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暑是指高温影响下的体温调节功能紊乱,为夏季多发病。一般在高热环境中或在烈日暴晒下时会发生,尤其在湿度高、通风不良以及剧烈活动时更易发生中暑现象。 常见的中暑原因 正常人体温能恒定在37℃左右,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人体产热与散热相对平衡的结果。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散热主要依靠体表毛孔出汗以及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人体的散热还可通过血液循环流动,将体内深部组织的热量传输到皮下组织,通过扩张的皮肤血管散热,因此,经过皮肤血管的血流越多,散热就越多。 如果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体  相似文献   

2.
<正>正常人体温能恒定在37℃左右,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产热与散热取得平衡的结果,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散热主要靠出汗,以及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人体的散热还可通过循环血流,将深部组织的热量带至上下组织,通过扩张的皮肤血管散热,因此经过皮肤血管的血流越多,散热就越多。如果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体内有过量热蓄积,即产生高热中暑。  相似文献   

3.
《医药世界》2000,(7):60-60
发现中暑如何处理 立即离开高温环境,迅速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得呼吸和散热。 鼓励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其他含盐的清凉饮料。 可选用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可以掐人中穴。 如果病人发高热,可用冷水浸湿的毛巾敷头部、颈、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或以冰水擦身,辅以电风扇吹风,帮助降温。 先兆中暑及轻症中暑经过上述处理后,一般能够缓解,但如果病人出现高热不退、神  相似文献   

4.
中暑的防治     
中暑多发生在炎热的露天作业和高温环境的劳动者,是夏季的一种常见病。做好中暑的防治工作是医务人员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具体行动。中暑的原因和机制正常人具有相对恒定的体温(一般在36.5℃一37℃)。体温的相对恒定,有赖于产热过程与散热过程的经常维持平衡,这种平衡的保持是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方式而实现的。机体本身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除一小部分被机体利用外,绝大部分热量通过皮肤传导、辐射、对流等方式向外散  相似文献   

5.
亚低温治疗仪在中暑高热病人中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暑高热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由于病人体内有大量热量积蓄 ,体温升高对机体有广泛的损伤 ,高热持续时间愈长 ,对脑、肝、肾、心等器官的损伤愈重 ,脱险后后遗症的机会也愈大[1] 。因此 ,我科借鉴重度颅脑损伤用亚低温综合治疗成功的经验 ,将亚低温治疗仪应用于中暑高热病人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 临床资料我科自 2 0 0 1年 7月至 2 0 0 2年 10月收治中暑病人 16 7例 ,符合重度中暑病 82例 ,其中男 4 2例 ,女 4 0例 ;年龄最大85岁 ,最小 18岁 ,平均为 5 1 5岁。病人体温均在 39 5℃以上 ,其中最高一例高达 4 2 5℃。病人均有颜面灼热…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有效地治疗和护理烧伤高热,探讨三种不同方法对烧伤高热病人的降温效果。方法将90例烧伤高热病人,随机分为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组,药物降温组,物理降温组,以三组病人60min内体温恢复率、体温反复率、5天以内体温恢复率、降温无效率等指标进行对照观察。结果三组比较60min内体温恢复率以药物降温为佳(P<0.01);体温反复率以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组最低;5天以内体温恢复率以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组最高(P<0.05),降温无效率,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组最低。结论静脉滴注低温液体是一项有效、安全的降温方法,适合烧伤高热病人应用。  相似文献   

7.
马泰医师:維持正常人的37℃体溫,主要依靠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机体产热的一小部分被利用为能量,大部分則放散出去,其形式为:(1) 皮肤幅射和对流:正常生活中不超过50%。(2) 蒸发:蒸发1毫升汗液能带走0.58千卡热,每天不自觉汗100—700毫升。在30℃环境中每天出汗达2500毫升,高温作业工人每天出汗可达9000毫升。(3) 呼吸:每天散热約250千卡。(4) 尿及大便:散热量极少。体温調节是通过中枢神經系統及体液系統。其中枢散在于皮层、間脑、延脑、脊髓及視丘下部。当环境温度升高,造成体温調节障碍时产生中暑。其中最重要的是散热机能不良。正常人在60℃环境中,15分钟即发生体温調节障碍,60分钟即可增加体溫0.5—1.5℃,自然湿度,气流及机体状态亦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枢性高热是脑部体温中枢受到损害而出现的临床症状,是神经系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脑血管意外、脑炎、恶性肿瘤(脑浸润)易引起中枢性高热,老年患者是以上3种疾病的高发人群,因此,易出现中枢性高热,其发热特点:①体温可骤然升高至40℃以上,持续不降,但无寒战;②四肢皮肤温度不高,头部及躯干部温度极高;③皮肤干燥无汗;④单纯用药物降温效果不好。高热可以使脑血流量、脑氧代谢率增加,造成颅内压增高而加重脑细胞损害[1]。高热导致机体代谢大量增加和热能消耗,从而加速各器官的衰竭。为了探讨中枢性高热老年患者的降温方法,我院于1999年1月至2001年3月对常规药物降温后体温仍在39℃以上的患者,以冷生理盐水(12-18℃)灌肠,降温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体温在 39.5度以上高热病人 ,经酒精擦浴约 30分钟后 ,体温可下降 1度左右 ,但在临床工作中 ,不时可见到一些病人擦浴后体温不降 ,并出现某些不适或并发症。对此我们在临床上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使物理降温行之有效。1 高热伴有寒战的病人 ,若用冷的酒精刺激反而妨碍体内热量的散发 ,使体温升高 ,此种情况不宜酒精擦浴2 高热者出汗多时常伴有脱水现象 ,此时作酒精擦浴 ,会使机体散发更多水分 ,散热更难。3 高热病人常有头痛症状 ,擦浴时可在头部位置放置冰袋 ,以防副作用的发生。4 擦浴部位不能全部一次裸露 ,擦某部再露出某部为佳 ,防止…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观察了200例甲亢病人,将其皮肤的改变报告如下: 1.全身多汗,尤其是手掌,足底有多汗病,本组180例占90%。主要由于甲亢产热过多,散热加强,通过出汗散发出更多的热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也是甲亢多汗的原因。 2.皮肤光滑柔软:本病患者皮肤光滑而薄,抚摸细腻如天鹅绒状,本组124例,占62%主要由于基础代谢升高,皮肤血循环量增加所致,有利于机体散热。 3.皮肤温暖:本组有66例,占33%体温一般在37.2℃至38.5℃之间,平均皮温较正常人高1℃,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降温毯为中枢性高热病人降温,观察不同方式的降温效果和不同水温所致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条件的78例病人随机分组;A组单用毯,B组毯帽联用,观察两组病人降温效果;C组水温设定为4cc~10℃,D组为10℃~15℃,观察两组病人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B组降温效果优于A组;D组较C组不良反应少。结论中枢性高热病人应用降温毯降温,在合理的水温、体温设定下毯帽联用,降温效果良好并较为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2.
自 2 0 0 0~ 2 0 0 1年共收治 39例中暑病人 ,现将急救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0 0 0年 5月~ 2 0 0 1年 9月收治中暑病人39例 ,男 16例 ,女 2 3例 ,年龄 10~ 6 0岁 ,平均 2 7岁。1 2 中暑类型 先兆及轻症中暑 38例 ,重症中暑 1例。1 3 病史 收集中暑前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病人的意识状态 ,中暑症状出现时间。2 护理2 1 一般护理 一般护理 将病人安置在 2 0~ 2 5℃通风良好的室内 ,需要时病床下置冰块。给病人补充请凉含盐饮料 ,酌情使用人丹、藿香正气水等药物或静滴 5 %糖盐水。2 2 物理降温的护…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对250批药品热原检查中家兔降温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药品内毒素含量与家兔降温的内在关系。建议将3只家兔中有2只或2只以上降温0.6℃或超过0.6℃判定的不符合规定。方法按照目前国内尚不统一的家兔降温判断标准,将有降温的检验结果与重做后的结果进行测试分析。结果引起家免降温的检品有19批,占检品总数7.6%,其中体温下降超过0.6℃为6%,下降在0.45-0.55℃的为0.16%。对于体温下降超过0.6℃的检品,按照药典规定取了3只家免重做后有62%判定为不符合规定,有38%检品仍有体温下降超过0.6℃,需要再次重做,或由于3只家免体温升高总和超过1.4℃,而需另取5只家免重做。体温下降在0.45-0.55℃范围的栓品,重做后符合规定。结论测试分析表明,热原检查中家兔降温有其体质的自身因素、实验环境温度变化和技术操作等外界因素。但降温的主要原因还是药品中超热限剂量的内毒素引起的热限形成造成的。家免降温的幅度及降温家免的数量与重做后判断为不符合规定的几率相关。参照国家生物制品热原检查判断标准,为减少过多的重做或复试,确保药品的质量,建议将3只家免中的2只或2只以上降温0.6℃即不符合规定的条款加入热原判断标准中。  相似文献   

14.
两种物理降温方法对高热患者降温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热,是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导致体温升高达39℃以上,是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持续高热,导致热能情况增加,损害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甚至产生多种并发症,威胁病人的生命[1].物理降温是高热病人首选的降温方法.而近年来新推出的产品-控温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热病人,其降温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物理降温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冻伤(疮)与用药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石革  龙振华 《中国药房》2003,14(12):767-768
冻伤或冻疮好发于冬季 ,尤其是在我国的北方、长江流域、青藏高原等寒冷地带更为常见。但两者常被混为一谈 ,其中前者为全身或局部组织的损伤(包括全身冻僵) ,后者的炎症较为局限 ,但有时两者可同时存在。严冬 ,人体在长时间受到寒冷(10℃以下)的侵袭后 ,外露的皮肤受到冷冻的刺激 ,散热增加 ,为了维持体温而增加产热 ,人体表现为寒战 ;同时 ,为减少散热 ,皮下的小血管(动脉)发生痉挛而收缩 ,静脉瘀血 ,导致血液循环发生障碍 ;体内因长时间产热不足易引起皮肤缺血或缺氧 ,导致全身或局部的血液瘀滞、体温降低 ,从而造成局部冻结或皮肤、肌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体温变化现象,探讨出血与体温变化的关系及治疗。方法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合并体温变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体温变化发生率73.2%,主要为发热,均为不规则热,出血后第3~5天体温最高,一般不超过38.5℃,发生率、热程、平均体温与出血程度呈正相关,发热与出血原因无明显关系,对于此类发热若体温不超过38.5℃可严密观察不作特殊处理,体温超过38.5℃可予物理降温;少部分体温可不升高,反而降至正常值以下,预后不佳,应积极采取复温措施。结论排除原发病、感染等所致发热后,体温变化对于判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程度、出血继续或停止以及转归与预后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体温变化现象,探讨出血与体温变化的关系及治疗。方法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合并体温变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体温变化发生率73.2%,主要为发热,均为不规则热,出血后第3-5d体温最高,一般不超过38.5℃,发生率、热程、平均体温与出血程度呈正相关,发热与出血原因无明显关系,对于此类发热若体温不超过38.5℃可严密观察不作特殊处理,体温超过38.5℃可予物理降温;少部分体温可不升高,反而降至正常值以下,预后不佳,应积极采取复温措施。结论排除原发病、感染等所致发热后,体温变化对于判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程度、出血继续或停止以及转归与预后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药师Q&A     
坐在家里也中暑Q:我特别容易中暑,身上老是有刮痧的痕迹。今年夏天一到,为预防中暑我就尽量呆在家里。上周末老同学来家里玩,喝了些酒,我就出现了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去医院一看,是中暑。我远离烈日,又没有剧烈运动,坐在家里也会中暑吗?A:夏天室内中暑的人很多。虽没受日光照射,但长时间在热气蒸人的室内,体温上升后也会中暑。防止室内中暑要经常补充水分,专家建议,不论在室内室外,只要感觉身体不适就有可能中暑,此时需要到通风、阴凉或有空调的地方降低体温。也可用冰块或凉水等对脖子根、脚底板、腋下等处降温,一…  相似文献   

19.
倪六平  郑艳 《海峡药学》2012,24(9):202-203
目的 探讨氯丙嗪药物降温治疗重症中暑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方法 通过对本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24例重症中暑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2例使用酒精擦浴、冰枕、冰敷等物理降温,配合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等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12例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氯丙嗪进行药物降温,观察两组用药4~6h后的有效率的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用药4~6h后显效4例,占33.33%,有效8例,占66.67%;观察组用药4~6h后显效9例,占75%,有效3例,占25%.对照组体温下降并稳定在39℃以下的时间为(6.3±3.4)h,观察组时间为(3.1±1.2)h,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时间短于对照组.对照组体温下降并稳定在37℃以下的时间为(47.0±9.9)h,观察组时间为(7.9±4.9)h,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1例患者出现视物模糊,停药后症状消失.结论 氯丙嗪药物降温治疗中暑具有理想疗效,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在农村医院,常常会遇到高热(体温39℃~40℃)和超高热(40℃以上)病人.通常由传染病、中暑、输液反应等所引起.如不及时降低体温,尤其是超高热病人,可因心衰,脑水肿等并发症致死。1 处理原则 密切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及冲志;加强支持疗法,适当地补充营养和水分,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采取积极措施:迅速将病人体温降至38℃左右,以下重点介绍降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