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引血下行法治疗高血压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本文从气血理论对高血压病的病机、治法及用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与五脏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高血压病病机复杂,辨证多元化,从脏腑病机立论探讨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认为五脏阴阳气血失调在高血压病机中占极其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中医体质是指机体在气血、阴阳、经络、脏腑等基础上表现盛衰差异而形成的独有特性。体质的差异性决定了高血压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的不同,基于中医体质理论治疗高血压,可体现中医"治未病""同病异治""因人施治"等理念。随着医学时代不断发展,当代中医体质学说不断成熟,而重视疾病的预防已成为医学研究和干预的重点。该文就高血压病中医体质分型、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民族高血压病体质比较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范畴。后人将眩晕的病机分为肝阳上亢型、肾精不足型、气血亏虚型、痰湿内蕴型和瘀血阻络型。根据其病因病机,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利湿5法治疗高血压病,分别是熄风利湿法、补肾温通利湿法、健脾祛痰利湿法、活血化瘀利湿法、补益气血利湿法。  相似文献   

5.
浅谈高血压病的调护经亚男(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241000)关键词:高血压病;中医护理高血压病的形成多由患者长期情志抑郁、恣食辛辣肥甘、操劳过度等多种生活方式不当,致使人体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失度,阴阳平衡失调所致,日久甚则聚湿生痰,瘀热互结。临床上...  相似文献   

6.
卢峰  王世聪  吴松鹰 《西部医学》2017,48(4):48-50,52
目的探讨文献中高血压病常见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特点。方法采用描述频率的方法统计200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录入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涉及中医或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的相关文献,分析归纳出高血压病的常见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用药特点。结果获得符合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的合格文献为73篇,符合中医证型用药规律研究的合格文献为326篇。常见中医证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浊内阻、肝肾阴虚、肝火上炎、阴阳两虚、气虚血瘀、气血亏虚,同时获得了各中医证型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结论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为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浊内阻、肝肾阴虚、肝火上炎、阴阳两虚、气虚血瘀、气血亏虚。  相似文献   

7.
加味真武汤治疗高血压病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增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的、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还会有日渐增多的趋势。根据高血压病的主要症状,病程的转归以及并发症等,此病归人中医的“眩晕”、头痛“肝阳上亢”、“中风”等范畴。目前在临床工作中,高血压病多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气血亏损、痰浊内阻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文献中高血压病常见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特点。方法采用描述频率的方法统计200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录入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涉及中医或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的相关文献,分析归纳出高血压病的常见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用药特点。结果获得符合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的合格文献为73篇,符合中医证型用药规律研究的合格文献为326篇。常见中医证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浊内阻、肝肾阴虚、肝火上炎、阴阳两虚、气虚血瘀、气血亏虚,同时获得了各中医证型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结论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为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浊内阻、肝肾阴虚、肝火上炎、阴阳两虚、气虚血瘀、气血亏虚。  相似文献   

9.
中医专家根据中医平肝熄风的理论,针对太阳、百会、风池等相关经络穴位,加以按摩,可以调整微血管缩舒作用、解除小动脉痉挛,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对于高血压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明显作用。为  相似文献   

10.
老年高血压病辨治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高血压病(HPE)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产生的,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或伴有心、脑、肾多脏器功能性器质性异常的全身性疾病,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老年高血压病多是在气血亏虚的基础上发生发展,升降失常、清浊相干、痰瘀阻脉、虚中夹实是其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和总结刘老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核心方。方法采用"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建立高血压病个体化诊疗信息采集平台,采集刘老中医诊疗高血压病证、治、方、药信息,并以此数据为基础,运用无尺度网络模型加以分析,最后总结其核心方药。结果无尺度网络图显示刘老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最核心药物组成为天麻、茯苓、川芎、白芍、赤芍、当归、红花、太子参、柴胡、甘草,最常用的四味药为天麻、茯苓、川芎、甘草,进而反映了刘老从肝肾辨治高血压病的学术特点。结论刘老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病机关键为肝肾亏虚,治疗上重视从肝肾论治,主张滋补肝肾,调和气血,所开方剂多以四物汤、四君子汤加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阐述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对于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中医认为,高血压病总为脏腑受损,阴阳气血平衡失调所致,病理特征多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中医辨证施治,中西结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的近一步发展将带来心、脑、肾等靶器官带来损害,在中国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医学将高血压病归为"眩晕""头痛""中风"等的范畴,其病机分虚实,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高血压的中医护理包括:日常起居、情志、饮食护理,针灸疗法,中医运动疗法等。在针对高血压病的护理过程中,中医护理发挥了其个性化护理的专长,对维持患者血压平稳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葛强 《求医问药》2010,(12):15-16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患者体内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此病患者如能疏通体内的气机,使体内的气血运行顺畅,就能有效地降低血压。中国高血压病研究所通过多年研究发现,练习气功可以改善人大脑皮层和内脏的生理功能,从而疏通人体内的气机,故可用于治疗高血压。  相似文献   

15.
俞长荣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长荣教授认为高血压病血压的升高与内脏功能的失调有一定关联,阴阳、气血紊乱是高血压病的主要发病因素。对本病的治疗应该根据中医临证思维方法,通过辨证论治,以求从根本上解除高血压病的内在因素。使用中药降压不能依赖实验室结果选择降压药,要跳出"见病套药"的框子,不能简单地使用平肝降火,养阴凉血药物。  相似文献   

16.
中医层次辨证的思维是一种中医气血精神的思维方法,对临床慢性疑难杂症有较强的诊治实践指导作用。国医大师颜德馨提出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理论,并源创性的提出了疏其气血,令其条达的衡法治则,成为临床诊治疾病之纲领。从气血精神层次用药及辨治思维角度分析颜老诊治心系疾病(冠心病稳定期、冠心病心绞痛、病毒性心肌炎、慢性心功能衰竭、高血压病),20首方药共应用不同药味85味,221频次药味,347个药味层次。前20位高频药味依次为生蒲黄、赤芍、丹参、川芎、桃仁、当归、牛膝等,均为活血化瘀药。排名前20位高频药味归层排名依次为气层、血层、气血相兼、神层、精层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并高脂血症60例的疗效。方法:将高血压病并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属痰瘀互结,以头痛、头晕为主要症状的患者60例,服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结果:总有效率85%。结论: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补养气血、化痰降浊、化瘀通络,对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并高脂血症疗效很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天津市宁河县某村居民进行中医症状调查,了解该村高血压病居民中医情志症状情况.[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该村居民中医症状,对高血压病居民的中医情志症状部分进行信度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 克伦巴赫α系数为0.78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病与舒畅、焦虑、易怒、急躁、心烦、比他人易疲劳和早醒等症状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子分析显示,前3个因子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为64.20%,公因子1包括舒畅、心烦和焦虑症状,公因子2包括急躁和易怒症状,公因子3包括比他人易疲劳和早醒症状.[结论] 该村高血压病居民表现突出的情志症状有焦虑、易怒、急躁、心烦、比他人易疲劳和早醒等,可能证候为肝郁气滞、肝火上炎和气血两虚.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气血理论出发,探讨高血压病的治疗。方法:系统复习文献,结合现代医学研究,阐明气血失调在高血压病变中的作用,并运用其指导高血压病的治疗。结果:肝之疏泄与藏血功能失常而致气血失调是高血压病病机的根本,热毒是其病机转变。调和气血是平稳降压的关键,清热解毒是平稳降压的保障。结论:从气血失调辨治高血压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通过查找近年中医治疗高血压之相关文献,归纳、总结近年中医在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及在辨证论治、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了解我国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现状,从而为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更多理论依据,多采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方法等综合利用。最终分别从病因病机认识上及在辨证论治、治疗方法等方面论述了高血压病的中医研究进展,从而得出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疗效肯定。总结得出中医在治疗高血压病疗效方面前景可观,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