例)行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术后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术后并发征情况.结果 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组术后发生鼻中隔穿孔8例,鼻中隔摆动23例,鼻梁塌陷7例,鼻小柱退缩5例;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组除1例鼻中隔粉碎性骨折合并偏曲患者术后发生鼻中隔摆动、1例糖尿病患者因术后合并感染造成鼻中隔穿孔外,其他均无鼻梁塌陷、鼻小柱退缩、鼻中隔穿孔、鼻中隔摆动等术后并发症发生,两种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较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少,从现代微创及功能性手术角度来看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实施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术后随访6个月,对其术前和术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评估并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总有效率为90.69%,无一例发生手术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术式的改良及手术疗效。方法:224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在鼻内镜下采用改良术式。结果:224例患者术后均达到良好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矫形术具有很好的疗效,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铭燕 《中国民康医学》2012,(20):2486+2550
目的:对比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常规鼻腔填塞与鼻中隔缝合后再行鼻腔填塞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将60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和下鼻甲部分切除患者随机分为鼻中隔缝合组和传统方法组各30例。鼻中隔缝合组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行鼻中隔缝合,部分切除肥大的下鼻甲后鼻腔填塞高膨胀海绵。传统方法组常规行鼻中隔偏曲矫正,部分切除肥大的下鼻甲后直接鼻腔填塞高膨胀海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等发生率。结果:在鼻中隔缝合组无一例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传统方法组鼻中隔穿孔2例,鼻中隔血肿2例。结论: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采用鼻内镜下进行鼻中隔缝合,对预防鼻中隔血肿、鼻中隔穿孔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探究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与传统鼻中隔矫正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息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鼻中隔矫正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黏骨膜完整性、术后疼痛发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黏骨膜完整性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观察组术后疼痛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创伤较小,患者黏骨膜完整性高,术后疼痛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