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2017年上报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评估分级,为最终制定输血不良反应分类规范提供参考。方法汇总2017年石家庄市5家三级医院上报至河北省血液中心的192例输血不良反应,根据患者输血前后的临床表现及变化、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数据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重新评估,从反应类型的肯定程度、反应的严重程度、反应与输血相关性3方面进行评估分级。结果上报的192例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性输血反应116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68例;肯定158例,基本肯定31例,疑似3例;不严重178例,严重12例,危及生命2例;反应与输血明确相关14例,很有可能相关162例,可能有关16例。结论将输血不良反应按肯定程度、严重程度、相关性程度进行分类,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分析讨论,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输血不良反应的漏报、误报,也为制定省级输血不良反应统一标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流动采血车献血者反应情况,控制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方法]对日照市2003~2005年流动采血车献血者献血反应进行分析.[结果]流动采血车献血者20 891人,出现献血反应者501例,献血反应率为2.40%.献血反应率,2003~2005年分别为2.55%、2.26%、2.46%(P>0.05)男性为2.67%、女性为2.02%(P<0.01)18~35岁为2.64%、36~55岁为2.07%(P<0.05)干部、军人、大学生、农民、其他职业者分别为2.65%、1.22%、2.67%、2.03%、3.45%(P<0.05);501例反应者中,反应原因分别是精神紧张占47.90%、环境不佳占18.16%、睡眠不足或疲劳占14.97%、空腹占8.18%、穿刺疼痛占5.79%、有晕血晕针史占3.19%,其他占1.80%.[结论]流动采血车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韦增才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0):1501-1502
目的评价螺旋CT门静脉造影(SCTA)对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作用。方法收集肝硬化患者36例,使用美国GELightSpeed4排螺旋CT行SCTA造影术,观察门静脉系统病变程度与肝硬化Child分级的相关性。结果造影发现门静脉及其属支的管径明显扩张,其中胃冠状静脉曲张31例(86.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7例(75.0%)、食管周围静脉曲张21例(65.6%)例,此外还发现门静脉海绵状变性2例(5.5%);经SCTA对上述病例分级为一级16例,二级14例,三级6例;肝功能ChildⅠ级14例,ChildⅡ级15例,ChildⅢ级7例,两种分级例数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783)。结论 SCTA技术可较全面地显示门静脉高压时侧支循环开放的情况,且对病变程度的分级与Child分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因此对判断肝硬化程度及预测其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雍浩 《时尚育儿》2016,(2):133-133
目的:探讨输血不良反应对输血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05年1月至2016年5月临床输血中输血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统计分析,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反应类型,结果进行探讨。结果:总共有24378例临床输血患者,其中有50例患者发生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21%,其中过敏反应在反应类型中占首位,占输血不良反应总和的60.0%,发热反应占输血不良反应总和的20.0%。溶血反应占输血不良反应总和的2.0%。红细胞和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多见。结论:充分评估输血对患者,积极避免、及时正确处理输血不良反应,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5.
黄虹  胡继征  高俐 《职业与健康》2007,23(14):1212-1213
目的 分析无偿献血者献血量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 对33489人次无偿献血者中480例发生献血反应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献血量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献血量与献血反应程度不成正比关系。结论 献血量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密切关系,应重视献血者心理素质、精神因素及身体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AMI患者90例,参照Lown分级标准分为A组(0级)、B组(I级、Ⅱ级)和C组(Ⅲ级、Ⅳ级、V级)各30例,均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RP水平,对三组患者的血清水平进行比较并做相关性分析;同时,按照梗死发生部位将患者分为前壁梗死组(52例)及其他部位梗死组(38例),并对比两组CRP水平。结果:C组CRP水平明显高于A组、B组;B组CRP水平较之A组相对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心梗组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心梗组(P〈0.05)。CRP与Lown分级呈正相关(r=0.63,P〈0.05)。结论:CRP与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梗死发生部位的基础性参照。  相似文献   

7.
曹阳 《职业与健康》2007,23(19):1775-1776
目的探讨自愿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处理办法。方法统计1999年以来,辽宁省盘锦市中心血站街头采血所有人次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并进行分类、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发生原因较多,以心理因素为主,占76.71%。程度不等,绝大多数为轻度(82.91%)。年发生率逐渐减少。结论对献血不良反应应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张钢  蒋义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3):355-357
目的 回顾分析2020年长沙地区献血不良反应的特征,为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2020年长沙血液中心信息系统中献血不良反应登记记录,统计献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数据,分别从性别、献血类别、献血时间、是否重复献血、献血反应发生环节、严重程度、反应表现等因素比较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结果 151 725次献血中共有449次出现献血不良反应,反应率0.30%;女性与男性人群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63,P<0.05);献全血与献血小板人群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24,P<0.05);首次献血与重复献血人群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08,P<0.05);在3月份及9月份出现了2次献血不良反应高峰,献血反应率分别为0.63%(100/15 836)与0.61%(91/15 027);采集中发生不良反应率(71.27%,320/449),轻度反应为主(91.31%,410/449);反应表现以头晕(39.32%)最常见。 结论 2020年长沙地区易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符合女性、首次、捐献全血群体特征。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生在采集环节的轻度反应,以头晕表现为主。在献血时应重点做好这类人群的预防措施,降低不良反应发展风险。  相似文献   

9.
沈柏涛  阮乐幸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0):1887-1888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找出各种与献血不良反应相关的诱因.[方法]将2002~2006年间在本采供血点献血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730名人员的情况作一详细的分析与报告.[结果]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年份有关,从2002~2006年呈逐年下降趋势,比率分别为2.74%,2.60%,2.35%,1.97%,1.49%;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献血次数相关,初次为95.07%,再次为4.52%,多次为0.41%;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其程度与献血量不呈正比关系,在<200ml献血量中,反应率为28.22%;≥200~≤300ml为70.68%;>300~≤400ml为1.10%(Χ2=0.196, P>0.05).[结论]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心理保持的状态有关,与献血次数有一定的关联,与献血量的多少无多大关联.  相似文献   

10.
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1月—2013年7月救治的53例亚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患者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每例分别测量双侧小脑齿状核,基底节区及额、顶、颞、枕脑白质CT值(取其平均值),进行CT量化分级,与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压力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本组病人的MSCT表现为3级,即:Ⅰ级(11例,占20.9%),Ⅱ级(17例,占32%),Ⅲ级(25例,占47.1%),未见有Ⅳ级表现者;SMCT分级与临床症状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479,P0.01),与脑脊液压力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592,P0.01),但与临床体征无明显相关(相关系数-0.214,P0.01)。提示MSCT检查能清晰地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及并发症,且与临床症状、脑脊液压力有显著相关,有助于对病变严重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各不良反应症状的分布,并探讨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以我院检索到的18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报告病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本组18例患者的基本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同时,以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药用剂量、病程、过敏史、合并用药为自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工具进行不良反应发生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18例患者各不良反应症状的分布如下:消化系统反应7例(38.89%);皮肤及附件反应5例(27.78%);心血管系统反应2例(11.11%);神经系统反应2例(11.11%);血液系统反应1例(5.56%),泌尿系统反应1例(5.56%)。18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程度的分级为:轻度10例(55.56%),中度6例(33.33%),重度2例(11.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日剂量为400mg,疗程>5d,有过敏史史,合并用药的此类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高。多因素结果显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60岁)、日剂量(400mg)、过敏史(有)、合并用药(有)有关。结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以消化系统反应为主,总体程度较轻。临床上应针对患者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黄弘伟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442-2443,2446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局部浸润特征及病理学特点。方法本研究通过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调查与分析,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局部浸润距离与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Her-2表达及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本组42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其中腋淋巴结转移15例,占35.71%;无转移27例,占64.29%;肿瘤大小:≤2cm15例,占35.71%,2~3cm18例,占42.86%,3~4cm5例,占11.90%,﹥4cm4例,占9.52%;Her-2/neu阳性12例,占28.57%,阴性30例,占71.43%;组织学分级:Ⅰ级9例,占21.43%,Ⅱ级19例,占45.24%,Ⅲ级14例,占33.33%。对局部浸润与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Her-2表达及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与局部浸润距离明显相关(r=0.69,P﹤0.05),腋淋巴结转移与局部浸润距离明显相关(r=0.58,P﹤0.05),Her-2表达与局部浸润距离无相关型(r=0.10,P﹥0.05),组织学分级与局部浸润距离无相关型(r=0.19,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与其局部浸润距离呈现明显相关性,可以作为保乳手术范围大小的判断依据;而Her-2表达、组织学分级与肿瘤浸润距离无相关性,而且取材简单,可作为浸润性导管癌保乳手术范围大小的主要依据,不能作为保乳手术范围大小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务工作者无偿献血的参与程度及对相关政策的认知情况,为进一步培养固定低危无偿献血者,推进无偿献血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烟台地区6家二三级医疗机构中随机选取624名医务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参与本次调查的医务工作者中,有过无偿献血经历的占60.9%,其中有过两次及以上献血经历的占48.4%。从事临床医师岗位、拥有本科学历、初级职称者献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P<0.05)。有过献血经历的医务工作者对无偿献血相关政策的认知程度比未参与献血的医务工作者要高(P<0.05)。结论采供血机构应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力度,鼓励医务工作者积极参与临床输血知识培训,保障无偿献血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和研究护理干预对于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出现献血反应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选择本站从2012年6月-2013年5月采用机采血小板的无偿献血者共1256例,然后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成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各为628例。针对对照组献血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护理干预组给予认知干预、心理干预和行为干预,然后观察和对比两组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组的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共8例,占1.27%,明显低于对照组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1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χ2=5.197,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分析对机采的捐献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充分体现了在献血服务过程中的人性化,而且更有利于减少以及预防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一些方法尽量减少和防止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保证献血者的安全,确保血小板的质量。方法对本站采集的286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科学、系统的跟踪记录分析。结果 286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19例,总反应率为6.64%,其中,轻度反应占4.55%、中度反应占1.75%、重度反应占0.34%。出现枸橼酸盐中毒的有10例,占3.50%;出现精神性因素反应的3例,占到1.04%;出现身体性因素反应的4例,占1.40%;出现环境性因素反应的2例,占0.70%。结论体重偏低、第一次捐献血小板、空腹、身体疲劳、睡眠不好的献血者比较容易出现反应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一些方法尽量减少和防止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保证献血者的安全,确保血小板的质量。方法对本站采集的286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科学、系统的跟踪记录分析。结果 286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19例,总反应率为6.64%,其中,轻度反应占4.55%、中度反应占1.75%、重度反应占0.34%。出现枸橼酸盐中毒的有10例,占3.50%;出现精神性因素反应的3例,占到1.04%;出现身体性因素反应的4例,占1.40%;出现环境性因素反应的2例,占0.70%。结论体重偏低、第一次捐献血小板、空腹、身体疲劳、睡眠不好的献血者比较容易出现反应症状。  相似文献   

17.
综合分析国内外输血不良反应分类分级标准,以国内外标准为理论框架,从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类别、输血相关性、输血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输血不良反应分类分级,并对分类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所有具有统计意义的信息纳入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内容,构建了河北省输血不良反应分类规范。这有利于管理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挖掘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从而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提升医疗机构输血不良反应应对能力,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献血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掌握献血不良反应者的预后和心理变化,为改进服务和招募志愿者提供依据。方法:对站2007年8月-2009年7月的27377例无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115例献血者进行电话回访调查。结果:献血反应发生在性别和献血量上无显著性差异;在初次献血和再次献血(献血6个月后再次参加献血)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在团体招募的献血者中和街头志愿献血者中有显著性差异;献血反应的不适是暂时的,24小时后95.1%的献血者无不适反应;92.2%的献血者有再次献血愿意,再次献血情况与同期未发生献血反应献血者的再次献血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献血反应发生是多因素的,掌握各种因素的服务技巧,正确处理献血反应,可以消除献血者顾虑,促使其再次献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乡市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本站无偿献血者健康情况征询表和献血者不良反应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3458例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5021例(1.84%),其中轻度反应3308例(1.21%),中度反应1497例(0.55%),重度反应216例(0.08%);精神因素和空腹献血是最主要原因。结论加强对献血知识的宣传、严格执行体检标准、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及技术水平等措施,可有效预防和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周梅 《职业与健康》2005,21(4):629-630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工作中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及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对江门市1999~2003年间参加无偿献血者2 805例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反应最重要的因素,其中,精神紧张是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占59.0%;其次是空腹、饥饿引起的献血反应占21.0%;睡眠不足或疲劳引起的献血反应占7.5%;献血反应中轻度反应占76.1%,中度反应占23.7%,重度反应只占0.2%.结论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及献血前、献血中、献血后的心理指导和相应的护理措施对减少献血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