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晓容 《四川医学》2011,32(4):610-612
目的了解人工气道患者采用3种不同湿化方法的湿化效果。方法将9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A采用输液泵持续气道内滴注湿化(输液泵法),实验组B采用精密输液器持续气道滴注湿化(精密输液器法),对照组采用间断气管内滴注湿化(传统法),比较3组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气管粘膜出血、血氧饱和度、带管天数、吸痰次数、经济成本。结果实验组A和实验组B的各项指标中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气管粘膜出血、血氧饱和度(%)、带管时间(d)、吸痰次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经济成本高于实验组B、对照组(P〈0.01),实验组B经济成本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3种湿化方法中精密输液器法的湿化效果较好,操作简便,经济实惠,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并对比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将116例重症监护室需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组,对1周后2组间肺部感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吸痰次数及护理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组(P<0.05);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日均吸痰次数与日均护理用时均低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组(P<0.05).结论 微量泵持续滴入较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护理工作量,提高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量泵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3例患者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滴注湿化液,湿化液为生理盐水50 ml、α-糜蛋白酶4000单位、地塞米松2 mg、庆大霉素80万单位;B组53例患者采用间断性定时气道滴注湿化液,湿化液同A组。结果:A组患者形成痰痂、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和吸痰次数均值明显少于B组(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用药2 d后吸痰时及吸痰后25、min氧饱和度均值,A组高于B组(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可以明显减少气管切开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并可减少吸痰次数,减轻吸痰所致低氧血症程度并缩短其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的救治率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定时定量气道内间断湿化法与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内湿化法在气管插管患者中的临床疗效等优缺点.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1月-6月入住我院并需要进行气管插管的40例患者,将此组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0例,实验组气管插管患者应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内湿化法;对照组用气管内定时定量间断湿化法,对比观察两组气道湿化的效果并做统计学分析.根据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疗效结果,从肺部感染、痰阻、气道粘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等四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和肺部感染发生的例数为0例,而对照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总例数为4例,肺部感染发生率为5%.结论 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内湿化法明显优于传统的定时定量气管内间断湿化法.  相似文献   

5.
王丽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5(8):1003-1006
目的:探讨持续氧气驱动加恒温雾化在建立人工气道的重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4例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77例),其中气管切开57例,气管插管20例(经鼻腔气管插管两例);实验组(B组)77例,其中气管切开56例、气管插管21例(经鼻腔气管插管两例)。A组采用传统常温间断气道湿化治疗方法进行气道湿化护理;B组采用持续氧气驱动加恒温雾化装置进行气道湿化护理。治疗前后对A组和B组患者出现痰痴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人工气道置管的时间长短、痰液湿化效果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B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在刺激性咳嗽、痰痴形成、肺部感染、气道黏膜出血等方面的发病情况较A组均有明显改善(P〈0.01);A组患者痰液湿化满意率低于B组(P〈0.05)。结论:使用持续氧气驱动加恒温雾化的使用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了气道的湿化效果,改善患者的通气状况,确保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杰民 《右江医学》2010,38(2):174-176
目的观察一次性精量输液器应用于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应用一次性精量输液器持续滴注湿化法湿化气道,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的间断湿化法湿化气道,对比观察两组吸痰次数、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气道湿化工序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气道湿化工序、吸痰次数、痰液黏稠度、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1),肺部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精量输液器持续滴注湿化法湿化气道临床效果优于原常规的间断湿化法。  相似文献   

7.
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改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对45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间断滴入湿化液的方法,实验组采用微量输液泵及氧气“吹”入湿化液的湿化方法。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刺激性咳嗽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在肺部感染、痰痂形成及平均插管时间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气管切开后采用微量输液泵及氧气“吹”入湿化液的湿化方法,能明显地预防刺激性咳嗽与痰痂形成,减少肺部感染,并缩短插管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持续输液泵气管内滴药法与间断气管内滴药法对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气管插管病人40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20例气管插管患者应用持续输液泵滴药湿化法湿化气道,对照组20例用间断气管内滴药法湿化气道,两组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内感染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输液泵气管内滴药优于传统的间断气管内滴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应用输液泵持续点滴湿化的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广东省开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行气管切开并应用输液泵控制输液器滴速进行气道持续湿化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24例行气管切开并应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操作护理时间、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湿化满意度分别为88%(21/24)、54% (13/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次数、操作护理时间、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气管切开患者,应用输液泵持续点滴湿化效果好,可缩短护士的工作时间,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王凤玲  汪红  黄媛 《中外医疗》2011,30(35):26-2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人工气道的湿化方法,以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方法将7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气管切开人工气道后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50mL0.9%NS50mL+氨溴索15mg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内滴注湿化,B组采用0.9%NS间断气管内滴注湿化,比较2组痰痂形成、痰液黏稠度、肺部感染、刺激性咳嗽及气管黏膜出血情况。结果 70例病人中,A组各项指标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建立人工气道后行有效的盐酸氨溴索持续气道湿化明显优于传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吕晓  刘蓉  孙群 《中国厂矿医学》2014,(8):1016-1017
目的探讨新型气管切开防护罩在微量持续气道湿化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8月至2013年6月手术后合并肺部感染或ARDS引起肺功能不全造成气管切开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7例。实验组患者采取气管切开防护罩微量持续湿化气道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套管外口敷料覆盖并间断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吸痰后5 min SpO2〈95%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吸痰后5 min SpO2〈95%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湿化(P均〈0.05)。结论气管切开防护罩在微量持续气道湿化中有良好的湿化效果,能够有效防止异物进入气道、减少肺部及气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方蓉 《安徽医学》2009,30(8):967-96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使用盐酸氨溴索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70例行气管切开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两组,实验组36例采用盐酸氨溴索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34例采用传统的气道内定时、定量、间断滴入湿化液,比较两种方法湿化的效果。结果实验组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后使用盐酸氨溴索持续气道湿化明显优于传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风病人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后,人工气道湿化方法改进在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将建立人工气道的6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采用输液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液;对照组30例,采用普通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观察其在临床的应用效果。结果:根据湿化效果、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肺部感染、气道黏膜出血等观察效果显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输液泵持续滴注法进行人工气道湿化可以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达到最佳的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持续雾化吸入和间断湿化对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1月入住神经外科监护病房的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实验组采用持续雾化吸入法,对照组采用间断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持续雾化吸入进行人工气道湿化可减少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损伤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改善通气功能,提高氧合。  相似文献   

15.
微量注射泵和输液加温器在人工气道湿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湿化的方法。方法:选择4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20例,其中,18例为气管切开术后患者,2例为气管插管患者,使用微量注射泵抽0.45%无菌盐水+盐酸氨溴索持续湿化气道,利用输液加温器加温湿化液。对照组20例,其中,气管切开术后患者16例,气管插管患者4例,采用传统的间断气管内滴药法湿化气道。观察两组患者的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痰痂等情况。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痰痂等症状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用微量注射泵和输液加温器持续泵入加温的湿化液,能准确控制湿化效果和减少相关的并发症,操作简单方便,同时也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宁有志  周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6):1074-1075
目的了解应用两种不同的气管内滴药法的气道湿化效果和相关并发症。方法将52例建立人工气道的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26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26例,采用传统的间断气道湿化。比较2组患者的湿化效果和相关并发症。结果试验组的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等气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与传统的间断气道湿化相比,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且可明显节省气道湿化的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使用气切雾化面罩对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52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和试验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气道内定时、定量滴注生理盐水,气管套管口覆盖双层生理盐水纱布;试验组采用气切雾化面罩持续雾化湿化气道。从痰液黏稠度,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发生例数,比较2组气道湿化的效果。结果气切雾化面罩持续气道湿化,痰液湿化良好,无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采用气切雾化面罩进行持续气道湿化,能够较好地保持气道通畅,减少痰痂的形成,减少气道黏膜出血的发生,减少刺激性咳嗽,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8.
易芳 《吉林医学》2013,(27):5582-5582
目的:观察不同气道湿化对气管切开后气道的影响。方法:选择重症昏迷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25例,分别应用持续湿化和间断湿化方式护理气道,对比湿化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B组湿化适中率分别为94%和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持续湿化气道方法在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护理中应用效果较好,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持续加温湿化吸氧法在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行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吸氧法进行气道湿化,观察组采用持续加温湿化吸氧法进行气道湿化,比较2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管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管道痰痂形成率、刺激性咳嗽率和气道黏膜出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加热湿化吸氧法行气道湿化能够保证吸入气体得到充分湿化,减少患者气道水分的丢失,对改善和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湿化的方法。方法:选择4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20例,其中,18例为气管切开术后患者。2例为气管插管患者,使用微量注射泵抽0.45%无菌盐水+盐酸氨溴索持续湿化气道,利用输液加温器加温湿化液。对照组20例。其中,气管切开术后患者16例,气管插管患者4例,采用传统的间断气管内滴药法湿化气道。观察两组患者的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痰痂等情况。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痰痂等症状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用微量注射泵和输液加温器持续泵入加温的湿化液,能准确控制湿化效果和减少相关的并发症,操作简单方便,同时也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