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6例患者中骨折延迟愈合14例,骨不连12例,均行骨膜下及骨折间隙注射成骨细胞治疗。从患者自身髂后上棘抽取骨髓组织,经体外诱导、培养、扩增为成骨细胞,按无菌操作术在X射线定位下于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病变部位骨膜下及骨折间隙注射浓度为1×105 cells/mL的成骨细胞5~8 mL,注射后4,6,10,14周定期摄X射线片观察病变部位骨痂生长情况。所有病例随访3~12个月,平均5.3个月。复查X射线片见4周有骨痂形成,6周骨痂包绕骨折断端,10周骨折线模糊,14周骨折线消失。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2.1周。提示经皮骨膜下注射成骨细胞治疗骨折延迟愈合与骨不连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愈合不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于感染性骨折愈合不良采取自体骨髓移植,仍未达成共识。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感染性骨折愈合不良方法及临床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分析,病例来自2001-01/2006-0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伤科。 对象:感染性骨折愈合不良患者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18~50岁,平均36岁。胫骨骨折10例,股骨骨折5例,尺骨骨折2例,肱骨骨折2例。骨缺损6例,骨延迟愈合9例,骨不愈合4例。 方法:对19例感染性骨折愈合不良患者应用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其中12例感染控制后3周应用自体骨髓移植,7例自体骨移植后自体骨髓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自体骨髓移植后定期复查X射线平片,根据骨折端骨痂生长情况,追踪了解骨折愈合进度,并观察副反应。 结果: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15例骨折愈合,愈合时间为7~20周。除注射时及注射后初期局部有胀痛感外,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5例局部少量渗出,未出现感染复发、移植部位软组织骨化等并发症。骨折未愈合者4例,其原因2例骨缺损大于2 cm。1例骨不愈合假关节形成骨折端硬化超过 2 cm。1例外固定架松动,更改调整外固定架12周后骨折愈合。3例经再次进行自体髂骨移植后愈合。 结论:自体骨髓移植经皮注射于骨愈合不良部位可以诱导成骨,有修复骨折及骨缺损作用,临床应用简单、创伤小、无并发症。尤其适用于感染性骨愈合不良。  相似文献   

3.
背景: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骨折愈合过程中局部骨形态发生蛋白2明显降低,成骨细胞增殖能力下降,骨折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治疗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成骨细胞增殖和骨钙素的表达,分析骨形成蛋白在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9/12在昆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SD雄性大鼠30只,20只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破坏胰岛细胞诱导为糖尿病大鼠后,随机均分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模型对照组,另10只为正常对照大鼠,腹腔内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 方法:3组大鼠行右胫骨上段骨折建立大鼠胫骨骨折模型。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用10 μg/kg骨形态发生蛋白2治疗,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给予等渗量生理盐水。 主要观察指标:伤后第1,2,4,6周X射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光镜下观察骨痂内成骨细胞数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骨钙素表达。 结果:骨形态发生蛋白2、正常对照组X射线片显示骨痂生成量多,骨折愈合程度明显优于模型对照组(P < 0.01)。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成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模型对照组,略低于正常对照组。各组血清骨钙素均呈上升趋势,在第2周达到峰值,第4周下降,至第6周进一步下降。模型对照组骨钙素升高幅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1),并且低于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正常对照组的骨钙素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较正常大鼠,骨钙素水平降低,成骨细胞增殖下降,采用骨形态发生蛋白2治疗可提高骨钙素水平,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血浆移植治疗骨不连的临床疗效,选择2000-03因左大腿车祸伤后行走疼痛男性患者1例,X射线片检查显示左股骨干骨折且骨缺损距离为5 mm,诊断为骨折。经一系列固定复位治疗及髓内钉固定和自体髂骨植骨2次和外固定架与自体髂骨植骨4次治疗后,骨折仍未愈合,于2008-03入住四平市中心医院接受经皮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血浆移植治疗。在小C型臂X射线透视下,从骨折点大腿皮肤的前面,用硬膜外穿刺针垂直注射辅以10%患者自体血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4 mL,细胞浓度为1.8×107 L-1。以门诊复查方式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X射线片显示,移植后2个月,骨折间隙缩小,左股骨干骨痂连续,骨折线部分模糊;移植后4个月,左股骨干骨折线模糊,骨痂连续;移植后7个月左股骨干在实现骨性愈合,患者开始完全负重行走,功能良好,完全治愈,无发热、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提示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骨不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愈合较传统植骨治疗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如何获得浓缩、高效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与骨折愈合的量效关系还需进一步探讨。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愈合的效果,并与自体髂骨植骨相比较。 设计、时间及单位:随机对照分析,1999-01/2005-06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参试者:收治的140例肱骨及胫骨骨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体髂骨植骨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70例/组。 方法: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患者在无菌条件下,从髂后上棘进行穿刺,分不同部位抽取骨髓10~20 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干细胞,镜下计数为4×109个有核细胞/mL时待用。自体髂骨植骨组骨折端周围植入适量髂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骨折端周围植入脱钙骨基质与骨髓干细胞的混合物,缝合切口。移植后根据内固定的坚固程度,可辅助使用外固定4~6周。 主要观察指标:①移植后不同时间点两组骨痂形成及疼痛情况。②两组骨愈合时间的比较。③不良事件和副反应。 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选用140例肱骨及胫骨骨折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骨痂形成及疼痛情况:移植后1个月,自体髂骨植骨组骨折端骨痂形成不明显,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骨折端有骨痂形成,两组骨折处皆有压痛。移植后2个月,自体髂骨植骨组骨折端有骨痂形成,骨折处压痛较前减轻;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骨折端有大量骨痂形成,骨折处压痛不明显。移植后3个月,自体髂骨植骨组骨折端有大量骨痂形成,骨折处有轻微压痛;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骨折端有连续骨痂形成,骨折处无压痛。②两组骨愈合时间的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短于自体髂骨植骨组[(5.5±1.5),(8.0±2.0)个月,P < 0.05]。③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除有4例出现髂骨疼痛外,无感染等其他并发症,随访8个月均未发生再骨折。 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愈合疗程短、效果好,较传统植骨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临床上评估骨折愈合进程主要依赖于X射线片上桥接骨痂的形成和体积。但由于X射线对人体有辐射伤害,无创性的超声监测骨折愈合过程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目的:运用超声成像动态观察兔下颌骨骨折的愈合过程,并与X射线摄片比较。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对照观察,实验于2006-12/2007-12在深圳宝安松岗人民医院实验室完成。 材料:清洁级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兔龄7~12个月,由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方法:随机抽取6只用于正常下颌骨的超声及X射线观察,另外24只制成下颌骨骨折模型,分别于术后1 d,1,2,4,6,8周对实验兔进行X射线平片、超声成像检查,依据X射线平片和超声图像对愈合情况进行评分。评分结果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X射线平片、超声成像检查观察骨折愈合的情况。 结果:30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X射线平片显示下颌骨骨折间隙内组织呈进行性钙化,随着时间延长,骨折间隙逐渐变窄,骨痂从无到有,骨折线从模糊到消失。超声图像显示骨折愈合中期,骨折间隙可见向外隆起的声束,并可穿过间隙。在骨折愈合后期,骨折间隙中向外隆起的声束消失,其后为声影,表明骨痂密度增高,骨痂钙化良好。各期的X射线检查与超声检查结果基本相符合,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966,P < 0.001。 结论:超声检查和X射线平片检查一样,可以通过骨折间隙的变化及骨痂形成的范围来判断骨折愈合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背景: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骨折愈合过程中局部骨痂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明显降低,成骨细胞增殖能力下降。 目的:观察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治疗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成骨细胞增殖和骨钙素表达,分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9/12在昆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40只SD雄性大鼠,30只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破坏胰岛细胞诱导为糖尿病大鼠后,随机分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组、胰岛素组、模型对照组,10只为正常对照大鼠,腹腔内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 方法:4组大鼠右胫骨上段骨折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组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治疗,30 μg/kg ,胰岛素组用胰岛素治疗,6~8 U,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未进行治疗。 主要观察指标:伤后第1,2,4,6周X射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光镜下观察骨痂内成骨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血清骨钙素表达。 结果: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组、胰岛素组X射线片显示骨痂生成量多,骨折愈合程度明显优于模型对照组(P < 0.0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组、胰岛素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光镜观察显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组、胰岛素组成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模型对照组,但低于正常对照组。各组血清骨钙素均呈上升趋势,在第2周达到峰值,第4周下降,至第6周进一步下降。模型对照组骨钙素升高幅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1),并且低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组、胰岛素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组、胰岛素组、正常对照组的骨钙素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治疗可提高骨钙素水平,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与胰岛素治疗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8.
背景:锁定钢板独特的钉孔和螺钉设计使其在骨折固定过程中可以利用完全不同的固定机制,给骨折的愈合提供不同的生物学环境,引起不同的骨折愈合模式。 目的:锁定钢板治疗骨折后出现并发症的25例回顾性分析。 方法:对患者体检结果,其受伤机制、是否多发损伤、内固定物选择、操作方法、术后开始负重时间及术后复查的X射线片逐一进行分析。主要观察内固定物失效、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例数及原因。 结果与结论:8例内固定物失效的病例中,4例由于手术操作失误,1例由于内固定物选择失误,1例由于术后负重过早,2例由于术后感染导致内固定物失效;11例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患者中,6例由于原始损伤严重,5例由于术中复位不佳引起不愈合或延迟愈合。2例LISS钢板近端突起于皮下引起疼痛,1例术后伤口感染,钢板近端长期外露,是由于术中钢板的放置位置不良。应用锁定钢板固定系统治疗骨折成功的关键是操作者充分理解AO内固定原理,掌握AO内固定技术,强调术中对骨折的良好复位和微创操作。只有良好的术前计划、选择适当病例,正确使用锁定钢板,才能提高骨折愈合率,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折动物模型无疑是研究骨折愈合的基石,其中开放截骨模型与闭合骨折模型是较成熟的两种长骨干骨折模型。就作者所查文献,未见关于大鼠两种模型比较研究的报道。 目的:比较大鼠股骨开放截骨模型与闭合骨折模型的制作过程,并通过X射线摄片比较二者的骨折愈合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05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体质量(220±30) g,随机分为开放截骨模型组与闭合骨折模型组,每组20只。电动摆锯;自行改良设计的闭合骨折模型打击器。 方法:开放组行开放截骨术造成股骨中段横行骨折,逆行克氏针固定;闭合组行逆行克氏针固后,使用造模支架致股骨中段闭合骨折。 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的平均造模时间,造模成功率及术后2,3,4,8周骨折愈合的X射线情况。 结果:开放截骨模型每只造模成功率90%,平均造摸时间为17 min,骨折畸形愈合及不愈合率40%;闭合骨折模型每只造模成功率85%,平均造模时间12 min,未见畸形愈合及不愈合。术后2,3,4周X射线评分开放组均低于闭合组(P < 0.05),8周时开放组X射线评分仍较闭合组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开放截骨模型造模时间长,骨折畸形愈合不愈合发生率高,近中期骨折愈合明显滞后,不适于近中期骨折愈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去卵巢大鼠影响骨折愈合,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目的:观察去卵巢大鼠股骨骨折愈合中骨痂组织学变化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分布,探讨骨质疏松对大鼠骨折修复的影响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的作用。 方法:取12周龄雌性Sprague-Dawley 大鼠2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制造股骨骨折模型,于术后4周处死,各组截取大鼠右侧股骨标本后行计算机X射线摄像仪摄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应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右股骨骨密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及其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 结果与结论:骨折后4周,去卵巢组形成的骨痂中含有的软骨骨痂比例高与假手术组。去卵巢组中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成骨细胞数目少于假手术组。提示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形成的骨痂质量较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减少是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质量下降的可能因素之一。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雌激素;组织构建;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2004-01/2007-12收治的骨折术后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骨缺损进行微创植骨的患者11例,局部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在电视透视引导下定位,做5~8 mm的切口。通过植骨器撑开软组织,切割、钳夹、取出纤维瘢痕组织,并打通硬化封闭的髓腔,形成新鲜植骨床。通过套筒将自体骨、异种骨或人工骨植入。植骨后每2周复查X射线片,观察植骨块吸收、骨再生以及骨折的愈合情况。10例患者植骨后一般情况好,无发热,伤口无明显肿胀、渗出等炎症反应,均为一期愈合。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均在植骨后2~4个月(平均2.9个月)达到临床愈合,恢复正常负重。1例胫骨中下1/3开放性骨折骨不连患者3周内出现炎症反应,植骨后8个月仍未愈合。提示微创植骨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愈合较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性分析1998-10/2003-09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骨不连患者32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男27例,女5例,年龄15~58岁。首先清理骨折端组织,畅通骨髓腔,然后应用单臂外固定架固定骨折,固定3周后行自体骨髓移植,应用骨穿针在X射线透视下定位穿针,自髂后上棘抽取红骨髓注入骨不连部位,20~30 mL/次,共3次,每次间隔2周。另选1993-08/1998-09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骨不连患者31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17~68岁。应用常规方法切开植骨内固定治疗。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骨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复查时间分别为术后3,6,9,12个月。实验组32例患者中随访28例,骨不连愈合25例,愈合时间为3~9个月。对照组31例患者中随访27例,22例骨不连愈合,愈合时间为6~12月。在术后3个月,6个月和9个月时,两组患者骨不连的愈合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1例发生针道感染,经换药后痊愈;2例患者发生螺纹针松动现象,消毒后再扭紧即可;无固定架断裂和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桡神经损伤1例,保守治疗恢复;骨髓穿刺及移植部位无感染、皮肤坏死和明显异位骨化发生。对照组4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1例钢板断裂,1例桡神经损伤。提示外固定架联合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与切开植骨内固定治疗骨不连相比,能加速骨不连的愈合,缩短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3.
背景:对于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至今尚无十分有效完善的方法。髂骨钢板的应用不仅可以保持骨折端与植骨块的紧密接触,促进骨折的愈合;还可以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稳定性,提供更加坚强的固定。 目的:观察应用髂骨钢板植骨有限内固定置入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骨创伤外科收治的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20~51岁,平均年龄35.5岁;全部患者采用髂骨钢板植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X射线平片观察骨愈合情况;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进行评定,及有无并发症发生。 结果与结论: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64个月,平均随访38个月。全部患者原骨不连处均在6~10个月(平均8.1个月)内完全愈合;所有患者肩肘关节活动功能正常,术后半年Neer评分71~96分,平均87分。无感染及患肢疼痛等并发症,无再发骨折及骨不连发生,肩肘关节功能均得到恢复。提示髂骨钢板植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是一种十分合理、安全、可靠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体外冲击波技术是利用液电能量转换及传递原理,造成不同密度组织之间产生能量梯度差及扭拉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它用于治疗泌尿系、消化系结石已成为十分成熟的技术。而将其用于骨组织,治疗骨不连、骨折延迟愈合的报道很少。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验证试验,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及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果。 方法:采用冲击波通过体外聚焦作用于骨组织,了解体外冲击波对骨膜组织代谢的影响,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骨膜组织体外培养H3-TdR掺入放射性自显影结果。临床验证部分通过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16例及骨折延迟愈合16例,观察其冲击治疗后的随访结果。 结果与结论: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冲击1,2周实验侧骨膜组织H3-TdR标记率明显高于对照侧(P < 0.05~0.01),说明实验侧骨膜成骨有丝分裂明显增强,骨膜成骨作用增强。临床验证结果表明,治疗后16周,16例延迟愈合均愈合;16例骨不连患者中13例愈合,另3例也有明显骨痂形成。所有病例冲击治疗后均无不良事件发生。提示冲击波治疗各种类型的骨不连及骨折延迟愈合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5.
背景:自体骨髓经皮移植促进骨折愈合已经成为临床一种治疗手段,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局部微环境下所起到的作用已经得到共识。但是如何提高其在移植骨髓中的含量仍是目前面临的难题。已经有研究报道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可动员外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快速增殖。 目的:探讨rhG-CSF干预的自体骨髓移植对兔桡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方法:制备桡骨中段3 mm宽骨折模型白兔5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4只。术后1 h,rhG-CSF组,自体骨髓组与PBS对照组均在白兔背部皮下注射rhG-CSF,1次/d,连续5 d。模型组皮下注射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5 d,自体骨髓组抽取自体骨髓经皮回植骨折部位,PBS对照组在骨折处注射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14,28 d取材进行影像学、组织学、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与分析。 结果与结论:rhG-CSF,自体骨髓,PBS对照组新生血管、骨小梁形成、4种骨痂记分、外骨痂厚度均优于模型组,尤以自体骨髓组效果最显著(P < 0.01或P < 0.05)。说明rhG-CSF干预能够促进骨折愈合,结合自体骨髓移植促进骨折愈合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为了恢复关节的功能,移位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常常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老年人由于存在骨质疏松,实施内固定存在一定困难,而且容易出现伤口并发症。 目的:探讨老年移位的踝关节旋后外旋骨折手术治疗方式及内固定物的选择。 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移位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患者128例,其中单纯外踝骨折29例,双踝骨折52例,三踝骨折47例。外踝选用前外侧切口98例,后外侧切口30例;后侧防滑接骨板固定6例,加压螺钉与中和接骨板固定122例(其中1/3管状接骨板98例,锁定接骨板24例);内踝骨折均使用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后踝骨折通过后外侧切口复位固定24例。术后根据骨折稳定情况,选择是否使用石膏外固定。随访时,根据X射线平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采用Olerud and Molander评分系统进行评定。 结果与结论:1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骨折均愈合。外踝伤口延迟愈合5例(4%),其中锁定接骨板固定者3例、1/3管状板2例,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无深部感染发生。骨折愈合后关节功能评分优55例,良61例,可10例,差2例,优良率91%。骨折愈合后,因局部不适取出内固定物31例,其中管状接骨板19例,锁定接骨板12例,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在取出的12例锁定接骨板中,2例(17%)发生螺钉与接骨板间的“冷焊接”。1例防滑接骨板固定后出现腓骨肌腱炎,保守治疗后疼痛缓解。提示针对老年人移位的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合理选用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物有利于减少伤口的并发症,解剖复位和良好的内固定有利于骨折恢复。  相似文献   

17.
回顾性分析2001-08/2008-12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尺骨骨折、骨不连患者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20~72岁,平均41.8岁。单纯尺骨骨折14例,孟氏骨折6例,其中新鲜骨折19例,陈旧性骨折1例;尺骨骨折术后骨不连、钢板断裂3例。全部患者均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记录患者内固定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Anderson评价前臂骨折功能,并随访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本组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7.3年。依据Hertel前臂骨折愈合分类,23例获得骨性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4.7周;无髓内钉松动、断裂,无切口感染。20例已行内固定取出,无再发骨折。按照Anderson前臂功能评价标准,22例患者前臂功能为优,1例功能满意。提示尺骨交锁髓内钉固定具有创伤小、恢复期短、再骨折率低等优点。适用于治疗尺骨干骨折、尺骨多段骨折、骨缺损、骨折不愈合或用加压钢板固定失败;软组织损伤严重或骨质疏松患者的尺骨骨折。 尺骨骨折;骨不连;交锁髓内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