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特点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改变的CT特点,协助临床评估病变程度,以提高其鉴别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AS患者的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结果AS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为病变累及骶髂关节滑膜部髂骨侧为主,软骨钙化、关节间隙改变、关节面及面下骨结构改变以及骶髂韧带钙化。结论AS骶髂关节CT表现多种多样,但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56例临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骶髂关节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为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的髂骨侧,表现为关节软骨钙化、关节面毛糙、骨性关节面下多发小囊状骨质吸收、破坏伴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硬化,骶髂关节间隙狭窄、消失、关节骨性融合及骶髂韧带钙化等。结论:多层螺旋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SCT扫描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88例临床诊断为AS患者行骶髂关节MSCT扫描,观察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结果:88例CT均表现为累及骶髂关节的髂骨侧,82例双侧骶髂关节受累,6例单侧骶髂关节受累。0级0例;Ⅰ级12例,占13.6%;Ⅱ级20例,占22.7%;Ⅲ级31例,占35.2%;Ⅳ级25例,占28.4%。结论:MSCT是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工具,CT分级在临床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影像学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改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经临床证实的AS患者的骶髂关节CR、CT及MRI表现特点,包括分级、部位和数量、钙化、关节间隙变化及关节面下骨质改变等。结果AS骶髂关节病变的CR正位及斜位片显示:骶髂关节间隙变窄67例,关节面致密硬化22例,囊变15例,关节强直17例,钙化38例;CT显示: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滑膜部髂骨侧,软骨钙化55例,关节间隙变窄42例,关节面及面下骨质结构囊变43例,硬化65例,骶髂韧带钙化52例;MRI显示:关节软骨破坏40例,病变区周围水肿57例,骨内脂肪沉积15例。结论对AS骶髂关节的检查,CR为最基本的方法,CT对AS的分级较准确,而MRI对AS骶髂关节病变可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骶髂关节改变的X线及CT表现,探讨其早期征像,比较X线与CT对AS诊断的价值。方法:临床确诊的5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摄取骶髂关节正侧位平片,其中30例患者做骶髂关节CT扫描,总结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并对两种检查方法所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S早期骶髂关节改变影像学表现为:骨质侵蚀、虫蚀样破坏,囊变、周围骨硬化等,对于病变征像,X线与CT显示基本相同,X线为首选方法,但是CT对细微结构显示清楚,能更直观的反映病变的范围及关节间隙的改变,对早期病变显示优于X线平片,对Ⅲ、Ⅳ级病变,如仅满足诊断要求,CT扫描并非必需,对需观察病变及评价疗效者,CT是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结论:骶髂关节骨质侵蚀、破坏、囊变、骨质硬化是AS的早期征像,CT对病变细节显示更清楚对早期病变更具敏感性,对疗效观察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6.
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骶髂关节炎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2例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的CT征象参照纽约诊断标准进行分级.结果:本组中无0级表现病例;Ⅰ级:8例(占12.9%);Ⅱ级:24例(占38.7%);Ⅲ级:22例(占35.5%);Ⅳ级:8例(占12.9%).CT表现为病变多累及骶髂关节的髂骨侧,关节面毛糙或不光整,关节面下小囊状改变;关节间隙变窄或关节融合.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准确的反映AS不同阶段骶髂关节的表现,可对AS做出早期诊断并进行CT分级,为临床分期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40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CT扫描,以提高其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分析40例AS患者的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结果:骶髂关节早期CT表现为关节间隙正常,骨性关节面侵蚀破坏,基本呈对称性,关节面骨皮质毛糙不整,局限性微小皮质破坏或局限性硬化:进展期为双侧骶髂关节面广泛骨皮质破坏,呈锯齿状或毛刷状,局部骨质硬化明显,关节间隙不规则变窄或增宽:晚期为关节骨性强直和普遍性骨质疏松。骶髂关节韧带部也可发生骨侵蚀和囊变;结论:AS骶髂关节的CT表现特点,有助于临床的早期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并评价其对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对46例经临床证实AS患者骶髂天节病变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参照修订的AS纽约标准(5级分类法)对全部患者的骶髂关节病变进行了分级。结果研究证实,本组46例均有异常CT表现。其中,Ⅱ级(早期,7例)CT表现为骶髂关节受累,关节面轻度硬化、毛糙,皮质白线消失,关节面细小囊变,但关节间隙仍正常;Ⅲ级(进展期,35例)CT表现为骶髂关节面呈虫蚀状侵蚀,软骨钙化,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关节间隙略增宽或不均匀变窄;Ⅳ级(晚期,4例)CT表现为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结论CT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微细结构及其病理改变,极有利于诊断AS患者早期骶髂关节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改变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50例AS患者的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其中男3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0.0岁。结果 5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早期(Ⅰ~Ⅱ级)10例(20%),CT表现为骶髂关节面毛糙、模糊,关节面下骨质粗线状增生、硬化,局部少许小囊状侵蚀及骨质疏松。进展期(Ⅲ级)31例(62%),CT主要表现为关节面边缘不光整,呈锯齿状改变,关节面下骨质囊状破坏,其周围见斑片状、条状骨质增生硬化及斑片状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宽窄不等,局部可见桥状相连、斑点状及线状钙化。稳定期(Ⅳ级)9例(18%),CT主要表现为关节面模糊不清,关节间隙消失融合,出现骨性强直。结论骶髂关节CT检查有利于A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CT表现,协助临床评估病变程度,以提高AS的早期诊断。方法对65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病例进行CT扫描。其中男52例,女13例,年龄16~52岁,平均23.6岁。结果65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CT表现的患者中,Ⅰ级11例(16.9%),Ⅱ级22例(33.8%),Ⅲ级24例(36.9%),Ⅳ级8例(12.3%)。骶髂关节双侧同时受累54例(83.1%),单侧受累11例(16.9%)。早期CT表现为关节面毛糙、关节面皮质中断、皮质白线消失,软骨下骨质微小侵蚀、囊变,关节面轻度硬化,但关节间隙正常。进展期CT主要表现为关节面不光整、局部骨皮质呈锯齿状或波浪状改变,软骨下骨质囊状破坏,局部骨质硬化明显,关节间隙增宽。稳定期CT主要表现为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结论骶髂关节CT检查有利于A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早期的CT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早期的CT特征。方法:对23例AS患骶髂关节病变的CT征象进行了分析。结果:23例AS患中,骶髂关节双侧受累18例,单侧受累5例;14例为早期病变的CT表现,其中4例为可疑病变,10例CT表现为骨皮质限局性硬化, 关节面模糊不清或斑点状脱钙,软骨下微小囊变,这些表现多见于骶髂关节中下部髂骨面,关节间隙基本保持正常或略增宽。结论:CT能清晰地显示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并作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高分辨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评估高分辨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改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成人AS患者的骶髂关节行高分辨CT扫描,分析其征象,用秩和检验法对不同病程组及同一病程组不同性别患者骶髂关节CT改变分级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骶髂关节病变的基本征象是关节糜烂、增生硬化、关节间隙改变、关节强直、关节腔内气体影及软组织影。随病程延长病变加重(Ρ<0.01),同病程组病人女性病变重于男性(Ρ<0.01)。结论高分辨CT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细微结构,有利于认清征象,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强直性脊柱炎与致密性骨炎的CT鉴别诊断(附5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与致密性骨炎的临床及影像学鉴别诊断。方法 对38例强直性脊柱炎。21例致密性骨炎临床表现与影像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结果 强直性脊柱炎与致密性骨炎均好发于骶髂关节附近,二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均为下腰部疼痛,而强直性脊柱炎除有下腰部疼痛外,往往伴有僵硬感,影像方面,强直性脊柱炎常损害骶髂关节,造成骶髂关节的狭窄及强直,伴新骨生成及下腰部韧带骨化。而致密性骨炎病变多只限于髂骨部,并不侵犯关节面。结论 CT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与致密性骨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很大。  相似文献   

14.
骶髂关节不全脱位及其对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价值的CT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骶髂关节不全脱位的CT征象,探讨其对强直性脊柱炎(AS)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临床与CT确诊的AS者34例,正常对照组23例,在骶髂关节轴位CT片中观察并测量双侧骶髂关节前缘关节面的相对位置,经统计学分析,确定骶髂关节不全脱位的CT诊断标准。应用该标准复诊最初CT诊断正常、但最后临床确诊的AS20例,以确定该征象的诊断价值。结果 73.5%的AS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骶髂关节不全脱位,21.7%正常对照组骶髂关节前缘不齐。确诊组与正常对照组间脱位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其他CT表现的临床怀疑组中40%有不全脱位,对该组中8例有不全脱位者按AS治疗有效。结论 骶髂关节不全脱位在AS的早期CT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扫描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之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对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研究30例成人临床肯定的AS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AS骶髂关节病变的早期影像学表现是首发于骶髂关节前下方滑膜处的骨质侵蚀。对此处病变的检出率CT明显高于平片。平片可疑病变CT基本可以确诊,同时分级更为精确。结论 CT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微细结构,对AS的早期征象敏感性较平片高,CT检查对早期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在骶髂关节的CT表现. 资料与方法对25例临床、实验室检查已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行CT扫描,分析其征象. 结果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改变的基本征象(1)局限性骨质稀疏、侵蚀、破坏;(2)骨质增生硬化;(3)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4)关节强直;(5)关节软组织肿胀. 结论骶髂关节CT检查有助于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MS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例SPTP的MSCT表现。结果囊性结构为主5例,实性结构为主1例,囊、实结构比例相近3例。MSCT平扫囊性呈低密度,实性呈等低密度,钙化3例,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各期均无强化。结论SPTP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